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 被引量:9
1
作者 许爱霞 吴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9年第17期43-44,共2页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中,标准物质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现量值传递的手段,起到保障检测质量、提高检测数据准确率的作用。本文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214-2017)的要求,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中,标准物质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现量值传递的手段,起到保障检测质量、提高检测数据准确率的作用。本文依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214-2017)的要求,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标准物质的概念及种类,阐述了标准物质期间核查的内容、方法及结果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检测 实验室 标准物质 期间核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灌区绿肥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柴健 于爱忠 +4 位作者 王玉珑 苏向向 李悦 王鹏飞 吕汉强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7-797,共11页
针对西北干旱绿洲灌区小麦长期连作、生产过程中化学氮肥依赖程度高等问题,探讨绿肥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小麦施氮制度优化及产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2020至2021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绿肥还田... 针对西北干旱绿洲灌区小麦长期连作、生产过程中化学氮肥依赖程度高等问题,探讨绿肥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区域小麦施氮制度优化及产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2020至2021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绿肥还田量和施氮水平的不同组合,即G1N1、G2N1、G3N1、G4N1、G1N2、G2N2、G3N2、G4N2,其中G1、G2、G3、G4分别代表绿肥还田7500 kg/hm^(2)、15000 kg/hm^(2)、22500 kg/hm^(2)、30000 kg/hm^(2),N1、N2分别代表传统施氮减量15%(153 kg/hm^(2))、减量30%(126 kg/hm^(2)),以传统施氮不复种绿肥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绿肥还田量结合化学氮肥减量条件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绿肥还田量及减氮水平对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速率均有显著影响,二者的互作效应显著。N1较N2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速率分别提高8.9%、9.7%;G4较G3、G2、G1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速率分别提高7.4%~23.5%、10.6%~27.4%。绿肥还田量及减氮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有显著影响,N1较N2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8.7%、5.6%,G4较G3、G2、G1分别提高6.5%~23.8%、8.6%~20.6%。就绿肥还田量和减氮水平结合来看,G4N1处理有效提高了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 max)并延缓了其出现的时间(t 50),V max较其他处理平均提高12.4%~26.8%,t 50较其他处理平均推迟了8~13 d;与传统施氮不复种绿肥(CK)相比,G4N1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两年分别平均提高36.4%、32.7%,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时间推迟了13 d;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增加是该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综上说明,绿肥还田30000 kg/hm^(2)(G4)配合化学氮肥减量15%(N1)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可作为干旱绿洲灌区小麦生产中适宜推广的施氮及绿肥应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绿肥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3
作者 杨长刚 柴守玺 常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76-2685,共10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于2008—2009、2009—2010两个年度,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度覆膜平均较CK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9.4%和53...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于2008—2009、2009—2010两个年度,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度覆膜平均较CK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9.4%和53.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8%和14.3%。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生长量、高耗水基础上,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显著正相关(r=0.952*—0.958*),两年度覆膜分别平均较CK多耗水33.5%和34.1%。覆膜处理中以全膜穴播较CK的增产幅度和WUE提高幅度最大,耗水量也最大。由于覆膜耗水量大,覆膜各处理收获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显著低于CK,但通过全年连续覆膜和夏闲期降水补充,在下茬秋播时,覆膜各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超过CK,夏闲期覆膜的水分休闲效率两年度分别平均高出CK 41.8和86.4个百分点,覆膜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和下茬作物的可持续生产。覆膜方式中,以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效益最高,两个年度纯收益平均达5531.6元/hm2,较CK增收2542.2元/hm2。综合考虑,全膜覆土穴播是一种高产高效兼顾、操作简单、适宜于半干旱雨养区推广应用的冬小麦覆膜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产量 雨养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集雨限灌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秦舒浩 张俊莲 +2 位作者 王蒂 肖洪浪 蒲育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8-145,共8页
采用大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集雨限灌对旱作马铃薯田蒸散量、灌水利用率、产量、产量性状及薯块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限灌45mm条件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增加灌水量,WUE降低;苗期限灌处理... 采用大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集雨限灌对旱作马铃薯田蒸散量、灌水利用率、产量、产量性状及薯块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限灌45mm条件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增加灌水量,WUE降低;苗期限灌处理的WUE和灌水利用效率(IWUE)均高于薯块膨大期;苗期限灌45mm处理综合用水效率较高。限灌可提高旱作马铃薯产量、大薯率与中薯率,降低小薯率,苗期限灌有利于大薯率的提高,薯块膨大期限灌有利于中薯率的提高;限灌降低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可提高单株薯产量;超过45mm后随限灌量的增加,产量增加不显著,绿薯率和烂薯率显著增加。限灌能降低马铃薯薯块淀粉含量,提高薯块蛋白质含量。苗期限灌45mm为半干旱区马铃薯最佳集雨限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限灌 旱作马铃薯 产量效应 水分效应 薯块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生物菌剂对黄芪根腐病防效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樊良帅 黄振斌 +5 位作者 晋小军 蔺红亮 刘璇 蒙俊杰 赵树鸿 周锦程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70,共11页
为解决黄芪根腐病防治问题,本研究开展了影响黄芪根腐病防效的试验,旨在降低重茬黄芪的根腐病发生率,并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试验在渭源县重茬黄芪地进行,选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 为解决黄芪根腐病防治问题,本研究开展了影响黄芪根腐病防效的试验,旨在降低重茬黄芪的根腐病发生率,并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试验在渭源县重茬黄芪地进行,选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3种生物菌剂,采用三因素四水平的“3414”正交蘸根试验设计,通过对出苗率、根腐病防治效果、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农艺性状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确定了生物菌剂的最佳施用时期及用量。结果表明:HQ-13生物菌剂组合(60.0 g/mU枯草芽孢杆菌+50.0 g/mU哈茨木霉菌+27.5 g/mU解淀粉芽孢杆菌)蘸根处理对提高黄芪出苗、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及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HQ-10生物菌剂组合(90.0 g/mU枯草芽孢杆菌+100.0 g/mU哈茨木霉菌+55.0 g/mU解淀粉芽孢杆菌)蘸根处理对提升黄芪的农艺性状、增强土壤酶活性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方面表现效果最好。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根腐病防治效果与出苗、农艺性状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建议黄芪苗期采用HQ-13生物菌剂组合蘸根处理,生长期则以HQ-10生物菌剂组合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菌剂 根腐病防效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肥对甘草根系养分含量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王雪 邱黛玉 +3 位作者 姜侃 包芳 袁菲菲 许世峰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1-1786,共16页
为解决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栽培过程中土壤养分失衡、养分吸收效率低、产量和质量低而不稳等问题,在常规施肥(CK)基础上配施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J)、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K)及复合菌剂(W),... 为解决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栽培过程中土壤养分失衡、养分吸收效率低、产量和质量低而不稳等问题,在常规施肥(CK)基础上配施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J)、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K)及复合菌剂(W),研究微生物肥对轮作、连作茬口甘草产量和质量、根系养分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甘草高效施肥并提高其产量品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与CK相比,J、K和W处理分别使轮作甘草增产22.53%、36.92%和22.92%、连作甘草增产16.17%、41.94%和23.73%,轮作甘草中甘草酸含量分别提高0.98、0.79和0.24个百分点、甘草苷含量分别提高0.42、0.28和0.27个百分点,连作甘草中甘草酸含量分别提高0.54、0.32和0.77个百分点,甘草苷含量分别提高0.12、0.26和0.30个百分点(P<0.05);J、K和W处理均通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甘草根系氮、磷、钾类养分含量,从而增加甘草产量和质量;其中K处理使轮作与连作甘草土壤铵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显著提高24.82%~30.53%和24.61%~35.59%,从而使轮作与连作甘草根系全磷含量增加83.83%和48.70%、全钾含量增加63.37%和58.70%,最终达到增产提质的效果。枯草芽孢杆菌综合施用效果最佳,在甘草栽培中极具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微生物肥 轮作 连作 产量 主要活性成分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半干旱区秸秆带状覆盖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7
作者 李辉 柴守玺 +7 位作者 常磊 吴建民 程宏波 韩凡香 李博文 兰雪梅 王芳 李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8-156,256,共10页
为了探明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设置地膜覆盖(M1)、秸秆带状平覆(M2)、垄沟覆杆(M3)和传统不覆盖(CK)4个处理,通过2年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覆盖方式对生长指标、土层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 为了探明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半干旱区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设置地膜覆盖(M1)、秸秆带状平覆(M2)、垄沟覆杆(M3)和传统不覆盖(CK)4个处理,通过2年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覆盖方式对生长指标、土层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盖方式较CK显著增产11.68%~21.74%,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2.82%~48.63%。覆盖种植较CK单株产量提高26.02%~48.37%,株高增加3.18%~12.82%,单株生物量增加0.59%~26.49%,全生育期作物耗水量降低55.29~66.21mm,以秸秆带状平覆(M2)最好或较好。全生育期0—200cm土层平均含水率平水年黑膜大垄(M1)较CK低0.89个百分点,偏旱年较CK高1.30个百分点;秸秆带状平覆(M2)无论平水年还是偏旱年分别较M1及CK高0.20~0.89及0~1.50个百分点。其中以秸秆带状平覆(M2)在作物生长、增产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效果较好,适宜西北半干旱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半干旱区 玉米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马铃薯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耕和种植作物对黑麻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姜小凤 郭凤霞 +3 位作者 陈垣 郭建国 董博 曾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9-235,共7页
为了明确不同茬口土壤养分的固持残留水平,建立高效合理的轮作顺序以解决连作再植障碍问题。2018年在甘肃定西渭源县莲峰镇绽坡村随机区组设计、“S”形取样休耕1季、种植1季春小麦、马铃薯、蒙古黄芪和当归后0-20 cm层次的黑麻土壤,测... 为了明确不同茬口土壤养分的固持残留水平,建立高效合理的轮作顺序以解决连作再植障碍问题。2018年在甘肃定西渭源县莲峰镇绽坡村随机区组设计、“S”形取样休耕1季、种植1季春小麦、马铃薯、蒙古黄芪和当归后0-20 cm层次的黑麻土壤,测定土壤全量、速效养分和阴阳离子含量。结果表明:休耕1季和种植1季蒙古黄芪增加了0-20 cm层次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阴阳离子、Mg^2+、SO4^2-和Cl^-含量,种植1季当归降低了0-20 cm层次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阴阳离子、Mg^2+、SO4^2-和Cl^-含量。方差分析显示,休耕1季和种植1季蒙古黄芪后0-20 cm层次黑麻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阴阳离子、Mg^2+、SO4^2-和Cl^-含量显著高于种植1季当归。主成分回归分析发现,休耕1季和种植1季蒙古黄芪后0-20 cm层次黑麻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98和0.56,种植1季当归的综合指数得分仅为0.07。休耕1季是黑麻土壤用养结合的简便有效方法,种植1季蒙古黄芪是培肥黑麻土壤肥力的适宜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季休耕 1季种植作物 黄土高原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养分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霞霞 闫丽娟 +2 位作者 李广 刘兴宇 张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6期52-60,共9页
【目的】为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春小麦营养器官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安家坡村设置了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处理,研究了春小麦不同生育期根... 【目的】为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春小麦营养器官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安家坡村设置了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处理,研究了春小麦不同生育期根、茎、叶中OC、TN、T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免耕+秸秆覆盖处理下的春小麦根、茎、叶中OC、TN含量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TP含量基本趋于稳定状态,N∶P和C∶P均高于其他处理,C∶N较小。免耕处理下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与耕作处理下相比提高了32.44%,秸秆覆盖处理下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与不覆盖相比提高了38.34%。NTS处理下促进了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显著增加了穗数、千粒质量,产量比T、NT、TS处理分别提高了24.79%、14.95%、10.26%。【结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更加适合免耕+秸秆覆盖的耕作措施来提高春小麦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春小麦 化学计量特征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绿洲灌区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对绿肥还田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25
10
作者 吕汉强 于爱忠 +3 位作者 王玉珑 苏向向 吕奕彤 柴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3-103,共11页
针对干旱绿洲灌区小麦与玉米长期连作、麦后休闲期长、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麦后复种绿肥对轮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麦后复种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全量翻压、地表覆盖免耕、地... 针对干旱绿洲灌区小麦与玉米长期连作、麦后休闲期长、氮肥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麦后复种绿肥对轮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麦后复种绿肥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全量翻压、地表覆盖免耕、地上部收获后根茬翻压、地上部收获后免耕和不复种绿肥并采用传统翻耕)对后茬玉米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复种绿肥相比,绿肥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还田处理下玉米播前0~3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显著增加11.7%、10.0%,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14.3%、16.2%;抽雄吐丝期,0~3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含量增加17.0%、13.7%,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加8.7%、10.7%,为玉米氮素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绿肥全量翻压和地表覆盖免耕还田处理的玉米地上部植株吸氮量和籽粒吸氮量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明显增加,其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平均提高20.1%、25.8%和17.3%、22.2%,且该条件下玉米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绿肥根茬还田处理。因此,在干旱绿洲灌区,麦后复种绿肥全量翻压或地表覆盖免耕在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的同时,实现了玉米氮素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还田方式 玉米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特性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鹏 王铁兵 +4 位作者 王瑞 闫蕊 史珍 常巧玲 王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5-81,共7页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5-ALA)对1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特性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5-ALA)对1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特性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132.69%、30.69%、30.39%、60.34%、495.65%、31.36%,叶绿素含量降低21.33%(P<0.05),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 2浓度(Ci)、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 m)、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都显著下降,分别下降30.79%、68.75%、9.15%、53.15%、33.33%、47.06%、26.37%,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上升31.82%(P<0.05)。喷施25 mg·L^-1的5-ALA能显著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造成损伤,与干旱胁迫下相比,抗氧化物酶SOD、POD、CAT活性分别增加17.63%、17.68%、27.48%(P<0.05),Pro、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34.97%、19.64%和17.82%(P<0.05),MDA含量降低22.12%(P<0.05),Pn、Gs、Ci、Tr、F v/F m、ФPSⅡ、qP分别上升79.03%、180.00%、35.77%、161.54%、20.00%、88.89%、26.87%(P<0.05),NPQ下降15.52%(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得到干旱胁迫下喷施25 mg·L^-1的5-ALA,SOD3、POD3、CAT1三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也显著增加,较干旱胁迫下不喷施5-ALA分别增加了49.31%、34.07%、44.17%。说明外源5-ALA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具有缓解作用,能增强玉米幼苗的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5-氨基乙酰丙酸 干旱胁迫 生理特性 抗氧化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ABA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芳 王铁兵 李鹏德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2887-2894,共8页
采用盆栽试验,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处理中度干旱胁迫(15%聚乙二醇)的玉米(Zea mays)幼苗,研究了不同浓度ABA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明显抑制了玉米幼苗的生长,与不胁迫对照相比,玉米幼苗过氧化氢酶(CAT... 采用盆栽试验,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处理中度干旱胁迫(15%聚乙二醇)的玉米(Zea mays)幼苗,研究了不同浓度ABA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明显抑制了玉米幼苗的生长,与不胁迫对照相比,玉米幼苗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分别下降了65.56%、51.27%和39.05%;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了85.06%;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了55.91%、54.80%和43.08%。15μmol·L^-1的外源ABA能够有效缓解干旱对玉米幼苗生长的胁迫作用,能够抑制由干旱胁迫造成的玉米幼苗MDA含量的升高,提高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中SOD、POD、CAT的活性,抑制由干旱胁迫造成的玉米幼苗中叶绿素的降低,有效缓解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并能缓解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外源ABA对于增强玉米幼苗的抗旱性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其中以15μmol·L^-1的ABA处理的效果最好,与干旱胁迫处理相比,玉米幼苗CAT、SOD和POD的活性分别增加了73.91%、69.79%和50.69%;MDA含量下降了40.6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79.75%、57.81%和44.24%。故15μmol·L^-1外源ABA处理能够提高玉米幼苗保护酶活性,提高玉米幼苗的耐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幼苗 外源ABA 干旱胁迫 生理特性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寒旱区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幼苗物质转运和光合荧光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许耀照 孙万仓 +1 位作者 方彦 孙柏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101,共11页
本文研究了白菜型冬油菜物质转运、叶片光合、荧光动力学特征及其与冬油菜抗寒性关系,为我国西北寒旱区冬油菜抗寒育种和种质抗寒评价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选用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强抗寒)和天油4号(弱抗寒),调查自然降温过程... 本文研究了白菜型冬油菜物质转运、叶片光合、荧光动力学特征及其与冬油菜抗寒性关系,为我国西北寒旱区冬油菜抗寒育种和种质抗寒评价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选用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强抗寒)和天油4号(弱抗寒),调查自然降温过程中冬油菜幼苗干物质分配、光合特征、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等指标。结果发现,随着自然温度的下降,两个白菜型冬油菜根部干物质分配率增加,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的Fo(20μs时荧光,O相)、F_k(300μs时荧光,K相)、F_j(2 ms的荧光强度,J相)和Fm(最大荧光,P相)均下降,说明低温下光合作用的抑制有利于根部干物质的分配。在冬前低温下白菜型冬油菜光系统受到损伤,发生光抑制现象,表现为PSⅡ受体库的大小(Area)、光合性能指数(PI)、最大荧光(Fm)和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初始荧光(Fo)上升。与弱抗寒品种天油4号相比,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的Pn、Fm、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F_(k-j)(Q_A被还原能力)和F_(j-i)(Q_B含快还原PQ库)均较低,说明冬前低温条件下,陇油7号光合能力下降,由非气孔因素引起,低温导致光抑制增强。综上,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与冬前低温下叶片光合特性以及干物质积累有关,弱的光合作用可减弱白菜型冬油菜地上部生长和根系物质消耗,有利于白菜型冬油菜根部干物质积累,以增强其抗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白菜型冬油菜 物质转运 光合作用 荧光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干旱胁迫对不同持绿型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芳 彭云玲 +2 位作者 方永丰 慕平 王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66,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持绿型玉米抗旱的生理机制差异,为促进作物持绿性状的应用,指导作物抗旱改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以正常灌水为对照,对持绿型玉米自交系齐319和早衰型玉米自交系B73在开花后进行1周的干旱胁迫处理,测定... [目的]探讨不同持绿型玉米抗旱的生理机制差异,为促进作物持绿性状的应用,指导作物抗旱改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盆栽试验,以正常灌水为对照,对持绿型玉米自交系齐319和早衰型玉米自交系B73在开花后进行1周的干旱胁迫处理,测定与抗旱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叶片衰老特性。[结果]在干旱胁迫下,与早衰型玉米B73相比,持绿型玉米齐319叶片POD和SOD活性均较高。齐319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2.53%和18.84%,B73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2.79%和10.82%。干旱胁迫使两玉米自交系的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较对照都有显著增加,齐319较对照增加了14.23%,B73较对照增加了37.43%。与对照相比,齐319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了57.95%,B73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加了43.67%。且在干旱胁迫下,持绿型玉米齐319具有相对较高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绿叶面积、叶片保绿度、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早衰型玉米B73,而蛋白水解酶活性以及叶绿素水解酶活性均低于早衰型玉米B73。[结论]持绿型玉米齐319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持绿型 干旱胁迫 叶片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烤烟-绿肥轮作对云南烟田土壤质量与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文军 刘蕊 +8 位作者 王正旭 冯瑜 薛开政 刘魁 徐梓荷 曹卫东 付利波 尹梅 陈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7-158,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烤烟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为云南烟区筛选适宜与烤烟轮作的绿肥种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于2017年布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养分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 本研究旨在探讨烤烟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为云南烟区筛选适宜与烤烟轮作的绿肥种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于2017年布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养分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试验设冬闲-烤烟(WF)、肥田萝卜-烤烟(RD)、光叶苕子-烤烟(SV)、黑麦草-烤烟(RG)4个处理。相比WF处理,2019年SV处理烟叶产量增加了6.8%,2022年RD和SV处理烟叶产量分别增加了6.4%和8.4%。2022年较2019年,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pH值、全磷含量降低。在2022年,相比WF处理,SV处理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22.9%,RG处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了9.7%和73.6%,RD、SV和RG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97.1%、75.9%和26.0%、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增加了228.8%、85.0%和96.7%。总体上,RD、RG处理土壤质量面积指数显著增加了27.0%和15.6%。相比WF处理,轮作绿肥处理碳(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氮(亮氨酸氨基肽酶)、磷(碱性磷酸酶)相关水解酶活性分别增加了48.8%~262.1%、59.3%~125.0%和312.0%~435.9%。轮作不同绿肥处理较WF处理降低了微生物碳限制,却增加了微生物磷限制。综上,轮作光叶苕子和肥田萝卜可增加烤烟产量、提高烟田土壤质量,是实现云南烟区清洁烟叶生产和可持续土壤管理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绿肥轮作 烟叶产量 土壤质量 酶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红壤绿肥季施用磷矿粉的磷素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帅磊 常单娜 +5 位作者 周国朋 刘蕊 赵鑫 刘佳 徐昌旭 曹卫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9-160,共12页
绿肥-水稻轮作是我国南方稻田常见的生产模式,研究绿肥活化磷矿粉的效果及对后茬水稻产量、磷素吸收的影响,可为江西红壤利用磷矿粉替代部分磷肥提供理论支撑。在江西南昌开展盆栽试验,设置绿肥种类和磷矿粉用量双因素,绿肥种类为紫云英... 绿肥-水稻轮作是我国南方稻田常见的生产模式,研究绿肥活化磷矿粉的效果及对后茬水稻产量、磷素吸收的影响,可为江西红壤利用磷矿粉替代部分磷肥提供理论支撑。在江西南昌开展盆栽试验,设置绿肥种类和磷矿粉用量双因素,绿肥种类为紫云英(MV)、油菜(RA)、黑麦草(RY)及冬闲(WF)对照;磷矿粉用量为0(P0)、0.74(P_(1))和1.48 g·kg^(-1)(P_(2)),共12个处理。测定绿肥盛花期干物重、磷素吸收量、土壤磷库和磷酸酶活性,早稻、晚稻产量及磷素吸收量。结果显示,MVP_(2)、RAP_(2)和RYP_(2)处理的地上部干物重分别为18.31、18.07和25.33 g·pot^(-1),较P0处理分别增加42.0%、42.7%和38.6%;磷素吸收量分别为49.10、60.83和36.13mg·pot^(-1),较P0处理分别提高40.5%、86.7%和45.5%。与P0处理相比,施用磷矿粉增加了不同处理土壤总磷、微生物量磷含量和稳定性磷库占比,增幅分别为13.4%~34.2%、23.0%~93.2%和4.0%~10.6%。与WF处理相比,绿肥处理活性磷库占比提高0.4%~1.0%,中等活性磷库占比降低0.6%~2.9%。各处理早稻和晚稻籽粒产量分别为26.33~45.87 g·pot^(-1)和39.17~49.04 g·pot^(-1)。与P0处理相比,MVP_(1)和MVP_(2)处理晚稻籽粒产量分别增加8.5%和11.8%,早稻籽粒磷素吸收量分别提高34.4%和23.3%,MVP_(1)处理晚稻籽粒磷素吸收量提高30.3%;RAP_(1)处理晚稻籽粒产量增加9.1%;RYP_(1)处理早稻籽粒磷素吸收量提高20.0%。与WF处理相比,MVP_(1)、RAP_(1)和RYP_(1)处理早稻季磷矿粉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2%、1.5%和2.3%,MVP_(2)处理提高了1.9%,MVP_(1)处理晚稻季磷矿粉利用率提高了2.6%。综上,施用磷矿粉提高了绿肥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紫云英和油菜活化磷矿粉效果优于黑麦草,紫云英处理后茬水稻的产量及磷素吸收量、磷矿粉利用率高于油菜和黑麦草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磷矿粉 水稻产量 水稻磷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不同外源激素对玉米发芽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小雯 庄泽龙 +3 位作者 周玉梅 雷恭鑫 万文华 彭云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目的】探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与脱落酸(ABA)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发芽及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在室内低温10℃条件下,以寒敏感材料沈137、耐寒材料LH82、PHG47和PHG29为试验材料,分别用5种不同质量浓度的外源BR与ABA浸种、... 【目的】探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与脱落酸(ABA)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发芽及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在室内低温10℃条件下,以寒敏感材料沈137、耐寒材料LH82、PHG47和PHG29为试验材料,分别用5种不同质量浓度的外源BR与ABA浸种、培养作为试验处理;25℃蒸馏水作正向对照(CK+)、10℃蒸馏水作负向对照(CK-)。筛选出BR与ABA的最佳缓解质量浓度,利用最佳缓解质量浓度对沈137、LH82、PHG47和PHG29 4个玉米品种种子的萌发、苗期性状和生理特性进行比较。【结果】低温胁迫下,玉米种子的发芽率、胚芽长、胚根长、胚芽鲜质量等显著降低;幼苗的丙二醛、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强;适当外施BR与ABA处理能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对玉米生长的抑制程度,沈137玉米萌发期指标、苗期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指标的增加,MDA含量的降低表明0.10 mg/L BR与5 mg/L ABA处理缓解效果最好。【结论】外施0.10 mg/L BR与5mg/L ABA可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对玉米生长造成的损害。但对4个玉米品种的缓解能力不同,缓解效果由强到弱顺序为:LH82>PHG47>PHG29>沈1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温胁迫 萌发期 苗期 外源油菜素内酯 脱落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NO提高玉米瘤黑粉病抗性的效果和作用机制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文清 金梓浩 +1 位作者 王婷 王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4-751,共8页
为探讨一氧化氮供体硝普纳(SNP)提高玉米对瘤黑粉病抗性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以高抗玉米瘤黑粉病自交系‘齐319’和高感玉米自交系‘掖478’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02、0.05、0.1、0.5 mmol/L)SNP处理对玉米瘤黑粉菌菌丝生长和不同生长时... 为探讨一氧化氮供体硝普纳(SNP)提高玉米对瘤黑粉病抗性的效果和作用机制,以高抗玉米瘤黑粉病自交系‘齐319’和高感玉米自交系‘掖478’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02、0.05、0.1、0.5 mmol/L)SNP处理对玉米瘤黑粉菌菌丝生长和不同生长时期(0、5、10、15、20 d)玉米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02、0.05 mmol/L浓度SNP对菌丝有明显抑制作用,处理玉米叶片后会产生一定的诱抗效果。外源喷施0.02 mmol/L浓度SNP能够提高玉米叶片中的抗氧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CHT)、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而其丙二醛(MDA)含量和脂氧合酶(LOX)活性有所降低。可见,外源NO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瘤黑粉菌对玉米植株造成的伤害,提升玉米对瘤黑粉病的防治效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玉米的多种抗氧化酶活性、渗透物质含量和抗病相关酶活性,从而提高玉米对瘤黑粉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外源NO 叶片 瘤黑粉病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及5-氨基乙酰丙酸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雷恭鑫 白明兴 +3 位作者 万文华 杨小雯 庄泽龙 彭云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3,73,共11页
【目的】探究盐胁迫下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及两者的复合处理对玉米幼苗的缓解效应。【方法】以盐敏感自交系PH4CV玉米为试验材料,在180mmol/L的盐胁迫条件下,加入不同... 【目的】探究盐胁迫下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及两者的复合处理对玉米幼苗的缓解效应。【方法】以盐敏感自交系PH4CV玉米为试验材料,在180mmol/L的盐胁迫条件下,加入不同浓度的SA、5-ALA处理液及其最佳浓度复合处理液,测定玉米幼苗的苗长、根长、地上鲜质量和地下鲜质量,叶片和根系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为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结果】在盐胁迫下,当外源SA、5-ALA单独施用时,随着浓度的增加,玉米幼苗的苗长、根长、地上鲜质量、地下鲜质量和玉米幼苗叶片和根系的CAT、SOD、POD活性基本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浓度过高会抑制玉米幼苗的生长发育;当最佳浓度SA、5-ALA复合施用时,玉米幼苗的各表型性状和生理特性都呈增加的趋势,且比两种激素单独施用的缓解效果好。多指标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0.5mmol/L SA、50 mg/L 5-ALA单独施用和1/2(50 mg/L 5-ALA)+0.5 mmol/L SA复合施用时,缓解玉米幼苗盐胁迫的效果较好。【结论】单独添加适宜浓度的外源SA、5-ALA均能增强玉米幼苗的耐盐性,并且两者复合施用时,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对盐胁迫的缓解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杨酸 5-氨基乙酰丙酸 盐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镁锌配施对兰州百合根系活力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鑫钰 晋小军 +4 位作者 厚建霞 毛耀杰 张迎芳 王霞 柴永林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6,共9页
【目的】探究铁、镁、锌肥配施对兰州百合根系活力及产量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兰州百合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3414”正交试验设计方案,测定铁、镁、锌肥配施对兰州百合根系活力及产量质量。【结果】铁肥5 kg/hm^(2)... 【目的】探究铁、镁、锌肥配施对兰州百合根系活力及产量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兰州百合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3414”正交试验设计方案,测定铁、镁、锌肥配施对兰州百合根系活力及产量质量。【结果】铁肥5 kg/hm^(2)的600倍液+镁肥5 kg/hm^(2)的800倍液+锌肥5 kg/hm^(2)的800倍液混合喷施对兰州百合根系活力及产量质量影响最佳,鲜、干产量分别为5864.8 kg/hm^(2)、1646.7 kg/hm^(2),分别较对照增加1238.5、535.3 kg/hm^(2);根系活力为127.55μg/(g·h),较对照增加68.68μg/(g·h);鼠李糖、木糖、果糖、葡萄糖、蔗糖、浸出物含量分别为1.069%、1.182%、2.757%、4.519%、11.151%、44.70%,分别较对照增加15.06%、74.67%、144.21%、44.50%、84.00%、45.78%。【结论】铁肥5 kg/hm^(2)的600倍液+镁肥5 kg/hm^(2)的800倍液+锌肥5 kg/hm^(2)的800倍液混合喷施效果最佳,两两配施对其根系活力及产量质量促进作用由高到低依次铁镁>镁锌>铁锌,单素施肥对其根系活力及产量质量促进作用由高到低依次为锌>铁>镁。铁、镁、锌肥配施对兰州百合根系活力及产量质量具有显著影响,不施肥或过量施肥均会抑制兰州百合的根系活力,降低产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百合 铁、镁、锌肥 根系活力 产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