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覆盖作物对土壤水分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李利利 马骊 +3 位作者 张宁 武军艳 杨学珍 孙万仓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5期31-37,共7页
为探究冬季覆盖对陇东旱塬区黑垆上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及翻压后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设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毛叶苕子(Viciavillosa)和地膜3个处理。研究表明,与覆盖物播种期相比,ck处理至翌年覆盖物返青期0~40cm土层含水量显著减... 为探究冬季覆盖对陇东旱塬区黑垆上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及翻压后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设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毛叶苕子(Viciavillosa)和地膜3个处理。研究表明,与覆盖物播种期相比,ck处理至翌年覆盖物返青期0~40cm土层含水量显著减少9.4%~14.8%,而地膜、冬油菜和毛叶苕子处理含水量无显著差异,各处理60~100cm土层含水量显著提升-0.2%~16.2%。与覆盖物播种期相比,ck、冬油菜和毛叶苕子处理现蕾期0~60cm土层含水量均显著降低6.1%~29.3%,60~100 cm土层含水量无明显变化;地膜处理0~60 cm土层含水量无变化,60~100 cm土层含水量显著增加10.6%~13.9%。冬油菜、毛叶苕子处理返青期时0~100 cm土层含水量较ck增加了3.2%~15.1%,而较地膜处理则减少,在60~100 cm土层间显著降低5.0%~6.1%。冬油菜、毛叶苕子处理现蕾期0~40 cm土层含水量较ck和地膜处理均显著减少6.3%~27.0%,而40~100cm土层含水量较ck无明显差异,但较地膜处理显著降低7.8%~11.1%。冬油菜和毛叶苕子茎叶干重返青期时均无明显差异,至现蕾期毛叶苕子茎叶干重显著大于冬油菜,两个生育期下冬油菜根干重均显著大于毛叶苕子。毛叶苕子和冬油菜翻压后玉米产量较ck分别显著增产38.1%和24.8%。可见,陇东旱塬区秋播冬油菜和毛叶苕子至翌年玉米播前翻压,覆盖作物对返青期0~100 cm土层和现蕾期40~100cm土层有保墒蓄水的作用,增加玉米产量,可作为该区冬季地表生物覆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覆盖物 冬油菜 毛叶苕子 土壤水分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脂肪酸组分及FAD3的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孙柏林 马骊 +13 位作者 曾秀存 牛早霞 王万鹏 呼芳娣 路晓明 祁伟亮 武军艳 刘丽君 李学才 孙万仓 缪纯庆 王学芳 李孝泽 方彦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5-74,共10页
为探究白菜型冬油菜(Brassica rapa L.)脂肪酸组分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脂肪酸去饱和酶FAD3(ω-3-fatty acid desaturase)基因与抗寒性的关系,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3个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低温胁迫下根和叶的脂肪酸组分变化... 为探究白菜型冬油菜(Brassica rapa L.)脂肪酸组分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脂肪酸去饱和酶FAD3(ω-3-fatty acid desaturase)基因与抗寒性的关系,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3个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低温胁迫下根和叶的脂肪酸组分变化;利用同源克隆法获得白菜型油菜陇油7号FAD3的CDS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根部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较不抗寒品种Lenox分别高157%和89%,陇油7号根部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较Lenox高91%,即低温胁迫下,强抗寒品种的亚油酸、亚麻酸和IUFA均显著高于不抗寒品种;陇油7号FAD3序列CDS区全长1290 bp,编码429 aa,分子质量约49.16 kD,等电点为8.60,是一种稳定的亲水蛋白。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其编码蛋白与同一科属中大白菜相似性最高,为100%,进化树分析结果也表明FAD3蛋白与大白菜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发现低温胁迫下,FAD3基因在陇油7号、天油2号和Lenox根中的表达量较对照(22℃)分别增加了690%、590%和710%,说明FAD3基因通过上调表达来适应低温,且其表达量与IUFA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D3 白菜型冬油菜 低温胁迫 脂肪酸 脂肪酸不饱和指数 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去甲基化参与提高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的生理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万鹏 马骊 +14 位作者 孙柏林 郭秀娟 王世发 牛早霞 祁伟亮 蒲媛媛 路晓明 呼芳娣 许金苗 马学才 武军艳 李学才 方彦 孙万仓 刘丽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9-39,49,共12页
利用来自不同育种环境的10份白菜型冬油菜材料,通过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分析其抗寒性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不同浓度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C处理,分析DNA去甲基化对白菜型冬油菜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及低温胁迫下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来自不同育种环境的10份白菜型冬油菜材料,通过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分析其抗寒性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不同浓度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C处理,分析DNA去甲基化对白菜型冬油菜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及低温胁迫下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种环境选育的材料,其半致死温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材料2018-FJT、DT-7、DT-9与MXW-1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6.04℃、-15.98℃、-15.63℃、-15.04℃;材料CT-2360、CT-2380、CT-2400、CT-2420、CT-2440、CT-2460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1.32℃、-11.6℃、-11.42℃、-11.44℃、-12.97℃、-13.28℃。依据半致死温度,10个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2018-FJT>DT-7>DT-9>MXW-1>CT-2460>CT-2400>CT-2380>CT-2420>CT-2440>CT-2360。抗寒性的形成与育成环境的纬度和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选择抗寒性及产地不同的4个材料CT-2360、MXW-1、2018-FJT、DT-7进行生理测定,结果表明,1000μmol·L^(-1)5-azaC处理能显著抑制幼苗的根生长,4个材料的根长较对照减少93.14%~95.06%;低温下5-azaC处理对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幼苗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以及强抗寒性材料DT-7幼苗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最显著(P<0.05);低温处理过程中,4个材料的SOD、POD、CAT活性均上升,以低温处理5d最显著(P<0.05),其中2018-FJT的SOD活性增幅最高,为45.85%,DT-7的POD活性增幅最大,为460%,CT-2360的CAT活性增幅最显著,为321.02%。HPLC分析发现常温下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的甲基化水平为77.48%,高于其他3个抗寒性强的材料;经过5-azaC处理后发生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证明抗寒能力受DNA去甲基化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抗寒性 育种选择 5-azaC 低温胁迫 DNA甲基化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敏 朱明川 +8 位作者 曾瑞 武军艳 马骊 李学才 蒲媛媛 刘丽君 曾秀存 朱文英 孙万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33,共12页
针对不同品种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和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等特点,于2021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及SSR标记对32份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与9份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现推广应用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越冬率及春化特性差异和遗传... 针对不同品种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和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等特点,于2021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及SSR标记对32份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与9份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现推广应用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越冬率及春化特性差异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探究其抗寒性差异,分析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高于80%,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甘蓝型冬油菜品种越冬率均小于25%,且抗寒性强弱差异明显;根据春化率高低,参试材料可分为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弱冬性等4个级别;强冬性材料未现蕾的植株占比高,春播后难以抽薹现蕾进入生殖生长,加权平均薹高随之偏低,抗寒性强;春化率越高,成熟期的加权平均株高越高且抗性越弱,越冬率与春化率呈负相关关系;筛选出的98对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976个总位点,其中多态性条带750个,多态位点比率达72%,说明其分子遗传水平上的多态性丰富度高,陕西中部及江苏省甘蓝型冬油菜遗传多样性整体高于甘肃省生产应用甘蓝型冬油菜;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甘蓝型冬油菜划分为9类;根据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分为3大类,与抗寒性分类趋于一致。研究成果有望为鉴别甘蓝型冬油菜品种、构建指纹图谱及选择不同生态区适宜品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抗寒性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抽薹相关基因SVP和SOC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祺 蒲媛媛 +10 位作者 赵玉红 孙柏林 金姣姣 王万鹏 牛早霞 刘丽君 马骊 武军艳 方彦 李学才 孙万仓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8-1097,共10页
甘蓝型冬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冬前抽薹对北方冬油菜生产是极为不利的。SVP(Short vegetative phase)和SOC1(Suppressor of overexpression of constans 1)是与甘蓝型冬油菜抽薹及生长相关的同源基因,为揭示甘蓝型冬油菜抽薹机制,... 甘蓝型冬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冬前抽薹对北方冬油菜生产是极为不利的。SVP(Short vegetative phase)和SOC1(Suppressor of overexpression of constans 1)是与甘蓝型冬油菜抽薹及生长相关的同源基因,为揭示甘蓝型冬油菜抽薹机制,以甘肃农业大学育成的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16VHNTS158、16VHNPZ269-1和16VHTS309-10为试验材料,对SVP和SOC1克隆和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SVP和SOC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分别为726 bp和642 bp,分别编码241个和213个氨基酸;2个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属于MADS-box家族成员,编码的蛋白质均为α-螺旋和卷曲环组成的亲水蛋白质,通过对不同抗寒性材料SVP和SOC1氨基酸序列比较,分别发现了4个和9个氨基酸位点突变。荧光定量(qPCR)分析结果表明,SVP基因在未抽薹植株叶中高表达,在抽薹未现蕾及抽薹现蕾植株叶中低表达;SOC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SVP基因相反,抽薹现蕾及成熟植株中的SOC1基因相对表达量较未抽薹植株高。由此推测SVP和SOC1基因可能参与甘蓝型冬油菜抽薹及成花的调控,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选育强冬性甘蓝型冬油菜晚抽薹抗寒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冬油菜 抽薹 SVP基因 SOC1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