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芥菜型油菜叶片刺毛与抗旱性的关系
1
作者 李亚鹏 李蓉 +10 位作者 刘丽君 武军艳 范婷婷 蒲媛媛 马骊 王旺田 马伟明 宋小佳 张天宇 杨刚 孙万仓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为研究干旱胁迫下芥菜型油菜叶片刺毛有无与抗旱性的关系,本试验以叶片无刺毛的红叶芥与叶片有刺毛的陕西冬芥两个芥菜型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对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植株表型、光合交换参数、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含量、抗氧... 为研究干旱胁迫下芥菜型油菜叶片刺毛有无与抗旱性的关系,本试验以叶片无刺毛的红叶芥与叶片有刺毛的陕西冬芥两个芥菜型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法,对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植株表型、光合交换参数、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荧光和叶片气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两种不同叶片结构油菜的抗旱指标表现差异,植株的萎蔫程度、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叶片气孔数量、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均呈现降低趋势,陕西冬芥的光合系统相较红叶芥影响较小;丙二醛(MDA)、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升高趋势,陕西冬芥的SOD、POD和CAT的活性较红叶芥升幅显著升高,干旱下分别为胁迫前的1.06倍、1.39倍、1.38倍。相关性分析表明抗旱性强弱与刺毛密切相关,有刺毛的陕西冬芥抗旱性强于无刺毛的红叶芥。综上,芥菜型油菜可以通过植株表型、光合交换参数、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荧光和叶片气孔途径共同作用来响应干旱胁迫,并且有刺毛的芥菜型油菜抗旱性强于无刺毛的芥菜型油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干旱胁迫 叶片刺毛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对绿洲灌区麦田N_(2)O排放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张冬玲 于爱忠 +7 位作者 吕汉强 杨学慧 王玉珑 王鹏飞 尚永盼 尹波 刘亚龙 王凤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5-1021,共17页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长期施用化学氮肥造成农田氮损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研究不同绿肥还田和施氮水平对作物产量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布设的田间试验于2019—2021年在春小麦收...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长期施用化学氮肥造成农田氮损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研究不同绿肥还田和施氮水平对作物产量和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布设的田间试验于2019—2021年在春小麦收获后复种毛叶苕子,毛叶苕子开花期设置7500 kg hm^(-2)(G_(1))、15,000 kg hm^(-2)(G_(2))、22,500 kg hm^(-2)(G_(3))和30,000 kg hm^(-2)(G_(4))4个还田量。翌年春小麦播前设置2个施氮水平,分别为减氮15%(N153)和减氮30%(N126),以无绿肥传统施氮(G0N180)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与G0N180相比,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降低了麦田N_(2)O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其中以G_(4)N153处理产量最高,达9135.33~9250.42 kg hm^(-2)。同一还田量下,减氮30%较减氮15%处理显著降低了N_(2)O排放量;同一施氮水平下,G_(3)、G_(4)较G_(1)、G_(2)显著降低N_(2)O排放量。研究还发现,N_(2)O排放的消减主要发生在小麦拔节期以前,这主要归因于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播种期及苗期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回归分析表明,小麦播种期及苗期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和酶活性与N_(2)O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减氮15%水平下,G_(4)较G_(1)、G_(2)、G_(3)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速效氮含量,保障了小麦生育后期氮素吸收。综上所述,在河西绿洲灌区,绿肥还田结合减量施氮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降低土壤N_(2)O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其中绿肥还田量30,000 kg hm^(-2)结合减量施氮15%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还田量 施氮量 N_(2)O排放 土壤速效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和HPLC技术的独活潜在适宜种植区预测及品质区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胡超贵 董鹏斌 +1 位作者 王辰玥 李欠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6-1689,I0021,I0022,共16页
独活是一种传统中药材与经济作物,由于产地较为广泛,质量难以控制。本研究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独活在中国当前和未来潜在适宜分布区域,揭示了气候变化如何驱动其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同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ArcGIS空间分析... 独活是一种传统中药材与经济作物,由于产地较为广泛,质量难以控制。本研究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独活在中国当前和未来潜在适宜分布区域,揭示了气候变化如何驱动其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同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影响独活香豆素积累的主要环境因子,并区划优质适宜种植范围。结果表明,影响独活当前种植适宜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包括年温度变化范围、最冷月最低气温、5月太阳辐射量、最冷季平均气温、最暖季节降水量。种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四川中部(阿坝和甘孜)、甘肃南部(平凉)、陕西南部(秦岭)、湖北南部(宜昌)和云南南部等季风气候区。模型预测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使适宜分布的中心向北部和高纬度地区移动,导致适宜地区的减少。可能受降水的影响,香豆素含量从高适宜区向低适宜区逐渐减少,优质种植适宜区域主要集中于四川中部、甘肃南部、湖南、河南、湖北南部和安徽南部,与当前种植适宜分布基本一致,且未来面积也将逐渐减少。本研究对优化独活种植、提高质量控制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活 MaxEnt模型 高效液相色谱 气候响应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绿洲灌区甜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霍建喆 于爱忠 +7 位作者 王玉珑 王鹏飞 尹波 刘亚龙 张冬玲 姜科强 庞小能 王凤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87-1900,共14页
针对西北灌区化学氮肥施用量高、利用率低等问题,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绿洲灌区甜玉米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于2023—2024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进行,设置5个不同的有机... 针对西北灌区化学氮肥施用量高、利用率低等问题,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绿洲灌区甜玉米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于2023—2024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进行,设置5个不同的有机肥替代梯度处理(传统施肥,CK;有机肥替代10%化肥,M1;有机肥替代20%化肥,M2;有机肥替代30%化肥,M3;有机肥替代40%化肥,M4)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和氮素积累、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与CK处理相比,M2处理甜玉米鲜穗和鲜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51%和6.31%,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提高2.65%和7.01%,籽粒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14.18%、8.67%、8.83%和19.75%,同时该处理降低了茎秆中的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提高了茎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与CK相比,M2处理促进了玉米根系生长,提高了开花期和采收期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并保证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此外,M2处理显著提高了鲜穗、鲜籽粒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较CK处理分别提高4.64%、6.41%和2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甜玉米鲜穗、鲜籽粒产量与根系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各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茎秆粗蛋白含量与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随机森林模型进一步显示,鲜穗氮肥偏生产力、千粒重、根系生物量、氮素收获指数、穗粒数是影响甜玉米鲜穗和鲜籽粒产量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有机肥替代20%化肥能够优化甜玉米根系生长,促进氮素的积累分配及高效利用,实现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可作为绿洲灌区甜玉米高产优质生产的合理有机无机配施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有机肥替代化肥 产量 品质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秸秆基质对马铃薯原原种光合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孔乐辉 范奕 +6 位作者 谭伟军 张娟宁 韩儆仁 姚攀锋 阿金娟 李亚杰 马宁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8-1418,共11页
旨在探究适宜马铃薯脱毒苗生长发育的最佳黄芪秸秆基质配比,以期为黄芪秸秆基质作为新型基质材料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将黄芪秸秆、椰糠、蛭石和草炭按不同比例混配基质,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对马铃薯脱毒苗在不同生长... 旨在探究适宜马铃薯脱毒苗生长发育的最佳黄芪秸秆基质配比,以期为黄芪秸秆基质作为新型基质材料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将黄芪秸秆、椰糠、蛭石和草炭按不同比例混配基质,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对马铃薯脱毒苗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学特征、光合作用以及原原种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1种混配基质中,由HT7(30%黄芪秸秆+30%草炭+40%椰糠)配制的基质马铃薯脱毒苗综合表现突出:其株高、茎粗、根长在全生育期均高于传统对照基质CK1(100%蛭石)和CK2(100%椰糠),且茎粗和根长与CK1和CK2存在显著性差异;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在全生育期内均显著高于CK1和CK2;平均单株结薯数较CK1少3.16%,较CK2多2.24%,平均单薯质量较CK1大23.21%,较CK2大21.64%,合格薯数较CK1高10.73%,较CK2高25.47%;经济效益较CK1增加10.02%,较CK2增加40.83%,基于隶属函数综合评分法,HT7基质在所有混配基质中获得了最高得分(0.97)。综上,HT7基质有效促进了马铃薯脱毒苗的生长、光合作用及原原种产量,经济效益显著,因此可以作为常规基质的替代物应用于马铃薯原原种的繁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黄芪秸秆 形态指标 光合指标 产量 经济效益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配施对连作甘草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
6
作者 王雪 邱黛玉 +2 位作者 包芳 袁菲菲 许世峰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0-1311,共12页
为探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土壤养分环境和增产提质方面的施用效果,本研究以连作甘草为研究对象,设置解淀粉芽孢杆菌粉剂(J)、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K)及微生物液体菌剂(W)3个处理和1个常规施肥对照(C... 为探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土壤养分环境和增产提质方面的施用效果,本研究以连作甘草为研究对象,设置解淀粉芽孢杆菌粉剂(J)、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K)及微生物液体菌剂(W)3个处理和1个常规施肥对照(CK),测定连作甘草根部和土壤养分含量、产量和质量,以明确不同微生物菌剂影响连作甘草产量和质量的途径,并筛选施用效果最佳的微生物菌剂。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J、K和W处理连作甘草产量分别增加16.17%、41.94%和23.73%,甘草酸含量分别提高0.32、0.54和0.77个百分点,甘草苷含量分别提高0.12、0.26和0.30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42.71%、28.00%和14.71%,土壤全钾含量分别增加25.18%、24.04%和13.23%,土壤全磷含量分别增加15.33%、24.67%和14.67%,整体表现为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作用效果最为显著(P<0.05);J和K处理通过增加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使连作甘草根部全磷吸收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12.99和35.24个百分点,全钾吸收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6.03和19.82个百分点,进而增加产量和质量;W处理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全钾含量使连作甘草根部全磷和全钾吸收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27.31和11.51个百分点,进而增加产量和质量。综上,不同微生物菌剂可通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促进连作甘草根部养分吸收,达到增产提质的效果,其中枯草芽孢杆菌颗粒剂在连作甘草中的施用效果最佳。本研究为微生物菌剂在甘草栽培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微生物菌剂 连作 养分吸收效率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灌区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尚永盼 于爱忠 +6 位作者 王玉珑 王鹏飞 李悦 柴健 吕汉强 杨学慧 王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6-694,共9页
研究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对优化区域玉米种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2020—2021年在甘肃内陆河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肥全量翻压(tillage with full quantity of green manure incorporated in t... 研究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对优化区域玉米种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2020—2021年在甘肃内陆河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肥全量翻压(tillage with full quantity of green manure incorporated in the soil,TG)、绿肥地表覆盖免耕(no-tillage with full quantity of green manure mulched on soil surface,NTG)、绿肥地上部移除根茬翻压(tillage with root incorporated in the soil and above ground green manure removed,T)、绿肥地上部移除免耕(no-tillage with above ground manure removed,NT)和传统翻耕、休闲(conventional tillage and leisure,CT)5个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TG和TG处理具有明显的干物质积累优势,在完熟期二者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CT处理显著提高20.2%和17.7%,较T处理显著提高20.2%和7.3%,较NT处理显著提高15.7%和13.0%;同时NTG和TG处理促进了干物质向穗部的分配,分别较CT处理显著提高10.3%和9.0%;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发现,NTG、TG处理的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max)和平均增长速率(Vmean)分别较CT处理显著提高36.6%、24.8%和20.2%、17.7%;且NTG和TG处理增产效果显著,分别较CT处理增产24.9%和25.7%,增产主要归因于穗粒数的提高。因此,绿肥地表覆盖免耕和绿肥全量翻压处理有利于促进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提高产量,其中绿肥地表覆盖免耕处理效果突出,可作为该区推荐的绿肥还田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PLC-QAMS测定两种寄主肉苁蓉中6种苯乙醇苷成分含量 被引量:1
8
作者 安青 郭晔红 +1 位作者 安芳芳 马桃桃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1期142-147,共6页
建立HPLC-QAMS同时测定梭梭-肉苁蓉和四翅滨藜-肉苁蓉醇提液中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肉苁蓉苷A、管花苷A和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的含量。HPLC法测定6种苯乙醇苷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方法学考察RSD... 建立HPLC-QAMS同时测定梭梭-肉苁蓉和四翅滨藜-肉苁蓉醇提液中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肉苁蓉苷A、管花苷A和2′-乙酰基毛蕊花糖苷的含量。HPLC法测定6种苯乙醇苷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方法学考察RSD均<3.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16%~100.203%,RSD为1.645%~2.602%。以松果菊苷为内参物,计算其它5个成分的RCF分别为0.8839、1.0038、0.7510、0.8430和0.8515。利用RCF计算两种寄主肉苁蓉6种苯乙醇苷成分含量,QAMS与ESM测得的两种寄主肉苁蓉各成分含量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建立的HPLC-QAMS测定肉苁蓉醇提取液中6种苯乙醇苷成分的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其质量控制及药效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高效液相色谱 一测多评法 苯乙醇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还田量结合氮肥减施对绿洲灌区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柴健 于爱忠 +6 位作者 李悦 王玉珑 王凤 王鹏飞 吕汉强 杨学慧 尚永盼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31-3140,共10页
针对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产中产量提高受限、氮素利用率低等问题,分析绿肥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小麦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2021至2022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开展小麦复种毛叶苕子田间试验,以传统... 针对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产中产量提高受限、氮素利用率低等问题,分析绿肥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小麦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2021至2022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开展小麦复种毛叶苕子田间试验,以传统施氮不复种绿肥为对照(G0N1),设置:不施氮不复种绿肥(G0N0);绿肥7500 kg hm^(–2)+氮肥减量15%(G1N2);绿肥15,000 kg hm^(–2)+氮肥减量15%(G2N2);绿肥22,500 kg hm^(–2)+氮肥减量15%(G3N2);绿肥30,000 kg hm^(–2)+氮肥减量15%(G4N2);绿肥7500 kg hm^(–2)+氮肥减量30%(G1N3);绿肥15,000 kg hm^(–2)+氮肥减量30%(G2N3);绿肥22,500 kg hm^(–2)+氮肥减量30%(G3N3);绿肥30,000 kg hm^(–2)+氮肥减量30%(G4N3),分析了绿肥还田量和化学氮肥减量的组合效应对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还田30,000 kg hm^(–2)配合化学氮肥减量15%(G4N2)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促进了氮素高效利用。与G0N1相比,G4N2处理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8.2%、45.4%(P<0.05)。G4N2较G2N2、G4N3、G3N3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5.6%、19.1%和15.5%,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8.9%、8.4%和24.3%,G1N2、G1N3与G0N1无显著差异。G4N2处理较G0N1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提高36.8%、43.8%、33.9%(P<0.05),较G3N2、G2N2、G4N3、G3N3分别平均提高15.0%-26.3%、9.6%-29.2%和5.6%-11.2%。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G4N2处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较其他处理平均提高22.5%、13.9%,氮素营养指数较其他处理平均提高38.1%、37.4%(P<0.05)。同时,与G0N1相比,G4N2处理茎和叶的氮素转运量平均提高35.8%、20.4%,氮素转运率平均提高26.6%、23.3%,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平均提高29.1%、25.7%(P<0.05)。综上所述,河西绿洲灌区绿肥还田30,000 kg hm^(–2)配合化学氮肥减量15%相比传统施氮不复种绿肥能够有效协调小麦地上部氮素的积累及向籽粒的转运,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促进小麦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绿肥 化学氮肥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褐化剂对白菜型油菜组培苗愈伤组织褐化率的影响
10
作者 周蓉 王旺田 +8 位作者 武军艳 马骊 杨刚 蒲媛媛 刘丽君 范婷婷 孙万仓 李治忠 万军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5年第3期641-653,共13页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是制约离体繁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比较不同抗褐化剂减轻白菜型油菜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出现的褐化现象,提高愈伤组织分化的能力,为白菜型油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育种奠定基础,以白菜型油菜无菌苗的子...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是制约离体繁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比较不同抗褐化剂减轻白菜型油菜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出现的褐化现象,提高愈伤组织分化的能力,为白菜型油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育种奠定基础,以白菜型油菜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硝酸银、谷胱甘肽以及活性炭为抗褐化剂,研究白菜型油菜愈伤组织褐变问题。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加入抗褐化剂可显著减少褐变,提高愈伤组织的生长能力。子叶和下胚轴均在谷胱甘肽浓度为30 mg/L、活性炭浓度为25 mg/L时抗褐化效果最好;不同外植体,子叶愈伤组织褐化率高于下胚轴。相关性分析表明,子叶愈伤组织褐化率与丙二醛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下胚轴愈伤组织褐化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添加适宜剂量的抗褐化剂和适宜天数的培养时间,可以通过减轻细胞膜损伤程度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降低油菜的外植体褐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褐化 抗褐化剂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