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养牛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赵芳芳 李少斌 +2 位作者 郭艳丽 罗玉柱 胡江 《中国牛业科学》 2015年第4期44-48,97,共6页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我省养牛业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调查内容包括牛产业布局、饲养品种和养殖规模、基础设施与设备、饲草料类型和和利用方式、饲养管理、畜产品开发、养殖需求。以期为甘肃省养牛...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我省养牛业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调查内容包括牛产业布局、饲养品种和养殖规模、基础设施与设备、饲草料类型和和利用方式、饲养管理、畜产品开发、养殖需求。以期为甘肃省养牛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数据及技术支撑,同时也为调查和分析甘肃省其他草食家畜的现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养牛业现状 调查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郭新羽 沙玉柱 +7 位作者 蒲小宁 吕卫兵 刘秀 胡江 罗玉柱 王继卿 李少斌 赵志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858-2866,共9页
温度是一个重要的非生物环境变量,能够驱动动物谱系的适应轨迹和动物群落的组成。环境温度作为影响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的众多因素之一,能够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丰度,进而调控宿主生长、发育、繁殖、免疫等生物学过程及功能... 温度是一个重要的非生物环境变量,能够驱动动物谱系的适应轨迹和动物群落的组成。环境温度作为影响动物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的众多因素之一,能够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丰度,进而调控宿主生长、发育、繁殖、免疫等生物学过程及功能。动物肠道核心菌群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在不同温度下存在显著差异,在单胃动物、反刍动物等中都有相应的报道。极端温度主要通过诱导肠道微生物菌群产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进而对宿主表型产生影响。目前,对于温度如何影响动物肠道菌群的了解仍非常有限。本文针对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及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及综述。探讨由环境温度引起的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宿主适应机制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宿主产热机制、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并开展研究,将为肠道微生物对宿主健康的调节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温度 肠道微生物 免疫系统 适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祝白牦牛AdipoR 1基因克隆、mRNA组织表达谱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
作者 若周么 王向彦 +2 位作者 马雨薇 石斌刚 胡江 《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5期21-29,共9页
为了研究脂联素受体1(recombinant adiponectin receptor 1,AdipoR 1)介导脂肪因子脂联素在动物骨骼肌和脂肪细胞的作用及对动物生长、脂肪沉积等性状的影响。试验采用RT-qPCR技术分析AdipoR 1在天祝白牦牛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应用克... 为了研究脂联素受体1(recombinant adiponectin receptor 1,AdipoR 1)介导脂肪因子脂联素在动物骨骼肌和脂肪细胞的作用及对动物生长、脂肪沉积等性状的影响。试验采用RT-qPCR技术分析AdipoR 1在天祝白牦牛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应用克隆技术获得天祝白牦牛AdipoR 1编码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天祝白牦牛AdipoR 1在肾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和脂肪组织;其CDS全长1127 bp,编码37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属于疏水性、非分泌蛋白,亮氨酸含量最高,二、三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为主,存在跨膜螺旋。说明本试验获得的天祝白牦牛AdipoR 1基因组织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为牦牛脂肪相关性状的基因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祝白牦牛 AdipoR 1 组织表达 克隆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泌乳时期甘肃高山细毛羊与小尾寒羊的泌乳量、乳成分和脂肪酸含量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乔莉蓉 郝志云 +6 位作者 王建清 沈继源 宋宜泽 柯娜 吴新苗 胡丽妍 王继卿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0-518,共9页
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以小尾寒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羊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产后30d的泌乳量,分析常乳和初乳中6种乳成分的含量,以及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和多不饱和... 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以小尾寒羊和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羊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产后30d的泌乳量,分析常乳和初乳中6种乳成分的含量,以及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结果表明,小尾寒羊产后30d的泌乳量为40.7kg,极显著高于甘肃高山细毛羊的25.6kg(P<0.01)。在初乳和常乳中,小尾寒羊的乳蛋白质、酪蛋白和可溶固形物含量都高于甘肃高山细毛羊(P<0.05)。在2个品种中,初乳中的乳蛋白质、酪蛋白和可溶固形物含量也高于常乳(P<0.05)。在小尾寒羊初乳、小尾寒羊常乳、甘肃高山细毛羊初乳和甘肃高山细毛羊常乳中分别检测到16、17、13和14种SFA、6种MUFA,以及8、8、7和6种PUFA,棕榈酸、油酸、肉豆蔻酸、硬脂酸是其中的主要成分。上述4种乳样中的SFA/MUFA/PUFA值分别为13.66/6.89/1.00、16.08/9.16/1.00、10.16/7.89/1.00和22.28/8.61/1.00。在不同品种以及泌乳期之间,乳中部分脂肪酸的含量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小尾寒羊泌乳能力更强,乳中乳蛋白、酪蛋白、可溶固形物及部分有益脂肪酸的含量更高,更有利于羔羊的存活和生长发育。同时,在2个品种中,初乳中均有更高含量的乳蛋白质、酪蛋白质、可溶固形物以及部分有益的MUFA和PU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高山细毛羊 小尾寒羊 泌乳性能 乳成分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绵羊瘤胃上皮ceRNA介导GPCR-cAMP-PKA信号通路调控SCFAs
5
作者 沙玉柱 刘秀 +5 位作者 赵生国 邵鹏阳 王翻兄 杨文鑫 陈小伟 谢转回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1-591,共11页
旨在探究藏绵羊瘤胃上皮对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吸收转运分子机制。选择1周岁(±1月龄)健康的放牧藏绵羊母羊12只,分别对其暖季(8月份)和冷季(12月份)的瘤胃上皮组织进行全转录组(RNAseq)测序,筛选差异ceRNA调控网络,检测cAMP-PKA信... 旨在探究藏绵羊瘤胃上皮对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吸收转运分子机制。选择1周岁(±1月龄)健康的放牧藏绵羊母羊12只,分别对其暖季(8月份)和冷季(12月份)的瘤胃上皮组织进行全转录组(RNAseq)测序,筛选差异ceRNA调控网络,检测cAMP-PKA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量,并分析其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物SCFAs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冷、暖季藏绵羊瘤胃上皮mRNA和非编码RNA(miRNA/circRNA)表达量存在差异,筛选到差异ceRNA调控网络AKAP9-circRNA(NC_040269.1:68309959|68364662)-miR-370-3p;靶基因AKAP9的GO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 Enrichment Analysis)发现主要富集在钾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的正调控、信号转导和细胞对cAMP的反应等通路中。分析cAMP-PK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发现PKA表达量在冷、暖季差异不显著(P>0.05),与PKA锚定的AKAP9在冷季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G蛋白偶联受体GPR41在冷季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乙酸、丙酸与AKAP9和GPR41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异丁酸与CREB1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瘤胃微生物菌群与SCFAs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在冷季营养胁迫下,藏绵羊瘤胃上皮非编码RNA通过ceRNA网络参与调控cAMP-PKA信号通路,进而影响瘤胃上皮SCFAs的吸收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季 藏绵羊 SCFAs 瘤胃上皮 ceRNA c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藏绵羊瘤胃热休克蛋白70家族基因表达特征及其与微生物的互作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吕卫兵 牛彬 +7 位作者 沙玉柱 魏红 史浩 胡江 王继卿 李少斌 罗玉柱 刘秀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35-1543,共9页
为探讨不同时期藏绵羊瘤胃热休克蛋白70家族基因的表达特征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在瘤胃免疫功能中的关系。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和16S rRNA测序对放牧藏绵羊不同时期(4月、6月、10月和12月)热休克蛋白70家族基因(HSPA1A和HSPA8)(n=12)... 为探讨不同时期藏绵羊瘤胃热休克蛋白70家族基因的表达特征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在瘤胃免疫功能中的关系。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和16S rRNA测序对放牧藏绵羊不同时期(4月、6月、10月和12月)热休克蛋白70家族基因(HSPA1A和HSPA8)(n=12)的表达特征和瘤胃微生物菌群(n=24)进行分析,并采用Spearman对瘤胃微生物与基因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HSPA1A和HSPA8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HSPA1A和HSPA8表达量在4月和6月显著高于10月和12月;不同时期的瘤胃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Bacteroidetes、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在12月显著高于6月和10月;Firmicutes、Succiniclasticum和Butyrivibrio_2在6月显著高于4月和12月。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时期瘤胃微生物与基因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即瘤胃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宿主的瘤胃免疫功能产生影响,这为藏绵羊瘤胃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的互作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绵羊 HSPA1A HSPA8 瘤胃微生物 互作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放牧藏绵羊不同月份肉品质及脂肪酸特征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秀 魏红 +7 位作者 史浩 沙玉柱 王继卿 李少斌 吕卫兵 郭新羽 蒲小宁 罗玉柱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3,共9页
为研究自然放牧环境下不同时期藏绵羊肉品质的变化特征,对4月、6月、8月和12月藏绵羊各部位肉品质指标、常规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藏绵羊肌肉常规指标及营养成分存在差异,4月份羊肉的剪切力、pH 1 h、肉... 为研究自然放牧环境下不同时期藏绵羊肉品质的变化特征,对4月、6月、8月和12月藏绵羊各部位肉品质指标、常规营养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藏绵羊肌肉常规指标及营养成分存在差异,4月份羊肉的剪切力、pH 1 h、肉色24 h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8月份(P<0.05);4月的失水率极显著高于8月(P<0.01);6月份的熟肉率显著高于其它月份(P<0.05);不同时期羊肉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月的水分、灰分在不同部位中显著高于6月和8月(P<0.05);6月份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月份(P<0.05)。不同时期脂肪酸测定结果显示肉豆蔻酸(C14:0)、十七烷酸(C17:0)在12月份不同部位肌肉中最高,显著高于4月(P<0.05);十五烷酸(C15:0)、肉豆蔻稀酸(C14:1)以及7种PUFA均在4月不同部位肌肉中最高;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n9c)在8月不同部位肌肉中最高,与4月差异显著(P<0.05);总PUFA、PUFA/SFA、n-3 PUFA、n-6 PUFA和n-6/n-3 PUFA均为4月不同部位中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时期(P<0.05)。研究结果表明,放牧藏绵羊不同时期肉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在8月时肉质是一年中较理想时期,可作为最佳出栏参考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绵羊 肉品质 营养成分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绵羊ANGPTL4基因第3内含子、第6外显子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文浩 刘秀 +2 位作者 李少斌 王继卿 罗玉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3-449,共7页
为分析高寒牧区藏绵羊ANGPTL4基因多态性,应用PCR-SSCP与测序结合的方法,对391只藏绵羊ANGPTL4基因第3内含子、第6外显子进行多态性检测。经扩增,分别获得大小为280 bp和289 bp的2个片段。ANGPTL4基因第3内含子发现AA、BB和AB 3种基因型... 为分析高寒牧区藏绵羊ANGPTL4基因多态性,应用PCR-SSCP与测序结合的方法,对391只藏绵羊ANGPTL4基因第3内含子、第6外显子进行多态性检测。经扩增,分别获得大小为280 bp和289 bp的2个片段。ANGPTL4基因第3内含子发现AA、BB和AB 3种基因型,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48 8、0.313 0和0.038 2,在C.400+90处发生G/T的突变,多态信息含量为0.265 6,呈中度多态。ANGPTL4基因第6外显子发现AA和AB2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61 8和0.038 2,在C.837处发生C/T的突变,为错义突变,并导致P.279处苏氨酸变为丝氨酸,多态信息含量为0.036 9,为低度多态。对藏绵羊ANGPTL4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的2处突变位点可作为藏绵羊品种改良以及种质资源保护的潜在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牧区 藏绵羊 ANGPTL4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产肉性能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闫伟 罗玉柱 +4 位作者 李少斌 李文彬 宋积锁 朱建勋 胡江 《中国牛业科学》 2016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肉牛产肉性能的重要方式,而杂交组合筛选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环节。[方法]本试验选择10-12月龄利杂牛(利木辛♂×秦川牛♀)、西杂牛(西门塔尔♂×秦川牛♀)、南杂牛(南德温♂×秦川牛♀)、秦川牛... [目的]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肉牛产肉性能的重要方式,而杂交组合筛选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环节。[方法]本试验选择10-12月龄利杂牛(利木辛♂×秦川牛♀)、西杂牛(西门塔尔♂×秦川牛♀)、南杂牛(南德温♂×秦川牛♀)、秦川牛和秦杂牛(秦川牛♂×本地牛♀)5组共26头牛集中肥育12个月后屠宰,比较分析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生长速度和屠宰性能。[结果]表明,利杂牛和西杂牛全期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76Kg和0.78Kg,高于其它杂种牛和秦川牛但无显著差异(P>0.05)。利杂牛育肥12个月后体高和体斜长显著高于西杂牛,腿臀围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利杂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61.1%和44.4%,在5组肥育牛中最高。秦杂牛骨肉比显著低于利杂和南杂牛,南杂牛胴体产肉率显著低于秦川牛(P<0.05)。5组杂种肉牛胴体产出的高档肉比例无显著差异,而利杂牛、西杂牛优质肉比例最高且显著高于秦杂牛。[结论]综合分析表明,利木辛为父本、秦川牛为母本的利杂牛产肉性能相对最好,可作为较优杂交组合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牛 杂交组合 生长速度 屠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高寒牧区羔羊杂交生产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文浩 刘秀 +2 位作者 李少斌 王继卿 罗玉柱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2-145,共4页
为了进一步优化祁连山高寒牧区6月龄前羔羊肉生产杂交组合,分别以特克塞尔、无角陶赛特和黑头萨福克羊为父本与甘肃高山细毛羊开展杂交试验(各杂交组合F1代羔羊分别命名为特甘细、陶甘细和黑萨甘细,甘肃高山细毛羊纯繁后代为甘高细),测... 为了进一步优化祁连山高寒牧区6月龄前羔羊肉生产杂交组合,分别以特克塞尔、无角陶赛特和黑头萨福克羊为父本与甘肃高山细毛羊开展杂交试验(各杂交组合F1代羔羊分别命名为特甘细、陶甘细和黑萨甘细,甘肃高山细毛羊纯繁后代为甘高细),测定各组合羔羊6月龄前的生长状况及产肉性能。结果显示,各组合F1代羔羊初生体质量差异均不显著;4月龄(断奶)时,特甘细、陶甘细和黑萨甘细公羔体质量分别极显著高于甘高细公羔26.01%、42.91%和35.45%,平均日增质量分别极显著高于甘高细公羔31.81%、49.66%和43.64%,陶甘细效果最优;6月龄时,特甘细、陶甘细和黑萨甘细公羔宰前活质量和胴体质量分别比甘高细公羔提高26.25%(P<0.01)、9.89%(P<0.05)、26.02%(P<0.01)和41.18%(P<0.01)、21.60%(P<0.01)、37.62%(P<0.01),特甘细效果最优;各组合F1代公羔屠宰率无显著差异,但特甘细、陶甘细和黑萨甘细母羔屠宰率均显著高于甘高细。综上,在祁连山高寒牧区引进特克塞尔、陶赛特和黑头萨福克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进行杂交改良,均能明显提高后代羔羊的生长和产肉性能,无角陶赛特是生产4月龄(断奶)羔羊肉的最优父本,特克塞尔是生产6月龄羔羊肉的最优父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组合 羔羊 日增质量 产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CAPN1基因intron 1多态性及其与胴体和肉质性状的关联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杰 田知利 +5 位作者 胡江 罗玉柱 刘秀 王继卿 石红梅 雷俊杰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15-1322,共8页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及大通牦牛钙蛋白酶1(CAPN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SNPs对甘南牦牛部分胴体及肉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类群牦牛在CAPN1基因第1内含子区检测到g.100+606G>T突变,形成了AA、BB和... 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及大通牦牛钙蛋白酶1(CAPN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SNPs对甘南牦牛部分胴体及肉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类群牦牛在CAPN1基因第1内含子区检测到g.100+606G>T突变,形成了AA、BB和AB 3种基因型,检测区域表现为中度多态;CAPN1基因第1内含子突变影响不同年龄段甘南牦牛肌肉嫩度、失水率和眼肌面积,AA基因型个体嫩度剪切力值较低而眼肌面积较高,其中3岁和5岁牦牛AA型个体嫩度剪切力显著低于BB或AB型(P<0.05),4岁和5岁牦牛AA型个体眼肌面积显著高于BB或AB型(P<0.05);另外6岁牦牛AA型个体失水率显著高于BB和AB型(P<0.05)。CAPN1基因g.100+606G>T突变可用为甘南牦牛此类性状潜在的遗传标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牦牛 CAPN1基因 多态性 胴体和肉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LPL基因组织表达及其突变与乳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蒋艳艳 石斌刚 +6 位作者 陈彦丽 张海龙 丁考仁青 刘秀 王继卿 赵志东 胡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共9页
【目的】检测牦牛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及其突变位点,评估基因突变对甘南牦牛乳质性状的影响,丰富牦牛乳质性状分子遗传数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甘南牦牛LPL基因在不同... 【目的】检测牦牛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及其突变位点,评估基因突变对甘南牦牛乳质性状的影响,丰富牦牛乳质性状分子遗传数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甘南牦牛LPL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检测LPL基因在青海牦牛、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西藏牦牛及野血牦牛5个群体中的突变,应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基因突变与甘南牦牛乳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甘南牦牛LPL基因在皮下脂肪和心脏中高表达,在背最长肌、乳腺、肝脏、脾脏、肾脏、大肠、小肠、皱胃、瘤胃中低表达,在肺脏中表达量最低。在5个牦牛群体LPL基因的exon 3区,exon 6区和exon 7区均未检测到多态性,在intron 2区检测到2处单碱基突变,形成M和N 2种等位基因,其中M为优势等位基因(频率为67.11%~83.21%);在exon 4-intron 4区也检测到2处单碱基突变,形成A和B 2种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A为西藏牦牛优势等位基因(频率为63.95%),其他4类群牦牛中B为优势等位基因(频率59.75%~69.71%)。5个类群牦牛LPL基因在intron 2区和exon4-intron 4区为中低度多态。关联分析表明,甘南牦牛LPL基因intron 2区基因型MM个体、exon 4-intron 4区基因型AB个体和两区域单倍型组合H1H2(M-A/M-B)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及总固体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个体,且乳脂率显著高于其他个体(P<0.05)。【结论】5个类群牦牛LPL基因intron 2区和exon4-intron 4区各存在2处单碱基突变,且显著影响了甘南牦牛的乳脂率,可作为牦牛乳脂性状潜在的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LPL基因 组织表达 多态性分析 乳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乳铁蛋白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乳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晓斌 何莉莉 +7 位作者 张扬 周瑞锋 后康丽 张芸芸 王月丽 李青青 石斌刚 胡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55-1663,共9页
试验旨在检测牦牛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基因多态性,评估基因突变对牦牛乳品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丰富牦牛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甘南牦牛、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LF基因5′UTR和内含子4突变,结合甘南牦牛... 试验旨在检测牦牛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基因多态性,评估基因突变对牦牛乳品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丰富牦牛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甘南牦牛、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LF基因5′UTR和内含子4突变,结合甘南牦牛乳品质测定,评估基因突变对其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LF基因5′UTR检测到c.-568 G>A的突变,等位基因A_(1)和基因型A_(1)B_(1)频率最高,为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内含子4检测到c.499+56 C>A突变,基因型A2B2频率最高,为优势基因型,等位基因A2为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优势等位基因,而B2为西藏牦牛优势等位基因;各类群牦牛检测区域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25~0.50,属中度多态。关联分析表明,甘南牦牛LF基因突变影响部分胎次甘南牦牛乳品质性状,其中5′UTR第2胎基因型A_(1)A_(1)和A_(1)B_(1)个体无脂固体物质百分含量显著高于B_(1)B_(1)个体(P<0.05);内含子4第3胎基因型A2B2和B2B2个体乳脂率显著高于A2A2型个体(P<0.05),第4胎基因型B2B2个体的乳脂率显著低于A2A2和A2B2型个体(P<0.05)。以上结果表明,甘南牦牛、西藏牦牛和天祝白牦牛LF基因存在多态性,甘南牦牛LF基因5′UTR、内含子4突变分别影响无脂固体物质含量和乳脂率,可以作为潜在的分子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LF基因 PCR-SSCP 乳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基因第10外显子对藏绵羊高原低氧适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少斌 赵芳芳 +4 位作者 王继卿 刘秀 胡江 李涛 罗玉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1,共5页
【目的】研究藏绵羊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HIF-1α)第10外显子的变异特征及其对藏绵羊血气和生化指标的影响,为藏绵羊低氧适应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PCR-SSCP法对333只藏绵羊HIF-1α基因第10外显子变异进行分析;采用血气仪测... 【目的】研究藏绵羊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HIF-1α)第10外显子的变异特征及其对藏绵羊血气和生化指标的影响,为藏绵羊低氧适应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PCR-SSCP法对333只藏绵羊HIF-1α基因第10外显子变异进行分析;采用血气仪测定其中134只年龄基本一致成年母羊的血气和生化指标,分析HIF-1α基因第10外显子变异与藏绵羊血气和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藏绵羊HIF-1α基因第10外显子存在6个SNPs位点,其中4个SNPs为同义突变,位于编码区(c.1302C>T、c.1392G>A、c.1506T>C和c.1515T>G),另外2个SNPs位于非编码区(c.1545+26A>G和c.1545+52G>A)。6个SNPs构成A、B、C 3个等位基因,表现为AA、BB、AB、AC和BC 5种基因型,其中AB为优势基因型。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HIF-1α基因第10外显子多态信息含量为0.48,呈中度多态,并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HIF-1α基因第10外显子基因型对酸碱度(pH)、碱剩余(BE)、血氧饱和度(S(O2))、血红蛋白总量(Hb)和半饱和氧分压(p50)影响显著。AB基因型藏绵羊在群体中比例最高,且具有较高的S(O2)。与AB基因型藏绵羊相比,AA基因型藏绵羊BE和S(O2)较低(P<0.05),推测其高原低氧适应能力较弱。【结论】HIF-1α基因第10外显子变异与藏绵羊pH、BE、S(O2)、Hb和p50相关,推测AB基因型藏绵羊具有较好的高原低氧适应性,而AA基因型藏绵羊高原低氧适应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 藏绵羊 血气指标 生化指标 高原低氧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藏绵羊暖、冷季瘤胃VFAs与SGLT1基因表达特征关联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魏红 沙玉柱 +6 位作者 史浩 吕卫兵 罗玉柱 王继卿 李少斌 胡江 刘秀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9-636,共8页
旨在探究藏绵羊应对暖、冷季营养供给不均衡以及冷季营养供给严重匮乏的适应机制。本研究对放牧藏绵羊暖、冷季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s)和瘤胃、小肠、大肠组织SGLT1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测定,并进行VFAs与SGLT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结... 旨在探究藏绵羊应对暖、冷季营养供给不均衡以及冷季营养供给严重匮乏的适应机制。本研究对放牧藏绵羊暖、冷季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s)和瘤胃、小肠、大肠组织SGLT1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测定,并进行VFAs与SGLT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冷季VFAs含量显著高于暖季(P<0.05),除丁酸外,其他VFA含量在暖、冷季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冷季的乙酸/丙酸(A/P)值显著高于暖季(P<0.05)。暖季胃肠道组织的SGLT1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冷季(P<0.05),小肠SGLT1基因表达量在暖、冷季均显著高于瘤胃和大肠(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乙酸、丙酸与SGLT1基因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与瘤胃SGLT1基因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因此,由于暖、冷季放牧藏绵羊胃肠道的营养吸收水平不同,暖、冷季瘤胃VFAs含量和SGLT1基因表达量存在季节差异性,以及瘤胃VFAs与SGLT1基因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藏绵羊瘤胃VFAs与宿主的互作关系影响其营养胁迫的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绵羊 VFAs SGLT1基因 胃肠道 季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绵羊不同部位骨骼肌营养成分、肌纤维特性及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丽 沈继源 +5 位作者 包高良 赵鹏飞 石斌刚 刘秀 李少斌 罗玉柱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5-834,共10页
旨在比较藏绵羊母羊7个部位肌肉(臂三头肌、冈上肌、股四头肌、背最长肌、腰大肌、胸斜方肌和小腿肌)的营养成分、肌纤维特性及其与产肉性能相关基因(AKT1、mTOR和FABP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藏绵羊不同部位肌肉含水量均在75%左... 旨在比较藏绵羊母羊7个部位肌肉(臂三头肌、冈上肌、股四头肌、背最长肌、腰大肌、胸斜方肌和小腿肌)的营养成分、肌纤维特性及其与产肉性能相关基因(AKT1、mTOR和FABP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藏绵羊不同部位肌肉含水量均在75%左右;小腿肌的蛋白含量最高,其次是背最长肌(P>0.05),腰大肌的蛋白含量低于小腿肌(P<0.01);背最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高于除腰大肌外的其他部位(P<0.05),而小腿肌IMF含量最低(1.15%)。肌纤维横截面积大小为冈上肌>股四头肌>臂三头肌>小腿肌>胸斜方肌>腰大肌>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是股四头肌>冈上肌>小腿肌>臂三头肌>腰大肌>胸斜方肌>背最长肌;背最长肌密度最大,高于冈上肌(P<0.05);肌纤维面积、直径与肌内脂肪含量均呈负相关,而肌纤维密度与IMF含量呈正相关;肌纤维面积与肌纤维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2),而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直径与肌纤维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6、-0.831)。AKT1基因在小腿肌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其他部位(P<0.05),而mTOR基因在股四头肌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小腿肌、背最长肌(P>0.05),显著高于臂三头肌、冈上肌及腰大肌(P<0.05),与胸斜方肌差异极显著(P<0.01);FABP3基因在小腿肌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除冈上肌外的其他部位(P<0.05)。AKT1和mTOR基因表达量与肌肉蛋白含量均呈正相关,其中AKT1基因与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1);FABP3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28)。综合分析可知,藏绵羊小腿肌更符合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羊肉特点的要求,而背最长肌相比于其他部位嫩度更好;AKT1和mTOR基因表达量与藏绵羊不同部位肌肉蛋白质合成呈正相关,FABP3基因表达量与藏绵羊不同部位肌肉IMF沉积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绵羊 骨骼肌 营养成分 肌纤维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GlyCAM-1基因克隆、核苷酸变异及其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郝志云 王继卿 +3 位作者 胡江 刘秀 李少斌 罗玉柱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90-1697,共8页
糖基化依赖细胞粘附分子(GlyCAM-1)是粘液素(mucin)糖蛋白家族的成员,是乳腺细胞合成的一种乳脂球膜蛋白(MFGMPs)的重要组成部分。GlyCAM-1在乳腺发育和泌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该基因的序列特征、核苷酸序列变异和表达特征,以高泌... 糖基化依赖细胞粘附分子(GlyCAM-1)是粘液素(mucin)糖蛋白家族的成员,是乳腺细胞合成的一种乳脂球膜蛋白(MFGMPs)的重要组成部分。GlyCAM-1在乳腺发育和泌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该基因的序列特征、核苷酸序列变异和表达特征,以高泌乳量的小尾寒羊(泌乳高峰期和空怀期)和低泌乳量的甘肃高山细毛羊(泌乳高峰期)的乳腺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克隆测序、RT-qPCR、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克隆绵羊GlyCAM-1基因的编码区,分析GlyCAM-1的理化性质和蛋白质结构,并检测GlyCAM-1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结果表明,绵羊的GlyCAM-1基因CDS区全长465 bp,编码154个氨基酸。测序结果表明,在该基因CDS区检测到7个SNPs,其中2个为同义突变,5个为错义突变。GlyCAM-1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延伸链则散布于整个蛋白质结构中。String分析结果表明,GlyCAM-1蛋白与CD34、MadCAM-1都作为L-选择素(L-selectin)的配体发挥作用;RT-qPCR结果表明,GlyCAM-1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品种特异性和时空特异性,乳腺、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肾脏、卵巢和背最长肌8个组织中,GlyCAM-1基因只在乳腺和肺脏组织中表达,在其余6个组织中均不表达,其中乳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泌乳高峰期的乳腺组织中,GlyCAM-1在高泌乳量的小尾寒羊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甘肃高山细毛羊(P<0.05);在小尾寒羊的乳腺组织中,GlyCAM-1在泌乳高峰期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空怀期(P<0.01)。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绵羊基因组数据,为深入研究GlyCAM-1基因的泌乳生物学功能及其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yCAM-1基因 乳腺 绵羊 克隆 组织表达 SN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绒山羊KRTAP2-1基因鉴定及其对羊绒性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凯 赵孟丽 +5 位作者 郝志云 王建清 沈继源 宋宜泽 柯娜 王继卿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91-1098,共8页
角蛋白关联蛋白(KAPs)是羊绒纤维的主要结构成分,但尚未在山羊基因组中鉴定出KRTAP2-1基因,本研究以人类KRTAP2-1基因为模板,在山羊基因组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在19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399 bp的开放阅读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 角蛋白关联蛋白(KAPs)是羊绒纤维的主要结构成分,但尚未在山羊基因组中鉴定出KRTAP2-1基因,本研究以人类KRTAP2-1基因为模板,在山羊基因组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在19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399 bp的开放阅读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在249只陇东山羊上检测到7条不同的序列(A-G)。进化树结果表明,这7条序列与人类和绵羊的KAP2-1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表明该序列是山羊KRTAP2-1的7个等位基因。测序结果表明,KRTAP2-1基因中存在1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5个SNPs位于编码区,7个SNPs位于非编码区),以及c.-61-63delCTC和c.9395delCCG两个碱基缺失,其中c.9395delCCG引起了第32位精氨酸的移码缺失。山羊KAP2-1蛋白含有丰富的半胱氨酸、脯氨酸、苏氨酸和丝氨酸。相关性分析表明,等位基因C的存在与较小的羊绒纤维直径相关(存在:13.4±0.05μm;缺失:13.6±0.03μm;P=0.010)。本研究表明,山羊KRTAP2-1基因有丰富的多态性,可作为陇东绒山羊羊绒纤维直径选育的分子标记用于生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TAP2-1基因 山羊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 羊绒纤维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绒山羊杂交改良子午岭黑山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凯 赵孟丽 +4 位作者 郝志云 罗玉柱 刘秀 李少斌 王继卿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33,共5页
为了研究辽宁绒山羊对子午岭黑山羊绒用性能的杂交改良效果,以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和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的杂种绒山羊(简称F 1代杂种绒山羊)作为试验对象,系统测定3个群体的体尺、抓绒后体重、产绒量和绒品质等指标,比较... 为了研究辽宁绒山羊对子午岭黑山羊绒用性能的杂交改良效果,以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和辽宁绒山羊×子午岭黑山羊的杂种绒山羊(简称F 1代杂种绒山羊)作为试验对象,系统测定3个群体的体尺、抓绒后体重、产绒量和绒品质等指标,比较3个群体间的生产性能差异,分析不同羊绒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性。结果表明:辽宁绒山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平均纤维直径、抓绒后体重和产绒量均高于F 1代杂种绒山羊和子午岭黑山羊,F 1代杂种绒山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平均纤维直径、抓绒后体重和产绒量分别比子午岭黑山羊高9.5 cm、9 cm、7.1 cm、1.7μm、15.97 kg和424 g。绒山羊抓绒后体重与产绒量(r=0.880)、平均纤维直径(r=0.773)和粗毛数(r=0.354),羊绒平均纤维直径与产绒量(r=0.775)、绒层高度(r=0.475)、粗毛数(r=0.600)和纤维直径标准差(r=0.557)等羊绒性状间呈正相关;平均纤维曲率与体高(r=-0.304)、抓绒后体重(r=-0.395)、产绒量(r=-0.418)、绒层高度(r=-0.547)和平均纤维直径(r=-0.584)等表型性状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由此表明,辽宁绒山羊杂交改良子午岭黑山羊效果明显,后代的产绒量和抓绒后体重明显提高,但羊绒纤维直径也略微变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山羊 杂种羊 产绒量 杂交改良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RTAP1-4基因多态性对陇东绒山羊羊绒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新苗 罗玉柱 +6 位作者 赵孟丽 宋宜泽 沈继源 乔莉蓉 胡丽妍 鲁玉洁 王继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共9页
【目的】研究角蛋白关联蛋白1-4基因(KRTAP1-4)多态性对陇东绒山羊羊绒性状的影响。【方法】以382只1岁龄陇东绒山羊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产绒量、绒层高度和绒纤维的平均直径。采集试羊皮肤、肾脏、脾脏、肝脏、肺脏、心脏组织及血样,采... 【目的】研究角蛋白关联蛋白1-4基因(KRTAP1-4)多态性对陇东绒山羊羊绒性状的影响。【方法】以382只1岁龄陇东绒山羊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产绒量、绒层高度和绒纤维的平均直径。采集试羊皮肤、肾脏、脾脏、肝脏、肺脏、心脏组织及血样,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KRTAP1-4基因在6个组织中的表达谱;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检测KRTAP1-4基因的多态性,分析3个羊绒表型性状间的Pearson相关性及KRTAP1-4基因型与羊绒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RT-PCR发现,KRTAP1-4基因只在陇东绒山羊的皮肤中表达。在陇东绒山羊KRTAP1-4基因上检测到A、B、C、D 4个等位基因和AA、AB、AC、AD、BB 5种基因型。测序结果表明,山羊KRTAP1-4基因上有1个插入/缺失位点(c.223_252insTGCCAACCGATCTCCATCCAGAC-CAGCTGC)、2个同义突变的单核苷酸多态性(c.333T>C和c.573C>T),以及1个Chi序列(c.14-c.21,5′-CCACCAGC-3′)和2个Chi-like序列(c.46-c.53,5′-ACTGGTGG-3′;c.392-c.399,5′-GCACCAGC-3′)。Pearson相关性系数显示,产绒量与平均纤维直径(r=0.324,P<0.001)及绒层高度(r=0.465,P<0.001)呈中等正相关,平均纤维直径与绒层高度呈弱的正相关(r=0.201,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A、AB和AC型山羊个体的产绒量和绒层高度极显著低于BB型个体(P<0.01)。【结论】KRTAP1-4基因可以作为产绒量和绒层高度的分子标记用于陇东绒山羊的育种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TAP1-4基因多态性 陇东绒山羊 产绒量 绒层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