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根结线虫种类鉴定及分布 被引量:2
1
作者 葛俊杰 钱秀娟 +1 位作者 王延红 刘长仲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8-59,共2页
于2010—2012年对甘肃省各蔬菜产区根结线虫种类采用传统会阴花纹切片和同工酶两种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甘肃省蔬菜根结线虫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gyne incognita)和爪哇根结线虫(Meloidgyne java),其中南方根结线虫... 于2010—2012年对甘肃省各蔬菜产区根结线虫种类采用传统会阴花纹切片和同工酶两种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甘肃省蔬菜根结线虫主要有两种,分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gyne incognita)和爪哇根结线虫(Meloidgyne java),其中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根结线虫主要分布于兰州市、白银市、陇南市、武威市、庆阳市、平凉市和天水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阴花纹 同工酶 南方根结线虫 爪哇根结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业科学专业《草食动物饲养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被引量:4
2
作者 焦婷 曹文侠 +4 位作者 蒲小鹏 赵生国 祁娟 雷赵民 苏军虎 《中国牛业科学》 2019年第4期93-96,共4页
结合当前草牧业发展现状,笔者在《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尝试。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在《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中... 结合当前草牧业发展现状,笔者在《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尝试。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在《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中的综合应用及其效果,并结合雨课堂的应用,使得课程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加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及实践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食动物饲养学》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项目教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草场不同载畜量下土壤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8
3
作者 焦婷 常根柱 +5 位作者 周学辉 杨红善 侯彦会 苗小林 刘荣堂 蒲小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8-104,共7页
对肃北高寒草甸不同载畜量下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载畜量下不同土壤深度草地土壤肥力不同。0-20 cm土壤水分、pH和有机质随载畜量增加而下降,土壤容重则随载畜量和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放牧草地土壤均呈... 对肃北高寒草甸不同载畜量下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载畜量下不同土壤深度草地土壤肥力不同。0-20 cm土壤水分、pH和有机质随载畜量增加而下降,土壤容重则随载畜量和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放牧草地土壤均呈弱碱性;0-20 cm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在高载畜量区达到峰值(P〈0.01),其中全氮和速效钾在中载畜量区出现最低值;0-20 cm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区高于中区和低区,随土层的加深,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层次间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间以及它们与土壤主要肥力因子间具一定相关性,说明土壤酶可以用来表征土壤肥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载畜量 土壤酶活性 土壤肥力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补UV-B辐射对高山植物美丽风毛菊光合作用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师生波 尚艳霞 +1 位作者 朱鹏锦 张德罡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7-614,共8页
强太阳紫外线-B(UV-B)辐射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胁迫因子,以高山植物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superba)为材料,在2008和2009年植物生长盛期的7,8月份,采用选择性过滤膜和UV-B荧光灯管组合的方法研究了净光合速率(Pn)、稳态PSⅡ光化学效率... 强太阳紫外线-B(UV-B)辐射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环境胁迫因子,以高山植物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superba)为材料,在2008和2009年植物生长盛期的7,8月份,采用选择性过滤膜和UV-B荧光灯管组合的方法研究了净光合速率(Pn)、稳态PSⅡ光化学效率、光合色素和紫外线吸收物质对强UV-B辐射的响应,探讨了典型高山植物的UV-B适应特性。结果表明:增补UV-B辐射能引起Pn和气孔导度(Gs)的增加;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第11和16天PSⅡ实际量子效率(ΦPSⅡ)呈下降趋势,说明UV-B辐射对高山植物叶片光合机构仍具有负作用,PSⅡ光化学效率的降低反映了UV-B辐射效应的积累。增补初期光合色素有增加的趋势,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最终呈降低趋势,表明UV-B辐射对光合色素的光破坏是本质的,而基于叶片厚度增加导致的光合色素含量升高是一种表象。增补UV-B处理没有引起紫外线吸收物质含量的变化,表明高山植物叶表皮层丰富的黄酮类物质能有效保护光合机构,受环境UV-B辐射波动的影响较少。综上表明:增补UV-B后叶片Gs的增加以及单位叶片面积光合色素增加有利于Pn的提高,但青藏高原强太阳UV-B辐射对高山植物美丽风毛菊的光合生理过程仍具有潜在的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植物 光合作用 青藏高原 光合色素 UV-B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际尺度上土地覆盖类型时空分异及其对气候和地形的响应 被引量:13
5
作者 任正超 朱华忠 柳小妮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05-214,I0007,共11页
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气候和地形条件对土地覆盖的作用机理,该研究以2001年-2009年逐年的MODIS Land Cover(MCD12Q1)为主要数据源,参考中国土地覆盖分类体系整合国际上通用的5种(IGBP、UMD、LAI-fPAR、NPP和PFT)土地覆盖分类体系,分析年... 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气候和地形条件对土地覆盖的作用机理,该研究以2001年-2009年逐年的MODIS Land Cover(MCD12Q1)为主要数据源,参考中国土地覆盖分类体系整合国际上通用的5种(IGBP、UMD、LAI-fPAR、NPP和PFT)土地覆盖分类体系,分析年际尺度上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覆盖时空分异及其对气候和地形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IGBP较其他4种更适合年际尺度上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分异研究。2001年-2009年,5种分类体系中农田和草地增加,水体湿地和荒漠减少,聚落保持不变,森林有增有减,并且土地覆盖类型间相互发生转换,其在空间上的转移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相适应。6种土地覆盖类型对自然条件的响应与光、热、水在时空格局上的分配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的强弱相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或全球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地形 分类 土地覆盖 时空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在干旱与半干旱区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20
6
作者 祁娟 闫伟红 +1 位作者 徐长林 马玉宝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46,共7页
应用灰色理论系统,以搜集自我国8省区的38份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叶面积生长动态、草产量、茎叶比、鲜干比及种子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从拔节期到抽穗期增幅较大,而叶面积从分蘖期到拔节期... 应用灰色理论系统,以搜集自我国8省区的38份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叶面积生长动态、草产量、茎叶比、鲜干比及种子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从拔节期到抽穗期增幅较大,而叶面积从分蘖期到拔节期增幅较大;38份材料鲜草及干草产量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9.275%和43.087%;大部分种质材料茎叶比在1.0~2.0之间;不同材料种子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产量与各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鲜干比>种子产量>茎叶比>叶面积>株高。综合分析发现,适应性较好的种质材料有NMC32、BJT37、QHD19、SXD36、XJD11、XJD15、XJS8、XJT2、XJE13和XJD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碱草属 野生种质 生产性能 灰色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温性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及草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魏伯平 赵生国 焦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5-862,共8页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强度不同,温性荒漠草原草地植物的优势种不同,优势植物的高度和频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植被总盖度和总密度及地上生物...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强度不同,温性荒漠草原草地植物的优势种不同,优势植物的高度和频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植被总盖度和总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在重牧区极显著低于其他放牧区(P<0.01);土壤水分、全氮、有机质、速效磷及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因子均为轻牧区极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区(P<0.01),而土壤容重则相反;植被总密度与土壤pH和土壤容重成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成正相关;植物群落盖度除与土壤有机质显著相关外,与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和pH之间相关不显著或成负相关(P>0.05);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pH、容重和全氮成负相关,与含水量和有机质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性荒漠草原 植物群落 土壤因子 放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豆草黑腐病菌菌丝生长和产毒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0
8
作者 郭霞 黄晓亚 +1 位作者 李瑞华 朱建兰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5-258,共4页
从红豆草自然发生的黑腐病病斑上分离得到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菌株,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其产毒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供试的6种培养液中均能生长并且产毒,但在PSK培养液中生长及产毒最好;在1-19 d的培养时间... 从红豆草自然发生的黑腐病病斑上分离得到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菌株,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其产毒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供试的6种培养液中均能生长并且产毒,但在PSK培养液中生长及产毒最好;在1-19 d的培养时间内该病菌均可以生长及产生毒素,而在13 d时菌丝生长量及其产毒能力均达到最大,菌丝生长与产毒能力间显著正相关;该病原菌在5~40℃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并产生毒素,但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而最适合产毒的温度为15℃;在pH值为3~11的范围内,该病菌均能生长并产毒,而且偏酸性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及其毒素的产生,菌丝生长和产毒的最佳pH值分别为4和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腐病菌 菌丝生长 产毒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胁迫对超干处理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祁娟 罗琰 +2 位作者 王沛 刘艳君 马国珍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4,共6页
以9∶1摩尔比的NaHCO_3和Na_2CO_3混合液模拟典型碱胁迫环境,在0mmol/L、25mmol/L、50mmol/L和100mmol/L 4个碱处理梯度下,采用硅胶干燥法将垂穗披碱草种子水分分别从8.20%(CK,未处理)降低到5.33%、4.67%、4.17%和4.07%,研究碱胁迫对超... 以9∶1摩尔比的NaHCO_3和Na_2CO_3混合液模拟典型碱胁迫环境,在0mmol/L、25mmol/L、50mmol/L和100mmol/L 4个碱处理梯度下,采用硅胶干燥法将垂穗披碱草种子水分分别从8.20%(CK,未处理)降低到5.33%、4.67%、4.17%和4.07%,研究碱胁迫对超干处理下不同水分含量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水分含量的种子,随着胁迫浓度增加,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株高和幼苗活力指数均呈不同程度降低趋势,而相对危害率、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呈增加趋势;在相同碱液胁迫下,不同水分含量种子的以上指标变化规律不尽相同。采用平均隶属度法进行综合评价,不同碱液处理下不同含水量种子平均隶属度排序为4.67%>8.20%(CK)>4.07%>5.33%>4.17%;超干处理不同含水量种子,其不同碱液浓度平均隶属度值25mmol/L>0mmol/L(CK)>50mmol/L>100mmol/L。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种子在含水量为4.67%、碱液浓度为25mmol/L时明显促进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穗披碱草 碱胁迫 种子超干 种子萌发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三叶草病毒病病株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梁巧兰 魏列新 徐秉良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51,共4页
采用聚集指标(Iδ、I、M*/M、Ca、C、K)和Iwao回归分析法研究了白三叶草病毒病病株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白三叶草病毒病病株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群之间分布是聚集的;分析并确定了在不同病株率下保证抽样... 采用聚集指标(Iδ、I、M*/M、Ca、C、K)和Iwao回归分析法研究了白三叶草病毒病病株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白三叶草病毒病病株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群之间分布是聚集的;分析并确定了在不同病株率下保证抽样质量的理论抽样数。通过对单对角线、W型、双对角线、平行线、Z字型、五点式等六种抽样方法比较,发现平行线抽样方法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叶草病毒病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常见牧草Matk基因DNA条形码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焦婷 李永青 +2 位作者 姚喜喜 权金强 赵生国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6年第1期5-8,共4页
采用DNA条码(DNA Barcoding)技术对紫草科(聚合草)、豆科(紫花苜蓿、箭筈豌豆)和禾本科(羊茅、芨芨草和针茅)等6种牧草Matk基因的3个核苷酸片段(Matk1、Matk2、Matk3)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碱基插入(缺失),Matk1和Matk2各存在3... 采用DNA条码(DNA Barcoding)技术对紫草科(聚合草)、豆科(紫花苜蓿、箭筈豌豆)和禾本科(羊茅、芨芨草和针茅)等6种牧草Matk基因的3个核苷酸片段(Matk1、Matk2、Matk3)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碱基插入(缺失),Matk1和Matk2各存在3种长度类型(L1^(259)、L1^(260)、L1^(262)及L2^(245)、L2^(246)、L2^(247)),Matk3存在2种长度类型(L3^(149)和L3^(150));因碱基变异,Matk1、Matk2和Matk3分别有4个(H1~A、H1~B、H1~C和H1~D)、3个(H2~A、H2~B和H2~C)和2个(H3~A和H3~B)单倍类型。据此建立了由碱基变异和插入(缺失)片段组合而成的6种牧草Matk基因识别码。根据碱基变异和插入(缺失)位点颜色差异及其所占据的相对位置,制作了DNA彩色条形码,通过比较纵向位置上的颜色差异实现6种牧草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K基因 牧草 DNA条形码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形态及其配比对老芒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吴召林 祁娟 +4 位作者 刘文辉 金鑫 杨航 宿敬龙 李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5期942-951,共10页
以采自高寒草甸野生老芒麦(Elymus.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单一氮素添加为对照,采用营养液沙培方式研究硝态和铵态氮及其不同配比(NO3^--N∶NH4^+-N分别为0∶10、3∶7、5∶5、7∶3和10∶0)对老芒麦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旨在探索不同氮素... 以采自高寒草甸野生老芒麦(Elymus.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单一氮素添加为对照,采用营养液沙培方式研究硝态和铵态氮及其不同配比(NO3^--N∶NH4^+-N分别为0∶10、3∶7、5∶5、7∶3和10∶0)对老芒麦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旨在探索不同氮素形态对老芒麦的促生效应,以期找到最佳的氮素形态配比。结果表明:混合态氮素较单一氮素施入能够更好促进老芒麦的生长,硝态和铵态氮配比为7∶3时,老芒麦株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其他处理高,硝酸还原酶活性较单一NO3^--N和NH4^+-N处理分别提高了48.54%和74.71%,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10.16%和7.30%。硝态和铵态氮配比为5∶5时根系活力最高,该处理下老芒麦根系活力较单一NH4^+-N和NO3^--N处理分别提高了31.05%和8.08%,且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NO3^--N∶NH4^+-N为3∶7时根长和全氮含量达到最大,全氮含量分别比NO3^--N和NH4^+-N为唯一氮源时提高了43.90%和29.76%,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隶属函数度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NO3^--N∶NH4^+-N为7∶3时氮素能更好地提高老芒麦生理活性,且促进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氮素形态 促生效应 渗透调节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激素吲哚乙酸、6-芐基腺嘌呤与氮素配施对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金鑫 祁娟 +5 位作者 刘文辉 吴召林 郑钰莹 杨航 宿敬龙 李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7-287,共11页
以采自青海高寒草地阿坝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利用营养液砂培法,研究吲哚乙酸(IAA)或6-芐基腺嘌呤(6-BA)与氮素配施对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特征的影响,旨在探究不同浓度氮素与外源IAA或6-BA配施对老芒麦的促生效应,以期... 以采自青海高寒草地阿坝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为材料,利用营养液砂培法,研究吲哚乙酸(IAA)或6-芐基腺嘌呤(6-BA)与氮素配施对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特征的影响,旨在探究不同浓度氮素与外源IAA或6-BA配施对老芒麦的促生效应,以期为外源激素与氮素配施调控老芒麦幼苗生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素与IAA或6-BA配施较单一氮素、6-BA和IAA施入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的生长,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老芒麦叶面积、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较对照(12 mg·L^(−1)单一氮素)处理显著提高,叶面积较对照处理增大12.31%,叶绿素提高1.2%,可溶性蛋白提高17.72%,且与对照间差异显著(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5∶5时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该处理下老芒麦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较12 mg·L^(−1)单一氮素和20 mg·L^(−1)单一氮素处理分别提高了9.1%和19.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氮素与6-BA配施浓度为3∶7时叶面积达到最大,叶面积分别比12 mg·L^(−1)单一氮素和20 mg·L^(−1)单一氮素处理时提高了16.77%和19.41%,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进一步综合评价得出,氮素与IAA配施浓度为5∶5时能更好地促进老芒麦幼苗地上部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生长 可溶性蛋白 过氧化物酶 叶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