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型的认识和中医药防治策略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礼 秦大平 +8 位作者 张朋威 李磊 高国栋 张晓刚 宋敏 权祯 徐斌 王志鹏 徐世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65-1868,共4页
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属于中医“骨痿”范畴,是女性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之一,其中医证型复杂多样,但总体来说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笔者主要阐述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致病机制,并对中医药复方对绝经... 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属于中医“骨痿”范畴,是女性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之一,其中医证型复杂多样,但总体来说以肾虚为本,血瘀为标。笔者主要阐述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致病机制,并对中医药复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策略加以综述,探讨中医药的优势、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以期为预防和治疗PMOP提供临床指导、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肾虚血瘀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分析法在脊柱生物力学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陈钵 秦大平 +7 位作者 张晓刚 张宏伟 赵希云 王志鹏 曹盼举 郭强强 马涛 权祯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8-211,216,共5页
人体脊柱的解剖结构复杂,脊柱与周围神经和动脉等的位置十分接近,各个椎体之间应力的多变,韧带、肌肉连接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为科研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有限元法的背景,归纳和整理了近几年有限元法在临床手术及力学分析等方面... 人体脊柱的解剖结构复杂,脊柱与周围神经和动脉等的位置十分接近,各个椎体之间应力的多变,韧带、肌肉连接的相互作用力的不同,为科研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有限元法的背景,归纳和整理了近几年有限元法在临床手术及力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再结合研究进展探讨有限元法在脊柱生物力学应用中的不足。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有限元在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与展望,为临床医师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法 脊柱 生物力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肾虚髓枯”理论介导“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在PMOP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权祯 秦大平 +5 位作者 高国栋 张晓刚 宋敏 徐斌 马姣姣 郑礼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21-1625,共5页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但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中医学“肾主骨”“脑为髓海”,“肾满髓充”是维持骨生长发育和骨代谢平衡的生物学基础,反之,“肾虚髓枯”则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潜在核心。随着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但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中医学“肾主骨”“脑为髓海”,“肾满髓充”是维持骨生长发育和骨代谢平衡的生物学基础,反之,“肾虚髓枯”则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潜在核心。随着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本质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不断深入,发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衰退和功能紊乱与内分泌代谢、骨微观免疫等关系密切,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生物学代谢轴。因此,将中医学“肾虚髓枯”理论与脑肾代谢轴进行靶向位点结合研究,明确两者之间的发病关联性及信号互通互调效应,并通过补肾益髓法进行生物学干预效应,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该综述主要以上述思路为基点,明确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肾虚髓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补肾益髓法 中医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KP术后残余疼痛的防治策略 被引量:5
4
作者 郑礼 秦大平 +8 位作者 李磊 杨芳芳 胡铁楠 权祯 张晓刚 高国栋 宋敏 徐斌 王志鹏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8-1352,共5页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疼痛,然而,许多患者在手术后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原始疼痛,甚至面临伤椎再骨折及邻近...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疼痛,然而,许多患者在手术后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原始疼痛,甚至面临伤椎再骨折及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目前对于OVCF术后残余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存在不同的观点,但从术后残余应力的角度探讨其发病原因是一种新颖的思路与方法。残余应力是材料在去除外力后仍存在的内部应力。这种力的产生分为外部作用原因和材料内部组织结构不均匀的内因。它的存在可能导致椎体强度下降,力学性能降低,进而影响PKP术后OVCF患者的疼痛等症状。本文从残余应力的角度探讨了PKP术后OVCF患者疼痛等症状未能完全缓解的原因,并从骨水泥等的分布情况综述了应力集中的弊端以及如何预防和平衡残余应力。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PKP术后OVCF患者的生活质量。残余应力的提出,不仅为OVCF患者PKP术后提供了一个新的防治策略,也将为其他术后残余疼痛及其他症状提供新的理疗思路。以此作为出发点,这将是生物力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并对临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压缩性骨折 生物力学 残余应力 椎体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温督启阳”理论探讨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马姣姣 权祯 +5 位作者 秦大平 刘建军 高国栋 陈一新 齐鑫 张晓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7,共5页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脾肾阳虚居多,针灸疗法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针灸通过调理脾肾、温阳督脉功能,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目的。笔者通过综述中医学针灸古籍有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脾肾阳虚居多,针灸疗法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针灸通过调理脾肾、温阳督脉功能,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目的。笔者通过综述中医学针灸古籍有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理论溯源,阐释祖国医学中PMOP的病因病机,以现在普通针灸、温针灸、电针、督脉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和火针等具体治疗方法,基于“温督启阳”理论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出发,从“督脉调节全身气血、先后天相互滋生”角度将针灸治疗机制与骨代谢相结合,为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温督启阳 针灸疗法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的骨细胞程序性死亡在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6
作者 赵建栋 刘贝 +6 位作者 郭成龙 张晓刚 毕煦昆 魏玉娇 李纪书 刘凯雯 刘志寰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2-279,共8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骨骼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OP已严重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现阶段对OP的治疗已经有了相对系统的方案,但抗骨质疏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药物使用周期长、费用高、不良反应较多等一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骨骼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OP已严重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现阶段对OP的治疗已经有了相对系统的方案,但抗骨质疏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药物使用周期长、费用高、不良反应较多等一系列问题都为我国的医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继续研究OP发病机理,寻求更有优势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显得尤为重要。现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OP进程中起关键作用,TNF-α介导的骨组织细胞直接或间接发生坏死是导致骨量减少的一个关键因素,TNF家族作为免疫因子对抵抗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起了巨大作用,但是机体内过多的TNF-α则会诱导某些疾病的发生,如OP,它参与多种骨组织细胞死亡方式。本文综述了TNF-α通过程序性坏死、铁死亡、细胞凋亡、自噬等程序性死亡方式导致OP的相关通路,为OP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程序性细胞死亡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状态下模拟人体腰椎结构特征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秦大平 张晓刚 +6 位作者 聂文忠 宋敏 曹林忠 蒋宜伟 杨学锋 赵文韬 张宏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5-362,共8页
目的比较不同运动状态下正常与退变腰椎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变化特点及量效关系,分析中医推拿手法对退变腰椎节段力学调衡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完整、真实人体脊柱退变腰椎节段(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腰椎节段前屈与后伸的生理活... 目的比较不同运动状态下正常与退变腰椎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变化特点及量效关系,分析中医推拿手法对退变腰椎节段力学调衡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完整、真实人体脊柱退变腰椎节段(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腰椎节段前屈与后伸的生理活动。在加载外力即中医推拿手法作用下,分析退变腰椎节段的应力变化特点以及外加载荷逐渐递增过程中退变腰椎节段的应力变化,并与正常腰椎节段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应变改变趋势进行对比。结果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人体腰椎节段椎间盘内应力分布、髓核、纤维环等结构的弹性模量随着腰椎退变程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中医推拿手法作用后能改变椎间盘内的应力分布,一定程度地增大椎管内的空间,使神经根所受的应力减小,椎体、小关节应力、椎弓根应力后伸位大于前屈位;椎间盘内部应力前屈位大于后伸位;且均由上至下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结论中医推拿手法对人体退变腰椎节段力学环境的调衡起到改善和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目的。同时,与人体正常腰椎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从生物力学环境与特性改变角度研究腰椎退变的过程,能够为中医推拿手法在临床中预防和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医推拿手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脊柱腰椎节段病损的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推拿 有限元分析 退变腰椎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晓刚 赵希云 +3 位作者 宋敏 曹林忠 张宏伟 王志鹏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9-204,共6页
骨质疏松有关的椎体压缩骨折经常发生在胸腰段的移行区域,是老年患者最早由骨质疏松恶化的骨折迹象,这种骨折可以看作是椎体负荷应力超过本身结构强度时发生的力学事件。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是所有预防措施、治... 骨质疏松有关的椎体压缩骨折经常发生在胸腰段的移行区域,是老年患者最早由骨质疏松恶化的骨折迹象,这种骨折可以看作是椎体负荷应力超过本身结构强度时发生的力学事件。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防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是所有预防措施、治疗以及研究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目标。通过综述近年来在生物力学方面研究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新进展,倡导骨质疏松患者及早预防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一些超出椎体负荷安全范围的活动,预防椎体骨折级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压缩骨折 椎体骨折级联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分析在腰椎手法治疗中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志鹏 张晓刚 +2 位作者 赵文韬 赵希云 仝尊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3-298,共6页
中医腰椎手法在腰痛等慢性损伤性腰椎病的疼痛治疗中有明显的临床优势,但其基础研究不足是限制手法进步的重要因素。利用有限元技术能够很好地模拟各类腰椎手法的力学状况,分析其作用机制,验证假说,规范手法操作,定量、定性和优化治疗方... 中医腰椎手法在腰痛等慢性损伤性腰椎病的疼痛治疗中有明显的临床优势,但其基础研究不足是限制手法进步的重要因素。利用有限元技术能够很好地模拟各类腰椎手法的力学状况,分析其作用机制,验证假说,规范手法操作,定量、定性和优化治疗方案,为手法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回顾近年腰椎手法治疗的有限元研究,探讨不同腰椎手法对椎间盘、附属结构、脊柱负荷以及椎体力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目前关于腰椎手法的有限元研究有待于对模拟方法进行标准化和精确化,同时可进一步推广有限元的研究思路,更好地指导中医腰椎手法的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腰椎推拿 中医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强化术后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生物力学应力再平衡机制的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权祯 秦大平 +6 位作者 张晓刚 高国栋 宋敏 徐斌 赵希云 孙海滨 郑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7-1118,共12页
目的:明确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骨水泥强化治疗后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生物力学应力再平衡机制及脊柱动态稳定重建效应。方法:选择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OVCF患... 目的:明确脊柱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骨水泥强化治疗后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生物力学应力再平衡机制及脊柱动态稳定重建效应。方法:选择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OVCF患者(伤椎为T12和L1)为研究对象,提取薄层高精度的胸腰段CT影像数据,通过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 Workbench有限元生物力学建模平台,建立三维数字化仿真生物力学模型,对伤椎运动节段在轴向、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不同运动工况下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等效应力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脊柱OVCF骨水泥强化术后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等效应力极值和分布区间较术前明显优化,在轴向、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运动工况下,T12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术后的最大主应力相比于术前显著下降,在相同的运动工况下分别为33.002MPa、35.639MPa、35.98MPa、60.458MPa、65.396MPa、60.177MPa、42.249MPa,尤其是前屈运动工况下,脊柱T12伤椎的最大主应力从术前的77.995MPa下降至术后的35.639MPa;在同样的运动工况下,L1伤椎强化治疗术后的最大主应力分别为24.911MPa、34.705MPa、26.514MPa、60.144MPa、32.797MPa、30.259MPa、32.894MPa,其中在轴向、前屈运动工况下,L1伤椎骨界面的最大主应力由术前的74.798MPa、99.232MPa下降至术后的24.911MPa、34.705MPa,脊柱T12、L1伤椎骨水泥界面的最大主应力分布弥散较为均匀,T12伤椎松质骨界面主应力极值主要分布在1.004MPa~3.0758MPa区间,L1伤椎松质骨界面主应力极值分布区间为1.8075MPa~2.3355MPa,应力分布云图显示,伤椎强化术后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向中后柱转移,应力集中得到纠正,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应力分布趋向于均衡稳定化。结论:胸腰段伤椎骨水泥强化术后重建了脊柱的动态生物力学稳定性,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生物力学应力应变刺激相比于术前显著下降,应力呈现出均匀弥散分布特征,重建了骨组织-骨水泥界面的应力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有限元分析 椎体强化术 骨界面 生物力学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腰椎牵引的参数及力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希云 张晓刚 +5 位作者 王志鹏 张宏伟 高国栋 曹林忠 谢飞洋 刘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48-752,共5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由脊神经根受压和/或刺激引起的疼痛综合征,典型症状为腰痛(low back pain,LBP)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和/或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LDH的发病率为31%,终生患...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由脊神经根受压和/或刺激引起的疼痛综合征,典型症状为腰痛(low back pain,LBP)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和/或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LDH的发病率为31%,终生患病率为60%~80%,其中只有3%~5%的LDH患者患有LBP伴腰神经病(lumbar radiculopathy,LR)症状。阶梯化治疗是目前治疗LDH的有效方案,早期保守治疗可减缓病情发展,有效避免手术治疗。其中腰椎牵引是治疗LDH的常用方法,在临床保守治疗中应用广泛,也是各种手法治疗的基础。在英国和美国,分别有41%和77% 的LDH患者通过腰椎牵引进行治疗,在缓解LBP症状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众多研究者选择不同的牵引方式、牵引参数和患者群体,并且各文献研究的疗效评定标准不一,最终取得的研究结果各有所异。使得腰椎牵引的有效性仍未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笔者回顾近年来相关腰椎牵引的文献资料,对牵引类型、牵引重量、牵引角度、时间、频率以及牵引适应证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受压 放射性疼痛 疼痛综合征 牵引角度 腰椎牵引 手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牵引重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和骨骼结构适应性重塑的机械化学耦合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希云 张晓刚 +7 位作者 高国栋 张宏伟 王志鹏 权帧 曹林忠 秦大平 刘硕 李锦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7-572,577,共7页
运动锻炼和重力等机械加载使肌肉和骨骼结构适应性重塑,始终保持动态稳定的状态。但是,在缺乏机械刺激和重力卸载状态下,力学相应细胞和损伤组织会适应性改变重塑机制,甚至慢性炎症引发肌肉和骨髓组织内脂肪浸润,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 运动锻炼和重力等机械加载使肌肉和骨骼结构适应性重塑,始终保持动态稳定的状态。但是,在缺乏机械刺激和重力卸载状态下,力学相应细胞和损伤组织会适应性改变重塑机制,甚至慢性炎症引发肌肉和骨髓组织内脂肪浸润,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肌肉减少症等退行性疾病;在适应性重塑过程中,机械刺激可通过流体施加的变形应力(拉伸和压缩)或剪切应变来传递,使力学相应细胞中的粘附分子感知机械应变并将其转化为生化反应,通过与其生态位的机械化学耦合作用,从而调节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机制,如谱系定型、组织形成和成熟等,最终使细胞外基质成分、粘附分子和细胞骨架的结构变化,从而影响抗断裂性和肌肉力量;最新研究表明,衰老现象与机械刺激和病理改变所致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综述力学相应细胞的机械化学生态位条件,阐明肌肉和骨骼结构的重塑机制,为疾病和衰老过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 骨骼 机械感应 机械转导 机械化学生态位条件 适应性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蒋玮 曹林忠 +1 位作者 邬明峻 张琪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9-804,共6页
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仍不明确,为了进行深入研究,从根本上进行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将是这些研究成败的关键。本文将造模方案、造模动物以及造... 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仍不明确,为了进行深入研究,从根本上进行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将是这些研究成败的关键。本文将造模方案、造模动物以及造模标准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动物模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骨再造丸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VEGF及FLT-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曹林忠 汪小敏 +3 位作者 张虎林 郭成龙 苏亮磊 刘新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8期874-880,共7页
目的:观察生骨再造丸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VEGFR-1/FLT-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的干预机制。方法:从80只日本大耳白兔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A组),其余70只采... 目的:观察生骨再造丸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兔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VEGFR-1/FLT-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的干预机制。方法:从80只日本大耳白兔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A组),其余70只采用小剂量内毒素(LPS)联合大剂量激素的方法建立SANFH模型,造模过程死亡共计4只,造模后两周,随机抽取6只,应用空气注射栓塞法处死并取出股骨头标本制作病理切片,经HE染色处理在高倍(×400)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证实早期SANFH造模成功后,将剩余的早期SANFH模型日本大耳白兔再次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B组)、生骨再造丸低剂量组(C组)、生骨再造丸中剂量组(D组)以及生骨再造丸高剂量组(E组),每组15只,依照实验设计进行药物灌胃处理,分别在用药第2、4、8周末取出股骨头标本,经HE染色观察股骨头的病理变化,并且采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及其受体FLT-1蛋白表达。结果:HE病理切片显示:同一取材时间条件下,B组骨细胞空骨陷窝数量较多,C、D、E组较B组空骨陷窝明显减少;随着时间推移,C、D及E组骨细胞空骨陷窝数量较前期各组有不同程度减少,E组减少最为显著。免疫组化检测:C、D及E组阳性颗粒较B组多,E组阳性颗粒增加最为显著(P<0.05);随着时间推移,C、D及E各组阳性颗粒较前期各组也存在不同程度增加,E组增加最显著(P<0.05)。结论:生骨再造丸通过上调VEGF及受体FLT-1蛋白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改善骨微循环,进而促进坏死骨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骨再造丸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FMS样酪氨酸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复位椎体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文韬 秦大平 +2 位作者 张晓刚 王志鹏 仝尊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9-445,共7页
目的: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治疗过程中椎体高度不能恢复到解剖复位但疗效满意的现象,结合中医骨伤功能复位理论,利用有限元分析寻找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四例T12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 目的: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治疗过程中椎体高度不能恢复到解剖复位但疗效满意的现象,结合中医骨伤功能复位理论,利用有限元分析寻找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四例T12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影像资料,构建T12椎体高度为0-3级(Genant半定量法)T11-L1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各一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施加垂直、屈曲、左侧屈、右侧屈四个不同状态的载荷后,观察椎体强化术后T12椎体的应力。结果:T12椎体强化术不同椎体高度之间应力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功能复位的标准适用于指导椎体强化术的临床治疗,即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治疗并不要求绝对追求伤椎椎体高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CF患者 功能复位 椎体强化术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筋骨平衡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中的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礼 秦大平 +8 位作者 李磊 杨芳芳 张晓刚 高国栋 宋敏 权祯 徐斌 王志鹏 徐世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65-1068,共4页
筋骨并重理论是中医骨伤科学重要的基础理论,阐释了筋骨之间生理联系、病理相关的机制,对中医学“以筋养骨”等治疗理念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筋束骨利关节”高度概括了两者的关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筋-骨系统力学生物学特... 筋骨并重理论是中医骨伤科学重要的基础理论,阐释了筋骨之间生理联系、病理相关的机制,对中医学“以筋养骨”等治疗理念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筋束骨利关节”高度概括了两者的关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筋-骨系统力学生物学特性失衡,这与现代医学所讲的力学源性平衡因素改变如出一辙。本文通过对人体力学平衡特点和OP患者筋骨失衡的力学源性分析,综述了力学对OP患者骨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以此为临床上通过力学干预OP提供了可靠依据,并在“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等理论指导下,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筋骨平衡 生物力学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跖骨头下腓侧籽骨与外翻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孝忠 张晓刚 +2 位作者 王学香 徐丹 杨雪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50-1253,共4页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头下腓侧籽骨与外翻的相关性。方法对2 000例正常足(右侧足入组,对照组)及60例外翻患者(双侧外翻者取严重侧入组,外翻组)拍摄足正、斜位片,测量以下参数: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第二跖骨长度(CD)... 目的探讨第一跖骨头下腓侧籽骨与外翻的相关性。方法对2 000例正常足(右侧足入组,对照组)及60例外翻患者(双侧外翻者取严重侧入组,外翻组)拍摄足正、斜位片,测量以下参数: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第二跖骨长度(CD),腓侧籽骨位置(FSP),腓侧籽骨至第一跖骨中线长轴距离(EF)和胫侧籽骨与腓侧籽骨距离(GH),并计算EF与CD的比值(K_1)和GH与CD的比值(K_2)。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FSP、K_1、K_2与HVA的线性相关关系,并获得线性回归方程。结果外翻组与对照组间FSP、K_1和K_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受试者中,FSP、K_1、K_2与HVA具有相关性,其线性回归方程为HVA=63.976-10.541FSP-0.446K_1-1.115K_2。在HVA≥20°的受试者(n=107)中,FSP与HVA呈中度负相关(r=-0.494,P<0.05),线性回归方程为HVA=27.720-6.028FSP;外翻组中,FSP与HVA呈高度负相关(r=-0.824,P<0.05),其线性回归方程为HVA=26.842-6.011FSP。结论第一跖骨头下腓侧籽骨脱位是导致外翻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FSP与HVA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翻 跖骨 籽骨 脱位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