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覆盖对旱地玉米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强蓉蓉 马建涛 +4 位作者 柴雨葳 吕莹莹 程宏波 常磊 柴守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89,97,共8页
【目的】探究覆盖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地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白膜双垄沟覆盖(BM)及露地无覆盖(CK)3个栽培处理,分析不同覆盖措施对春玉米土壤温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覆盖对春... 【目的】探究覆盖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地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白膜双垄沟覆盖(BM)及露地无覆盖(CK)3个栽培处理,分析不同覆盖措施对春玉米土壤温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覆盖对春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温度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与CK相比,SM处理降低了苗期~成熟期0~25 cm土壤温度0~1.1℃,而BM处理则增温0.2~3℃,并且SM和BM处理各生育时期的降幅和增幅均在苗期最大。各土层间,SM处理0~25 cm土层平均较CK降低0.6℃,以10 cm土层降幅最大;而BM平均增温0.6℃,以25 cm土层增幅最大。覆盖处理能显著增加春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与CK相比,SM和BM处理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32.4%和34.6%,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3.4%和48.9%。相关分析发现,玉米籽粒产量与穗粒数显著正相关(r=0.771*),即覆盖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来提高玉米产量。【结论】地膜和秸秆带状覆盖均能调控春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并能显著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而秸秆带状覆盖能提高废旧秸秆资源利用率,可作为旱地玉米绿色可持续生产的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温度 产量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栽培对旱地春玉米耗水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庆 马建涛 +4 位作者 柴雨葳 柴守玺 吕莹莹 程宏波 常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153,共9页
【目的】探讨覆盖方式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耗水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半干旱区玉米高效及绿色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陇中旱作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白膜双垄沟覆盖(BM)和黑膜双垄沟覆盖(HM)和露地平作(CK)4种栽培方式。【结果】与C... 【目的】探讨覆盖方式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耗水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半干旱区玉米高效及绿色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陇中旱作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白膜双垄沟覆盖(BM)和黑膜双垄沟覆盖(HM)和露地平作(CK)4种栽培方式。【结果】与CK相比,SM、BM和HM处理下春玉米播种~成熟期0~200 cm土壤水分增加2.6%~20.9%;各生育时期间,增墒幅度SM以抽雄吐丝期最大,BM和HM均以苗期最大;不同土层间,SM、BM和HM增墒幅度分别以60~120、60~120和120~200 cm土层最大。覆盖处理较对照降低了春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5.1%,其中SM处理均降低了春玉米生育前期(播种期-拔节期)、中期(拔节期-灌浆期)和后期(灌浆期-收获期)耗水,降幅为2.4%~50.0%,而地膜覆盖(BM和HM)降低了生育前期和后期的耗水量,而增加了中期的耗水。与CK相比,覆盖均能显著增加春玉米籽粒产量22.9%~34.9%和水分利用效率33.1%~39.7%,增幅分别以BM和SM处理最大。相关分析发现,春玉米籽粒产量与穗粒数(r=0.922**)和百粒质量(r=0.833**)高度相关。【结论】在西北旱作区,应用秸秆带状覆盖能明显增墒、增产,显著降低耗水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是适宜旱地玉米生产的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春玉米 耗水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地春小麦不同覆盖措施的温度和产量效应 被引量:46
3
作者 程宏波 柴守玺 +4 位作者 陈玉章 范颖丹 黄彩霞 常磊 杨长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316-6325,共10页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春小麦为材料,研究了夏季覆膜(T1)、秋季覆膜(T2)、春季覆膜(T3)、小麦碎秆覆盖(T4)、小麦整秆覆盖(T5)、夏季覆膜+麦秆还田(T6)和无覆盖对照(CK)7个处理间0—20 cm土壤温度、产量和重要农艺指标的差异。结果...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春小麦为材料,研究了夏季覆膜(T1)、秋季覆膜(T2)、春季覆膜(T3)、小麦碎秆覆盖(T4)、小麦整秆覆盖(T5)、夏季覆膜+麦秆还田(T6)和无覆盖对照(CK)7个处理间0—20 cm土壤温度、产量和重要农艺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处理间在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存在显著差异。生育时期间比较,处理间土壤温度差异以播种期—分蘖期最大、蜡熟期—成熟期次之、拔节期—灌浆中期较小;土层间比较,处理间土壤5 cm处的温度差异依次大于10 cm、15 cm、20 cm处。T6在各时期、各土层均表现出突出的增温效应,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较CK高0.57℃,以成熟期、播种期及分蘖期增温效果较大;其它覆盖处理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增温效应覆膜>秸秆覆盖,而降温效应则秸秆覆盖>覆膜,各处理的32个土壤温度测试点中,增温点次以T4最少(仅有9个),降温点次为23个,且T4降温幅度最大,全生育期0—20 cm土壤平均温度较CK低0.63℃,降温效果在播种期和分蘖期尤为突出。覆盖处理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表现为覆膜>CK>秸秆覆盖。温差最高值出现在分蘖期土壤5 cm处的T6与T4间,T6高出T44.23℃。T6可以平抑生育期间土壤温度的变化,其它5个覆盖处理则加剧土壤温度的波动,以T4处理的土壤温度波动最明显(CV为32.4%)。处理间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间差异显著,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无论覆膜还是秸秆覆盖,都较CK穗粒数显著增加(17.4%—36.3%)。除T5较CK显著减产14.1%外,其它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增产21.7%—37.3%,其中以全膜覆土穴播基础上的秋季覆膜(T2)增产最显著,适宜在西北旱地春小麦产区推广应用。土壤温度主要影响营养生长,拔节—开花期0—20 cm的土壤温度与株高高度正相关(0.77*—0.92**),但覆盖引起土壤温度的变化最终对西北旱地春小麦产量没有关键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养农业区 春小麦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31
4
作者 宋亚丽 杨长刚 +7 位作者 李博文 李守蕾 兰雪梅 常磊 韩凡香 程宏波 黄彩霞 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5-772,共8页
为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麦田水分利用特征和增产效果,通过田间试验,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3种不同覆盖处理[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秸秆带状覆盖宽幅条播(SM2)和全膜覆土穴播(PM)]对旱地冬小麦田土... 为探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麦田水分利用特征和增产效果,通过田间试验,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3种不同覆盖处理[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秸秆带状覆盖宽幅条播(SM2)和全膜覆土穴播(PM)]对旱地冬小麦田土壤含水量、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和全膜覆土穴播均可显著改善小麦全生育期0-20cm以及开花前20-90cm土壤墒情,但开花后20-90cm以及全生育期90-200cm土壤墒情普遍不如CK。3种覆盖处理均能促进冬小麦对土壤贮水的利用,显著提高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秸秆带状覆盖和全膜覆土穴播生育期耗水量分别比CK增加4.6%和7.6%。秸秆带状覆盖在孕穗前0-200cm土壤墒情与全膜覆土穴播无显著差异,孕穗期开始则好于全膜覆土穴播;全膜覆土穴播0-200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高于秸秆带状覆盖,而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则略低于秸秆带状覆盖。3种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M、SM1和SM2较CK分别增产36.8%、29.7%和27.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3%、23.9%和22.7%。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7*)。覆盖处理中,全膜覆土穴播产量虽最高,但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角度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优于全膜覆土穴播。因此认为,秸秆带状覆盖是一种更加高产高效、适宜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区推广的覆盖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旱地 冬小麦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材料对西北旱地冬小麦地温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兰雪梅 黄彩霞 +6 位作者 李博文 李守蕾 宋雅丽 柴雨葳 程宏波 常磊 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84-1092,共9页
为探寻不同覆盖材料下西北旱地冬小麦地温与产量的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材料,在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宽幅条播:SM2)、全膜覆土穴播(PM)条件下,以无覆盖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地温的差异及... 为探寻不同覆盖材料下西北旱地冬小麦地温与产量的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材料,在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宽幅条播:SM2)、全膜覆土穴播(PM)条件下,以无覆盖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地温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可有效平抑气温对小麦的激变,实现了小麦的稳定增产。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0-25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降温0.61℃,但在不同生育时期却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苗期至返青期平均增温0.76℃,SM1增温效应低于SM2;返青期以后平均降温1.43℃,SM1降温效应高于SM2;地膜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增温1.01℃。秸秆带状覆盖全生育期各土层总体均表现降温效应,且以降温效应突出的SM1在25cm降幅最大,平均为1.20℃,5cm处最低,为0.55℃;地膜覆盖全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增温效应,以5cm处增幅最大,平均为1.14℃,15cm最低,平均为0.84℃。从生育时期和土层看,各处理间地温以越冬期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17.25%-46.6%;土层间以25cm最大,变异系数为5.5%-46.6%。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全天均具有降温效应,降温幅度依次为中午〉傍晚〉早晨,且SM1全天的降温效应均高于SM2;而地膜覆盖全天均具有增温效应;覆盖均可使冬小麦显著增产,秸秆带状覆盖平均增产25.3%,SM2增产率(27.0%)高于SM1(23.0%),地膜覆盖增产30.4%。产量与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的增加和粒重的提高,土壤温度指标与产量、产量构成要素间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旱地 冬小麦 秸秆带状覆盖 土壤温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材料和方式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土壤水温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6
6
作者 程宏波 牛建彪 +2 位作者 柴守玺 常磊 杨长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57,共11页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覆盖方式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及重要农艺指标的影响.试验以无覆盖栽培为对照(CK),设置了秸秆覆盖及地膜覆盖(平作全地面覆膜、微垄全地面覆膜、大垄半覆膜),共8个覆盖处理... 在西北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覆盖方式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及重要农艺指标的影响.试验以无覆盖栽培为对照(CK),设置了秸秆覆盖及地膜覆盖(平作全地面覆膜、微垄全地面覆膜、大垄半覆膜),共8个覆盖处理.结果表明:处理间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产量等都存在显著差异;各覆盖处理均较CK 显著增产7.6%~44.9%,其中以微垄全地面覆膜增产最显著,处理间单位面积穗数的差异是引起产量差异的主要结构因素;与CK 相比,全生育期0~200cm 土壤水分含量各覆盖处理均高于CK0.3%~1.7%,其中以平作黑膜全覆盖(B2)和微垄白膜全覆盖(C1)最高;比较全生育期0~25cm 土壤平均温度差异,除小麦秸秆覆盖(A1)和大垄黑膜半覆盖(D2)较CK 分别降低1.4和0.9℃外,其他6个覆盖处理较CK 提高0.3~1.8℃,其中以平作白膜全覆盖(B1)增温幅度最大;但进一步分时期、分土层比较发现,各覆盖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和土层,基本出现较CK 增墒与降墒、增温与降温的双重效应.各处里增墒点次比例为54.2%~83.3%,相应降墒点次比例为16.7%~45.8%,时期上,增墒效应以开花期和灌浆期最明显、降墒效应以孕穗期最明显;土层上,增墒效应以20~40cm 土层最明显、而降墒效应以60~90cm 土层最明显.各处理较CK 增温的点次比例为4%~100%,时期上,覆盖增温效果以灌浆期最明显,降温效果以均分蘖期和开花期最高;从土层来看,以土壤25cm 处增温幅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芳 程宏波 +5 位作者 李瑞 柴雨葳 陈玉章 常磊 黄彩霞 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77-785,共9页
为了解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的效果,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秸秆带状覆盖3行(SC1)、秸秆带状覆盖4行(SC2)、全膜覆土穴播(PC)和无覆盖露地(CK)下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 为了解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的效果,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秸秆带状覆盖3行(SC1)、秸秆带状覆盖4行(SC2)、全膜覆土穴播(PC)和无覆盖露地(CK)下旱地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较CK分别增加13.4%~20.2%、26.7%~33.3%和41.3%~69.1%,但秸秆带状覆盖与PC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秸秆带状覆盖显著降低了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土温较CK低1.4~2.0℃;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和土层的加深,秸秆带状覆盖表现出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SC1在返青期5cm土层和拔节期5和10cm土层增温,SC2在越冬期5和10cm土层及拔节期5cm土层增温,其余各时期各土层秸秆带状覆盖均表现出降温效应,且总体上降温效应大于增温效应;秸秆带状覆盖较PC和CK减小全生育期土壤日变化幅度;SC1、SC2的全生育期有效积温较CK分别减少86.6和69.8℃,使得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较CK晚熟15d。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秸秆带状覆盖较全膜覆土穴播在西北旱作区更具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秸秆带状覆盖 土壤温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核桃种质展叶期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一峰 赵淑玲 +1 位作者 王瀚 李唯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60,共11页
为给春季核桃种质抗寒性的鉴定及核桃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以甘肃省成县栽培的普通核桃(香玲、中林1号、辽核4号、陇南755、陇南15、强特勒、土莱尔、清香)、美国黑核桃及美国长山核桃等核桃种质展叶期的叶片为材料,将其叶... 为给春季核桃种质抗寒性的鉴定及核桃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以甘肃省成县栽培的普通核桃(香玲、中林1号、辽核4号、陇南755、陇南15、强特勒、土莱尔、清香)、美国黑核桃及美国长山核桃等核桃种质展叶期的叶片为材料,将其叶片分别置于4、0、-4、-6、-8℃的低温冷藏柜中进行胁迫处理,以大田自然生长的叶片为对照,测定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根据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LT5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核桃种质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核桃种质的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与核桃种质的抗寒性却均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核桃种质抗寒性影响最大的指标是相对电导率,其次分别是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最小;根据综合抗寒指标排序,供试核桃种质抗寒性的强弱顺序为:美国长山核桃>美国黑核桃>强特勒>辽核4号>清香>陇南755>土莱尔>中林1号>陇南15>香玲,这与其半致死温度(LT50)的高低顺序基本一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核桃种质可聚为3类:美国长山核桃、美国黑核桃、强特勒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强的种质;辽核4号、陇南755、土莱尔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较强的种质;中林1号、清香、陇南15、香玲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较差的种质。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展叶期 抗寒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秸秆带状覆盖不同模式的水分效应 被引量:9
9
作者 李瑞 程宏波 +5 位作者 王芳 柴雨葳 陈玉章 常磊 黄彩霞 柴守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3-119,共7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设置了4种玉米整秆带状覆盖方式:带状3行(MS3),带状4行(MS4),带状5行(MS5),带状6行(MS6),比较研究了不同带幅对冬小麦产量、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带幅(MS3、MS4)的秸秆带...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设置了4种玉米整秆带状覆盖方式:带状3行(MS3),带状4行(MS4),带状5行(MS5),带状6行(MS6),比较研究了不同带幅对冬小麦产量、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带幅(MS3、MS4)的秸秆带状覆盖能显著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并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MS3、MS4分别较CK增产69.1%、41.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8.1%、39.1%。MS3与MS4对土壤含水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土层均具有增墒和降墒的双重效应,但增墒效应更为突出,全生育期平均分别较CK提高土壤含水量1.00和0.35个百分点。MS3可以显著改善土壤水分在各生育时期各土层的分布情况,其在播种期~越冬期、返青期~孕穗期的供水效果,以及60cm以下土层对60 cm以上土层的水分补给效果均好于其它处理,有利于冬小麦生长、成穗,提高穗粒数,因此MS3更适合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地区的冬小麦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带幅 土壤水分 产量 雨养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玉汇 王丽 +2 位作者 杨宏羽 张俊莲 王蒂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1-586,共6页
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是直接参与淀粉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它催化-α1,6糖苷键分支点形成支链淀粉。本文综述了SBE基因的分类、结构、同种型的功能、各同种型在不同组织和不同生育时期的表达特异性以及它们不同的功能... 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是直接参与淀粉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它催化-α1,6糖苷键分支点形成支链淀粉。本文综述了SBE基因的分类、结构、同种型的功能、各同种型在不同组织和不同生育时期的表达特异性以及它们不同的功能、基因表达与淀粉合成的关系、SBE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调控植物淀粉的含量与特性提供相关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分支酶 分类与结构 功能 表达调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博文 杨长刚 +7 位作者 兰雪梅 宋亚丽 李守蕾 常磊 韩凡香 程宏波 黄彩霞 柴守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0,共7页
为探索利于西北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可持续发展的覆盖保墒栽培新技术,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秸秆带状覆盖:BSC,旧膜二茬利用:PAH,露地条播:CK)和不同施肥量(纯氮、P2O5分别为:90、120、150 kg·hm^(-2))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 为探索利于西北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可持续发展的覆盖保墒栽培新技术,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秸秆带状覆盖:BSC,旧膜二茬利用:PAH,露地条播:CK)和不同施肥量(纯氮、P2O5分别为:90、120、150 kg·hm^(-2))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方式与施肥量对冬小麦产量、产量三因素、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且二者互作效应显著。秸秆带状覆盖下,籽粒产量达到5 305.0 kg·hm^(-2),较PAH和CK分别显著增加24.0%和37.5%,水分利用效率达10.8 kg·hm^(-2)·mm^(-1),较PAH和CK分别显著提高20.6%和33.3%,且同等施肥量下BSC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PAH和CK。从产量三因素看,BSC单位面积穗数较PAH和CK分别显著提高27.0%和42.2%,而穗粒数分别降低14.3%和6.7%,千粒重分别降低2.3%和6.8%,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CK相比,BSC和PAH全生育期表现为显著的增墒效应,其中返青前以BSC保墒效果最好,拔节后则以PAH保墒效果最好。比较全生育期0~25 cm土壤温度差异,BSC越冬前表现为增温效应,较CK高1.2℃,返青后表现为降温效应,较CK低1.8℃;而PAH全生育期表现为增温效应,平均较CK高0.9℃。通径分析表明,秸秆带状覆盖主要是通过改善土壤水热条件,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旱地 冬小麦 产量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制品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被引量:15
12
作者 栗孟飞 杨德龙 李唯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2期98-101,共4页
为适应生物制品专业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培养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基础、前期的相关准备、实验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 为适应生物制品专业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培养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综合性实验教学的基础、前期的相关准备、实验教学方法及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品专业 综合性实验 教学改革与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叶连翘引种驯化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被引量:11
13
作者 康霞 葛莉 +3 位作者 栗孟飞 甘延太 李京耀 王克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110,共7页
为了探明贯叶连翘引种驯化过程中生长适应能力以及活性物质的变化,以野生和栽培盛花期植株为材料,分别对生理生化特性、活性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栽培贯叶连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 为了探明贯叶连翘引种驯化过程中生长适应能力以及活性物质的变化,以野生和栽培盛花期植株为材料,分别对生理生化特性、活性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栽培贯叶连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均高于野生植株,尤其是其盛花期和地上部分干重分别较野生植株提前了7d和提高了16.67%。总黄酮和金丝桃素含量在栽培和野生植株同一器官中无显著差异;总酚类在野生花中的含量显著高于栽培花,而叶中的含量则相反;野生和栽培植株各器官中,总黄酮和酚类化合物含量在叶和花中的含量显著大于茎,而金丝桃素的含量表现为花>叶>茎。野生和栽培各器官抗氧化能力为叶>花>茎,其中,野生和栽培叶、茎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而栽培花的抗氧化能力显著大于野生花。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贯叶连翘野生转栽培后,不仅具有较好的生长适应能力,而且主要活性物质的积累量及抗氧化能力并未显著降低。该研究结果将对贯叶连翘种植栽培以及保护野生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叶连翘 野生和栽培 生理生化特性 总黄酮和酚类 金丝桃素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冬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倪胜利 李兴茂 +1 位作者 杨德龙 张国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5,共6页
为了解从美国引进的21个冬小麦品种及中国北方旱地冬麦区19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利用26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26对标记在40个小麦品种中检测到175条差异带,每对引物多态性位点2~13个,平均6.73个。4... 为了解从美国引进的21个冬小麦品种及中国北方旱地冬麦区19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利用26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26对标记在40个小麦品种中检测到175条差异带,每对引物多态性位点2~13个,平均6.73个。40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118~0.894,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39,其中相似系数最低的是引进品种1R35与1R24,为0.118;2个姊妹系品种9480-0-3-3与9480-0-3-2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894。且国外引进品种平均遗传距离高于国内品种,说明引进品种遗传变异基础大于国内品种。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69处,将40个品种聚为5类,第Ⅰ类包含美国引进的7个品种和国内1个品种,第Ⅱ、Ⅲ及Ⅳ类均为供试的国内选育品种(系),第Ⅴ类又分为2个亚类,其中第1亚类(Ⅴ-1)全部为引进品种,第2亚类(Ⅴ-2)包含10个引进品种和8个国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遗传多样性 SSR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山楂品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冯海霞 郭尚敬 +4 位作者 孟庆杰 黄勇 李妹芳 李岩岩 王光全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9-732,共4页
为探讨山楂品种间的亲缘关系,采用RAPD技术对20个不同品种的山楂材料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120个引物中筛选出15个10bp的随机引物对所选山楂品种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共得到216条谱带,177条表现多态性,多态性比率达81.9%,其中... 为探讨山楂品种间的亲缘关系,采用RAPD技术对20个不同品种的山楂材料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120个引物中筛选出15个10bp的随机引物对所选山楂品种的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共得到216条谱带,177条表现多态性,多态性比率达81.9%,其中包含27条特异性谱带,揭示了山楂植物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利用NTSYS软件和UPGMA法对扩增结果进行了品种间相似系数的计算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相似系数在0.71~0.87,实生楂与其他山楂品种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 亲缘关系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草被植物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马琦 王琦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72-74,共3页
利用小型观测场,对比了几种草被植物地降水、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和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 与裸地相比,草被植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覆盖度,减少降水的径流系数,减少土壤侵蚀量,其中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的效应最为明显.草被植物可以... 利用小型观测场,对比了几种草被植物地降水、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和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 与裸地相比,草被植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覆盖度,减少降水的径流系数,减少土壤侵蚀量,其中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的效应最为明显.草被植物可以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空隙率,使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加,同时提高土壤入渗速率和土壤的抗蚀性,其中百脉根地土壤含水量和入渗速率最大,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地崩解所需时间最长.如苇状羊茅地、葛藤Pueraria lobata地、百脉根地和空旷地0~2 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是15.74%,15.83%,16.06%和14.61%,苇状羊茅、葛藤、百脉根地土壤完全崩解所需时间分别比空旷地多780,627,704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被植物 水土保持效应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体春化型大蒜叶片在春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彤 栗孟飞 +2 位作者 李唯 李甜甜 周兰兰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6-101,共6页
以大蒜(Allium sativum)为试验材料,对低温春化作用过程中叶片组织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SOD活性、内源激素 ABA、GA和 IAA水平及特异性蛋白质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春化作用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及IAA水... 以大蒜(Allium sativum)为试验材料,对低温春化作用过程中叶片组织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SOD活性、内源激素 ABA、GA和 IAA水平及特异性蛋白质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春化作用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及IAA水平无显著变化,SOD活性、ABA和GA水平均逐渐增加,IAA/ABA、IAA/GA和GA/ABA逐渐降低的趋势;春化作用完成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活性,ABA和 GA水平均显著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IAA水平及 IAA/ABA、IAA/GA和 GA/ABA显著增加;另外,低温春化作用后室温生长一定时期可诱导特异性蛋白质(44.3~29.0 kU)的合成与积累.结果显示,绿体春化型大蒜只有在春化作用完成后,经历适宜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时期,才会呈现明显的生理生化反应并开始迅速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春化作用 可溶性蛋白质 可溶性糖 SOD 内源激素 特异性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钾胁迫下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玉汇 王丽 +1 位作者 张俊莲 王蒂 《中国马铃薯》 2011年第3期152-157,共6页
马铃薯试管苗在全价、60%钾素、30%钾素的MS培养基上培养,第20、40 d时测定生理指标。结果表明,60%的低钾培养环境对马铃薯试管苗新叶发生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且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重增加,植株生长健壮。30%的低钾培养环境依然能够促... 马铃薯试管苗在全价、60%钾素、30%钾素的MS培养基上培养,第20、40 d时测定生理指标。结果表明,60%的低钾培养环境对马铃薯试管苗新叶发生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且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重增加,植株生长健壮。30%的低钾培养环境依然能够促进新叶的发生,但抑制根系的伸长,胁迫至40 d时,生物量显著降低,试管苗的细胞膜透性相对值、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明显增加,而叶绿素、可溶性蛋白明显降低,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60%低钾处理下,这些指标的变化与对照基本相同,无差异显著性,表明含60%钾元素的MS培养基适宜马铃薯试管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试管苗 低钾胁迫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量、活性物质积累和抗氧化能力的当归种植茬口选择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真 刘学周 +3 位作者 包亚军 黎洁 曹小路 栗孟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2-89,共8页
【目的】以当归根茎生物量、活性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为指标,选择适宜于提高当归品质的农作物茬口.【方法】在严格控制遗传因素条件下,以不同茬口(黄芪、油菜、党参、青稞、马铃薯、蚕豆和休耕地)两年生根茎为材料,分别对当归干质量... 【目的】以当归根茎生物量、活性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为指标,选择适宜于提高当归品质的农作物茬口.【方法】在严格控制遗传因素条件下,以不同茬口(黄芪、油菜、党参、青稞、马铃薯、蚕豆和休耕地)两年生根茎为材料,分别对当归干质量生物量、活性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不同茬口对当归根茎生物量、活性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干质量和单株)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青稞茬口最有利于根茎生物量的积累,尽管活性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以干质量计算)在各茬口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单株干质量计算,青稞茬口可溶性糖、酚和黄酮类化合物以及DPPH清除能力和FRAP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茬口,蚕豆茬口次之,马铃薯茬口较低.【结论】青稞和蚕豆茬口有利于促进当归根茎生物量、活性物质的积累以及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可作为当归大面积种植栽培的首选茬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茬口 根茎生物量 活性物质积累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沼液肥对温室香瓜茄叶片光合特性、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年来 毛昊昊 +2 位作者 陈思瑾 魏玉珍 方三叶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8-93,共6页
以香瓜茄为材料,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于果实发育期叶面喷施沼液肥,研究沼液肥施用浓度及其与土壤追肥配合对香瓜茄叶片光合特性和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100倍沼液肥处理的叶片总氮和叶绿素质量分数分别为35.7 g·kg^(-1... 以香瓜茄为材料,在日光温室条件下,于果实发育期叶面喷施沼液肥,研究沼液肥施用浓度及其与土壤追肥配合对香瓜茄叶片光合特性和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100倍沼液肥处理的叶片总氮和叶绿素质量分数分别为35.7 g·kg^(-1)和1.129 mg·g^(-1),显著高于稀释400倍沼液肥的处理和对照,沼液肥配合土壤追肥时叶片总氮和叶绿素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只喷施沼液肥的。香瓜茄果实膨大期叶片净光合速率高于开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叶面喷施沼液肥后叶片平均Pn(10.2μmol·m^(-2)·s^(-1))显著高于对照(7.88μmol·m^(-2)·s^(-1)),沼液肥配合土壤追肥的Pn(10.30μmol·m^(-2)·s^(-1))显著高于单喷沼液肥处理(8.94μmol·m^(-2)·s^(-1))。叶面喷施中,高浓度沼液肥能显著提高香瓜茄果实产量和品质,两个土壤施肥处理平均单果质量比对照分别增加16.8%和22.2%,小区产量提高18.9%和30.4%,果肉硬度提高13.9%和23.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6.9%和15.3%,喷施沼液肥结合土壤追肥处理的效果优于单喷沼液肥。香瓜茄果实生育期配合土壤追肥的沼液适宜喷施浓度为浓缩沼液稀释1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瓜茄 沼液喷肥 光合特性 果实产量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