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氧素A4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檀盛 刘晏东 +2 位作者 张彦军 王鹏 郭铁峰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500,共6页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SCI/R)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其发病机制复杂, 治疗难度大。脂氧素A4(lipoxin A4, LXA4)是一种具有多种调控作用的脂质类分子, 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 L...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SCI/R)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其发病机制复杂, 治疗难度大。脂氧素A4(lipoxin A4, LXA4)是一种具有多种调控作用的脂质类分子, 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 LXA4在SCI/R中具有重要作用, 并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介绍了LXA4的生物学特性及合成代谢途径, 指出LXA4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来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具有调节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保护神经细胞功能等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LXA4在SCI/R中的作用机制和干预策略, 即通过药物途径和基因途径抑制白细胞浸润、减少细胞凋亡和炎性因子释放等途径, 减轻SCI/R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并促进损伤部位的修复和再生。未来应进一步探讨LXA4的作用机制, 寻求更有效的干预策略, 为临床治疗SCI/R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脂氧素A4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人工骨在脊柱结核骨缺损植骨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军 邓强 +5 位作者 张彦军 郭铁峰 李军杰 杜健强 田宏晶 刘鑫峰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4-1108,共5页
脊柱结核骨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结核性感染性病灶,具有手术难度大、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等特点,快速高效促进病灶骨缺损修复的植骨材料是临床医师寻求的新材料。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骨组织工程支架制备领域展... 脊柱结核骨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结核性感染性病灶,具有手术难度大、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等特点,快速高效促进病灶骨缺损修复的植骨材料是临床医师寻求的新材料。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骨组织工程支架制备领域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作者对3D打印载药人工骨支架修复脊柱结核骨缺损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阐述了3D打印载药人工骨优化策略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人工骨 结核 脊柱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信号通路激活破骨细胞治疗骨结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宏晶 张彦军 +4 位作者 邓强 李军杰 杨军 刘鑫锋 杜建强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1-975,共5页
骨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骨科感染性疾病,其病灶组织破坏的最大特点是骨质的吸收及破坏,其中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主要细胞。破骨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多核细胞,通常是由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 骨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骨科感染性疾病,其病灶组织破坏的最大特点是骨质的吸收及破坏,其中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主要细胞。破骨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多核细胞,通常是由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RANK)调控产生。结核分枝杆菌可以通过RANKL信号通路激活破骨细胞生成转录因子,以增强破骨细胞对骨质的吸收。笔者通过综述RANKL信号通路的结构及破骨细胞的研究进展,以及它们在骨结核临床治疗中可能发挥的潜在作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骨关节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 信号传导 破骨细胞 总结性报告(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在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晏东 邓强 +5 位作者 李中锋 彭冉东 张彦军 郭铁峰 檀盛 许多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4,共7页
microRNA在肌、骨代谢疾病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对microRNA在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首先,本文介绍microRNA的生物发生过程和基因调控机制。其次,本文分别介绍相关microRNA亚型在骨骼肌和骨骼重建中的... microRNA在肌、骨代谢疾病中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对microRNA在肌少-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首先,本文介绍microRNA的生物发生过程和基因调控机制。其次,本文分别介绍相关microRNA亚型在骨骼肌和骨骼重建中的作用。在microRNA对骨骼肌作用机制方面,归纳了5个方面:(1)调节转录因子MyoD的活化和表达;(2)调节其他肌肉特异性转录因子的表达;(3)影响肌肉细胞的增殖和分化;(4)影响肌肉细胞表型;(5)microRNA的协同作用。并从促进成骨和抑制破骨两方面说明microRNA影响骨重塑的作用机制。还对具有肌骨共生的microRNA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对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总结和展望,对肌少-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非编码RNA 肌少-骨质疏松症 肌骨代谢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平衡在肌骨衰减及重建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晏东 邓强 +3 位作者 张彦军 李中锋 彭冉东 陈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48-953,共6页
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不是独立发展的疾病,相反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理病理关系,常伴随发生(即肌骨共减综合征),这种生理病理联系也为探析肌肉再生和骨骼重塑的共同机制提供了基础。在肌骨衰减过程中,炎症作用是疾病发展的重要机制... 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不是独立发展的疾病,相反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理病理关系,常伴随发生(即肌骨共减综合征),这种生理病理联系也为探析肌肉再生和骨骼重塑的共同机制提供了基础。在肌骨衰减过程中,炎症作用是疾病发展的重要机制,而调节性T细胞(Treg)/Th17细胞比值是免疫平衡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机制。如果Treg数量和功能受损,而Th17细胞的活性增强,将会造成Treg与Th17细胞之间的平衡失调,导致炎症反应的增加和组织损伤的累积,最终导致成肌和成骨功能受损。通过调节Treg/Th17细胞免疫平衡则可以改善肌骨衰减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减少症 骨质疏松症 成肌 成骨 Treg/Th17细胞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晏东 张彦军 +2 位作者 陈博 檀盛 郭铁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9-1113,共5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指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1]。全球4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60%的人存在IVDD;而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IVDD的发生率高达80%以上[2]。IVDD给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带来...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指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1]。全球4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60%的人存在IVDD;而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IVDD的发生率高达80%以上[2]。IVDD给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负担,但目前医学界对其缺乏特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特效疗法 热休克蛋白 公共卫生 病理过程 I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B1延缓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及应用
7
作者 刘晏东 张彦军 +3 位作者 杨镇源 郭铁峰 王鹏 朱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0,共5页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组成,主要作用是减轻椎体之间的压力、缓冲震荡和保持脊柱的灵活性。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指随着年龄增长(一般从40岁开始),椎间盘逐渐失去水分和弹性,纤维环破裂,髓核...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组成,主要作用是减轻椎体之间的压力、缓冲震荡和保持脊柱的灵活性。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指随着年龄增长(一般从40岁开始),椎间盘逐渐失去水分和弹性,纤维环破裂,髓核发生形态改变,进而导致椎间盘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和损伤的过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软骨终板 形态改变 纤维环 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髌下脂肪垫与膝骨性关节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顾玉彪 常瑞龙 +6 位作者 雷宁波 左宁 郭宏刚 郭洪章 李盛华 谢兴文 张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6-379,共4页
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 fat pad,IPFP)是一种纤维脂肪组织,具有独特的微观和力学特征,其可以限制膝关节的过度活动,吸收膝关节前方的冲击,减少髌腱与胫骨之间的摩擦,具有保护膝关节作用。同时可产生多种促炎细胞因子,进一步加重骨性... 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 fat pad,IPFP)是一种纤维脂肪组织,具有独特的微观和力学特征,其可以限制膝关节的过度活动,吸收膝关节前方的冲击,减少髌腱与胫骨之间的摩擦,具有保护膝关节作用。同时可产生多种促炎细胞因子,进一步加重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疼痛。因此在OA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总结IPFP的解剖、生理、生物力学以及与OA生理病理过程的关系,揭示其在OA中的重要作用,为OA的治疗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下脂肪垫 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氏菌性脊柱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辅助灌注冲洗的临床疗效
9
作者 申林明 朱海 +4 位作者 王正平 李依奇 刘贝 温发延 柳永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2-729,共8页
目的:观察布氏菌性脊柱炎(brucellosis spondylitis,BS)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灌注冲洗的作用。方法:将2022年8月~2023年12月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B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布氏菌性脊柱炎(brucellosis spondylitis,BS)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灌注冲洗的作用。方法:将2022年8月~2023年12月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B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4.1±7.8岁;观察组男11例,女4例,年龄42.1±6.6岁。对照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庆大霉素灌注冲洗治疗。术后第1天起,使用庆大霉素80mg+生理盐水3000mL持续清洗创面,连续冲洗2周。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天、1周、2周、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术后1年根据Suk分级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ESR和CRP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CRP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ESR低于术前水平(P<0.05),而对照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低于术前水平(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的ESR、CRP、VAS评分、ODI在术后1周、术后2周及术后3个月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ESR、CRP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LL和DH较术前均增加(P<0.05);对照组患者的总体融合率为100%,观察组为93.33%。两组患者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BS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行灌注冲洗可辅助降低患者的炎症标志物,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灌注冲洗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术 随机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3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牛想娥 张琦 +2 位作者 余静 蔺文燕 刘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88-1192,共5页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3(CTRP13)是CTRP家族成员中一个新发现的脂肪因子,主要表达于大脑和脂肪组织,以三聚体作为基本结构单元发挥生物学功能。CTRP13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其基因表达和血清水平受饮食、代谢状况以及激素的调节...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3(CTRP13)是CTRP家族成员中一个新发现的脂肪因子,主要表达于大脑和脂肪组织,以三聚体作为基本结构单元发挥生物学功能。CTRP13具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其基因表达和血清水平受饮食、代谢状况以及激素的调节,参与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此外,CTRP13可作为一种新型厌食信号调节食物摄取和体质量。CTRP13在代谢紊乱(糖尿病、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对CTRP13的分子结构与聚合形式、组织分布与表达调控、主要生物学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3 糖脂代谢 胰岛素抵抗 大脑 脂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单边双通道内镜行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晏东 邓强 +6 位作者 张凯东 张彦军 杨海云 彭冉东 王雨榕 郭铁峰 李军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44-1350,共7页
目的:通过与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比较,探讨机器人辅助单侧双通道内镜在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运用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甘肃省中医院脊柱疾病诊疗中心收治的26例需行腰椎减压融合术的患者... 目的:通过与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比较,探讨机器人辅助单侧双通道内镜在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中的运用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6月甘肃省中医院脊柱疾病诊疗中心收治的26例需行腰椎减压融合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单侧双通道内镜行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Robot-assisted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for lumbar interbody and fusion,R-ULIF)、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ndo-LIF)2组,R-ULIF组采用R-ULIF,Endo-LIF组采用Endo-LIF。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2组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置钉优良率、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MacNab标准疗效评价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R-ULIF组13例,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53.92±9.86)岁;病程33.0(6.1,81.0)个月,手术时间(187.85±10.18)min,透视次数(7.92±0.95)次,术中出血量(54.54±4.72)mL,术后住院时间(3.92±0.86)d,置钉准确率98.1%(51/52),融合率92.3%,无并发症发生(0%);Endo-LIF组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52.38±10.89)岁;病程48.0(6.0,120.0)个月,手术时间(175.15±23.81)min,透视次数(13.77±1.48)次,术中出血量(104.31±6.81)mL,术后住院时间(5.23±1.01)d,置钉准确率76.9%(40/52),融合率84.6%,1例男性患者发生了硬膜撕裂,1例女性患者发生了融合器下沉,并发症发生率为15%。2组患者相比,R-ULIF组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小于Endo-LIF组(P<0.05)。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R-ULIF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ODI评分优于Endo-LIF组(P=0.017/P=0.047),在术前、术后1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R-ULIF组获优9例、良2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4.6%;Endo-LIF组获优7例、良3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76.9%。结论:机器人辅助单边双通道内镜行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短期内临床疗效安全可靠,置钉成功率高,辐射暴露少,术中出血量少,患者住院时间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机器人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 减压融合术 微创脊柱外科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热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细胞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菲 周祖邦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00-703,共4页
超声引导下热消融因其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肝细胞癌(HCC)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疗效确切,而且能够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但作为局部治疗手段,复发是影响其疗效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使得免疫联合局部治疗... 超声引导下热消融因其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肝细胞癌(HCC)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疗效确切,而且能够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但作为局部治疗手段,复发是影响其疗效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使得免疫联合局部治疗极具探索价值。本文主要针对超声引导下热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HCC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超声检查 热消融技术 免疫检查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依奇 柳永明 +4 位作者 陈耀龙 杨引君 刘贝 温发延 李岩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9期913-920,共8页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集中于脊柱局部侵蚀椎体等组织引发腰背疼痛等相关症状,即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近年来,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发病率增高,临床中漏诊和误诊也时有发生。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发病机制...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集中于脊柱局部侵蚀椎体等组织引发腰背疼痛等相关症状,即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近年来,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发病率增高,临床中漏诊和误诊也时有发生。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无定论,故临床前实验显得尤为重要,动物模型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式,合适的模型研究对临床医生治疗疾病有指导意义。布鲁氏菌性脊柱炎较为复杂,动物模型建立相对困难。作者通过对已建立的动物模型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后续动物造模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 脊柱炎 疾病模型 动物 综述文献(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兔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军 邓强 +4 位作者 彭冉东 李军杰 王雨榕 杨海云 杜健强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20-525,共6页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侵袭人体器官引起。脊柱结核占肺外结核的50%,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骨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使用的抗结核药物和治疗方案有限。动物模型作为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有力工具备受关注。新西兰...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侵袭人体器官引起。脊柱结核占肺外结核的50%,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骨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使用的抗结核药物和治疗方案有限。动物模型作为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有力工具备受关注。新西兰兔因其腰椎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骨结核病变表现可以复现人类结核病病理表现,以及构建脊柱结核模型操作方便等特点,广泛用于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笔者综述了脊柱结核兔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在结核病发病机制、抗结核新药研发及局部载药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为脊柱结核相关基础研究中兔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疾病模型 动物 综述文献(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载药缓释系统在脊柱结核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军 邓强 +4 位作者 李军杰 王雨榕 杜健强 陈博 张丽娟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7期707-713,共7页
局部载药缓释系统作为当前脊柱结核治疗新方式,已在实验阶段被发现可抑制局部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利于病灶恢复,为治疗脊柱结核骨缺损提供了有效手段。现笔者对目前研究中常用的负载方式和载体材料进行综述,深入分析局部载药缓释系统作为... 局部载药缓释系统作为当前脊柱结核治疗新方式,已在实验阶段被发现可抑制局部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利于病灶恢复,为治疗脊柱结核骨缺损提供了有效手段。现笔者对目前研究中常用的负载方式和载体材料进行综述,深入分析局部载药缓释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给药策略在脊柱结核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并对现有研究存在的挑战进行总结,以为载药缓释技术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和今后的研究提供依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释放系统 结核 脊柱 综述文献(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银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朱鹏 周文丽 +6 位作者 杜雪洋 郑婷 刘婧 郭斐斐 牛凡红 何鑫宇 王思农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决银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3(IL-23)含量的影响。方法76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内服复方青黛胶囊及决银颗粒,... 目的探讨决银颗粒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3(IL-23)含量的影响。方法76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内服复方青黛胶囊及决银颗粒,2组同时均外用卡泊三醇,观察2组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外周血IFN-γ、IL-23水平以及2组治愈病例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PASI评分均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IFN-γ、IL-2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0.01);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决银颗粒能有效降低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PASI积分及血清IFN-γ、IL-23含量且能降低复发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银颗粒 银屑病血热证 临床观察 IFN-Γ IL-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6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军杰 张彦军 +5 位作者 邓强 杨镇源 罗林钊 刘晏东 田宏晶 刘鑫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458,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TOLF)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6月UBE技术治疗TOLF的6例病例资料,依据侵犯节段CT...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TOLF)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2023年6月UBE技术治疗TOLF的6例病例资料,依据侵犯节段CT轴位上最严重程度分型,单边型1例,双边型2例,桥接型3例;侵犯节段为T10/112例,T11/121例,T9/10、T10/111例,T10/11、T11/121例,T10/11、T11/12、T12/L11例。结果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节段行单侧减压2例、双侧减压1例,双节段行单侧减压1例、双侧减压1例,三节段行双侧减压1例,手术时间112~221 min,(158.2±43.0)min。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6例随访6~15个月,(10.2±2.4)月。术后1个月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从术前(6.20±0.35)分降至(1.55±0.27)分,术后3个月疼痛均消失,术后6个月下肢无力、麻木、二便功能障碍均消失。随访期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或再次手术。结论UBE黄韧带切除椎管减压术治疗TOLF,手术可行、安全,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椎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T1信号通路介导薯蓣皂苷元在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军 何晓乐 +5 位作者 甄平 陈慧 周胜虎 田琦 王荣 李旭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目的:在小鼠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模型中观察沉默信息转录调控因子1(sirtuin type 1,SIRT1)信号通路对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以及线粒体抗氧化应激能力的改变,探讨SIRT1信号通路及薯蓣皂苷元(diosgenin,Dgn)在OA过程中的作用。方... 目的:在小鼠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模型中观察沉默信息转录调控因子1(sirtuin type 1,SIRT1)信号通路对软骨细胞代谢的影响以及线粒体抗氧化应激能力的改变,探讨SIRT1信号通路及薯蓣皂苷元(diosgenin,Dgn)在OA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0只C57BL/6小鼠(13.5~18.0 g)建立OA模型,4周后取材,培养软骨细胞并随机分为4组:OA组、Dgn+OA组、Dgn+Sirtinol(SIRT1通路阻断剂)+OA组及Sirtinol+OA组。运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SIRT1,乙酰化-调节叉头转录因子1(acetylation-regu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Ac-FOXO1)和Bax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各组线粒体氧化应激指标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的改变。结果:与OA组比较,Dgn明显增高SIRT1表达水平(P<0.05),降低Ac-FOXO1和Bax蛋白表达水平(P<0.05),SDH和COX蛋白表达水平及SOD含量均升高(P<0.05);而与OA+Dgn组相比,Sirtinol明显降低SIRT1的表达,增高Ac-FOXO1蛋白和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SDH和COX蛋白表达水平及SOD含量(P<0.05)。结论:SIRT1信号通路和OA中软骨细胞变化密切相关,Dgn通过激活SIRT1通路,有效减轻OA病理过程中软骨细胞的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发挥抗OA中软骨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I生关节炎 软骨细胞 沉默信息转录调控因子1 薯蓣皂苷元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L-精氨酸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成活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文波 贾丁丁 +5 位作者 王飞 张超 石杰 张洪 吴路加 高秋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6-661,共6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L-精氨酸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L-精氨酸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建立背部三穿支体跨区皮瓣。L-精氨酸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即刻、术后1~7 d腹腔注射L-精氨酸400 mg·kg^(-1)&... 目的:观察外源性L-精氨酸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L-精氨酸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建立背部三穿支体跨区皮瓣。L-精氨酸组分别于术前1d、术后即刻、术后1~7 d腹腔注射L-精氨酸400 mg·kg^(-1)·d^(-1),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等渗氯化钠溶液。术后7 d观察血管走形和分布,计算皮瓣成活率;HE染色观察ChokeⅡ区新生血管并计算新生血管数量和管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hokeⅡ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术后7 d,L-精氨酸组有1只大鼠皮瓣全部成活,其余7只在ChokeⅡ区远端出现小面积不同程度坏死;对照组大鼠皮瓣均有不同程度坏死,坏死范围包括邻近ChokeⅡ区和全部ChokeⅡ区以远的皮瓣。术后7 d,两组ChokeⅠ区血管均达到真性吻合,L-精氨酸组ChokeⅡ区新生血管较多,皮瓣末端血管结构较完整,对照组ChokeⅡ区新生血管较少,皮瓣末端发黑坏死,观察不到血管结构。L-精氨酸组皮瓣成活率为(88.42±4.19)%,显著高于对照组(76.52±5.37)%(t=3.707,P<0.01)。术后7 d,L-精氨酸组ChokeⅡ区新生血管数量和管径分别为(29.47±5.28)个/mm^2和(47.27±5.32)μm,明显高于对照组(t=2.694和2.389,P<0.05或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L-精氨酸组ChukeⅡ区VEGF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9.428和-3.054,P<0.05或P<0.01)。结论:外源性L-精氨酸可促进大鼠背部跨区皮瓣ChokeⅡ区血管新生和扩张,改善皮瓣血供,提高皮瓣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精氨酸/药理学 外科皮瓣/血液供给 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药物 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一氧化氮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玑机器人改良导航系统在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军杰 唐兰兰 +3 位作者 杨镇源 邓强 张彦军 刘宴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64-1570,共7页
目的探讨在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中应用天玑骨科机器人改良导航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甘肃省中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完成天玑机器人改良二维导航辅助下PTED手术操... 目的探讨在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中应用天玑骨科机器人改良导航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甘肃省中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完成天玑机器人改良二维导航辅助下PTED手术操作32例(改良导航组),与同期在C臂引导下完成35例PTED术(C臂透视组),对两组X线透视次数、辐射剂量、工作通道置入时间、手术总时长、VAS评分、ODI评分、技术学习曲线、手术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改良导航组在X线透视次数、辐射剂量、工作通道置入时间、手术总时长方面优于C臂透视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椎间孔成型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导航组学习曲线较C臂透视组低平,且手术时间恒定,随手术例数增加呈明显减少趋势(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玑机器人改良导航系统在PTED术中应用,能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辐射、手术风险,缩短PTED技术的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辅助二维导航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