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甲基乙二醛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赵瑞宁 李永生 +9 位作者 汪军成 方永丰 董小云 周文期 连晓荣 王晓娟 何海军 杨彦忠 刘忠祥 周玉乾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是一种从植物体内发现的新型信号分子,具有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种子萌发、细胞分裂、气孔运动及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等功能。为明确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外源MG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以... 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是一种从植物体内发现的新型信号分子,具有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种子萌发、细胞分裂、气孔运动及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等功能。为明确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用外源MG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以玉米杂交品种郑单958为材料,分析不同浓度外源MG浸种对干旱胁迫玉米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并用3叶期玉米幼苗进行干旱胁迫和MG叶面喷施处理,进一步探讨外源MG对玉米幼苗叶片活性氧积累、膜质过氧化水平、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外源MG溶液浸种可提高玉米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及生长指标,适宜的MG浸种浓度为0.10 mmol/L。干旱胁迫下对玉米幼苗进行叶面喷施0.10 mmol/LMG处理可显著降低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增强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并提高叶片中抗坏血酸(ASA)含量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综上,适宜浓度的外源MG可显著增强玉米种子的萌发能力和玉米幼苗的抗氧化能力,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植株带来的氧化损伤,促进玉米的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的抗旱栽培和抗旱剂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甲基乙二醛 抗氧化酶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观察及不育胞质类型鉴定
2
作者 翟利佳 杨馥睿 +4 位作者 刘自刚 魏家萍 崔俊美 武泽峰 方彦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为明确22N317A、22N195R_(2)A和22LJ56A-22N286R_(1)A 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甘蓝型冬油菜花粉败育机理及不育胞质类型,本研究以3组甘蓝型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通过观察花器形态和细胞特征,并根据油菜育性相关基因o... 为明确22N317A、22N195R_(2)A和22LJ56A-22N286R_(1)A 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甘蓝型冬油菜花粉败育机理及不育胞质类型,本研究以3组甘蓝型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通过观察花器形态和细胞特征,并根据油菜育性相关基因orf138、orf222、orf224设计引物对3份甘蓝型冬油菜不育胞质类型进行多重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3个不育材料花瓣平展、花药不可正常散粉、花丝短小、柱头较长。不育系花粉的发育受阻于四分体至单核小孢子期间;不育系常规压片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四分体之后未观察到小孢子或者花粉粒;不育系石蜡切片显微镜观察显示花粉四分体时期绒毡层异常膨大,挤压药室里的四分体,使药室变形,最终导致雄性不育。3个不育系的不育胞质类型均是Ogu NWSUAF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花器形态 细胞学观察 育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马铃薯区试品种产量性状和环境鉴别力评价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蒋彤晖 叶夕苗 +3 位作者 余斌 文国宏 李高峰 张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62-1272,共11页
为筛选甘肃省2018—2019年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品种区域试验中丰产、稳产和适应性强的品系,同时评价试点的代表性和鉴别力,本研究收集整理2018—2019年在甘肃省安定区、秦州区、渭源县、永昌县、临夏县、庄浪县6个试点种植的... 为筛选甘肃省2018—2019年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品种区域试验中丰产、稳产和适应性强的品系,同时评价试点的代表性和鉴别力,本研究收集整理2018—2019年在甘肃省安定区、秦州区、渭源县、永昌县、临夏县、庄浪县6个试点种植的各育种单位育成的15个品系的产量数据,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模型(GGE)联合对产量进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评价品系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和环境的鉴别力。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品系的产量在基因型效应(G)、环境效应(E)和互作效应(G×E)中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环境效应平方和占总方差平方和最大,其次是基因型效应,互作效应占比最小。AMMI分析结果显示,丰产稳产的品系是0730-185;品系凯薯2号、0730-156和0730-185在永昌县的适应性较好,庄薯8号在安定区的适应性较好,GN-99、W1在渭源县的适应性较好,GN-99、GN-122和W1在临夏县的适应性较好;AMMI环境的鉴别力由强到弱依次为2018年的永昌县、2018年的安定区、2019年的临夏县等。GGE分析结果显示,丰产稳产的品系是GN-99;品系凯薯2号在永昌县的适应性最好,品系GN-122在渭源、安定区、秦州区、庄浪县、临夏县适应性最好;GGE环境的鉴别力由强到弱依次为2018年的永昌县、2019年的临夏县、2019年的安定区等。利用AMMI模型和GGE模型共同对甘肃省马铃薯区域试验的产量数据联合分析可以更好地评价并筛选优良品种。两种模型对基因型丰产性分析的准确性取决于其解释变异的大小,AMMI对基因型稳定性和环境鉴别力的分析优于GGE,GGE对基因型适应性分析优于AMMI。两种模型鉴定出高产稳产品种(系)有GN-99和0730-185;高适应性的品系试点组合有GN-122-临夏县、GN-122-庄浪县、GN-122-秦州区、GN-122-安定区、GN-122-渭源县、凯薯2号-永昌县;环境的鉴别力最好的两个试点为永昌县、安定区,其他试点均属于以上两试点的品种生态亚区。本研究结果为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和后续的区域试验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产性 稳定性 适应性 鉴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生长特性、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史田斌 刘震 +8 位作者 李志涛 陈丽敏 朱金勇 李泓阳 王玮璐 齐喆颖 张俊莲 李亚杰 刘玉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为了探究马铃薯对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的响应,明确马铃薯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本研究以马铃薯栽培品种华颂7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遮雨棚下对马铃薯各生育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块茎产... 为了探究马铃薯对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的响应,明确马铃薯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本研究以马铃薯栽培品种华颂7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遮雨棚下对马铃薯各生育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T_(1))后恢复灌水,相较于对照,成熟期马铃薯株高、根长、干物质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产量和产量构成方面,幼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后恢复灌水,大薯率较对照显著提高11.00个百分点、小薯率较对照显著降低10.34个百分点,块茎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31.34%。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干旱胁迫处理(T_(2)、T_(3))的块茎产量较CK显著下降58.41%和27.84%,T_(2)处理的大薯率较对照显著降低了25.34个百分点,但T_(3)处理的大薯率、中薯率、小薯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相较于对照,淀粉积累期干旱胁迫处理(T_(4))对马铃薯单株干物质积累、块茎产量和产量构成影响不显著。因此,可对华颂7号在幼苗期进行适当干旱胁迫以提高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而在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应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以确保块茎产量的形成,从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旱胁迫 生长特性 块茎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绿洲灌区玉米叶片衰老特征对不同地膜覆盖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丽萍 李盼 +6 位作者 赵连豪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柴强 殷文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46,共14页
西北绿洲灌区玉米传统生产模式中大量使用地膜伴随着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且在极端高温下玉米出现叶片早衰。针对该现象,通过免耕一膜2年覆盖利用技术探讨延缓玉米叶片衰老并增加玉米产量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西北绿洲灌区地膜减量玉米高效... 西北绿洲灌区玉米传统生产模式中大量使用地膜伴随着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且在极端高温下玉米出现叶片早衰。针对该现象,通过免耕一膜2年覆盖利用技术探讨延缓玉米叶片衰老并增加玉米产量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西北绿洲灌区地膜减量玉米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2013年在西北绿洲灌区设置免耕一膜2年覆盖利用(NTP)、秋免耕春覆膜(RTP)和传统每年覆新膜(对照, CTP) 3种处理(本文采用2021-2023数据),探究玉米叶片光合源、持绿特性、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对不同地膜覆盖利用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NTP和RTP可有效调节玉米生育期内光合源和叶片持绿性能的动态关系,维持生育后期较大的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叶片持绿性(SG)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与CTP相比, NTP玉米出苗后75~120 d的LAI、LAD、SG和SPAD分别提高15.1%~16.1%、14.8%~15.5%、7.2%~9.2%和11.3%~11.7%,RTP分别提高12.4%~13.0%、11.5%~12.4%、10.0%~17.6%和6.0%~6.7%。同时,通过单株绿色叶面积的拟合,发现NTP和RTP较CTP叶片衰老时间平均推迟了5.8~7.0d和6.2~7.7d,这可能是由于NTP和RTP有助于增强玉米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叶片的抗氧化能力和细胞渗透调节作用。玉米出苗后60~105 d, NTP较CTP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和APX)活性分别提高17.6%~20.0%、28.4%~34.4%、6.7%~8.4%和8.3%~10.9%, RTP较CTP分别提高11.3%~11.7%、16.9%~18.2%、4.4%~6.1%和5.8%~7.7%。此外,与CTP相比,NTP与RTP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35.9%~43.9%和29.5%~31.8%,20.7%~31.7%和17.4%~20.4%,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26.0%~27.8%和17.5%~25.9%。NTP对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更大,NTP较CTP增产5.2%~6.0%。免耕一膜2年覆盖利用技术是西北灌区在实现资源减投条件下,有效延缓玉米叶片衰老且增加产量的适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光合源 抗氧化酶活性 细胞渗透调节能力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主要特征特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婧瑜 杨雯昕 +13 位作者 边靓 刘苗苗 范婷婷 武军艳 蒲媛媛 刘丽君 马骊 王旺田 方彦 郑蕾 李利利 高顺平 杨刚 孙万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自交不亲和作物保纯困难,为了掌握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的特性,本文通过两年试验,从亲和指数、花粉与柱头互作、苗期主要植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研究参试材料。结果表明,50份强冬性白菜型油菜品系中自交不亲和性表... 自交不亲和作物保纯困难,为了掌握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的特性,本文通过两年试验,从亲和指数、花粉与柱头互作、苗期主要植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研究参试材料。结果表明,50份强冬性白菜型油菜品系中自交不亲和性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幅度,根据亲和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高度自交亲和型、自交亲和型、自交不亲和型及高度自交不亲和型。亲和材料与不亲和材料花粉形态无差异,但未授粉的亲和材料柱头乳突细胞表面有较多的絮状附着物;且亲和材料自花授粉后,柱头萌发的花粉粒数量及花粉管数量明显多于不亲和材料。在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亲和材料与不亲和材料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亲和材料的亲和性可稳定遗传,且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自交亲和性 亲和指数 相对亲和指数 扫描电镜 花粉-柱头互作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块茎蒸制和烘焙后嗅味品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杰 夏露露 +4 位作者 唐振三 李文丽 赵甜甜 程李香 张峰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9-1420,共12页
马铃薯块茎加工后嗅味品质是衡量加工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分析块茎加工后嗅味品质不仅能够完善马铃薯块茎风味评价体系,还为选育优异风味品种提供一定依据。本研究以20个马铃薯品种(系)块茎为试验材料,110℃蒸制和250℃烘焙加工后,采用... 马铃薯块茎加工后嗅味品质是衡量加工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分析块茎加工后嗅味品质不仅能够完善马铃薯块茎风味评价体系,还为选育优异风味品种提供一定依据。本研究以20个马铃薯品种(系)块茎为试验材料,110℃蒸制和250℃烘焙加工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熟化块茎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析挥发性风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嗅味品质感官评价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分析和主成分(PCA)分析。110℃蒸制后, 20份供试材料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醛类含量最高,醛类与吡嗪类呈显著正相关;酯类与烃类呈显著负相关。250℃烘焙后,20份供试材料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酯类含量最高,醛类与呋喃类呈显著正相关;酮类与烃类呈显著正相关;酸类与其他杂环类呈显著正相关;酮类与呋喃类呈显著负相关;醛类与酯类、酮类呈显著负相关。蒸制加工后块茎共有39种ROAV>1的关键风味物质, PLS-DA分析VIP>1的有月桂醛、正十四烷、棕榈酸、苯乙醛、正十六烷、2-氨基-5-甲基苯甲酸、正壬醛、癸醛、正十二烷、正辛醛和对二甲苯, PCA分析提取到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248%;烘焙加工后块茎共有45种ROAV>1的关键风味物质, PLS-DA分析VIP>1的有正十六烷、正壬醛、癸醛、正十四烷、棕榈酸、正十二烷、月桂醛、苯甲醛和香叶基丙酮, PCA分析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8.102%。月桂醛、苯乙醛、正壬醛、癸醛、正十四烷、正十六烷和棕榈酸是蒸制加工后马铃薯优质嗅味品质的标志物。苯甲醛、正壬醛、癸醛、月桂醛、正十四烷、正十六烷、棕榈酸和香叶基丙酮是烘焙加工后马铃薯优质嗅味品质的标志物。蒸制加工和烘焙加工后嗅味品质优异的马铃薯品种均是sante Malta、H0916、H0933、H0951和甘农奶香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蒸制 烘焙 挥发性风味物质 嗅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优化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种间关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8
作者 闫喆林 任强 +7 位作者 樊志龙 殷文 孙亚丽 范虹 何蔚 胡发龙 闫丽娟 柴强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90-2203,共14页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单作玉米3种种植模式,氮肥后移0(传统施氮,N1)、10%(N2)、20%(N3)3种施氮制度,研究不同种植制度及氮肥后移比例对小麦和玉米的种间关系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强化了麦玉共生期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其中氮肥后移10%较传统施氮竞争力提高3.4%,后移20%较传统施氮提高8.13%,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5.0%。氮肥后移增强间作玉米的恢复效应,与传统施氮相比,氮肥后移10%间作玉米恢复效应提高11.3%,后移20%提高20.5%,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1.5%。间作系统籽粒产量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23.8%~28.7%,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且氮肥后移20%处理的籽粒产量较传统施氮提高22.7%。间作种植模式下氮肥利用率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4.2%~26.4%,氮肥偏生产力较单作加权平均增高21.4%~30.8%,且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氮肥利用率提高31.5%,较传统施氮提高10.0%;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2.7%,较传统施氮提高23.3%。因此,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20%可优化麦玉间作系统种间关系,增加作物产量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是绿洲灌区小麦、玉米高效生产的适宜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小麦间作玉米 种间竞争力 恢复效应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剂缓解马铃薯2,4-D药害的作用研究
9
作者 雷雨俊 袁剑龙 +5 位作者 唐振三 程李香 史振东 卓峰琦 余斌 张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2-250,272,共10页
以马铃薯品种‘甘农薯7号’为供试材料,叶面喷施2000 mg·L^(-1)除草剂2,4-D进行药害处理,1 d后喷施不同浓度解毒剂碧护(300、800、1200 mg·L^(-1))、芸苔素(250、450、650μL·L^(-1))、解毒剂X(500、2000、4000 mg·... 以马铃薯品种‘甘农薯7号’为供试材料,叶面喷施2000 mg·L^(-1)除草剂2,4-D进行药害处理,1 d后喷施不同浓度解毒剂碧护(300、800、1200 mg·L^(-1))、芸苔素(250、450、650μL·L^(-1))、解毒剂X(500、2000、4000 mg·L^(-1)),分别采集处理后1、4、7 d的马铃薯叶片,测定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含量;处理7、14、21 d后分别测量马铃薯株高、茎粗、根长和叶面积;处理21 d后对植株根、茎、叶切片染色,观察不同组织细胞形态结构;成熟期统计马铃薯块茎产量。结果表明,低浓度解毒剂碧护(300 mg·L^(-1))、芸苔素(250μL·L^(-1))及解毒剂X(500 mg·L^(-1))对除草剂药害缓解效果不显著(P>0.05)。高浓度解毒剂碧护(800 mg·L^(-1)和1200 mg·L^(-1))和解毒剂X(2000 mg·L^(-1)和4000 mg·L^(-1))对缓解除草剂药害效果显著(P<0.05),其中800 mg·L^(-1)碧护解毒剂解毒效果最为突出,该处理下植株株高、根长、叶面积和单株产量分别显著增加67.84%、43.04%、66.76%和164.03%,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6.67%和20.1%,内源激素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分别降低54.01%和50.13%。解毒剂处理的植株茎组织远轴端厚角组织区域的细胞层数减少,叶片栅栏组织细胞密度增大。因此,喷施不同浓度的碧护、芸苔素和解毒剂X可显著减轻2,4-D对马铃薯植株的药害,恢复植株生长。800 mg·L^(-1)的碧护解毒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2 4-D药害 解毒剂 生理结构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灌水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西北灌区玉米光合生理、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吴霞玉 李盼 +6 位作者 韦金贵 范虹 何蔚 樊志龙 胡发龙 柴强 殷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5-1079,共15页
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中普遍水肥投入大、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通过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对玉米光合生理、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的灌水水平和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比例。2021—2022年,在绿洲灌区采用两因素裂区... 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中普遍水肥投入大、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通过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对玉米光合生理、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获得最佳的灌水水平和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比例。2021—2022年,在绿洲灌区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2个灌水水平(传统灌水和减量20%灌水),副区为5个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比例(全施无机氮肥、75%无机氮肥+25%有机肥、50%无机氮肥+50%有机肥、25%无机氮肥+75%有机肥和全施有机肥),探究玉米光合生理、籽粒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水氮管理模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灌水(I2)相比,减量20%灌水(I1)降低了玉米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光合势(photosynthetic potential,LAD)、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提高了胞间CO_(2)浓度(Ci)、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苏氨酸含量;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光合生理指标、籽粒产量和品质都有显著影响,随有机肥比例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的影响会逐渐从正效应变为负效应;与传统灌水结合全施无机氮肥(I2F1)相比,减量20%灌水结合75%无机氮肥+25%有机肥(I1F2)玉米平均叶面积指数(mean leaf area index,MLAI)提高了6.9%~7.1%,总光合势(total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TLAD)无显著变化;玉米吐丝期-蜡熟期LAI提高了5.0%~11.4%,吐丝期-蜡熟期LAD提高了7.5%~9.1%。I1F2较I2F1提高了玉米抽雄期-蜡熟期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SPAD)、Pn、Tr和Gs,降低了Ci。2年内I1F2较I2F1玉米增产12.0%~12.5%,籽粒中蛋白含量提高了6.9%~18.9%,籽粒中苯丙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9.6%~43.3%、77.7%~93.3%、49.7%~51.5%、18.4%~28.6%、39.5%~46.0%、57.4%~78.1%和35.1%~41.3%。其他处理对玉米光合生理、籽粒产量及品质指标也有一定影响,但综合2年结果,I1F2影响更显著。因此,减量20%灌水(3240 m^(3)hm^(–2))结合75%无机化学氮肥(270 kg hm^(–2))配施25%有机肥(90 kg hm^(–2))是实现西北灌区玉米高产优质生产目标的适宜水氮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灌水 有机无机肥配施 光合生理 籽粒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国璀 胡发龙 +5 位作者 李含婷 殷文 樊志龙 范虹 柴强 曹卫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5-1198,共14页
土壤碳固存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田土壤碳固存的决定因子包括气候因子(温度、降雨)、生物因素(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非生物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含量等),农田生态系统通过... 土壤碳固存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田土壤碳固存的决定因子包括气候因子(温度、降雨)、生物因素(微生物活性、酶活性)和非生物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及含量等),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增加碳输入、减少碳输出和增加碳在土壤中持留时间三种途径强化土壤碳的固存。绿肥具有固定土壤碳、氮和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多重功能,将绿肥纳入作物生产中可通过减少有机碳矿化、增加土壤有机碳来源、调控土壤团聚化过程、促进微生物量及残体累积、改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代谢活性等多种方式协同提升土壤碳的固存,其作用可归纳为团聚体物理保护的物理固定机制、矿物化学结合的化学固定机制和微生物固定机制。目前采用的强化绿肥提升农田土壤碳固存的关键技术包括:1)选用适宜的绿肥品种;2)构建与区域土壤和气候资源相匹配的“主作物+绿肥”种植模式;3)配套绿肥与其他肥源协同增效的养分管理技术;4)优化耕作措施等。但还需进一步深入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包括:1)明确不同类型绿肥介导下的农田土壤碳固存机制的差异;2)强化高效固碳绿肥种质资源的选育;3)建立强化绿肥固存土壤碳的长效研究体系;4)构建基于绿肥的土壤有机碳管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有机碳固存 碳固存机制 影响因素 强化固碳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豌豆间作体系生产力对覆膜方式及化肥施用量的响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浩飞 逄蕾 +3 位作者 孙建好 赵建华 于瑞鹏 李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39-1649,共11页
为研究间作体系生产力对覆膜及化肥施用量的响应,本文基于2012年布设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进行了采样与分析。试验采用三因素试验设计:1)覆膜方式,条膜覆盖和全膜覆盖;2)施肥量,常规施肥[450 kg(N)·... 为研究间作体系生产力对覆膜及化肥施用量的响应,本文基于2012年布设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进行了采样与分析。试验采用三因素试验设计:1)覆膜方式,条膜覆盖和全膜覆盖;2)施肥量,常规施肥[450 kg(N)·hm^(-2), 78.6 kg(P)·hm^(-2)]和减量施肥[300 kg(N)·hm^(-2), 52.4 kg(P)·hm^(-2)];3)种植模式,玉米单作、豌豆单作和玉米||豌豆间作。于2021年和2022年豌豆和玉米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籽粒粗蛋白产量(基于籽粒氮浓度计算)和吸磷量。结果表明:间作体系产量最高,间作体系混合产量较单作加权产量两年平均提高31.9%,增产主要由正的互补效应驱动;同时,各处理下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即间作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相比于单作,间作显著增加籽粒粗蛋白产量和磷吸收量,两年平均分别提高30.0%和24.0%。与条膜覆盖相比,全膜覆盖显著提高生产力和粗蛋白产量。其中,在条膜覆盖下,间作较单作增产38.4%;全膜覆盖下,间作较单作增产26.3%;单作和间作条件下,全膜较条膜分别增产15.9%和5.8%;与单作覆条膜相比,间作覆全膜的产量显著提高47.0%,粗蛋白产量显著提高57.5%。两个施肥水平产量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施肥的单作相比,减量施肥下的间作氮肥和磷肥偏生产力均提高102.0%,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在减量施氮肥和磷肥条件下,间作相比于单作提高了肥料偏生产力和氮磷收获指数,且玉米品质不降低。因此,与农户模式(条膜覆盖下常规施肥的玉米单作)相比,全膜覆盖下减量施肥的间作是一种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模式,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豌豆间作 覆膜 减施化肥 养分吸收 粗蛋白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对谷子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迪苏 卢霖 +5 位作者 闫鹏 王琦 张薇 许艳丽 于爱忠 董志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1-560,共10页
为研究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AC)对不同施氮量下谷子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以华优谷9号为材料,设置常规氮素(CN)和PAC配合氮素(PN)的不同施氮量(0... 为研究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AC)对不同施氮量下谷子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以华优谷9号为材料,设置常规氮素(CN)和PAC配合氮素(PN)的不同施氮量(0、75、112.5、150、225和337.5 kg·hm^(-2))全基施处理。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谷子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呈升高趋势,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核酮糖-1,5-二磷酸(RuBP)羧化酶活性、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羧化酶活性和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同一施氮量下,PN处理可以提高谷子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功能叶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以及花期和灌浆中期净光合速率。2021和2022年PN较CN处理谷子产量增幅分别为10.43%~16.17%和3.64%~23.60%,其增产效果在中、低氮水平(75、112.5、150 kg·hm^(-2))下更为显著。综上,PAC配合适量氮肥全基施可增强谷子叶片光合能力,提高谷子产量,可作为一项增产增效的生产技术应用于我国谷子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 施氮量 光合生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啤酒大麦品种酿造品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保殷荣 宫雪 +6 位作者 窦婷语 李姗姗 赵梦薇 郭爱奎 佟恩杰 孟亚雄 马燕玲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70-1881,共12页
全球不同大麦产区的环境差异以及啤酒大麦育种方向的不同,导致了啤酒大麦酿造品质差异。为比较国内外啤酒大麦的品质差异,本研究对44个来自北美、欧洲、澳洲以及我国的常用啤酒大麦品种进行了酿造品质(包括麦芽品质和籽粒品质)的分析。... 全球不同大麦产区的环境差异以及啤酒大麦育种方向的不同,导致了啤酒大麦酿造品质差异。为比较国内外啤酒大麦的品质差异,本研究对44个来自北美、欧洲、澳洲以及我国的常用啤酒大麦品种进行了酿造品质(包括麦芽品质和籽粒品质)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麦芽品质方面,国内各大产区主栽品种均有可对标的国外啤酒大麦品种,即东北产区的龙啤麦14和龙啤麦18号的麦芽品质可对标欧洲进口啤酒大麦,南方产区的苏啤系列和西北产区的甘啤系列可对标澳洲进口啤酒大麦,西北产区的中啤麦1号和北方产区的蒙啤3号麦芽品质与北美进口啤酒大麦为同一类型;国外进口啤酒大麦麦芽品质性状较中国啤酒大麦主要表现为β-葡聚糖含量低,浸出率高;在国内种植的国外引进啤酒大麦较在原产区种植时,糖化力、库值和β-葡聚糖含量均受到影响,但北美产区的大部分品种较适应中国种植条件,麦芽品质性状较原产区未出现明显变化;麦芽品质的糖化力和浸出率指标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总淀粉含量以及支链淀粉含量显著相关,鉴于籽粒品质和麦芽品质性状相关性以及籽粒品质性状测定的易操作性,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可以作为啤酒大麦育种的初筛性状。本研究为国内不同产区内啤酒大麦的培育改良提供了品种参考和改良方向,对提高国内啤酒大麦的生产利用效率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鉴定 麦芽品质 籽粒品质 啤酒大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还田结合减氮对麦田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学慧 于爱忠 +6 位作者 柴健 李悦 王凤 王鹏飞 吕汉强 王玉珑 尚永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0,共10页
研究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对麦田土壤呼吸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干旱绿洲灌区农田碳减排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1—2022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开展,以常规施氮无绿肥还田(N100)为对照,设施用15000 kg∙hm^(−2)绿肥+85%氮肥... 研究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对麦田土壤呼吸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干旱绿洲灌区农田碳减排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1—2022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开展,以常规施氮无绿肥还田(N100)为对照,设施用15000 kg∙hm^(−2)绿肥+85%氮肥(G_(1)N_(85))、22500 kg∙hm^(−2)绿肥+85%氮肥(G_(2)N_(85))、30000 kg∙hm^(−2)绿肥+85%氮肥(G_(3)N_(85))、15000 kg∙hm^(−2)绿肥+70%氮肥(G_(1)N_(70))、22500 kg∙hm^(−2)绿肥+70%氮肥(G_(2)N_(70))和30000 kg∙hm^(−2)绿肥+70%氮肥(G_(3)N_(70))共7个处理。探讨小麦生育期的土壤呼吸速率、碳排放量、产量及碳排放效率,分析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麦田土壤呼吸速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趋势,全生育期内变化范围为0.8~6.2μmol∙m^(−2)∙s−1。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显著提高麦田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碳排放总量,与N100相比,平均增幅分别为7.2%~19.8%和5.7%~18.8%;其中G_(3)N_(85)和G_(3)N_(70)较其他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增加2.3%~16.0%和3.3%~19.8%,土壤碳排放总量分别增加2.9%~15.2%和3.1%~18.8%;与G_(3)N_(85)相比,G_(3)N_(70)处理两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碳排放总量分别增加3.3%和3.1%(P<0.05)。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处理显著降低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与N100相比,Q10值降幅为10.4%~18.1%(P<0.05)。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显著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土壤碳排放效率,其中G_(3)N_(85)处理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2%~45.6%和0.3%~26.4%(P<0.05)。可见,绿肥还田结合氮肥减施在增强麦田土壤呼吸的同时,显著降低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提高小麦产量和碳排放效率,其中翻压绿肥30000 kg∙hm^(−2)配合氮肥减量15%处理(G_(3)N_(85))是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田节氮减排和提高农田土壤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小麦 减氮 土壤呼吸 土壤碳排放 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播甘蓝型油菜生育期进程及生理生化特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小霞 刘自刚 +9 位作者 田海燕 魏家萍 崔俊美 武泽峰 董小云 郑国强 王莹 巩永杰 杨馥睿 翟利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9-1470,共12页
[目的]解决强冬性冬油菜/春油菜间杂交种生产花期不遇问题,为我国强冬性冬油菜和春油菜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NTS211、NTS304)和春油菜(C05、C19)为试验材料,10/11(月/日,下同)秋播甘蓝型强冬性冬油菜... [目的]解决强冬性冬油菜/春油菜间杂交种生产花期不遇问题,为我国强冬性冬油菜和春油菜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NTS211、NTS304)和春油菜(C05、C19)为试验材料,10/11(月/日,下同)秋播甘蓝型强冬性冬油菜和春油菜;12/10、12/30、1/19、2/8、2/28冬播强冬性冬油菜和春油菜,记录生育期、出苗率和结实性能,并分析各生育期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结果]10/11秋播甘蓝型油菜越冬前出苗,强冬性冬油菜可以安全越冬,春性油菜越冬率为0;甘蓝型油菜在12/10后播种种子在越冬期不萌发,翌年早春3/21-4/6温度回暖后,种子陆续出苗,出苗率21.0%~72.3%。冬播冬油菜花期在6/21-7/5到7/3-7/20;冬播(12/10-翌年2/8)春油菜的花期在5/10-5/12到5/25-5/30;秋播冬油菜花期在5/5-5/6到5/30;秋播冬油菜和冬播(12/10-翌年2/8)春油菜花期相遇,1/19冬播春油菜和秋播冬油菜花期叠合时间最长(18 d)。随着冬播时间推迟,冬播冬油菜花期进程延迟,生育期延长,冬播春油菜花期进程提早,生育期缩短;冬播冬油菜的结实性能呈下降趋势,冬播春油菜的千粒重呈上升趋势;冬播冬油菜和春油菜在苗期赤霉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在蕾薹期呈下降趋势,花期和角层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冬播冬油菜苗期的生长素含量显著高于春油菜;蕾薹期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生育期;冬油菜和春油菜的丙二醛含量在苗期最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期最高。[结论]强冬性冬油菜秋播及春油菜冬播调解花期相遇可行,1/19冬播春油菜和秋播冬油菜花期叠合时间最长(18 d),冬播通过影响甘蓝型油菜叶片的抗氧化酶、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与内源激素,最终影响生长发育和结实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播 甘蓝型油菜 生育期 花期调节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冬性和春性甘蓝型油菜变种间杂种优势分析
17
作者 王莹 郑国强 +5 位作者 董小云 李辉 魏家萍 崔俊美 武泽峰 刘自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3-841,共9页
为了研究甘蓝型强冬性与春性油菜变种间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之间的杂种优势表现,选用8个强冬性甘蓝型油菜和4个春性甘蓝型油菜作为研究材料,组配杂交组合,分析亲本及F1的杂种优势强/弱。结果表明,冬×春组合的F1生育期较冬性亲本明... 为了研究甘蓝型强冬性与春性油菜变种间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之间的杂种优势表现,选用8个强冬性甘蓝型油菜和4个春性甘蓝型油菜作为研究材料,组配杂交组合,分析亲本及F1的杂种优势强/弱。结果表明,冬×春组合的F1生育期较冬性亲本明显缩短;在冬×春组合中,株高、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度、角果长度和单株有效角果数等方面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其中角果长度(超亲优势:10.61%,杂种优势指数:128.81%)和单株有效角果数(超亲优势:17.31%,杂种优势指数:143.92%)杂种优势最为明显。结合杂种表现和杂种优势结果,说明甘蓝型油菜变种间杂交比种内杂交具有更明显的杂种优势表现,并且角果长度和单株有效角果数的超亲优势和杂种优势指数最高。本研究结果为今后研究甘蓝型油菜变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杂种优势 变种间杂种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麦育成品种产量相关性状鉴定评价 被引量:16
18
作者 赵盟 王春超 +12 位作者 张仁旭 窦婷语 裴红红 郭爱奎 李姗姗 吴斌 刘敏轩 高佳 张京 邢国芳 王化俊 孟亚雄 郭刚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71-1382,共12页
提高产量是作物育种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通过对不同时期大麦育成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进行鉴定评价,有助于提高大麦高产育种的针对性。本研究对我国155份青稞、啤酒和饲料大麦育成品种的8个产量相关性状,分别在两个环境进行了表型鉴定。... 提高产量是作物育种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通过对不同时期大麦育成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进行鉴定评价,有助于提高大麦高产育种的针对性。本研究对我国155份青稞、啤酒和饲料大麦育成品种的8个产量相关性状,分别在两个环境进行了表型鉴定。结果显示,啤酒大麦的株高、穗长、穗节数三者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青稞和啤酒大麦中,穗密度和千粒重呈负相关。总体来看,啤酒和饲料大麦育成品种的千粒重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而青稞和啤酒大麦的株高呈下降趋势。聚类分析发现,参试材料可划分为高秆多粒组、中矮秆组、长穗高千粒重组、长粒稀穗组4类,反映了不同大麦产区的主要品种特征。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大麦育成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变化规律及潜在利用途径,可为我国不同生态区的大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育成品种 产量相关性状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种子萌发及质量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文娟 郭晔红 +2 位作者 姜侃 杜弢 陈垣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17,共10页
以肉苁蓉种子和管花肉苁蓉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赤霉素、氟啶酮、氟草敏处理种子,探索两种肉苁蓉种子快速萌发的条件,并制订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种子质量检验规程。结果表明,以赤霉素预处理种子后,经氟啶酮或氟草敏培养,可显著提高种子的... 以肉苁蓉种子和管花肉苁蓉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赤霉素、氟啶酮、氟草敏处理种子,探索两种肉苁蓉种子快速萌发的条件,并制订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种子质量检验规程。结果表明,以赤霉素预处理种子后,经氟啶酮或氟草敏培养,可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肉苁蓉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为25℃黑暗下,种子在蒸馏水中吸胀24 h,以1 000 mg/L赤霉素预处理72 h, 0.01 mg/L氟啶酮培养21 d;管花肉苁蓉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为25℃黑暗下,种子在蒸馏水中吸胀24 h,以1 mg/L赤霉素预处理72 h, 100 mg/L氟啶酮培养2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管花肉苁蓉 种子萌发 种子质量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BBX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文婧 刘震 +6 位作者 李志涛 朱金勇 李泓阳 陈丽敏 史田斌 张俊莲 刘玉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797-2812,共16页
B-box (BBX)基因家族是一类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鉴定了30个马铃薯BBXs家族成员,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基因重复事件、表达模式和蛋白互作网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B-box (BBX)基因家族是一类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鉴定了30个马铃薯BBXs家族成员,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蛋白保守结构域、基因重复事件、表达模式和蛋白互作网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30个StBBX基因家族成员不均匀的分布在11条染色体上。通过对其基因结构和系统发育特征的分析,将30个StBBXs分为5个亚类。共线性分析表明,马铃薯StBBXs与拟南芥AtBBXs间存在15对直系同源基因。利用PGSC数据库下载的RNA-seq数据,分析了BBX基因家族在双单倍体(DM)马铃薯不同组织部位、非生物胁迫和外源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此外,本研究对3种不同颜色块茎的马铃薯品种的薯皮和薯肉进行了RNA-seq,研究了StBBXs在不同颜色的薯皮和薯肉中的表达模式,分析了它们与花色素苷合成关键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了在彩色块茎中差异表达的StBBXs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这些结果为进一步了解StBBX基因家族以及进一步分析StBBX基因在马铃薯非生物胁迫耐受和花青素生物合成中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BBX基因家族 非生物胁迫 花青素生物合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