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的二根龙蛭汤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逯莉 陈垣 +3 位作者 彭修娟 许海燕 陈衍斌 侯敏娜 《西部中医药》 2020年第11期86-91,共6页
目的:探讨二根龙蛭汤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借助整合药理学平台(TCMIP),对二根龙蛭汤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二根龙蛭汤共预测核心成分53个,主要为挥发油、有机酸、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其作用... 目的:探讨二根龙蛭汤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借助整合药理学平台(TCMIP),对二根龙蛭汤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二根龙蛭汤共预测核心成分53个,主要为挥发油、有机酸、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其作用于55个关键靶标,有Na^+/K^+ATP酶A1亚基(Sodium/potassium transporting ATPase subunit alpha-1,ATP1A1)、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7C,COX7C)、磷脂酶D2(phospholipase D2,PLD2)、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3 recept or,VDR)等;涉及到30条主要通路,有信号转导、FoxO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生物过程和代谢通路。结论:二根龙蛭汤改善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分子作用机制可能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病机制及药物活性成分有一定吻合,证明TCMIP在预测中药及复方作用机制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认知功能 整合药理学 分子机制 二根龙蛭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特性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鹏 王铁兵 +4 位作者 王瑞 闫蕊 史珍 常巧玲 王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5-81,共7页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5-ALA)对1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特性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5-ALA)对15%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特性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132.69%、30.69%、30.39%、60.34%、495.65%、31.36%,叶绿素含量降低21.33%(P<0.05),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 2浓度(Ci)、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 m)、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都显著下降,分别下降30.79%、68.75%、9.15%、53.15%、33.33%、47.06%、26.37%,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上升31.82%(P<0.05)。喷施25 mg·L^-1的5-ALA能显著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造成损伤,与干旱胁迫下相比,抗氧化物酶SOD、POD、CAT活性分别增加17.63%、17.68%、27.48%(P<0.05),Pro、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34.97%、19.64%和17.82%(P<0.05),MDA含量降低22.12%(P<0.05),Pn、Gs、Ci、Tr、F v/F m、ФPSⅡ、qP分别上升79.03%、180.00%、35.77%、161.54%、20.00%、88.89%、26.87%(P<0.05),NPQ下降15.52%(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得到干旱胁迫下喷施25 mg·L^-1的5-ALA,SOD3、POD3、CAT1三种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也显著增加,较干旱胁迫下不喷施5-ALA分别增加了49.31%、34.07%、44.17%。说明外源5-ALA对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具有缓解作用,能增强玉米幼苗的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5-氨基乙酰丙酸 干旱胁迫 生理特性 抗氧化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寒旱区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幼苗物质转运和光合荧光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许耀照 孙万仓 +1 位作者 方彦 孙柏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101,共11页
本文研究了白菜型冬油菜物质转运、叶片光合、荧光动力学特征及其与冬油菜抗寒性关系,为我国西北寒旱区冬油菜抗寒育种和种质抗寒评价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选用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强抗寒)和天油4号(弱抗寒),调查自然降温过程... 本文研究了白菜型冬油菜物质转运、叶片光合、荧光动力学特征及其与冬油菜抗寒性关系,为我国西北寒旱区冬油菜抗寒育种和种质抗寒评价提供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选用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强抗寒)和天油4号(弱抗寒),调查自然降温过程中冬油菜幼苗干物质分配、光合特征、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等指标。结果发现,随着自然温度的下降,两个白菜型冬油菜根部干物质分配率增加,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的Fo(20μs时荧光,O相)、F_k(300μs时荧光,K相)、F_j(2 ms的荧光强度,J相)和Fm(最大荧光,P相)均下降,说明低温下光合作用的抑制有利于根部干物质的分配。在冬前低温下白菜型冬油菜光系统受到损伤,发生光抑制现象,表现为PSⅡ受体库的大小(Area)、光合性能指数(PI)、最大荧光(Fm)和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初始荧光(Fo)上升。与弱抗寒品种天油4号相比,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的Pn、Fm、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F_(k-j)(Q_A被还原能力)和F_(j-i)(Q_B含快还原PQ库)均较低,说明冬前低温条件下,陇油7号光合能力下降,由非气孔因素引起,低温导致光抑制增强。综上,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与冬前低温下叶片光合特性以及干物质积累有关,弱的光合作用可减弱白菜型冬油菜地上部生长和根系物质消耗,有利于白菜型冬油菜根部干物质积累,以增强其抗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白菜型冬油菜 物质转运 光合作用 荧光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密互作对旱作马铃薯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王春艳 孟浩峰 +5 位作者 李玲玲 谢军红 王林林 刘秉鑫 田鑫 包小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7,138,共11页
为筛选陇中旱农区马铃薯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陇薯16号’为供试品种,设置2个施氮量:200 kg·hm^(-2)(N1)和300 kg·hm^(-2)(N2),3个种植密度:3.75(D1)、5.25(D2)、6.75(D3)万株·hm^(-2),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 为筛选陇中旱农区马铃薯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陇薯16号’为供试品种,设置2个施氮量:200 kg·hm^(-2)(N1)和300 kg·hm^(-2)(N2),3个种植密度:3.75(D1)、5.25(D2)、6.75(D3)万株·hm^(-2),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淀粉积累期,N1D2处理叶面积指数较N1D1处理提高11.91%;在块茎膨大期,N1D2处理Rubisco活性较N1D3处理提高9.05%;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N1D2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最大,两个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5.29%~31.12%和8.82%~27.49%;N1D2处理下产量和净收益最高,2022年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6.14%~36.21%和5.13%~169.16%,2023年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4.11%~29.46%和21.56%~76.55%。在陇中旱农区,‘陇薯16号’生产中推荐施氮量为200 kg·hm^(-2),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能够保证马铃薯产量,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马铃薯 氮密互作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愈伤时间对常温贮藏期间马铃薯干腐病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吴觉天 毕阳 +3 位作者 李永才 包改红 葛永红 王蒂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32-334,357,共4页
研究了不同愈伤处理时间对常温贮藏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干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发芽率和芽长、失重率及绿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处理能够降低马铃薯块茎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的干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愈伤时间... 研究了不同愈伤处理时间对常温贮藏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干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发芽率和芽长、失重率及绿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处理能够降低马铃薯块茎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的干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愈伤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愈伤降低了损伤和无损伤处理块茎的发芽率,但促进了发芽块茎芽的生长。损伤块茎的失重率在较长时间的愈伤后明显降低,但愈伤对块茎绿化没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愈伤能够促进周皮的形成,提高块茎抗性,从而有效抑制干腐病的发生,延缓块茎的发芽和失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愈伤 采后病害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膜及秸秆覆盖对西北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热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李辉 常磊 +4 位作者 韩凡香 程宏波 柴守玺 李博文 兰雪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00-207,共8页
为了探究旧膜二茬及秸秆带状覆盖条件下,马铃薯田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增产机制,设置旧膜直播(T1)、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不旋耕(T2)、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T3)、新覆膜(T4)和露地平作(CK)5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较CK提... 为了探究旧膜二茬及秸秆带状覆盖条件下,马铃薯田的土壤水热特征及增产机制,设置旧膜直播(T1)、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不旋耕(T2)、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T3)、新覆膜(T4)和露地平作(CK)5个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覆盖处理较CK提高产量14.24%~56.33%、商品薯率1.21%~22.60%及水分利用效率8.28%~55.39%( P <0.05);产量与块茎形成期的单株薯干重正相关( r =0.744),覆盖处理在块茎形成期较CK提高单株薯干重118.0%~720.0%( P <0.05),以T4最高;覆盖处理对马铃薯水热特征有显著影响( P <0.05),T1、T2的降温效应显著小于T3,T3的蓄水保墒效应与T4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T1、T2及CK。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的产量高于旧膜直播、略低于新覆膜,但蓄水保墒效应与新覆膜相近,同时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带旋耕较其余覆盖处理具有较明显的降温增墒效应,有利于促进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及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西北旱地 旧膜覆盖 秸秆覆盖 土壤水热特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和土壤水热条件对休耕季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姝彤 马忠明 +2 位作者 王智琦 赵凡 金军民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67,共8页
【目的】研究施氮和土壤水热条件对河西绿洲灌区休耕季小麦玉米间作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方法】依托河西绿洲灌区地下淋溶长期定位监测试验,设置CK(不施肥)、CONV(常规施肥)、OPT(优化施肥)、OPT-N(减量施氮)和OPT+N(增量施氮)5个... 【目的】研究施氮和土壤水热条件对河西绿洲灌区休耕季小麦玉米间作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方法】依托河西绿洲灌区地下淋溶长期定位监测试验,设置CK(不施肥)、CONV(常规施肥)、OPT(优化施肥)、OPT-N(减量施氮)和OPT+N(增量施氮)5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休耕季监测小麦玉米间作农田土壤N2O通量动态变化,并建立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程,绘制交互效应曲面图。【结果】整个休耕季,小麦玉米间作农田是土壤N2O排放的弱源,土壤反硝化过程起主要作用。2018年11月中旬—2019年2月中旬,N2O通量总体表现为吸收,CONV处理和OPT+N处理虽有较高的N2O排放,但是处理间N2O通量排放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在冬灌后,CONV、OPT、OPT-N、OPT+N处理N2O排放呈增长趋势,CK的N2O通量表现为吸收。通过交互效应曲面图发现10 cm地温与土壤N2O排放关联度最大,以及在交互作用的影响下,休耕季10 cm土壤地温与土壤N2O排放呈相反趋势。【结论】休耕季小麦玉米间作农田土壤N2O排放受生长季施肥影响较小,受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 土壤 灌区 休耕季 小麦玉米间作 N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微肥氯化镨调控马铃薯生长发育及抗旱的生理机制 被引量:7
8
作者 杨宏伟 柴强 +1 位作者 李朝周 张俊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3-129,共7页
为提高马铃薯抗旱性,选择增施适量的稀土微肥氯化镨水溶液,旨在探究氯化镨增强马铃薯抗旱性的生理机制。本试验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材料,以土壤质量含水量的32%~35%(Water-CK)、23%~25%(Water-1)和15%~18%(Water-2)为3... 为提高马铃薯抗旱性,选择增施适量的稀土微肥氯化镨水溶液,旨在探究氯化镨增强马铃薯抗旱性的生理机制。本试验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材料,以土壤质量含水量的32%~35%(Water-CK)、23%~25%(Water-1)和15%~18%(Water-2)为3个水分梯度,分别浇灌0、30、60、90、120 mg·L^(-1)和150 mg·L^(-1) PrCl_3水溶液,测定了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及成熟期株高、茎粗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随土壤质量含水量的减少,马铃薯幼苗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及SOD、POD和CAT活性显著上升,Water-2处理下,上述各指标较Water-CK分别升高了33.81%、101.12%、136.28%、46.11%、145.37%、59.84%和63.13%;马铃薯成熟期株高、茎粗、地上及地下部分干重、地上分枝数、单株薯重显著降低,Water-2处理下,上述各指标较Water-CK分别降低了3.91%、12.36%、30.17%、38.05%、30.00%和36.40%。在Water-2处理下,当PrCl_3浓度为90 mg·L^(-1)时,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分别较未增施PrCl_3水溶液提高了162.35%、59.59%、154.45%,MDA含量、O■产生速率及相对电导率分别降低了67.70%、25.29%、37.70%,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提高了38.35%、28.08%、66.00%,成熟期马铃薯株高、茎粗、地上及地下部分干重、地上分枝数、单株薯重分别增加了67.87%、21.68%、32.81%、49.05%、187.50%和63.91%。干旱胁迫下增施适量稀土微肥氯化镨可提高幼苗植株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的积累,缓解干旱胁迫对幼苗生长发育造成的损伤,提高植株生产力,增强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微肥 PrCl3 干旱胁迫 马铃薯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冬油菜养分积累特点及与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明川 武军艳 +7 位作者 马骊 郭世乾 崔小茹 曾秀存 刘丽君 蒲媛媛 李学才 孙万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82,共11页
为促进油菜的北方布局,针对北方寒旱区冬油菜养分吸收与利用等问题,采用12个白菜型冬油菜和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对不同品系冬油菜的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产量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甘蓝型冬油菜产量性状显著优于白菜型冬油菜,甘蓝型冬... 为促进油菜的北方布局,针对北方寒旱区冬油菜养分吸收与利用等问题,采用12个白菜型冬油菜和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对不同品系冬油菜的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产量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甘蓝型冬油菜产量性状显著优于白菜型冬油菜,甘蓝型冬油菜的株高、分枝高度、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等8个产量性状分别较白菜型冬油菜高出12.41%、108.11%、56.21%、66.91%、5.71%、70.79%、103.55%、103.87%。甘蓝型冬油菜干物质单株产量平均为67.693 g/株,为白菜型冬油菜的191.612%。白菜型冬油菜单株氮磷含量要高于甘蓝型冬油菜,分别高出2.481%、29.423%;单株钾含量低于甘蓝型冬油菜,低34.826%。由于同一生态区的甘蓝型冬油菜干物质产量大于白菜型冬油菜,所以甘蓝型冬油菜单株氮磷钾积累量较白菜型冬油菜显著高出84.647%、50.000%、158.616%。冬油菜中养分积累总量趋势均呈K>N>P,氮、磷元素主要积累在籽粒中;钾元素主要积累于茎和果壳中。甘蓝型冬油菜每100 kg籽粒需氮6.554 kg、磷0.463 kg、钾14.612 kg;白菜型冬油菜每100kg籽粒需氮7.143 kg、磷0.572 kg、钾10.467 kg;甘蓝型冬油菜较白菜型冬油菜氮磷素利用效率高,且对钾素需求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白菜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 干物质积累 养分积累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荫补灌提高陇东旱塬区小麦对干热风的抗逆适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勇 马廷蕊 +5 位作者 赵刚 党翼 李尚忠 张建军 唐小明 王磊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8-80,110,共4页
利用灌浆期模拟干热风胁迫,并结合遮荫补灌措施,研究干热风对小麦叶片失绿黄化特性、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胁迫使灌浆期叶片叶绿素降解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叶片失绿黄化程度加重、渗透调节功能失衡... 利用灌浆期模拟干热风胁迫,并结合遮荫补灌措施,研究干热风对小麦叶片失绿黄化特性、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胁迫使灌浆期叶片叶绿素降解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叶片失绿黄化程度加重、渗透调节功能失衡,产量下降。遮荫或补灌均能提高小麦旗叶持绿面积、叶绿素质量分数和产量,降低叶片黄化指数、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遮荫灌水在缓解干热风对小麦抗逆伤害方面具有加性效应。因此,遮荫补灌可有效提高小麦在干热风胁迫下的抗逆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陇东旱塬 遮荫 灌水 干热风 抗逆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满足绿洲灌区全膜覆盖玉米的氮素需求 被引量:28
11
作者 苟志文 胡发龙 +4 位作者 赵财 于爱忠 樊志龙 殷文 柴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8-895,共8页
【目的】在水热资源有限区,地膜覆盖使得玉米对氮素的需求前移,容易造成后期脱肥。本研究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氮肥后移对全膜覆盖玉米产量、氮素积累特征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 【目的】在水热资源有限区,地膜覆盖使得玉米对氮素的需求前移,容易造成后期脱肥。本研究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氮肥后移对全膜覆盖玉米产量、氮素积累特征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为单因素试验,在施氮量450 kg/hm^2水平下,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的20%和40%,其余40%的氮追施时期和比例分为3个处理:N1(拔节肥10%+花粒肥30%),N2(拔节肥20%+花粒肥20%),N3(传统方式,拔节肥30%+花粒肥10%),此外,还设定了不施氮肥空白对照。调查了玉米氮素积累动态及氮素利用状况。【结果】氮肥后移对玉米生育前期植株氮素的积累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的氮素积累量。与N3相比,N1处理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在成熟期提高10.0%,籽粒吸氮量提高44.6%;氮肥后移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有显著影响,N1处理籽粒产量较N3提高15.8%,收获指数提高12.2%,N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收获指数与N3处理差异不显著。N1处理的玉米氮素收获指数较N3处理提高31.0%,氮肥利用率(NUE)、氮肥农学效率(NAE)和氮肥生理利用率(NPE)分别提高15.1%、79.4%和55.7%,N2处理与N3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总施氮量为450 kg/hm^2的水平下,玉米拔节期追施45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180 kg/hm^2、花后10 d追施135 kg/hm^2氮肥,可有效提高地膜覆盖玉米的氮素供需吻合度,增加玉米生育后期氮素积累量,提高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是河西绿洲灌区实现玉米增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灌区 氮肥后移 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氮素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灌区春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对绿肥还田量的响应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国璀 张松茂 +6 位作者 胡发龙 殷文 樊志龙 范虹 于爱忠 赵财 柴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64-1172,共9页
【目的】西北绿洲灌区小麦多连作种植,存在氮肥投入量大、利用率低等问题。研究麦后复种绿肥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技术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开展小麦复种绿肥田... 【目的】西北绿洲灌区小麦多连作种植,存在氮肥投入量大、利用率低等问题。研究麦后复种绿肥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小麦氮素高效利用技术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2020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开展小麦复种绿肥田间试验,春小麦季设置不施氮肥(N_(0))和传统施氮量180 kg/hm^(2)(N_(1))处理,小麦收获后分别设置不复种绿肥(G_(0))和复种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且盛花期还田处理,其还田量分别设置为15000 kg/hm^(2)(G_(1))、30000 kg/hm^(2)(G_(2))、45000 kg/hm^(2)(G_(3)),研究各处理对次年春小麦吸氮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绿肥还田显著提高春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在小麦季施氮条件下,G_(1)、G_(2)、G_(3)处理后季小麦氮素积累量较G_(0)处理分别增加8.7%~9.3%、15.3%~16.6%、11.9%~12.3%,不施氮条件下,G_(1)、G_(2)、G_(3)处理较G_(0)处理分别增加3.3%~4.0%、4.6%~5.6%、5.9%~8.4%。施氮结合绿肥还田提高了春小麦营养器官氮素向穗部的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以G_(2)处理提高幅度最大。与G_(0)处理相比,G_(2)处理小麦叶部和茎部氮素向穗部的转运量分别提高38.8%~49.5%和49.1%~64.7%,转运率分别提高8.0%~21.5%和13.0%~14.9%,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11.0%~26.0%和25.6%~31.3%;在春小麦传统施氮量条件下,G_(2)处理有较高的籽粒产量、氮素收获指数与氮肥利用率,较G_(0)处理分别提高18.4%~27.6%、3.4%~7.2%与82.1%~105.3%。【结论】在干旱绿洲灌区,绿肥还田30000 kg/hm^(2)结合施氮180 kg/hm^(2)是提高春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的高效农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绿肥还田 籽粒产量 氮素累积与分配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对绿肥还田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20
13
作者 吕汉强 于爱忠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1-679,共9页
针对绿洲灌区小麦-玉米长期连作,麦后休闲期长、光热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麦后复种绿肥对轮作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在石羊河流域,于2017-2019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麦后复种绿肥的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全量... 针对绿洲灌区小麦-玉米长期连作,麦后休闲期长、光热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麦后复种绿肥对轮作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在石羊河流域,于2017-2019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麦后复种绿肥的不同还田利用方式(全量翻压、地表覆盖免耕、地上部收获后根茬翻压、地上部收获后免耕和不复种绿肥传统翻耕对照)对后茬玉米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绿肥地表覆盖免耕和全量翻压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平均达14274.9kg·hm^-2和14687.5kg·hm^-2,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对照)显著提高18.2%和20.4%(P<0.05)。绿肥地表覆盖免耕条件下,玉米穗数、穗粒数、百粒重分别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对照)平均高5.4%、9.6%、20.8%(P<0.05),且较根茬还田处理(翻压、免耕)增幅显著。与此同时,绿肥地表覆盖免耕和全量翻压显著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量和平均净同化率。绿肥地表覆盖免耕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达24.4kg·hm^-2·mm^-1,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对照)显著提高29.9%(P<0.05),该处理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对照)显著提高玉米播前土壤贮水量26.9%(P<0.05),平均达280.7mm,且该条件下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低于其他绿肥还田处理。绿肥根茬还田处理(翻压、免耕)下,玉米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不复种绿肥翻耕处理显著高16.7%、16.0%(P<0.05)。因此,在干旱绿洲灌区,麦后复种绿肥地表覆盖免耕获得玉米高产的同时,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绿肥利用方式 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灌区玉米农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对绿肥还田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17
14
作者 吕奕彤 于爱忠 +3 位作者 吕汉强 王玉珑 苏向向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94-1204,共11页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禾本科作物长期连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问题,研究了不同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土壤容重的影响。试验设绿肥覆盖免耕(NTG)、绿肥全量翻压(TG)、地上部移除根茬覆盖免耕(NT)、地上部移除根茬翻压(T)...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禾本科作物长期连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问题,研究了不同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稳定性及土壤容重的影响。试验设绿肥覆盖免耕(NTG)、绿肥全量翻压(TG)、地上部移除根茬覆盖免耕(NT)、地上部移除根茬翻压(T)以及传统翻耕不复种绿肥(CT,对照)5个处理。两年结果表明,与CT相比,4种还田利用方式均可提升0~30 cm各土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与平均质量比表面积(P<0.05);与其他3种还田利用方式相比,NTG增幅最为显著。与CT相比,4种还田利用方式均可降低各土层团聚体分形维数(P<0.05);NTG处理和NT处理显著低于TG处理与T处理;与NT处理相比,NTG处理0~2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20~30 cm土层显著降低。与CT相比,翻压还田(TG和T)能够降低各土层土壤容重(P<0.05),NT处理显著增加各土层土壤容重(P<0.05),NTG处理仅在2019年0~10 cm和20~30 cm土层显著低于CT,其他不显著。相对于其他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及传统翻耕不复种绿肥,麦后复种绿肥地表覆盖免耕是增加绿洲灌区农田0~30 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及稳定性、降低土壤容重的适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绿肥利用方式 免耕 土壤团聚体 土壤容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区不同绿肥还田方式下玉米农田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吕汉强 胡发龙 +4 位作者 于爱忠 苏向向 王玉珑 殷文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52-964,共13页
传统土壤团聚体评价方法不能描述团聚体微观结构特征,且对<0.25 mm粒径团聚体细化分析不足。利用现代显微技术,准确定量农艺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的影响对于采取科学的土壤管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开始于2016年,为长期定位... 传统土壤团聚体评价方法不能描述团聚体微观结构特征,且对<0.25 mm粒径团聚体细化分析不足。利用现代显微技术,准确定量农艺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的影响对于采取科学的土壤管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开始于2016年,为长期定位试验。在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荒漠绿洲区,通过田间试验探究麦后复种绿肥不同还田方式[全量翻压(TG)、地表覆盖免耕(NTG)、地上部收获后根茬翻压(T)、地上部收获后根茬免耕(NT)]和不复种绿肥翻耕休闲(CT)对轮作玉米农田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特征的影响。在2019—2020年,利用扫描电镜(SEM)获得玉米抽雄吐丝期农田0~30 cm土壤超微观图像,定性揭示其表观特征,并运用Nano Measurer图像处理软件定量分析土壤颗粒粒径特征和团聚体特征。研究表明:在CT中,玉米农田土壤颗粒粒径主要集中在0.25 mm以下,其中23.9%~27.4%的为粒径在0.05~0.25 mm、表面光滑、形状较为规则的土壤砂粒,其余为粉粒和黏粒(美国制),团聚体数量占颗粒总数的9.1%~9.6%。与CT相比,绿肥根茬还田(NT、T)的玉米农田土壤颗粒为大量粒径在0.05~0.1 mm之间的极细砂粒,NT和T处理的团聚体数量分别提高10.1%~23.3%和14.4%~17.3%。绿肥全量还田(TG、NTG)可促进玉米农田以单粒为基础的砂粒粒径减小,由小粒径单粒构成大量表面粗糙多孔、凹凸不平,附着有大量粉粒和黏粒的团聚体,团聚体粒径主要集中在0.1~0.25 mm,与CT处理相比,团聚体数量分别提高25.8%~50.9%和34.1%~43.4%,其中NTG处理具有形成粒径>0.25 mm大团聚体的构造性能和潜力。由此说明,在荒漠绿洲区,麦后复种绿肥全量还田条件下,全量翻压或地表覆盖免耕还田措施可使后茬玉米农田具有良好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镜 绿肥 还田方式 玉米 土壤团聚体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紫花地丁中82种农药多残留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晓霞 刘志荣 +2 位作者 马潇 宋平顺 郭晔红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6-674,共9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优选最佳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中82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和定量检测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9种组合,研究4种不同吸附剂(PSA、C18、GCB和SiO2)对紫花地丁净...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优选最佳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中82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和定量检测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9种组合,研究4种不同吸附剂(PSA、C18、GCB和SiO2)对紫花地丁净化效果的影响。紫花地丁样品分别经800 mg PSA、3200 mg C18、1600 mg GCB和1600 mg SiO2提取与净化,采用phenomenex DOD-4475-AN C18色谱柱分离,0.1%甲酸(含10 mmol/L甲酸铵)-乙腈混合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表明:82种农药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色谱响应值与对应的质量浓度间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检出限(LOD)均在0.3~5μg/kg之间,定量限(LOQ)均在1~20μg/kg之间。在0.02、0.05和0.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大多数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介于70%~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小于19%。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高效,可满足紫花地丁中82种农药残留同时检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紫花地丁 农药多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油菜素内酯对玉米幼苗镉毒害耐受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芳 彭云玲 +3 位作者 方永丰 慕平 王威 张文姣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27,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进行玉米幼苗镉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0,0.004%,0.008%,0.012%,0.016%)的油菜素内酯(BR)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重金属镉明显抑制了玉米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相比,玉米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CAT、POD和SO... 采用盆栽试验进行玉米幼苗镉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0,0.004%,0.008%,0.012%,0.016%)的油菜素内酯(BR)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重金属镉明显抑制了玉米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相比,玉米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CAT、POD和SOD活性分别下降了14.61%、7.59%和46.16%;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9.78%、62.94%和62.69%;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分别降低了74.24%和48.38%;而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增加,分别增加了38.56%和73.83%,这说明重金属镉对玉米幼苗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而加入一定浓度(0.012%)的油菜素内酯后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与单独镉胁迫处理相比,玉米幼苗的抗氧化酶CAT、POD和SOD活性分别增加了13.98%、4.21%和67.20%;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98.34%、53.15%和79.28%;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分别增加了90.08%和41.08%,而MDA含量和电导率降低,分别下降了30.01%和39.38%。说明油菜素内酯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具有缓解作用,以0.012%效果最佳,增强了玉米幼苗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幼苗 油菜素内酯 镉毒害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特征对地膜覆盖方式及行距的响应 被引量:8
18
作者 于爱忠 柴强 +3 位作者 殷文 赵财 胡发龙 樊志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2-670,共9页
干旱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普遍采用全膜覆盖方式,残膜污染问题严重。因此,研究地膜减投增效生产技术对缓解残膜污染有重要意义。在甘肃河西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不同种植行距(50 cm等行距、40 cm... 干旱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普遍采用全膜覆盖方式,残膜污染问题严重。因此,研究地膜减投增效生产技术对缓解残膜污染有重要意义。在甘肃河西石羊河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不同种植行距(50 cm等行距、40 cm+80 cm宽窄行)对玉米产量、耗水量、耗水结构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宽窄行和半膜宽窄行种植条件下均可获得较高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达14712.7kg·hm^-2和14155.2 kg·hm^-2,较半膜覆盖等行距处理高13.2%和8.9%(P<0.05),与全膜覆盖等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全膜宽窄行和半膜宽窄行获得较高籽粒产量的原因是提高了穗数和双穗率。全膜覆盖条件下宽窄行种植获得较高LAI峰值的同时,玉米全生育期平均LAI显著高于半膜覆盖处理。全膜覆盖显著降低了玉米生长前期(播种至大喇叭口期)的棵间蒸发量。半膜覆盖等行距和宽窄行种植玉米全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分别较全膜等行距种植高14.3%和21.9%,差异显著。半膜覆盖宽窄行种植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达19.3 kg·mm^-1·hm^-2,与全膜覆盖等行距和宽窄行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干旱绿洲灌区半膜覆盖宽窄行种植替代全膜等行距种植或宽窄行不会导致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灌区 玉米产量 水分利用 地膜覆盖方式 行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硅肥配施对胡麻茎秆碳水化合物及抗倒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亚辉 郭丽琢 +1 位作者 高玉红 王月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0-423,共14页
为明确钾硅肥施用对胡麻茎秆碳水化合物主要成分含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探讨钾硅肥运筹调控胡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机制,选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研究,以两个品种为主处理,三个K_(2)O钾肥用量(K0:不施钾;K1:52.5 kg/hm^(2);K2:105 kg/hm^(... 为明确钾硅肥施用对胡麻茎秆碳水化合物主要成分含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探讨钾硅肥运筹调控胡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机制,选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研究,以两个品种为主处理,三个K_(2)O钾肥用量(K0:不施钾;K1:52.5 kg/hm^(2);K2:105 kg/hm^(2))为副处理,两个SiO2硅肥用量(Si0:不施硅;Si1:90 kg/hm^(2))为副副处理。结果表明,胡麻茎秆的抗倒伏性能主要取决于碳水化合物总量及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碳水化合物总量及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占比、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均与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显著正相关。施钾后茎秆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糖、淀粉、碳水化合物总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占比分别增加了11.74%~32.27%、12.18%~68.78%、12.48%~33.59%、23.96%~121.65%、8.95%~35.09%和17.48%~20.29%,抗倒伏指数提高了19.80%~86.37%,提升效果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硅对纤维素、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总量的提升效果显著。茎秆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含量均不受钾硅互作的影响,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含量与之相反,高钾水平不施硅时提升最显著。K2Si0、K1Si1比K0Si0,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38.08%~46.15%和21.60%~40.83%,淀粉含量分别增加56.13%~176.54%和50.00%~61.41%,碳水化合物总量分别增加44.18%~53.40%和34.08%~36.73%。高供钾下不施硅、低供钾下配施硅肥,可提升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比重,增强抗倒伏能力。施钾后籽粒产量显著提高,而硅肥对产量无显著的主效。单施钾肥的抗倒和增产效果显著,而硅肥的主效较小;钾硅配施的抗倒正交互作用只有在低供钾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钾肥 硅肥 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抗倒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枯叶期早晚与抗寒性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曾瑞 马骊 +9 位作者 武军艳 杨刚 张娜 徐佳 朱明川 马敏 陶肖蕾 李学才 刘丽君 孙万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6-775,共10页
为研究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枯叶期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为冬油菜抗寒性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强抗寒的陇油7号与弱抗寒的陇油99两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对低温胁迫下(5叶期5℃~19℃、7叶期-8℃~0℃、7叶期-14℃~-4℃)表型、细胞活性... 为研究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枯叶期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为冬油菜抗寒性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选用强抗寒的陇油7号与弱抗寒的陇油99两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对低温胁迫下(5叶期5℃~19℃、7叶期-8℃~0℃、7叶期-14℃~-4℃)表型、细胞活性、活性氧代谢及活性氧调控相关基因表达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冬前低温胁迫后,强抗寒的陇油7号较早进入枯叶期,而弱抗寒的陇油99的枯叶期较晚;低温胁迫过程中白菜型冬油菜叶片中细胞死亡数目逐渐增加,且陇油7号叶片中细胞死亡数目显著多于陇油99;未受低温胁迫前,陇油99叶片中H_(2)O_(2)和O_(2)^(⋅-)含量显著高于陇油7号,而SOD、POD和CAT活性显著低于陇油7号,随陇油7号叶片开始黄化,其叶片中H_(2)O_(2)和O_(2)^(⋅-)-含量均迅速升高,叶片中H_(2)O_(2)和O_(2)^(⋅-)含量显著高于陇油99,而SOD、POD和CAT活性显著低于陇油99。qRTPCR分析表明,枯叶期早,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低,NADPH氧化酶基因表达量高;枯叶期晚,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高,NADPH氧化酶基因表达量低。结合上述结果推测:白菜型冬油菜枯叶期早晚与活性氧(H_(2)O_(2)和O_(2)^(⋅-))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高低有关,该结果为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枯叶的调控机理及枯叶期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枯叶期 细胞死亡 活性氧代谢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