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被引量:8
1
作者 成兰芳 张文解 +1 位作者 李惠霞 王生荣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69,共5页
对2009年采自甘肃省17个地点的6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类型的鉴定.结果表明:小种4.6.7.11的出现频率达28.57%,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是2009年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优势小种.而小种1.3.4.5.6.7.8.10.11含有的毒力基因数... 对2009年采自甘肃省17个地点的63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生理小种类型的鉴定.结果表明:小种4.6.7.11的出现频率达28.57%,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是2009年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优势小种.而小种1.3.4.5.6.7.8.10.11含有的毒力基因数目最多,单毒力基因的生理小种只有4号.从生理小种的毒力基因组成来看,毒力基因vir1、vir4、vir6、vir7出现频率较高,均达到所鉴定菌种的50%以上,没有发现vir2、vir9毒力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生理小种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对霜脲氰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3
2
作者 吕伟 李惠霞 王生荣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7期89-90,共2页
从2009年分离得到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中随机选取15株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其对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株对霜脲氰较敏感,其EC50值为0.0766~0.4063μg/mL,平均EC50值为0.1506±... 从2009年分离得到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中随机选取15株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其对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株对霜脲氰较敏感,其EC50值为0.0766~0.4063μg/mL,平均EC50值为0.1506±0.08μg/mL,未发现抗性菌株,中间类型占86.7%,敏感菌株占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霜脲氰 敏感性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采后病害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瑾 徐秉良 +2 位作者 梁巧兰 张文利 吴步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8-123,共6页
[目的]确定引起杏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筛选有效防治药剂,以延长杏果贮藏期,降低损失。[方法]对引起甘肃省兰州市杏采后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及回接试验,并针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引起杏采后果实腐... [目的]确定引起杏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及筛选有效防治药剂,以延长杏果贮藏期,降低损失。[方法]对引起甘肃省兰州市杏采后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致病性测定及回接试验,并针对主要病原菌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引起杏采后果实腐烂病的致病菌有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Lk.ex Fr.)、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Ehrenb.)]、青霉(Penicillium frequentans)、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和核果褐腐菌[Monilinia laxa(Aderh.&Ruhl.)Honey]等6种真菌。其中链格孢、黑根霉和粉红聚端孢霉为主要致病菌,其分离频率分别为28.5%、48.9%和9.4%。链格孢、黑根霉有伤无伤接种发病率均为100%,粉红聚端孢霉为83%。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和50%异菌脲悬浮剂对3种主要致病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达94%以上。杏果实采后主要病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9000倍液和50%异菌脲悬浮剂1000倍液常温浸果处理3 min,第7天和第13天,咯菌腈对粉红聚端孢霉、链格孢和黑根霉的防效分别为78.3%和65%、79%和67.5%以及80.3%和69.6%。异菌脲防效分别为76%和64.3%、78.3%和64.4%以及78.6%和66.4%。[结论]本文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杏采后病害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后病害 病原鉴定 室内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木霉菌T_2菌株对禾草腐霉病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古丽君 徐秉良 +1 位作者 梁巧兰 李荣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51,共6页
深绿木霉对引起禾草腐霉病原菌瓜果腐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深绿木霉菌与瓜果腐霉对峙培养结果表明,深绿木霉菌可以包围、覆盖瓜果腐霉的菌落,同时产生大量孢子;当孢子悬浮液的浓度为4.65×106个/mL时,对瓜果腐霉菌的抑制率达53.56%... 深绿木霉对引起禾草腐霉病原菌瓜果腐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深绿木霉菌与瓜果腐霉对峙培养结果表明,深绿木霉菌可以包围、覆盖瓜果腐霉的菌落,同时产生大量孢子;当孢子悬浮液的浓度为4.65×106个/mL时,对瓜果腐霉菌的抑制率达53.56%。通过深绿木霉菌孢子悬浮液和3种药剂对草坪禾草腐霉病病原菌抑制效果的比较,深绿木霉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7个/mL时与25%甲霜.霜霉的抑菌效果接近,分别为77.37%和79.57%。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深绿木霉菌丝缠绕在瓜果腐霉菌菌丝上,穿透菌丝在其内生长;或与瓜果腐霉菌的菌丝平行生长,再侵入瓜果腐霉菌内寄生。深绿木霉菌对瓜果腐霉的主要作用机制为重寄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绿木霉 草坪禾草腐霉病病菌 抑菌效果 拮抗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措施对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徐琼 彭志云 +2 位作者 徐秉良 梁巧兰 冯炜弘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7-89,共3页
以彩色马蹄莲的红色品种(M5)和黄色品种(M1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基质、覆盖方式、施肥种类、施肥方法等因素对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栽培基质的不同对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病率影响显著,用泥炭作基质能降... 以彩色马蹄莲的红色品种(M5)和黄色品种(M1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基质、覆盖方式、施肥种类、施肥方法等因素对彩色马蹄莲细菌性软腐病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栽培基质的不同对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病率影响显著,用泥炭作基质能降低发病率。栽培基质表面覆盖与否和覆盖材料的不同对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病率高低影响较大,栽培基质表面覆盖麦草发病率最低。不同的追肥时间和肥料种类的处理显示,在营养生长时期追肥和施用高钾肥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彩色马蹄莲软腐病的发生率,开花期追肥和施用氮肥则有利于彩色马蹄莲软腐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马蹄莲 栽培措施 细菌性软腐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赏百合叶枯病症状类型与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9
6
作者 徐琼 徐秉良 王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64,共4页
引起甘肃省百合叶枯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椭圆葡孢[Botrytis elliptica(Berk.)Cooker],分离率为70.5%;其次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ers),分离率为23.0%。该病原菌在不同品种百合叶片上造成的症状有4种类型。不同症状类型... 引起甘肃省百合叶枯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椭圆葡孢[Botrytis elliptica(Berk.)Cooker],分离率为70.5%;其次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ers),分离率为23.0%。该病原菌在不同品种百合叶片上造成的症状有4种类型。不同症状类型病斑分离的病原菌种类不同,其中紫缘黄褐斑型、褐色环纹型和黄缘褐斑型主要致病菌为椭圆葡萄孢,平均分离率为82.5Z;叶缘干枯型的主要致病菌为灰葡萄孢,分离率达93.7%。温度为15℃时,易产生菌核;菌核萌发最适温度为15~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叶枯病 症状类型 病原菌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粉菌寄生菌鉴定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吉霞 张舒容 王生荣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98-500,共3页
对发生在自然条件下的白粉菌寄生真菌在室内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甘肃省发生在植物白粉菌上的寄生菌为白粉菌寄生菌(AmpelomycesquisqualisCes),其分生孢子器呈烧瓶状,具柄,分生孢子近球形,短杆状,表面光滑,没有任何纹蚀,大小为(5~... 对发生在自然条件下的白粉菌寄生真菌在室内进行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甘肃省发生在植物白粉菌上的寄生菌为白粉菌寄生菌(AmpelomycesquisqualisCes),其分生孢子器呈烧瓶状,具柄,分生孢子近球形,短杆状,表面光滑,没有任何纹蚀,大小为(5~8)×(3~3.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菌 白粉菌 形态特征 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绿木霉菌株T2对草坪草叶枯病菌的拮抗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2
8
作者 徐秉良 郁继华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71-75,共5页
深绿木霉对离蠕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拮抗机制主要是:1)重寄生作用。深绿木霉寄生在离蠕孢菌菌丝上生长,菌丝断裂,直至完全解体;2)竞争作用。深绿木霉比离蠕孢菌生长快,能够与其竞争营养.抑制了离蠕孢菌的生长与扩展。温度对... 深绿木霉对离蠕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拮抗机制主要是:1)重寄生作用。深绿木霉寄生在离蠕孢菌菌丝上生长,菌丝断裂,直至完全解体;2)竞争作用。深绿木霉比离蠕孢菌生长快,能够与其竞争营养.抑制了离蠕孢菌的生长与扩展。温度对深绿木霉的抑菌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在20~35℃的温度条件下,深绿木霉均有抑菌效果。尤其在25~30℃条件下抑菌效果最好,深绿木霉的生长曲线符合Y=K/(1+ae^bx),而离蠕孢的生长曲线符合Y=axe^bx。15℃以下该深绿木霉菌株无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绿木霉 叶枯病菌 抑菌作用 拮抗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寿菊种子带菌检测及种子消毒处理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何冬云 王龙 +1 位作者 张肖凌 王生荣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99-101,共3页
采用PDA平板分离培养检验法对5个品种的万寿菊种子表面进行带菌检测,并测定5种杀菌剂和2种温汤浸种方法对种子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万寿菊种子表面带菌率在6.0%~85.0%之间,携带真菌的优势菌群主要是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 采用PDA平板分离培养检验法对5个品种的万寿菊种子表面进行带菌检测,并测定5种杀菌剂和2种温汤浸种方法对种子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万寿菊种子表面带菌率在6.0%~85.0%之间,携带真菌的优势菌群主要是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p.),其分离频率最高达60.16%;其次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p.),分离频率为20.76%;青霉属(Penicillium spp.)分离频率为8.76%,黑根霉属(Rhizopusspp.)分离频率为3.08%、曲霉属(Aspergillus spp.)分离频率为2.08%。毛霉属(Mucor spp.)分离频率为1.40%,同时还分离到细菌.分离频率为6.92%,同一品种各菌群分离频率差异显著;用0.1%AgNO3和55℃温汤浸种可以杀死种子表面所有真菌,50℃温汤浸种和50%扑海因WP750倍液的消毒效果也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是较理想的种子消毒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寿菊 种子带菌 种子消毒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慕士塔格冰芯细菌的生理特征以及葡萄球菌Muzt-D84 csp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尚天翠 徐秉良 +2 位作者 向述荣 蒲玲玲 安黎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65-70,共6页
为了解冰川微生物的生理生长特征及其在极端寒冷环境条件下的冷适应特性,从慕士塔格冰芯分离菌株中选取了5个代表菌株,分别对这些菌株的生长温度和酸度范围进行了观测,并利用微生物冷诱导蛋白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了1对冷诱导基因csp... 为了解冰川微生物的生理生长特征及其在极端寒冷环境条件下的冷适应特性,从慕士塔格冰芯分离菌株中选取了5个代表菌株,分别对这些菌株的生长温度和酸度范围进行了观测,并利用微生物冷诱导蛋白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了1对冷诱导基因csp的特异引物,并对其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表明:慕士塔格冰芯中存在3种类型的微生物,其中嗜冷菌为Muzt-D8,其生长温度范围为0~23℃,最适生长温度为15℃;耐冷菌为Muzt-D7,Muzt-G32和Muzt-F01,其生长温度范围为0~40℃,最适生长温度为23℃;宽温菌为Muzt-D84,其生长温度范围为0~45℃,最适生长温度为30℃.研究还表明,Muzt-D84菌株在偏酸性条件下生长较好,而Muzt-G3菌株则适宜在中性环境中生长;且从Muzt-D84菌株中成功地克隆出了cspA基因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士塔格山 冰芯 温度敏感性 冷诱导 csp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杀菌剂对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6
11
作者 薛应钰 徐秉良 齐旭先 《甘肃农业科技》 2006年第8期34-36,共3页
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单剂及2种复配杀菌剂对镰刀菌(F usarium spp.)的毒力,并得到了6个毒力回归方程及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表明,4种杀菌单剂对镰刀菌的EC50由低到高依次为40%福星乳油、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 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单剂及2种复配杀菌剂对镰刀菌(F usarium spp.)的毒力,并得到了6个毒力回归方程及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表明,4种杀菌单剂对镰刀菌的EC50由低到高依次为40%福星乳油、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以40%福星乳油的抑制作用最好,EC50为0.053 8 ug/m l;2种复配剂中对镰刀菌高效的最佳配方为40%福星乳油∶10%世高可分散粒剂=3∶1,其EC50为0.014 2 ug/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镰刀菌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花百合枯萎病菌室内药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8
12
作者 田丽丽 梁巧兰 +1 位作者 徐秉良 程玲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3-116,共4页
选用5种农药单剂和2种复配剂对切花百合枯萎病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单剂中,纯白菌菌灵在500倍和600倍液时抑菌率达100%.其次抑菌效果比较好的是代森锰锌,在400倍液时抑菌率为87.45%.绿精灵的抑菌效果最差,抑菌率仅为29%.... 选用5种农药单剂和2种复配剂对切花百合枯萎病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单剂中,纯白菌菌灵在500倍和600倍液时抑菌率达100%.其次抑菌效果比较好的是代森锰锌,在400倍液时抑菌率为87.45%.绿精灵的抑菌效果最差,抑菌率仅为29%.复配剂A(菌菌灵+绿精灵)和复配剂B(菌菌灵+医霉)的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率分别为86.65%8、9.5%.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单剂纯白菌菌灵在前期防治效果好,但在后期防治效果降低,复配剂的防治效果一直较好,且添加了农用氨基酸的效果更好,增效31.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花百合 枯萎病菌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