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豆状囊尾蚴Ⅰ型胱抑素对脂多糖诱导小鼠脓毒症防治机制的研究
1
作者 车亮 王由森 +4 位作者 石正发 李甲 羊倩倩 肖琴 孙晓林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37-846,共10页
为深入探究兔豆状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PI)超家族成员I型胱抑素(Stefin)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重组菌pGEX-4T-CpStefin/BL21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Stefin蛋白(r-Stefin),采用GST试剂盒纯化上述蛋白,并... 为深入探究兔豆状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PI)超家族成员I型胱抑素(Stefin)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重组菌pGEX-4T-CpStefin/BL21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Stefin蛋白(r-Stefin),采用GST试剂盒纯化上述蛋白,并去除内毒素后,采用SDS-PAGE检测r-Stefin的纯化效果。结果显示,r-Stefin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且纯化效果较好。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6只,分别为A组(生理盐水100μL/只,阴性对照组)、B组:GST蛋白对照组(25μg/只)、C组:r-Stefin组(25μg/只)、D组:脓毒症组(0.2 mg/100μL LPS/只)、E组:GST蛋白干预组(0.2 mg/100μL/只LPS+GST蛋白25μg/只)、F组:r-Stefin干预组(0.2 mg/100μL LPS/只+r-Stefin 25μg/只)。经腹腔注射后观察各组小鼠的临床症状、绘制各组小鼠在LPS诱导后不同时间的生存率曲线。在LPS诱导后12 h和24 h对各组小鼠采血,采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各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肝、肾功能指标。结果显示,D、E组小鼠经LPS诱导后很快出现被毛发凌乱、活动量减少、精神沉郁等症状。F组小鼠上述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A、B、C组小鼠均健活。生存率曲线显示,D组小鼠在36 h内全部死亡,E组小鼠在48 h~60 h时的生存率由75%快速降至72 h时的37.5%,F组小鼠的生存率在72 h时达75%。A~C组小鼠生存率均达100%。ELISA结果显示,LPS诱导12 h时,D组、E组和F组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和TNF-β)及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含量与A组相比均极显著升高;D组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显著低于F组。TNF-α及TNF-β含量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F组。LPS诱导24 h时,D组小鼠血清中IL-6、TNF-α和TNF-β含量极显著高于F组,IL-10含量极显著低于F组。经LPS诱导后12 h,D组、E组、F组小鼠血清中肝脏指标ALB的含量与A组相比均极显著下降(P<0.001),ALT含量均极显著升高。D组小鼠血清中ALB和ALT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F组;LPS诱导24 h时,D组小鼠血清中ALB的含量极显著低于F组,ALT的含量极显著高于F组。LPS诱导12 h时,D组、E组、F组小鼠血清中肾脏指标BUN和CREA的含量与A组相比均极显著升高,D组小鼠血清中BUN和CRE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F组。LPS诱导24 h时,D组小鼠血清中BUN和CREA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F组。病变观察结果显示,LPS诱导后12 h,各组小鼠各脏器组织病变均无差别;LPS诱导后24 h,D组和E组小鼠肺、肝、肾组织均出现较严重的病理改变,而F组小鼠上述各组织病变均得到了改善。A、B、C组小鼠各组织均无明显病变。上述结果表明,r-Stefin干预可减轻脓毒症小鼠的炎症反应,使其肝肾功能明显好转,各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Stefin蛋白对LPS诱导的小鼠脓毒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具有成为治疗脓毒症候选药物的潜力,为深入探究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小鼠 脓毒症 脂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