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年生黑麦草、雀麦根系形态和生长对土壤干旱的适应性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咏梅 胡海英 +3 位作者 白小明 Matthew Cory García-Favre Javier Ordóñez Iván P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84-1794,共11页
为了研究牧草根系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选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雀麦(Bromus valdivianus)进行盆栽试验,给予80%~85%有效水(PAW)充分供水和20%~25%PAW极端干旱两种水分模式,通过对两种牧草的根系外形、干物质积累和根系形态... 为了研究牧草根系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选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雀麦(Bromus valdivianus)进行盆栽试验,给予80%~85%有效水(PAW)充分供水和20%~25%PAW极端干旱两种水分模式,通过对两种牧草的根系外形、干物质积累和根系形态学分析,探求两牧草在极干旱胁迫下的有效生产策略。研究表明,两种牧草的根尖外形略有不同。雀麦根毛长而密,分生区细胞致密,伸长区较长;多年生黑麦草根毛稀疏,伸长区短。20%~25%PAW极干旱胁迫使黑麦草根系粗细不匀,出现畸形;而雀麦根系未见明显受害。两种牧草生物量在茎叶和根的积累无显著的种间差异和水分处理间的组间差异。雀麦和多年生黑麦草单株根系的总长度、根面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和分叉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多年生黑麦草根量显著高于雀麦(至少P≤0.01),根长和面积是雀麦的1.5倍左右,根尖数和分叉数是雀麦的2倍以上。雀麦根系末端侧根分枝密度高,短且粗;多年生黑麦草侧根细而长。干旱胁迫显著减少了两种牧草的总根长度,促进了雀麦根的径向生长。总之,雀麦根毛区较多年生黑麦草发达,多年生黑麦草根量显著多于雀麦。黑麦草主要以根数量(量)取胜,采取广泛吸水的适应策略;雀麦以根毛发达,侧根分枝密度高(质)为主,采用确保有效吸水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生牧草 极干旱胁迫 适应策略 根尖 根系生物量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生草根系基因HgAKR6C的克隆与初步功能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尚钦 汪军成 +7 位作者 姚立蓉 司二静 马小乐 杨轲 张宏 孟亚雄 王化俊 李葆春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4,共14页
醛酮还原酶(AKR)是构成Shaker型K+通道蛋白的保守核心结构域,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时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西北旱区典型盐生植物盐生草作为研究材料,基于课题组前期盐生草根系盐胁迫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结果,筛选并克隆得到耐盐基因HgA... 醛酮还原酶(AKR)是构成Shaker型K+通道蛋白的保守核心结构域,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时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西北旱区典型盐生植物盐生草作为研究材料,基于课题组前期盐生草根系盐胁迫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结果,筛选并克隆得到耐盐基因HgAKR6C。HgAKR6C基因蛋白质编码区(CDS)全长951 bp,共编码氨基酸317个。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表明,HgAKR6C与拟南芥中AtAKR6C1基因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表明该基因可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qRT-PCR结果表明HgAKR6C在盐处理24 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构建酵母异源表达载体转化缺陷型菌株发现,HgAKR6C基因可能参与Na+的外排和介导K+的吸收。综上所述,HgAKR6C具有调节盐生草耐盐性的功能,而盐生草根系耐盐基因HgAKR6C的调控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生草 HgAKR6C 基因克隆 耐盐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通用应激蛋白StUS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逆境表达模式分析
3
作者 王泽民 田渺 +5 位作者 侯乐乐 晋昕 张国栋 杨江伟 张宁 司怀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2,共11页
在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系统鉴定马铃薯USP通用应激蛋白基因家族,并对该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同时以马铃薯干旱耐受型品种‘陇薯10号’(L)和干旱敏感型品种‘大西洋’(D)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 在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系统鉴定马铃薯USP通用应激蛋白基因家族,并对该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同时以马铃薯干旱耐受型品种‘陇薯10号’(L)和干旱敏感型品种‘大西洋’(D)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全面分析StUSP家族成员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性,筛选干旱胁迫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马铃薯基因组中共有42个基因编码含有USP结构域的蛋白质,在11条染色体上不对称分布,且主要分布在1~6号染色体上。绝大多数StUSPs含有多个内含子。胁迫表达分析显示StUSPs能够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且在干旱耐受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中差异表达。同时,利用qRT-PCR分析了12个成员干旱胁迫下表达模式,除StUSP12、StUSP22下调表达外,其余10个基因均正响应干旱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USP基因家族 鉴定 逆境 干旱胁迫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添加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组分特征与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甘润 齐鹏 +4 位作者 郭高文 王晓娇 蔡立群 海龙 张仁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9-611,共13页
磷素的大量输入,将显著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和碳固存,为探究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动态变化特征与碳平衡对磷添加的响应,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不施磷肥(CK)、低磷(P_(1))、中磷(P_(2))、高磷(P_(3))4个施磷水平... 磷素的大量输入,将显著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和碳固存,为探究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动态变化特征与碳平衡对磷添加的响应,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不施磷肥(CK)、低磷(P_(1))、中磷(P_(2))、高磷(P_(3))4个施磷水平,测定春小麦生育期各处理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环境因子,计算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平衡。研究结果表明,磷添加增加了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CO_(2)排放量。与CK处理相比,P_(1)、P_(2)处理和P_(3)处理土壤呼吸CO_(2)累计排放量分别显著增加13.85%、24.86%和26.47%(P<0.05);土壤异养呼吸显著提高了9.09%、9.4%和14.52%(P<0.05);土壤自养呼吸分别提高了18.96%、39.98%和38.33%(P<0.05)。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受到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和温度分别可解释土壤呼吸及其组分速率变异的37.0%~49.7%和69.4%~76.8%。逐步回归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为0~5 cm土壤碱性磷酸酶和0~10 cm土壤有机碳;异养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为0~5 cm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0~5 cm土壤纤维素二糖水解酶和5~10 cm土壤碱性磷酸酶;自养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为0~5 cm土壤碱性磷酸酶、0~5 cm土壤速效磷、0~5 cm土壤有机碳和5~10 cm土壤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K、P_(1)、P_(2)处理和P_(3)处理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均为正值,其数值分别为2640.10、3412.91、3579.83 kg·hm^(-2)和3790.74 kg·hm^(-2),均表现为土壤碳的“汇”。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中,应合理地增施磷肥(建议施用115 kg·hm^(-2)),提高土壤固碳效率,科学合理地构建环境保护与经济高效并重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添加 土壤呼吸 碳平衡 土壤酶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占东 蔡雪梅 +3 位作者 蔡立群 董博 武均 张仁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19-2231,共13页
【目的】研究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培肥改良土壤、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定位试验,试验包... 【目的】研究田间老化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培肥改良土壤、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定位试验,试验包含6个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添加量:0、10、20、30、40、50 t/hm^(2),依次记为CK、BC1、BC2、BC3、BC4、BC5处理。2020年小麦收获后(第5茬),调查了春小麦产量,采集0—5、5—10和10—30 cm土层土壤,用Bremner法测定有机氮组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施用生物质炭5年后依然能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以BC3处理春小麦产量最高,较CK显著提高了24.76%。与CK相比,生物质炭处理土壤全氮(T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分别显著增加6.55%~10.94%、68.63%~139.74%,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BC/BN)增加10.60%~202.44%。有机氮各组分占比表现为:氨基酸态氮(AAN)>非酸解氮(AIN)>酸解铵态氮(AMN)>酸解未知态氮(UAN)>氨基糖态氮(ASN),分别占土壤全氮的27.46%~45.13%、15.47%~31.14%、19.00%~28.66%、1.59%~18.54%和2.76%~8.86%。其中三个酸解氮含量在5个生物质炭处理土壤中均表现为:AAN>AMN>ASN,BC2、BC3、BC4和BC5处理土壤AAN和ASN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17.58%~81.51%和43.60%~107.55%,BC2和BC3处理土壤AMN含量显著提高15.46%~28.95%。BC3处理土壤的酸解总氮(TAN)、AMN和ASN含量最高,AIN含量最低。【结论】土壤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影响有机氮组分差异的主要因素。10~50 t/hm^(2)施用量下,生物质炭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施用生物质炭30 t/hm^(2)提高土壤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的效果最显著,土壤供氮能力最强,春小麦产量最高。因此,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合理的生物质炭用量可长期提高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生物质炭 黄土高原 旱作农田 有机氮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