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昆虫资源调查与分析——以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宋敏 《广东蚕业》 2024年第3期40-42,共3页
文章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资源进行了调查,阐述了该保护区资源的总体概况,通过昆虫采集、标本鉴定以及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总结了保护区内昆虫群落的构成和特点,讨论了昆虫种类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形和生境类型的分布差异... 文章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资源进行了调查,阐述了该保护区资源的总体概况,通过昆虫采集、标本鉴定以及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总结了保护区内昆虫群落的构成和特点,讨论了昆虫种类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形和生境类型的分布差异,分析了昆虫的种类构成,以期为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昆虫资源 调查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荣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0期14-16,共3页
为给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运用野外植物调查样方法,分析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分布区类型。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种子植物多样性较丰富,记录了908种(包括亚种和变种)种子植物。这些植物分布在15... 为给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运用野外植物调查样方法,分析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分布区类型。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种子植物多样性较丰富,记录了908种(包括亚种和变种)种子植物。这些植物分布在15个不同的分布区类型和25个亚型中,包括中国特有物种和世界不同地区的物种。混交林在维持生态平衡和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植物 资源调查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初步调查及开发利用探讨
3
作者 刘荣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期15-17,28,共4页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其生态环境独特,植被丰富,为大型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初步调查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旨在揭示其资源丰富度和种类分布。在确保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下,通过...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其生态环境独特,植被丰富,为大型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初步调查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旨在揭示其资源丰富度和种类分布。在确保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实地调查和样本分析,记录该保护区内大型真菌的种类、分布和生态特征。初步发现兴隆山区域内丰富的大型真菌资源拥有极大的生物学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包括食用菌、药用菌在内的多种真菌种类,不仅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系统,而且可能成为未来开发利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资源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的调查 被引量:5
4
作者 毛锐锐 张德喜 +4 位作者 孙章运 陈刘阳 张红勇 刘瑞 张立勋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3-594,共12页
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台红外相机开展调查,累积33521个相机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7877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60种,其中鸟类8目18科49种,兽类4目8科11种。新增保护区记录2种:栗背岩鹨Prunella immacul... 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台红外相机开展调查,累积33521个相机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7877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60种,其中鸟类8目18科49种,兽类4目8科11种。新增保护区记录2种:栗背岩鹨Prunella immaculate和苍鹰Accipiter gentili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1种、易危(VU)1种、近危(NT)2种。相对多度指数(RAI)和网格占有率(GO)最高的鸟类是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RAI=24.88,GO=95.00%);RAI最高的兽类是马麝Moschus chysogaster(13.99)和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13.99),GO最高的是亚洲狗獾(80.00%)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80.00%)。月相对多度指数显示物种在5月和9月活跃。物种多样性指数在灌丛(H=2.69)和中段海拔(2635~2835 m)最高(H=2.74)。红外相机还监测到较多的家畜活动(RAI=32.99,GO=67.00%)和人为活动(RAI=19.60,GO=73.00%),说明保护区仍然存在严重的人为干扰。本研究结果旨在为保护区野生动物的有效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物种多样性 相对多度指数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 被引量:3
5
作者 田晓娟 张珊 +4 位作者 陶继新 安谈红 赵瑞桃 张红勇 单立山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64-170,180,共8页
【目的】通过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及与相近地区相似性系数的分析,为该区森林的形成和演变、蕨类植物的保护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丰富西北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方法】依据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野外... 【目的】通过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及与相近地区相似性系数的分析,为该区森林的形成和演变、蕨类植物的保护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丰富西北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方法】依据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野外线路调查数据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运用野外植物调查样方法,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蕨类植物进行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的分析,采用Czeha-nows-ki系数将其与周边地区植物区系相似度进行比较。【结果】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12科19属29种,蹄盖科为优势科,铁角属为优势属,有比较原始的卷柏科、木贼科等类群,及鳞毛蕨科、水龙骨科等较先进的类群,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蹄盖蕨科、铁线蕨科、中国蕨科等类群,但分化程度不高,单种和寡种科属居多;该区蕨类植物科级水平上以热带性质为主(71.43%),属、种级水平上均以温带性质为主,分别占62.5%、96.55%,呈现出热带向温带渗透和过渡的性质,以北温带分布占主导地位;与其他5地区相比较的亲疏关系依次为:太统-崆峒山>太白山>陕西牛背梁>白水江>秦岭,与太统-崆峒山科、属、种级水平上最为亲密,相似度分别为91.67%、71.43%、53.33%,与两地区现代自然条件相似的事实相吻合。【结论】该区蕨类植物丰富度较低,分化程度不高,历史起源古老,进化关系连贯,与太统-崆峒山有着紧密的历史联系,为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调查 区系分析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麝夏季种群分布与生境适宜性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浩翔 申立泉 +9 位作者 刘瑞 王功 张爱萍 陈蕾 张毅祯 张学炎 祁军 王春玲 林宏东 孟秀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4-289,共6页
掌握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分布、种群大小及与生境适宜性的关系是对濒危马麝开展可持续就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7月1日—8月25日,采用样线法和粪堆计数法对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麝种群进行调查,分析马麝... 掌握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分布、种群大小及与生境适宜性的关系是对濒危马麝开展可持续就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7月1日—8月25日,采用样线法和粪堆计数法对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麝种群进行调查,分析马麝的分布和种群大小与保护区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分布有马麝922~1480头,主要分布在适宜生境内,平均种群密度为(4.00±0.93)头/km^(2);随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增加,马麝的种群密度也呈上升趋势,高适宜区生境种群密度可达(18.01±1.36)头/km^(2)。兴隆山保护区可通过生境保育提升其非适宜区的生境质量,扩大马麝的分布范围,促进种群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麝 种群动态 生境适宜性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林宏东 祁军 +3 位作者 刘瑞 陈蕾 白彩霞 刘荣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采用实地踏查和线路调查的方法,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统计保护区内野生维管植物种类和生活型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95科387属934种,蕨类植物11科18属34种,分别... 采用实地踏查和线路调查的方法,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统计保护区内野生维管植物种类和生活型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95科387属934种,蕨类植物11科18属34种,分别占保护区维管植物科、属、种数的11.58%、4.65%和3.64%;种子植物84科369属900种,裸子植物3科6属11种,仅占保护区维管植物科、属、种数的3.16%、1.55%和1.18%,是保护区种类最少的类群。保护区被子植物的种类最多,共有81科363属889种,占保护区维管植物科、属、种数的85.26%、93.80%和95.18%。大型科和较大科对保护区的属和种的贡献最大,是构成保护区维管植物的主体,其次为中型科和寡种科,单种科对保护区的属和种的贡献最小;保护区的寡种属和单种属的数量是最多的,是保护区属一级多样性的主体,说明本区属的分化明显;中等属和大属的数量较少,但对种类的贡献却很大,共包含385种,这些属的种类广布于保护区,是保护区的优势属;保护区维管植物中,草本植物共计738种,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占绝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管植物 物种多样性 兴隆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2
8
作者 白莹 《南方农业》 2023年第22期12-14,24,共4页
为调查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多样性,促进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通过采集大型真菌样本并进行鉴定分类,分析了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海拔分布和各科别或属别的种类占比等指标。结果显示,兴隆山保护... 为调查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多样性,促进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通过采集大型真菌样本并进行鉴定分类,分析了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海拔分布和各科别或属别的种类占比等指标。结果显示,兴隆山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资源丰富,共计16个科,45种。其中,冬菇、木耳、角孢斜顶菌、梯棱羊肚菌、毛木耳等物种数量较多,依次为321、299、289、280、279份;海拔2 361~2 607 m处存在的物种数最多;白菇科、红菇科、锈伞科菌类等在总真菌物种数中占比较高,分别为14.48%、11.93%、13.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资源 物种多样性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资源调查及管护措施
9
作者 张荣红 《南方农业》 2023年第24期218-220,共3页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高等植物资源。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植物资源,通过实地考察、标本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调查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高等植物种类,提出高等植物资源的管护措施,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高等植物资源。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植物资源,通过实地考察、标本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调查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高等植物种类,提出高等植物资源的管护措施,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保护区管理机制、开展科学研究和监测、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植物资源 管护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含量特征研究
10
作者 张红勇 王寒冰 +1 位作者 欧涛 王建辉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为研究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高寒草甸、灌丛、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碳含量特征,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收集0—60 cm土层样本,分析了土壤总碳(TC)、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无机碳(SIC)含量。结果显示,SOC在各植被类型... 为研究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高寒草甸、灌丛、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碳含量特征,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收集0—60 cm土层样本,分析了土壤总碳(TC)、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无机碳(SIC)含量。结果显示,SOC在各植被类型土壤TC含量中占绝大比重,且在0—20 cm土层含量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植被类型间,落叶松人工林的TC和SOC含量普遍高于高寒草甸和灌丛,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碳储存贡献显著;不同植被类型的SIC含量均很小,且在不同植被类型间表现出差异性,灌丛在0—40 cm土层中SIC含量较高,而落叶松人工林在整个土层中SIC含量相对稳定。本研究探析了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储存功能的影响,为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土壤碳含量 高寒草甸 灌丛 落叶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的监测预警、防治技术及效果评估——以兴隆山管护中心林区为例
11
作者 代伟华 《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5年第6期89-91,126,共4页
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水平。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构建“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涵盖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等;从化学、生物、物理防治及组合防治策略等方面分析防... 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水平。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构建“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涵盖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等;从化学、生物、物理防治及组合防治策略等方面分析防治技术;制定药剂和器械标准化准则;构建防治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立体监测网络能精准识别有害生物,组合防治策略效果良好,标准化准则保障防治安全,评估体系科学有效。结果表明,该综合防控体系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了全面、科学的解决方案,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 松材线虫 防治工作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保护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策略
12
作者 翟建丽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5年第2期187-189,共3页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兴隆山保护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但病虫害的发生会影响森林质量,从而影响保护区整体的生态质量。通过结合...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兴隆山保护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但病虫害的发生会影响森林质量,从而影响保护区整体的生态质量。通过结合具体实践,总结兴隆山保护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策略,以期为其他自然保护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保护区 林业病虫害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法的乔木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以甘肃兴隆山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国林 马瑞鹏 +2 位作者 王羽鹏 张爱萍 郝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111-116,共6页
[目的]阐释乔木林景观美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反映兴隆山保护区乔木林景观质量的高低。[方法]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油松纯林、青杄纯林、山杨-白桦混交林等6种乔木林景观林内设置18个典型样地。在对样地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采用AHP法构建... [目的]阐释乔木林景观美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反映兴隆山保护区乔木林景观质量的高低。[方法]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油松纯林、青杄纯林、山杨-白桦混交林等6种乔木林景观林内设置18个典型样地。在对样地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采用AHP法构建乔木林景观质量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乔木林景观进行美学质量评价,按权重计算各乔木林景观的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情况,划分乔木林景观等级,分析景观因子对美学质量的影响。[结果]甘肃兴隆山保护区辽东栎-白桦混交林、山杨-白桦混交林和云杉-山杨混交林景观美学质量属于等级1,景观美学质量均处于较高水平;青杄纯林和落叶松纯林景观美学质量属于等级2,景观美学质量处于一般水平;油松纯林景观美学质量属于等级3,景观美学质量处于较低水平。运用景观学、生态学、森林培育学和园林学等相关知识,通过抚育间伐、修剪、移植和补植彩叶阔叶树种和其他植物等措施,调整林分空间,能有效地提高乔木林景观质量,形成良好的景观分布格局。[结论]乔木林景观美学质量的提升对于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业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乔木林景观 美学质量评价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林下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
14
作者 张毅祯 《种子科技》 2024年第14期91-93,共3页
羊肚菌林下栽培可有效减少生产投入量,林下土质富含腐殖质、疏松透气、空气湿度较大,有助于羊肚菌茁壮生长。为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探索了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林下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从出菇前管理、出菇后管理等方... 羊肚菌林下栽培可有效减少生产投入量,林下土质富含腐殖质、疏松透气、空气湿度较大,有助于羊肚菌茁壮生长。为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探索了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林下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从出菇前管理、出菇后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甘肃兴隆山保护区林下羊肚菌冷棚栽培技术的可行性,以期为同地区羊肚菌种植者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林下栽培 冷棚 兴隆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耕地向华北落叶松林演变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
15
作者 魏强 吴国宏 闫沛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目的】研究兴隆山退耕还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阐明耕地向林地转变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退耕还林地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兴隆山退耕还林区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华北落叶松林(10... 【目的】研究兴隆山退耕还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阐明耕地向林地转变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退耕还林地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兴隆山退耕还林区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华北落叶松林(10、18、27年生)5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测定0~100 cm土壤容重、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自然水分含量),探讨土地在耕地→草地→林地演变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影响。【结果】1)在土壤垂直剖面上,5种植被0~100 cm土壤物理特征指标变化规律不相同;10、18、27年生华北落叶松林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大,农田先增加后减小;10、18、27年生落叶松林总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农田先减小后增加;18、27年生落叶松林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农田先减小后增加;2)随林龄增加,容重和自然水分含量呈变小趋势,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增加趋势;3)容重与其他物理特征指标均具有相关性,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结论】林龄和林分密度是影响植被对土壤改良效果的主要因子;植被对土壤改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在退耕还林地林分生长过程中,应不断调整林分密度,保证林分生长处于最佳状态,加速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性质 变化特征 土壤演变 华北落叶松林 兴隆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上游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及措施--以兴隆山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代伟华 《绿色科技》 2021年第12期15-16,共2页
黄河流域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是黄河流域上游陇中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中心。以兴隆山保护区为例,探讨了黄河流域上游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提出了生态环保的措施,以提高黄河流域水源涵养... 黄河流域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是黄河流域上游陇中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中心。以兴隆山保护区为例,探讨了黄河流域上游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提出了生态环保的措施,以提高黄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减少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引起的问题,以期为其他保护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 保护意义 保护措施 兴隆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兴隆山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
17
作者 王翠英 王依瑞 丁爱强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41-46,共6页
为客观了解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情况,本研究以兴隆山森林林内、林外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对该区空气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风向5个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外平均气温、最高... 为客观了解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情况,本研究以兴隆山森林林内、林外2021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对该区空气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风向5个气象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兴隆山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均高于林内,且均呈现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林外空气湿度、风速低于林内,林内以西南偏南风为主,林外风向以西南偏西为主,空气湿度在生长季(5—10月)内呈现增长趋势;林内林外空气温度均在7月达到最高温(林内16.20 ℃、林外20.15 ℃),空气湿度在10月达到最大值(林内91.01%、林外79.30%),光合有效辐射在7月份达到最高值(林内6.39 W·m^(-2)、林外95.82 W·m^(-2)),7月风速最大(林内2.04 m·s^(-1)、林外1.99 m·s^(-1))。因此,掌握森林小气候变化特征,充分利用其对森林环境效益的促进作用,通过更加科学方式经营管理森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山森林 林内外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保护区黄耆分布现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瑞 高剑霞 凌雷 《甘肃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43-44,共2页
过度采挖造成野生黄耆资源枯竭。走访结合样方法调查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黄耆分布。结果表明,兴隆山保护区黄耆间断性零星分布在5个地点,生存于半阴坡多刺灌木林内或林缘区,对海拔、坡度、土壤无特殊适应性要求,生长发育正常,无传粉距离障... 过度采挖造成野生黄耆资源枯竭。走访结合样方法调查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黄耆分布。结果表明,兴隆山保护区黄耆间断性零星分布在5个地点,生存于半阴坡多刺灌木林内或林缘区,对海拔、坡度、土壤无特殊适应性要求,生长发育正常,无传粉距离障碍。分析认为,兴隆山保护区黄耆种群规模小且零散,野外灭绝风险较高,需要予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耆 分布 兴隆山保护区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落叶松鞘蛾有效积温研究
19
作者 马瑞鹏 杨泽远 +2 位作者 李昕宇 张爱萍 郝昕 《甘肃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65-72,共8页
为了深入探究落叶松鞘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有效积温规律,在兴隆山落叶松鞘蛾发生区设立标准样地,系统观测其生物学特性;同时采集幼虫样本进行室内饲养观察,开展有效积温测定实验。以提升预测预报的精确性与时效性,为科学防治决策提供理... 为了深入探究落叶松鞘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有效积温规律,在兴隆山落叶松鞘蛾发生区设立标准样地,系统观测其生物学特性;同时采集幼虫样本进行室内饲养观察,开展有效积温测定实验。以提升预测预报的精确性与时效性,为科学防治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落叶松鞘蛾越冬后4龄幼虫期发育起点温度7.66℃,有效积温51.77日度;蛹期发育起点温度12.31℃,有效积温47.31日度;成虫产卵的发育起点温度13.22℃,有效积温28.17日度;卵期发育起点温度13.99℃,有效积温42.71日度,1—3龄幼虫期发育起点温度5.54℃,有效积温841.72日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鞘蛾 生物学特性 有效积温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自然保护区在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
作者 张荣红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第4期93-95,共3页
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越加关注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情况。早些年,人们为了在经济方面得到可观的收益,不顾及大自然的实际承载水平,随意索取,其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的恢复能力。现如今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越加关注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情况。早些年,人们为了在经济方面得到可观的收益,不顾及大自然的实际承载水平,随意索取,其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的恢复能力。现如今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为了能够加以补救,可以针对相关区域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并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自然保护区中不仅有着自然生态系统,并且其中还包括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因而在林业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针对这部分区域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林业建设 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