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雨养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
作者 杨长刚 柴守玺 常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76-2685,共10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于2008—2009、2009—2010两个年度,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度覆膜平均较CK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9.4%和53...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于2008—2009、2009—2010两个年度,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垄膜沟播)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度覆膜平均较CK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9.4%和53.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8%和14.3%。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生长量、高耗水基础上,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显著正相关(r=0.952*—0.958*),两年度覆膜分别平均较CK多耗水33.5%和34.1%。覆膜处理中以全膜穴播较CK的增产幅度和WUE提高幅度最大,耗水量也最大。由于覆膜耗水量大,覆膜各处理收获期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显著低于CK,但通过全年连续覆膜和夏闲期降水补充,在下茬秋播时,覆膜各处理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超过CK,夏闲期覆膜的水分休闲效率两年度分别平均高出CK 41.8和86.4个百分点,覆膜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和下茬作物的可持续生产。覆膜方式中,以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效益最高,两个年度纯收益平均达5531.6元/hm2,较CK增收2542.2元/hm2。综合考虑,全膜覆土穴播是一种高产高效兼顾、操作简单、适宜于半干旱雨养区推广应用的冬小麦覆膜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产量 雨养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褪黑素、吲哚丁酸钾、γ-氨基丁酸引发对老化玉米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焦芳菊 郝晓佳 +5 位作者 王晶艺 边建文 王子铭 陈明飞 文钧民 王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94-2501,共8页
为研究褪黑素、吲哚丁酸钾和γ-氨基丁酸对老化玉米(Zea mays L.)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最优引发剂及其浓度。本试验以‘登海618’老化种子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褪黑素(11.6141,23.2282,46.4564,69.6846和116.141 mg·L^(-1)... 为研究褪黑素、吲哚丁酸钾和γ-氨基丁酸对老化玉米(Zea mays L.)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最优引发剂及其浓度。本试验以‘登海618’老化种子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褪黑素(11.6141,23.2282,46.4564,69.6846和116.141 mg·L^(-1))、吲哚丁酸钾(0.25,0.5,1.0,2.0和4.0 mg·L^(-1))和γ-氨基丁酸(10,20,30,40和50 mg·L^(-1))引发处理。结果表明:46.4564 mg·L^(-1)褪黑素(MT_(3))、0.5 mg·L^(-1)吲哚丁酸钾(IBAK2)和50 mg·L^(-1)γ-氨基丁酸(GABA5)均能显著提高老化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指标(P<0.05)。其中,褪黑素处理组效果最为显著,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提高了133.62%(P<0.05)。此外,3种引发剂处理均增强了幼苗抗氧化酶活性,促进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积累,修复了膜系统损伤,并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综合引发效果表现为褪黑素>γ-氨基丁酸>吲哚丁酸钾,46.4564 mg·L^(-1)褪黑素(MT_(3))引发可最有效恢复老化玉米种子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种子 种子引发 褪黑素 吲哚丁酸钾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密互作对旱作马铃薯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春艳 孟浩峰 +5 位作者 李玲玲 谢军红 王林林 刘秉鑫 田鑫 包小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7,138,共11页
为筛选陇中旱农区马铃薯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陇薯16号’为供试品种,设置2个施氮量:200 kg·hm^(-2)(N1)和300 kg·hm^(-2)(N2),3个种植密度:3.75(D1)、5.25(D2)、6.75(D3)万株·hm^(-2),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 为筛选陇中旱农区马铃薯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陇薯16号’为供试品种,设置2个施氮量:200 kg·hm^(-2)(N1)和300 kg·hm^(-2)(N2),3个种植密度:3.75(D1)、5.25(D2)、6.75(D3)万株·hm^(-2),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淀粉积累期,N1D2处理叶面积指数较N1D1处理提高11.91%;在块茎膨大期,N1D2处理Rubisco活性较N1D3处理提高9.05%;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N1D2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最大,两个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5.29%~31.12%和8.82%~27.49%;N1D2处理下产量和净收益最高,2022年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6.14%~36.21%和5.13%~169.16%,2023年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4.11%~29.46%和21.56%~76.55%。在陇中旱农区,‘陇薯16号’生产中推荐施氮量为200 kg·hm^(-2),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能够保证马铃薯产量,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马铃薯 氮密互作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可降解地膜对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农田水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吕汉强 赵文花 +2 位作者 李含婷 于爱忠 陈桂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5期72-79,88,共9页
【目的】针对目前残膜累积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污染和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探究不同厚度聚乳酸可降解地膜对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农田水热特性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流域进行田间试验,本研究选取0.006 mm(PLA_(1))和0.008 mm(PLA_(2))厚度... 【目的】针对目前残膜累积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污染和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探究不同厚度聚乳酸可降解地膜对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农田水热特性的影响。【方法】在石羊河流域进行田间试验,本研究选取0.006 mm(PLA_(1))和0.008 mm(PLA_(2))厚度聚乳酸生物可降解地膜以及0.010 mm厚度的普通聚乙烯地膜(PE)覆盖种植玉米,探究不同厚度聚乳酸可降解地膜对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和农田水热特性的影响,并采用填埋试验探究不同厚度可降解膜的降解性能。【结果】与PE相比,PLA2覆盖下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达24.6 kg/(hm^(2)·mm),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PE无显著差异,籽粒产量达13533.3 kg/hm^(2)。此外,PLA2覆盖下农田水热特性和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PLA_(1)。在降解性能方面,PLA_(1)降解率显著高于PE和PLA_(2),90 d后超过50%;PLA_(2)填埋后60 d降解程度显著增大,150 d后成为碎屑,降解率达50.9%,降解性能优良。【结论】从生产上看,0.008 mm聚乳酸可降解地膜降解性能优良,与普通PE地膜具有相同的增温保墒和增产效应,可代替0.010 mm普通PE地膜应用于干旱绿洲灌区玉米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可降解地膜 玉米 水热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NO和SA处理对玉米苗期盐胁迫的缓解效应
5
作者 万文华 白明兴 +5 位作者 雷恭鑫 杨小雯 姬祥卓 庄泽龙 张云芳 彭云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08-116,128,共10页
【目的】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和水杨酸(SA)单独及复配施用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表型及抗氧化特性的调控效应。【方法】本研究以盐敏感自交系PH4CV为试验材料,在苗期以180 mmol/L NaCl溶液作为胁迫条件,设置两个对照蒸馏水(CK+)、盐胁迫(C... 【目的】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和水杨酸(SA)单独及复配施用对盐胁迫下玉米幼苗表型及抗氧化特性的调控效应。【方法】本研究以盐敏感自交系PH4CV为试验材料,在苗期以180 mmol/L NaCl溶液作为胁迫条件,设置两个对照蒸馏水(CK+)、盐胁迫(CK-),盐胁迫下单独和复配根施不同浓度外源NO供体硝普纳(SNP)和SA,旨在探讨SNP和SA对玉米苗期盐胁迫的缓解效应。【结果】与盐处理相比,根施1/2×(0.05 mmol/L SNP+0.5 mmol/LSA)对PH4CV的各指标有显著提高作用(P<0.05),其苗长、根长、地上鲜质量、地下鲜质量、根数分别增加了64.83%、73.00%、73.81%、71.43%、58.63%,CAT、POD、SOD活性分别增加了69.60%、22.40%、32.90%。然而根施0.05 mmol/L SNP其苗长、根长、地上鲜质量、地下鲜质量、根数分别增加了61.62%、72.64%、67.65%、62.50%、58.63%,CAT、POD、SOD活性分别增加了32.14%、20.47%、5.69%,根施0.5 mmol/LSA其苗长、根长、地上鲜质量、地下鲜质量、根数分别增加了63.27%、68.68%、70.67%、68.97%、57.13%,CAT、POD、SOD活性分别增加了44.93%、3.76%、21.76%。【结论】单独和复配施用最佳浓度的外源SNP和SA均可缓解PH4CV受到的盐胁迫,且以复配处理效果更好,说明复配根施SA和SNP在提高玉米幼苗抗盐能力方面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一氧化氮 水杨酸 盐胁迫 协同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