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兴隆山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1
作者 王翠英 王依瑞 丁爱强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41-46,共6页
为客观了解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情况,本研究以兴隆山森林林内、林外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对该区空气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风向5个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外平均气温、最高... 为客观了解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情况,本研究以兴隆山森林林内、林外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对该区空气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风向5个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均高于林内,且均呈现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林外空气湿度、风速低于林内,林内以西南偏南风为主,林外风向以西南偏西为主,空气湿度在生长季(5—10月)内呈现增长趋势;林内林外空气温度均在7月达到最高温(林内16.20 ℃、林外20.15 ℃),空气湿度在10月达到最大值(林内91.01%、林外79.30%),光合有效辐射在7月份达到最高值(林内6.39 W·m^(-2)、林外95.82 W·m^(-2)),7月风速最大(林内2.04 m·s^(-1)、林外1.99 m·s^(-1))。因此,掌握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充分利用其对森林环境效益的促进作用,通过更加科学方式经营管理森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森林 林内外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耕地向华北落叶松林演变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2
作者 魏强 吴国宏 闫沛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目的】研究兴隆山退耕还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阐明耕地向林地转变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退耕还林地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兴隆山退耕还林区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华北落叶松林(10... 【目的】研究兴隆山退耕还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阐明耕地向林地转变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退耕还林地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兴隆山退耕还林区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华北落叶松林(10、18、27年生)5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测定0~100 cm土壤容重、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自然水分含量),探讨土地在耕地→草地→林地演变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影响。【结果】1)在土壤垂直剖面上,5种植被0~100 cm土壤物理特征指标变化规律不相同;10、18、27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大,农田先增加后减小;10、18、27年生落叶松林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农田先减小后增加;18、27年生落叶松林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农田先减小后增加;2)随林龄增加,容重和自然水分含量呈变小趋势,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增加趋势;3)容重与其他物理特征指标均具有相关性,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结论】林龄和林分密度是影响植被对土壤改良效果的主要因子;植被对土壤改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在退耕还林地林分生长过程中,应不断调整林分密度,保证林分生长处于最佳状态,加速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变化特征 土壤演变 华北落叶松林 兴隆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3
作者 仲怡铭 陈徵尼 +2 位作者 王依瑞 丁爱强 凌雷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4-48,共5页
为深入研究兴隆山地区植被演化规律,指导该地区合理开发和保护植被资源,本研究选用兴隆山地区1980—2020年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影像数据,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兴隆山1980—2020年植被覆盖度整体向好发展,时空变... 为深入研究兴隆山地区植被演化规律,指导该地区合理开发和保护植被资源,本研究选用兴隆山地区1980—2020年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影像数据,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兴隆山1980—2020年植被覆盖度整体向好发展,时空变化明显。时间变化上,该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低植被覆盖区逐渐发展为高植被覆盖区和中高植被覆盖区,高植被覆盖区面积逐渐增大,分别由1980年的55.78 km^(2)、54.90 km^(2)增长为2020年的141.33 km^(2)、87.81 km^(2);空间变化上,高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在兴隆山地区的东北方向,低植被覆盖区主要分布在西南方向。经过封山育林保护林草资源,兴隆山地区植被恢复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青扦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国宏 陈徵尼 +1 位作者 王芳 王翠英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89,97,共7页
在2018年5月1日-10月31日,对兴隆山青扦树干液流、气象因子、土壤温湿度和土壤电导率进行连续监测,分析监测期内青扦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上青扦液流量均呈单峰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相比于晴天,青扦... 在2018年5月1日-10月31日,对兴隆山青扦树干液流、气象因子、土壤温湿度和土壤电导率进行连续监测,分析监测期内青扦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上青扦液流量均呈单峰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相比于晴天,青扦阴天液流启动时间和液流峰值出现时间均存在滞后现象.当年生长季内,青扦蒸腾总量为273.79 mm,日均蒸腾量1.49±0.71 mm.青扦夜间液流活动与日间液流量呈极显著相关.小时和日尺度上影响青扦液流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电导率和空气温度,可以分别解释78.4%和81.1%的液流量变异,饱和水汽压差是月尺度上的主要影响因子,可以解释月尺度97.3%的液流量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流 环境因子 热扩散法 青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典型林分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5
作者 凌雷 马成艳 +3 位作者 陈徵尼 仲怡铭 王子乔 王翠英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为探明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林分土壤碳呼吸的日变化、月际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定室对辽东栎林、山杨-白桦混交林、油松林和青杄林土壤呼吸速率(R_(s))进行连续观测,采用指数方程拟合R_(s)对土壤温度(T_(5))... 为探明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林分土壤碳呼吸的日变化、月际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定室对辽东栎林、山杨-白桦混交林、油松林和青杄林土壤呼吸速率(R_(s))进行连续观测,采用指数方程拟合R_(s)对土壤温度(T_(5))、土壤含水量(W_(5))的响应.结果表明,各林分覆枯落物与裸地的Rs日变化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单峰型曲线,但达到峰值的时间各不相同,各林分R_(s)与T_(5)间均有显著相关性.各林分R_(s)在8月达到峰值,为2.6~7.0μmol/(m^(2)·s),与其土壤性质的表现一致:辽东栎林和杨桦混交林土壤容重较低,具有较高的全氮、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其Rs亦较高,油松林、青杄林表现相反.枯落物对各林分R_(s)的贡献率分别为59.83%(辽东栎林)、41.46%(山杨-白桦混交林)、28.68%(油松林)和11.83%(青杄林),各林分覆枯落物时的Rs明显高于裸地.不同林分Rs的变化特征是水热因子联合效应的结果,R_(s)受T_(5)影响最大,受W_(5)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林分 土壤呼吸速率 驱动因子 兴隆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雨滴谱仪与翻斗式雨量计降水量观测结果对比分析
6
作者 王翠英 仲怡铭 +4 位作者 仁增草 陈徵尼 宗文贞 刘通峰 凌雷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73-78,共6页
为探究激光雨滴谱仪和翻斗式雨量计在降水量观测中的差异,本文利用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林外标准气象场内激光雨滴谱仪与翻斗式雨量计观测的降水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仪器在小、中、大三种降水强度下的降水量、月降水量... 为探究激光雨滴谱仪和翻斗式雨量计在降水量观测中的差异,本文利用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林外标准气象场内激光雨滴谱仪与翻斗式雨量计观测的降水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仪器在小、中、大三种降水强度下的降水量、月降水量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两种仪器观测的累计降水量在小雨强度下差异最大,主要是由于降水强度很小时,雨滴小而雨速较缓,翻斗式雨量计达到了应翻转雨量才会翻动,反应滞后;(2)两种仪器观测的小时累计降水量相关关系随着雨强的增大而变大;(3)2023年5月—2024年5月,激光雨滴谱仪观测的降水量相对翻斗式雨量计的偏高,其中2023年5—9月差值较小,而2023年10月至次年2月差值较大,主要是由于激光雨滴谱仪能够识别雨夹雪、雪等小粒子。综上所述,激光雨滴谱仪和翻斗式雨量计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求和野外观测条件将两种仪器结合起来进行降水量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雨滴谱仪 翻斗式雨量计 降水量 月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油松林和山杨-白桦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闫沛斌 王子乔 +2 位作者 王翠英 刘通锋 仁增草 《甘肃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42-48,共7页
为探明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林分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于2023年4—8月利用LI-8100 CO_(2)通量测定仪对油松林和山杨-白桦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观测,并在6月降水的前1天及之后5天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揭... 为探明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典型林分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于2023年4—8月利用LI-8100 CO_(2)通量测定仪对油松林和山杨-白桦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观测,并在6月降水的前1天及之后5天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揭示温度、降水对土壤呼吸的调控作用,并比较油松林和山杨-白桦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林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在生长季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波动,其中7月达到峰值,与大气温度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降水对两种林型的呼吸速率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降水后第2天两种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均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山杨-白桦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在晴天和雨天均显著高于油松林,主要因为其凋落物层更厚、分解更快,有机质输入量大,而油松林凋落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较少。研究结果揭示了油松林和山杨-白桦林的土壤呼吸对环境因子的差异化响应,为深入理解兴隆山林区碳循环过程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速率 降水 油松林 山杨-白桦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典型树种滞尘能力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徵尼 凌雷 +2 位作者 仲怡铭 王翠英 吴国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5-242,共8页
利用手持式环境粉尘检测仪搭载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对兴隆山保护区云杉、油松、辽东栎和华北落叶松4种典型树种叶片滞尘能力进行测试分析,同时对油松、云杉2种甘肃省主要造林树种在不同地区叶片滞尘量进行分析,旨在研究树种滞尘能力差... 利用手持式环境粉尘检测仪搭载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对兴隆山保护区云杉、油松、辽东栎和华北落叶松4种典型树种叶片滞尘能力进行测试分析,同时对油松、云杉2种甘肃省主要造林树种在不同地区叶片滞尘量进行分析,旨在研究树种滞尘能力差异及影响因子,为探寻北方风沙地区林业建设中基于大气净化功能的树种选择和空间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在兴隆山地区,云杉滞尘能力最强,辽东栎最弱,且云杉叶片单位面积滞纳颗粒物密度约为辽东栎的2倍以上;2)降水后采样间隔时间是影响叶片滞尘量的主要因素,大气背景中颗粒物组分含量能够显著影响叶片滞尘量,对沙尘或浮尘天气频繁的3月,或是风沙较大的定西、祁连山,叶片吸收TSP的量较大,而距离城市工业区越近的地区,如兴隆山和定西,森林滞纳PM 10和PM 2.5的量越高;3)叶表面特性(褶皱、绒毛和油脂颗粒等)是导致树种滞尘量差异的直接因素,林分结构差异引起的叶表面气孔密度和油脂颗粒形态、大小差异也会显著影响树种滞尘量;4)林分密度、取样时间和地点对树木滞尘量具有显著影响,这是开展区域尺度滞尘量研究取样和试验需重视的首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树种 滞尘能力 单位叶面积 区域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调控对陇西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9
作者 何盼盼 马全林 +4 位作者 陈徵尼 马维伟 魏强 凌雷 仲怡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153,共11页
【目的】密度调控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关键技术,也是当前退化林分修复和功能提升的主要措施。探究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三北”工程区油松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肃兴隆山油松人工... 【目的】密度调控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关键技术,也是当前退化林分修复和功能提升的主要措施。探究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三北”工程区油松人工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肃兴隆山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抚育间伐后的3种林分密度(992、2294、6400株/hm^(2)),利用典型样地调查与随机取样法,对林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采样与测定,分析林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兴隆山油松人工林内共有灌草植物15科23属24种,不同密度林分的优势种均为水栒子和薹草,重要值反映出其优势度均随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减弱,密度调控明显增加了物种组成数;2)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下植被生物量和草本盖度影响显著,对林下灌木植被盖度影响不显著,灌木生物量、草本生物量及其盖度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均显著增大;3)密度调控显著影响了灌草整体的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但对草本的均匀度指数影响并不显著;4)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的土壤理化性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 m深度内,低密度油松林具有较高的土壤含水量、速效N和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全P、速效P、全K、速效K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5)油松人工林土壤性状指标中含水量、全K、速效N和有机质含量与物种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是促进间伐油松林林下植被变化的主要土壤因素。【结论】以抚育间伐为主要手段的密度调控能有效增加物种数,提高物种多样性,进而改善油松人工林的植被结构和土壤环境,是开展陇西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调控 油松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北工程对环县北部环境特征的影响
10
作者 丁爱强 陈徵尼 +3 位作者 仲怡铭 凌雷 严粉丽 宋苗苗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基于2017—2023年环县北部三北工程区定位监测数据,本研究分析了该区域气象和风沙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总辐射和大气温度年均升高18.34 W·m^(-2)和0.52 ℃,大气压、降水量和空气湿度年均降低1.78 KPa、19.73 mm、1.87%;2)研... 基于2017—2023年环县北部三北工程区定位监测数据,本研究分析了该区域气象和风沙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总辐射和大气温度年均升高18.34 W·m^(-2)和0.52 ℃,大气压、降水量和空气湿度年均降低1.78 KPa、19.73 mm、1.87%;2)研究区风向以西北风为主,近地表日均风速和日最大风速年均降低0.05 m·s^(-1)和0.17 m·s^(-1);3)从风蚀情况看,封禁区乔木林和灌木林林内均表现为堆积状态,输沙量年均减少-106.24 g、-260.628 g。综上所述,2017—2023年环县北部气候总体表现向暖、向干趋势变化,但风力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三北工程的实施对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工程 环县 生态环境 定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人工林林分特征对密度调控的响应 被引量:5
11
作者 仲怡铭 陈徵尼 +3 位作者 王慧慧 凌雷 王子乔 马成艳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6-613,共8页
为研究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的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和林下植被生长状况,探寻促进林木生长和优化林分结构的有效手段,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密度(740、1900、1950、6540、8000株·hm^(-2))观测样... 为研究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的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和林下植被生长状况,探寻促进林木生长和优化林分结构的有效手段,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密度(740、1900、1950、6540、8000株·hm^(-2))观测样地,采用典型样地法和每木调查法,调查乔木层基本特征、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等。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树木径阶分布受林分密度的影响,在低密度林分表现为林内群落稳定且正常生长的储备林;低密度林分S1(740株·hm^(-2))胸径生长较快,高密度林分S3(8000株·hm^(-2))胸径生长较慢;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M)、物种多样性指数(H)、生态优势度指数(D)均在林分密度为1900株·hm^(-2)时达到峰值,分别为3.55、2.44、0.88和2.16、1.39、0.75;林内灌木生物量随着油松人工林密度增大而减小,在S1样地内生物量(1.60 t·hm^(-2))达到最大,草本层生物量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在S2(1900株·hm^(-2))样地内生物量(0.25 t·hm^(-2))达到最大。最终得出,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油松人工林在林分密度为1900株·hm^(-2)时对促进林木及林下植被生长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油松 人工林 林分特征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洮河博峪沟2017—2020年月径流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
12
作者 张克栋 陈徵尼 +1 位作者 赵彩娥 仲怡铭 《甘肃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60-63,共4页
以洮河博峪沟小流域为对象,利用“甘肃林业生态效益监测网络平台”水文监测和县气象局观测数据,分析了2017—2020年月径流量对月降水、平均气温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博峪沟小流域月径流在5—9月间对降水和平均气温的响应程度较差,变化... 以洮河博峪沟小流域为对象,利用“甘肃林业生态效益监测网络平台”水文监测和县气象局观测数据,分析了2017—2020年月径流量对月降水、平均气温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博峪沟小流域月径流在5—9月间对降水和平均气温的响应程度较差,变化复杂,其余月份响应程度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峪沟 径流 降水 气温 月际变化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