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日粮精粗比下藜麦秸秆与高粱秸秆的组合效应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正文 魏玉明 +3 位作者 杨发荣 罗晶 焦婷 赵生国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15-1625,共11页
分别设置两种精粗比(40∶60和30∶70),11种混合饲料的组合比例[精料∶藜麦秸秆∶高粱秸秆分别为40∶60∶0 (Ⅰ)、40∶45∶15 (Ⅱ)、40∶30∶30 (Ⅲ)、40∶15∶45 (Ⅳ)、40∶0∶60 (Ⅴ)、30∶70∶0 (Ⅵ)、30∶55∶15 (Ⅶ)、30∶40∶30(Ⅷ... 分别设置两种精粗比(40∶60和30∶70),11种混合饲料的组合比例[精料∶藜麦秸秆∶高粱秸秆分别为40∶60∶0 (Ⅰ)、40∶45∶15 (Ⅱ)、40∶30∶30 (Ⅲ)、40∶15∶45 (Ⅳ)、40∶0∶60 (Ⅴ)、30∶70∶0 (Ⅵ)、30∶55∶15 (Ⅶ)、30∶40∶30(Ⅷ)、30∶25∶45 (Ⅸ)、30∶10∶60 (Ⅹ)和30∶0∶70 (Ⅺ)],并以单独的精料、藜麦秸秆和高粱秸秆为对照,进行体外产气试验,测定不同组合饲粮的体外干物质降解率、瘤胃液pH、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含量,并计算各饲料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以评价不同日粮精粗比下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秸秆与高粱(Sorghum bicolor)秸秆不同配比的饲粮组合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所有组合产气量均逐渐升高(P<0.05),24 h后趋于平缓。且随着高粱秸秆的增多,体外干物质降解率呈上升趋势。当精粗比为40∶60时,处理Ⅲ的24 h产气量分别比藜麦组和高粱组提高了36.2%和53.5%,氨态氮含量提高了30.7%和30.3%,总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12.2%和33.3%,且该组合氨态氮、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当精粗比为30∶70时,处理Ⅷ的24 h产气量分别比藜麦组和高粱组提高了29.2%和23.2%,氨态氮含量提高了35.1%和2.06%,总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32.7%和16%,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处理Ⅷ和Ⅺ的氨态氮含量和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处理Ⅵ(P<0.05),且Ⅷ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Ⅵ(P<0.05),Ⅷ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Ⅵ、Ⅸ和Ⅹ(P<0.05)。综合来看,精料∶藜麦秸秆∶高粱秸秆为30∶40∶30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最大,可作为较优饲料组合及适宜添加量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秸秆 高粱秸秆 精料 体外产气法 消化率 发酵参数 饲料组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不同茬次混播苜蓿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秦伟娜 焦婷 +5 位作者 雷赵民 李飞 冉福 李雄雄 高雪梅 赵生国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9-250,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添加剂对不同茬次混播苜蓿(Medicago sativa)青贮品质的影响。以不同茬次(第1茬、第2茬、第3茬)的混播苜蓿(金皇后꞉3010=4꞉1)为材料,刈割后用Sila-Max(宜生贮宝)、Sila-Mix(宜生贮康)、亚芯生物、百奥民、台湾鲜得利... 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添加剂对不同茬次混播苜蓿(Medicago sativa)青贮品质的影响。以不同茬次(第1茬、第2茬、第3茬)的混播苜蓿(金皇后꞉3010=4꞉1)为材料,刈割后用Sila-Max(宜生贮宝)、Sila-Mix(宜生贮康)、亚芯生物、百奥民、台湾鲜得利5种添加剂进行桶装青贮,以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为对照(CK),青贮发酵60 d后进行实验室评定。结果表明:随着茬次的递增,青贮苜蓿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乳酸(lactic acid,LA)及乙酸(acetic acid,AA)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H和干物质(dry matter,DM)含量呈上升趋势,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以及粗灰分(crude ash,Ash)含量第3茬最低(P>0.05),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s,WSC)和单糖(monosaccharide,ESC)含量在第3茬显著高于其他茬次(P<0.05)。添加剂对混播苜蓿青贮品质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其中,添加亚芯生物提高了第1茬青贮苜蓿的CP、WSC、磷(P)和钾(K)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00%、32.94%、2.44%和0.99%,LA和AA含量也均有所提高;百奥明处理下第3茬青贮苜蓿的CP、可溶性蛋白/总蛋白(soluble protein/total protein,SP/CP)和WSC含量分别较CK提高了1.37%、6.39%和10.72%;台湾鲜得利处理下中性洗涤不溶蛋白(neutral detergent insoluble protein,NDIP)和酸性洗涤不溶蛋白(acid detergent insoluble protein,ADIP)含量有所增加,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第2茬次的苜蓿青贮品质相对较好,且所有添加剂中亚芯生物处理的苜蓿青贮品质最好,可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青贮添加剂 营养品质 发酵特性 刈割茬次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个饲用甜高粱品种的农艺性能及营养品质 被引量:23
3
作者 金星娜 王旭 +1 位作者 田新会 杜文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362-1372,共11页
比较分析了8个饲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品种(‘大奖505’、‘大奖1000’、‘大奖1180’、‘大奖1230’、‘百战’、‘海牛’、‘大卡’、‘标杆’)在甘肃兰州地区的形态特征、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大卡’的植株高度、叶片... 比较分析了8个饲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品种(‘大奖505’、‘大奖1000’、‘大奖1180’、‘大奖1230’、‘百战’、‘海牛’、‘大卡’、‘标杆’)在甘肃兰州地区的形态特征、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大卡’的植株高度、叶片、叶宽均表现优异,且第2茬再生能力强,干草产量最高(53.32 t·hm^(−2)),但其叶片数量较少,粗蛋白含量较低(8.14%);‘大奖1180’的株高较高,茎秆较粗,叶片数量丰富且叶部形态特征也表现突出,干草产量为42.43 t·hm^(−2)、粗蛋白含量为8.05%;‘大奖1230’生长发育快,两茬刈割株高均达到2 m,株高和茎粗都表现良好,且叶片较宽、粗蛋白含量较高(10.58%),但由于叶片数量少,叶片短,干草产量较低(40.06 t·hm^(−2))。综合分析可知,‘大奖1180’、‘大奖1230’和‘大卡’的适应性良好、再生能力强,且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可作为适用饲用甜高粱品种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甜高粱 形态特征 生产性能 营养价值 酸性洗涤纤维 中性洗涤纤维 粗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爆处理对玉米—小麦型混合秸秆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冉福 雷赵民 +4 位作者 焦婷 程强 赵生国 高雪梅 李昌宁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3期878-887,共10页
为研究汽爆工艺作为秸秆饲料化预处理技术的可行性,本研究以经采食后残余黄贮玉米(Zea mays)秸秆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秸秆(7∶3混合)为原料,进行蒸汽破壁处理。通过测定汽爆前和汽爆后不同时间段(0、24和120 h)饲草的常规养分、CN... 为研究汽爆工艺作为秸秆饲料化预处理技术的可行性,本研究以经采食后残余黄贮玉米(Zea mays)秸秆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秸秆(7∶3混合)为原料,进行蒸汽破壁处理。通过测定汽爆前和汽爆后不同时间段(0、24和120 h)饲草的常规养分、CNCPS组分、体外产气量及物态结构等,对秸秆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汽爆后不同放置时段混合秸秆的粗脂肪(EE)、酸性洗涤不溶蛋白(ADIP)、中性洗涤不溶蛋白(NDIP)、单糖(ESC)、可溶性蛋白(SP)、总挥发性脂肪酸(VFA)和钙(Ca)含量较汽爆前显著增加(P <0.05),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木质素(ADL)、淀粉(CB_1)和磷(P)含量则显著下降(P <0.05);2)CNCPS评价体系中,汽爆处理组碳水化合物(CHO)、淀粉、可溶性纤维(CB_3)、不可消化纤维(CC)难溶性真蛋白(PB_1)和纤维结合蛋白(PB_2)含量显著低于未汽爆组(P <0.05);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挥发性脂肪酸(CA_1)、乳酸(CA_2)、水溶性碳水化合物(CA_4)、氨(PA_1)、可溶性真蛋白(PA_2)和非降解蛋白质(PC)与未汽爆组相比,汽爆后各时段均显著升高(P <0.05);其他有机酸(CA_3)和可溶性纤维(CB_2)检测结果为0.00,汽爆前后基本没有变异;3)汽爆处理能够消除部分秸秆抗消化物质,增大微生物单位接触面积,提高产气量和消化率,显著增加玉米及小麦混合秸秆相对饲喂价值(P <0.05);4)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汽爆处理后玉米杆、穗皮中纤维键断开,叶肉部分细胞壁破坏,只剩丝状叶脉或难破壁的丝状木质素,纤维和纤维束变得卷曲柔软,且卷曲程度增加。综上,汽爆处理可明显改变混合秸秆饲料理化特性,显著提高其营养价值及饲喂品质;且汽爆后短时间内营养物质不会流失,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农作物秸秆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汽爆技术 营养成分 CNCPS 体外产气 纤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添加剂发酵处理对汽爆玉米秸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雪梅 焦婷 +5 位作者 雷赵民 冉福 赵生国 李雄雄 秦伟娜 王苗苗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201,共10页
为研究不同添加剂对汽爆玉米秸秆发酵品质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干黄玉米秸秆为原料,经蒸汽爆破处理后,添加Sila-Max、Sila-Mix、纤维活性菌(活性菌)进行密封发酵,以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为对照(CK),发酵60d后取样分析不同处理秸秆营... 为研究不同添加剂对汽爆玉米秸秆发酵品质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干黄玉米秸秆为原料,经蒸汽爆破处理后,添加Sila-Max、Sila-Mix、纤维活性菌(活性菌)进行密封发酵,以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为对照(CK),发酵60d后取样分析不同处理秸秆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以及微生物数量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添加剂处理下汽爆玉米秸秆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粗灰分(crude ash,Ash)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汽爆前干黄玉米秸秆相比,青贮后的汽爆玉米秸秆CP含量提高了2.01~2.05倍,NDF和ADF含量则分别降低了18.16%~20.17%和2.38%~3.94%,淀粉含量活性菌组最高,与SilaMax、Sila-Mix组无显著差异(P>0.05)。2)发酵过程中,活性菌组、CK组出现霉变情况,霉变量分别达5.07%和7.75%,而其余处理组未出现霉变现象。3)活性菌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Sila-Max组汽爆玉米秸秆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4)不同添加剂处理下,发酵后汽爆玉米秸秆中微生物数量出现不同变化,乳酸菌数量Sila-Max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好氧细菌和梭菌数CK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但与Sila-Max组无显著差异(P>0.05);霉菌在Sila-Max、Sila-Mix组均未检测到,在CK组和活性菌组中分别达3.17和3.47 lg cfu·g^-1。5)主成分与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Sila-Max(0.55)>Sila-Mix(0.42)>活性菌(0.41)>CK(0.20)。综上,不同添加剂发酵处理对汽爆玉米秸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数量有一定影响,活性菌虽能增加乳酸含量,但在抑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霉变方面有所欠缺;Sila-Max可以提高乳酸菌、乙酸、丙酸含量,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防止霉变,并具有抑制二次发酵的潜力;Sila-Mix能够提高汽爆玉米秸秆乳酸菌数量,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防止霉变。综合主成分与隶属函数得分,汽爆玉米秸秆青贮时添加Sila-Max综合表现最优,可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添加剂 汽爆玉米秸秆 发酵品质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对甘南高寒牧区小黑麦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任昱鑫 刘汉成 +1 位作者 田新会 杜文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2601-2611,共11页
通过研究氮肥施用量(0、120、240、360、480 kg·hm–2)和播种密度(506、675、843、1 011、1 180 万基本苗·hm–2)对甘南地区甘农2 号小黑麦(× Triticosecale Wittmack)株高、枝条数、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期为该区... 通过研究氮肥施用量(0、120、240、360、480 kg·hm–2)和播种密度(506、675、843、1 011、1 180 万基本苗·hm–2)对甘南地区甘农2 号小黑麦(× Triticosecale Wittmack)株高、枝条数、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小黑麦高产栽培技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和播种密度增加,甘农2 号小黑麦的株高、枝条数和干草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营养价值也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氮肥施用量为240 kg·hm–2 时,无论播种密度高低,甘农2 号小黑麦的平均干草产量(15.63 t·hm–2)和粗蛋白含量(12.47%)最高,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播种密度为843 万基本苗·hm–2 时,无论氮肥施用量高低,平均干草产量较高(15.30 t·hm–2);从氮肥施用量×播种密度的交互作用看,甘农2 号小黑麦获得最高干草产量(22.13 t·hm–2)和较高粗蛋白含量(12.33%)的氮肥施用量为240 kg·hm–2、播种密度为843 万基本苗·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农2号小黑麦 氮肥施用量 播种密度 干草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青贮添加剂对混播苜蓿营养品质和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雄雄 焦婷 +4 位作者 雷赵民 赵生国 李飞 冉福 秦伟娜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2603-2614,共12页
以不加任何添加剂作为对照,探究不同青贮添加剂(宜生贮宝Sila-MAX、宜生贮康Sila-MIX、亚芯生物、百奥民、台湾鲜得利)处理对混播苜蓿(Medicago sativa)营养品质和发酵特性的影响,待青贮发酵60 d后,测定有氧放置0、24、48和72 h青贮苜... 以不加任何添加剂作为对照,探究不同青贮添加剂(宜生贮宝Sila-MAX、宜生贮康Sila-MIX、亚芯生物、百奥民、台湾鲜得利)处理对混播苜蓿(Medicago sativa)营养品质和发酵特性的影响,待青贮发酵60 d后,测定有氧放置0、24、48和72 h青贮苜蓿的干物质(dry matter,DM)、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总可消化养分(total digestible nutrients,TDN)、氨态氮/总氮(ammoniacal nitrogen/total nitrogen,NH3-N/TN)、pH、乳酸(lactic acid,LA)和乙酸(acetic acid,AA)含量。结果表明:各处理开桶后有氧放置0、24、48和72 h的青贮苜蓿营养品质和发酵特性均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相比,Sila-MIX和亚芯生物处理下青贮苜蓿的DM含量及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显著提高(P<0.05);随有氧放置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的DM含量均有所增加,而TDN含量仅在Sila-MIX处理下有所增加(P<0.05);各处理的CP含量均低于对照,尤其是放置48和72 h的Sila-MIX处理,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38%和2.03%;有氧放置0、24、48和72 h后百奥明和亚芯生物处理下青贮苜蓿LA含量随放置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但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Sila-MIX处理下LA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添加剂处理下青贮苜蓿pH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有氧放置0、48和72 h后各处理下NH3-N/TN含量有所降低(P>0.05),尤其Sila-MIX和亚芯生物降低效果最明显。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添加剂处理下苜蓿青贮品质表现为亚芯生物>Sila-MIX>百奥明>Sila-MAX>台湾鲜得利,亚芯生物和Sila-MIX的作用效果最优,是苜蓿青贮发酵的适宜添加剂,可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苜蓿 营养品质 发酵特性 灰色关联度分析 青贮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饲草作物间作模式对地上生物量及竞争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宗昌 师尚礼 +4 位作者 汪睿 李兴龙 吴芳 陈永岗 刘畅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2284-2292,共9页
为探讨饲草作物搭配和带型配置对间作系统地上生物量及竞争力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西北半干旱地区种植推广的间作组合和间作模式,研究了玉米(Zea mays)||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玉米||燕麦(Avena sativa)和高丹草||燕... 为探讨饲草作物搭配和带型配置对间作系统地上生物量及竞争力的影响,筛选出适合西北半干旱地区种植推广的间作组合和间作模式,研究了玉米(Zea mays)||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玉米||燕麦(Avena sativa)和高丹草||燕麦在宽行(460 cm)、中行(300 cm)和窄行(140 cm)模式下的地上生物量、增产率、增产贡献率、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相对拥挤系数(relative crowding coefficient,RCC)、竞争比率(competition ratio,CR)、实际产量损失指数(actual yield loss index,AYL)和系统生产力指数(system productivity index,SPI)。结果表明,间作系统的LER>1、AYL>0、系统增产率达到19.63%~40.49%,具有一定的间作优势。间作高丹草相对于玉米为竞争优势物种,间作燕麦的竞争力大于玉米、高丹草。玉米|高丹草组合在中行模式下的系统增产率、LER、AYL和SPI值均表现最高,其土地利用效率比单作下高20.2%,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带型配置 玉米||高丹草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牧草根际促生菌的筛选与特性 被引量:6
9
作者 柴加丽 姚拓 +4 位作者 王振龙 韩江茹 张蔚 刘晓婷 李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52-1762,共11页
为获得高寒地区优良牧草根际促生菌资源,本研究从高寒地区优良牧草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草地早熟禾(Poa pretensis)、紫穗鹅观草(Roegneria purpurascens)根际筛选促生菌,研究菌株溶解有机磷、溶解无机磷、固氮、分泌激素特性,... 为获得高寒地区优良牧草根际促生菌资源,本研究从高寒地区优良牧草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草地早熟禾(Poa pretensis)、紫穗鹅观草(Roegneria purpurascens)根际筛选促生菌,研究菌株溶解有机磷、溶解无机磷、固氮、分泌激素特性,并对优良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从3种牧草根际共筛选出14株溶解有机磷菌株,其溶磷量为6.51~141.49μg·mL^(−1),菌株培养液pH为2.97~3.79;16株溶解无机磷菌株,溶磷量为371.29~538.59μg·mL^(−1),菌株培养液均呈酸性;22株固氮菌株,固氮酶活性91.71~160.20 nmol·(h·mL)^(−1)(C_(2)H_(4));14株分泌植物生长激素IAA菌株,分泌量0.10~0.92μg·mL^(−1),同时分泌赤霉素、玉米素,分泌量分别为0.52~139.22和0.12~0.99μg·mL^(−1)。通过测定菌株综合特性,共筛选出12株促生特性较全面的菌株,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SPCB4为华西肠杆菌(Enterobacter huaxiensis),其余11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5个不同种。本研究鉴定的12株植物根际促生菌具有多种促生特性,为后续草地植被恢复和微生物菌剂研制提供菌种资源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植物根际促生菌 溶磷 固氮 植物激素 菌株鉴定 微生物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高原鼢鼠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筛选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倩倩 谭宇尘 +2 位作者 姚宝辉 康宇坤 苏军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81-2489,共9页
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大脑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微卫星标记,分析其组成与特征,并检验其多态性,为高原鼢鼠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后续研究等奠定基础。结果发现:在获得的29090个微卫星标记中单核苷酸重... 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大脑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微卫星标记,分析其组成与特征,并检验其多态性,为高原鼢鼠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后续研究等奠定基础。结果发现:在获得的29090个微卫星标记中单核苷酸重复A/T是重复次数最多的类型(54.31%),其次为二碱基重复CA/TG(10.46%),其他碱基重复类型仅占16.79%。随机选取104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引物设计,发现有43个位点扩增成功。12个多态性位点经毛细管电泳检测发现,等位基因数为3~12个,观测杂合度(Ho)为0.263~0.937,平均值为0.651,期望杂合度(He)为0.285~0.844,平均值为0.600。使用Bonferroni校正后,有2个微卫星位点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1),10个微卫星位点未观察到显著的连锁不平衡(P>0.01)。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251~0.816,全部为中度多态性(0.250<PIC<0.500)以上的位点,且有7个微卫星位点表现为高度多态性(PIC>0.500)。这些微卫星标记为高原鼢鼠的亲权关系鉴定、种群遗传学等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啮齿动物 转录组 微卫星 多态性 分子标记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