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凹凸棒负载碳-铁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非均相Fenton反应降解水中亚甲基蓝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秦亚飞 杨继涛 王贺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237,243,共6页
以凹凸棒为载体,采用共沉淀法和热解法制备了新型凹凸棒负载碳-铁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热重分析仪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用亚甲基蓝水溶液模拟有机染料废水,考... 以凹凸棒为载体,采用共沉淀法和热解法制备了新型凹凸棒负载碳-铁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热重分析仪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用亚甲基蓝水溶液模拟有机染料废水,考察复合材料在光暗体系下非均相Fenton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性能。结果表明,光照和暗环境下,最佳pH分别为4.0、3.5,反应120min时脱色率分别可达99.6%和96.3%。复合材料在光照环境下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循环5次后,亚甲基蓝的脱色率仍可达99%,总有机碳去除率为42.2%,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 芬顿反应 非均相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混合酶提取番茄红素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龙海涛 薛利新 +3 位作者 张志霞 吴龙婷 王娟 蒲陆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9-193,共5页
使用海藻酸钠固定纤维素酶及果胶酶,对其提取番茄酱中番茄红素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了响应面优化方法,得到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时间为2.8h,pH为4.0,酶解温度50℃,酶用量为1.00g/100g,在此条件下番茄红素提取量达到3... 使用海藻酸钠固定纤维素酶及果胶酶,对其提取番茄酱中番茄红素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了响应面优化方法,得到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时间为2.8h,pH为4.0,酶解温度50℃,酶用量为1.00g/100g,在此条件下番茄红素提取量达到3.68μg/mL。固定化混合酶重复循环利用7次以上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固定化酶 果胶酶 纤维素酶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锌对甜瓜主要致病菌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虎军 路军 +3 位作者 薛华丽 赵军 毕阳 南米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6-359,364,共5页
为研究纳米氧化锌对引起采后甜瓜粉霉病、白霉病和黑斑病的主要致病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镰刀菌(Fusarium spp.)、交链孢(Alternaria)的抑制效果,本文通过不同浓度的固相和液相纳米氧化锌对粉红单端孢(T.roseum)、硫色... 为研究纳米氧化锌对引起采后甜瓜粉霉病、白霉病和黑斑病的主要致病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镰刀菌(Fusarium spp.)、交链孢(Alternaria)的抑制效果,本文通过不同浓度的固相和液相纳米氧化锌对粉红单端孢(T.roseum)、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e)三种菌分别进行体外、体内抑菌活性实验研究。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固相和液相纳米氧化锌对这三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抑制效果增强;固相纳米氧化锌较液相具有更佳的抑菌效果,且对T.roseum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F.sulphureum、A.alternate。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固相和液相纳米氧化锌处理均可显著抑制由T.roseum、F.sulphureum、A.alternate损伤接种甜瓜果实病斑直径的扩展。故两种性状纳米氧化锌均可通过抑制甜瓜采后主要致病菌的生长来减轻甜瓜采后病害,且固相纳米氧化锌较液相纳米氧化锌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锌 T.roseum F.sulphureum A.alternate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干燥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及其缓释性能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龙海涛 毕阳 +3 位作者 张慧秀 孙艳 牛红艳 蒲陆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5-131,共7页
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以酯化微孔淀粉、麦芽糊精、明胶、蔗糖及VC为复合壁材,番茄红素为芯材,通过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了番茄红素微胶囊,并对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缓释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酯化微孔淀粉、麦芽糊精、明胶... 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稳定性,以酯化微孔淀粉、麦芽糊精、明胶、蔗糖及VC为复合壁材,番茄红素为芯材,通过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了番茄红素微胶囊,并对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缓释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酯化微孔淀粉、麦芽糊精、明胶、蔗糖及VC为复合壁材,其质量比为1∶0.67∶0.56∶0.22∶0.44,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0.5 h,芯材和壁材的质量比为10∶90时制得的微胶囊包封率高达91.78%,微胶囊经扫描电镜表征得表面光滑且呈球形,直径在10μm左右;制备的番茄红素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肠溶性,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其释放数据符合Higuchi扩散模型,说明番茄红素微胶囊体外释放符合菲克扩散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酯化微孔淀粉 微胶囊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酯化微孔玉米淀粉制备及其吸附番茄红素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龙海涛 孙艳 +2 位作者 张慧秀 牛红艳 蒲陆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93-297,312,共6页
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储存稳定性,首先以玉米淀粉为原料,辛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α-淀粉酶为酶解剂,制备了酯化微孔淀粉,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的取代度及水解度,并通过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其次将其应用于吸附番茄红素,以番... 为了提高番茄红素的储存稳定性,首先以玉米淀粉为原料,辛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α-淀粉酶为酶解剂,制备了酯化微孔淀粉,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的取代度及水解度,并通过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其次将其应用于吸附番茄红素,以番茄红素吸附量为指标,考察了吸附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的影响,并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吸附番茄红素的饱和吸附量。最后测定了酯化微孔淀粉吸附番茄红素在自然光、紫外光、不同温度及氧气存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的酯化微孔淀粉取代度DS=0.0227,水解度DE=0.46,且经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表征说明制备的酯化微孔淀粉不仅成功引入了酯基且具有良好的开孔性能。单因素实验表明较佳吸附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分别为10μg/m L,30 min,45℃。酯化微孔淀粉对番茄红素饱和吸附量高达225.45μg/g。稳定性实验表明,酯化微孔淀粉吸附的番茄红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酯化微孔淀粉可用于番茄红素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化微孔淀粉 吸附 番茄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改性籽瓜皮对Cu^(2+)与Pb^(2+)的吸附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继涛 杨敏 +1 位作者 苏平如 马文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0-85,91,共7页
利用酸改性籽瓜皮,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构特征,并研究酸度、吸附剂质量、时间、浓度对Cu^(2+)与Pb^(2+)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静态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吸附等温线,吸附机理是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Cu^(2+)... 利用酸改性籽瓜皮,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构特征,并研究酸度、吸附剂质量、时间、浓度对Cu^(2+)与Pb^(2+)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静态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吸附等温线,吸附机理是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Cu^(2+)与Pb^(2+)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4.72、41.69 mg/g;最佳吸附条件是:p H4,料液比2.5 g/L,吸附时间200 min。在流动性吸附应用中,对低浓度Cu^(2+)与Pb^(2+)吸附,酸改性籽瓜皮具有较快的吸附速度,吸附率及解吸率均很高,可重复使用,循环次数大于10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瓜皮 吸附 解吸 吸附等温线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中立枯丝核菌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慧秀 龙海涛 +3 位作者 孙艳 牛红艳 蒲陆梅 邱慧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21-125,共5页
研究了马铃薯中立枯丝核菌的代谢产物。首先利用不同的有机溶剂萃取立枯丝核菌培养滤液并测定各组分生物活性,其次结合薄层色谱(TLC)与硅胶柱层析两种色谱分析方法对有毒性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最后利用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和气... 研究了马铃薯中立枯丝核菌的代谢产物。首先利用不同的有机溶剂萃取立枯丝核菌培养滤液并测定各组分生物活性,其次结合薄层色谱(TLC)与硅胶柱层析两种色谱分析方法对有毒性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最后利用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等方法对立枯丝核菌毒素做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毒性高于氯仿提取物。硅胶柱层析中分离得到5个立枯丝核菌分离物(I_1、I_2、I_3、I_4、I_5)。紫外吸收数据表明,I_1在198.5 nm处有最大吸光度;红外光谱表明,I_1中有-CH_2(2927.41、2856.06 cm^(-1))、C=O(1735.62 cm^(-1))、C=C(1635.34 cm^(-1))、-CH_3(1417.42 cm^(-1))、-C-O(1263.1、1128.2 cm^(-1))等基团存在;GC-MS分析结果表明,I_1中的主要物质有磷酸三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甲氧基甲基)三苯基氯化磷几种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立枯丝核菌 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酶、Pepsin酶、Papain酶交联磁性微球对四环素吸附性研究
8
作者 杨继涛 陈林霞 +2 位作者 王刚刚 刘杰 杨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26-232,共7页
利用戊二醛将谷氨酰胺转氨酶(TG)、胃蛋白酶(Pepsin)、木瓜蛋白酶(Papain)交联负载到氨基化磁性微球(AMM)上,制备出不同的固载酶的磁性吸附剂;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红外光谱分析其结构特征,并研究酸度、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及温度对水中... 利用戊二醛将谷氨酰胺转氨酶(TG)、胃蛋白酶(Pepsin)、木瓜蛋白酶(Papain)交联负载到氨基化磁性微球(AMM)上,制备出不同的固载酶的磁性吸附剂;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红外光谱分析其结构特征,并研究酸度、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及温度对水中四环素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材料的静态吸附均为吸热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及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吸附机理为多层的化学吸附过程;在相同吸附温度下,吸附速率顺序为Pepsin-AMM>Papain-AMM>TG-AMM;当吸附温度为318 K时,吸附均为自发过程,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99.72、64.97和67.52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微球 四环素 吸附等温线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蛋白的胰蛋白酶水解物分离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秦娟娟 何超群 +3 位作者 刘金龙 李晶 杨继涛 杨敏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2-106,共5页
采用胰蛋白酶水解酪蛋白,使用D201阴离子交换树脂对酪蛋白酶解液进行分离,并收集5个多肽片段(P1、P2、P3、P4、P5),评价酪蛋白酶解液及分离所获得的酪蛋白多肽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酪蛋白多肽的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力均显著高于酪... 采用胰蛋白酶水解酪蛋白,使用D201阴离子交换树脂对酪蛋白酶解液进行分离,并收集5个多肽片段(P1、P2、P3、P4、P5),评价酪蛋白酶解液及分离所获得的酪蛋白多肽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酪蛋白多肽的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力均显著高于酪蛋白酶解液(P<0.05);多肽P2的还原力最高,为0.234,然后是多肽P3,为0.057;多肽P4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力最高,达到(23.8±0.18)%,然后是多肽P3,为(4.5±0.16)%;多肽P5的Fe2+螯合率最高,为(99.80±0.12)%,多肽P3的Fe2+螯合率最低,为(2.50±0.14)%,而酶解液的Fe2+螯合率为(31.27±5.80)%;多肽P2和P3不具备脂质过氧化抑制力。多肽P1、P4、P5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蛋白 胰蛋白酶 阴离子交换树脂 酪蛋白多肽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双(2-苯并咪唑基)苯对F-和Hg^2+识别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盼盼 桑武堂 +3 位作者 高静 赵秋月 魏薇 胡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28-1335,共8页
通过合成一种简单的苯并咪唑类主体分子并运用荧光光谱及~1H NMR考查其与十二种阳离子和九种阴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主体分子对阴离子中的F^-具有较好的单一选择性识别效果,荧光滴定和~1H NMR滴定数据表明主体与F^-通过氢键相互结... 通过合成一种简单的苯并咪唑类主体分子并运用荧光光谱及~1H NMR考查其与十二种阳离子和九种阴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主体分子对阴离子中的F^-具有较好的单一选择性识别效果,荧光滴定和~1H NMR滴定数据表明主体与F^-通过氢键相互结合,对F^-的最低检测限为8.543×10-6mol·L-1。同时,主体分子对阳离子中的Hg^(2+)具有较好的单一选择性识别效果,通过荧光滴定、~1H NMR滴定、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及质谱进一步证明了主体分子与Hg^(2+)以配位键1∶1结合形成了稳定的配合物,对Hg^(2+)的最低检测限为5.579×10-6mol·L-1。此外,制备了主体的荧光试纸,可实现对F^-和Hg^(2+)的快速、简便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咪唑 阴阳离子识别 荧光传感 氟离子 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大分子对花色苷的负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杰 杨敏 +1 位作者 王楠 甄晨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90-298,共9页
花色苷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水溶性色素,因其功能的多样性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但花色苷结构稳定性差,在加工过程中易失活,从而导致其生物利用度较低。该文综述了以天然大分子为载体对花色苷的负载机理和保护作用,分析了天然大分... 花色苷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水溶性色素,因其功能的多样性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但花色苷结构稳定性差,在加工过程中易失活,从而导致其生物利用度较低。该文综述了以天然大分子为载体对花色苷的负载机理和保护作用,分析了天然大分子负载后花色苷的稳定性及生理活性,并将天然大分子负载体系类型及构建技术进行了归纳与比较,为花色苷负载体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天然大分子 负载 载体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滤工艺中添加Fe^(2+)及在不同干燥工艺条件下对牛乳胶束酪蛋白的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影响
12
作者 冯子真 杨继涛 +2 位作者 郑杰 秦娟娟 杨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1,共7页
利用膜滤工艺从脱脂鲜牛乳中制备胶束型酪蛋白,膜滤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Fe^(2+)水洗液,利用冷冻干燥及喷雾干燥制备出胶束酪蛋白浓缩物粉末,分析样品结构、吸油性、溶解性、乳化性、浊度及热稳定性等相关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干... 利用膜滤工艺从脱脂鲜牛乳中制备胶束型酪蛋白,膜滤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Fe^(2+)水洗液,利用冷冻干燥及喷雾干燥制备出胶束酪蛋白浓缩物粉末,分析样品结构、吸油性、溶解性、乳化性、浊度及热稳定性等相关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工艺及Fe^(2+)添加均对酪蛋白胶束二级结构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其溶解性变化不大;在喷干工艺下,加入Fe^(2+)会使胶束酪蛋白热稳定性增加、浊度上升,改善了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增强吸油性;在冻干工艺下,加入Fe^(2+)同样会使胶束酪蛋白热稳定性增加、浊度上升,但是其吸油能力减小,乳化活力增大,添加0.1 mg/L Fe^(2+)时胶束酪蛋白乳化活力最佳。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胶束酪蛋白食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酪蛋白 亚铁离子 二级结构 浊度 乳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枣多糖泡腾片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晰 龙海涛 乔海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56-261,共6页
制备沙枣多糖的一种新剂型泡腾片。从沙枣果实中分离提取沙枣多糖,测定了其静止角、豪斯纳比和膨胀系数等压缩指数。采用酸碱两相制粒法对沙枣多糖进行混合压片实验,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沙枣多糖添加量、泡腾剂添加量和甜味剂用量对泡... 制备沙枣多糖的一种新剂型泡腾片。从沙枣果实中分离提取沙枣多糖,测定了其静止角、豪斯纳比和膨胀系数等压缩指数。采用酸碱两相制粒法对沙枣多糖进行混合压片实验,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沙枣多糖添加量、泡腾剂添加量和甜味剂用量对泡腾片不同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枣多糖提取物的静止角θ=38.19°、豪斯纳比为1.19、压缩指数为15.99%,说明沙枣多糖适合于压制泡腾片;当沙枣多糖添加量为25.0%、泡腾剂添加量为61.1%、甜味剂添加量为11.1%时,制备得沙枣多糖泡腾片感官评分最高达4.7分,与预测值(4.8)接近。实验优化了沙枣多糖泡腾片的制备工艺,确定了其最佳工艺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腾片 沙枣多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籽瓜皮中高纯度果胶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继涛 杨敏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0-114,共5页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籽瓜皮中高纯度果胶的提取工艺条件,以半乳糖醛酸的含量为果胶纯度的评价指标,采用咔唑-硫酸比色法测定果胶中半乳糖醛酸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液p H值等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籽瓜皮中高纯度果胶的提取工艺条件,以半乳糖醛酸的含量为果胶纯度的评价指标,采用咔唑-硫酸比色法测定果胶中半乳糖醛酸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液p H值等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结果表明,果胶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0 min、提取温度88℃、提取液p H值为1.6、料液比为23∶1(g∶L)。优化工艺所提取果胶中半乳糖醛酸含量理论值为78.03%,实测值为76.65%,实际测定值与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瓜皮 果胶 响应面法 半乳糖醛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辉光放电等离子体诱导合成淀粉基超强吸水接枝共聚物
15
作者 张志霞 薛利新 +2 位作者 龙海涛 王治存 蒲陆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4-167,173,共5页
以丙烯腈为单体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接触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反应,合成了超强吸水性淀粉基丙烯腈接枝聚合物,对该聚合物进行了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和吸水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放电电压在450-550 V,放电时间为... 以丙烯腈为单体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接触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反应,合成了超强吸水性淀粉基丙烯腈接枝聚合物,对该聚合物进行了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和吸水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放电电压在450-550 V,放电时间为15 min,聚合温度为55℃,后聚合时间1 h,丙烯腈和淀粉质量比为2∶1,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6%时,所合成聚合物具有最大吸水率,此时接枝率和吸水率分别为51.23%和1198.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淀粉 接触辉光放电等离子体 淀粉接枝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蛋白胶束与多元活性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特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杰 杨敏 +1 位作者 甄晨波 秦娟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8-19,共12页
以酪蛋白胶束(casein micelles,MC)为基质,以单一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PC)、儿茶素(catechin,Cat)、叶绿素铜钠(chlorophyllin sodium copper salt,Chl)或其二元组合为配体,通过热处理或热处理联合超声处理制备二元、三元复合物,... 以酪蛋白胶束(casein micelles,MC)为基质,以单一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PC)、儿茶素(catechin,Cat)、叶绿素铜钠(chlorophyllin sodium copper salt,Chl)或其二元组合为配体,通过热处理或热处理联合超声处理制备二元、三元复合物,系统分析了单一PC、Cat、Chl或其二元组合物与MC的相互作用,解析MC对多元分子的同时结合能力,表征复合物结构、微观形貌及热稳定性,探究三元复合物的抗氧化性以及体外模拟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单一PC、Cat、Chl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与MC形成二元复合物,其中MC对Chl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热处理条件下,当MC以疏水作用结合一个分子后,另一个分子则以范德华力、氢键结合于MC上,且298 K时第1个分子的结合提升了第2个分子与MC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PC、Cat、Chl单一分子或其二元组合物的结合对MC空间结构及微观形貌无显著影响。热处理条件下,活性分子的结合增加了MC的热稳定性。就抗氧化性而言,热处理改善了三元复合物的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力,而热处理联合超声处理改善了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活性。此外,多元活性分子的同时负载改善了MC在模拟肠液中的消化性。本研究结果可为MC在多元活性分子负载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儿茶素 叶绿素铜钠 酪蛋白胶束 相互作用 抗氧化性 消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