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对急性肾损伤防治及免疫防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周同 王锋 +4 位作者 孙桂芝 张玉梅 张明均 张冬青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518-523,共6页
目的 探讨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大鼠急性肾损伤防治及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和比较经PsL-EGFmAb及其配体拮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前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及其mRNA表达... 目的 探讨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大鼠急性肾损伤防治及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和比较经PsL-EGFmAb及其配体拮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前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及其mRNA表达、组织病理学改变、肾功能变化以及免疫细胞功能状态。结果 肾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内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P-选择素表达增强,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肾功能损害;同时体内T、B细胞活性受抑,而NK细胞明显激活。经给予PsL-EGFmAb及其配体拮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后,肾组织P-选择素及其mRNA表达受抑,病理学改变及肾功能损害减轻,尤以PsL-EGFmAb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大鼠体内三种免疫细胞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结论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治作用,其抗黏附靶向效果强于N-去硫酸肝素,并对大鼠免疫防御功能可能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P-选择素 功能域 单抗 急性肾损伤 防治措施 免疫防御功能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灯盏花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观察 被引量:15
2
作者 付秀兰 任红 +2 位作者 陈楠 陈晓农 史浩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35-236,共2页
作者应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疗2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本药具有降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作用,以 SBP 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均呈显著下降,P 值分别为0.01、0.05。同时具有提高... 作者应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疗25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本药具有降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作用,以 SBP 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均呈显著下降,P 值分别为0.01、0.05。同时具有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及降低血球压积(HCT作用(P<0.05,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H、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MA、血纤维蛋白原(FI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 05。由此可见,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具有一定的降压、降脂、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灯盏花 肾功能不全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分布与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孙桂芝 周同 +5 位作者 吴开胤 李晓 陈玉英 胡庆沈 张冬青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粘附调抑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和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各18只,按不同梗阻...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粘附调抑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和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各18只,按不同梗阻时间(1、3、7d)再分为3组,另设假手术组(n=6)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P-选择素及DC在肾组织中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 大鼠UUO第1d起即见P-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在肾小管间质中表达上调,伴随CD1a^+CD80^+DC在以肾间质为主部位的浸润;第3 d P-选择素明显表达,且CD1a^+CD80^+DC显著增多;至第7 d P-选择素表达遂下调,而CD1a^+CD80^+DC在肾间质分布聚集达峰,出现了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经抗P-选择素单抗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受到抑制,CD1a^+CD80^+DC分布聚集减少,且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减轻。结论 提示树突状细胞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早期病理损伤过程,其肾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早期介导有关,抗P-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抗粘附调抑和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大鼠 单侧输尿管梗阻 肾组织 粘附分子 P-选择素 病理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在人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同 孙桂芝 +5 位作者 李晓 吴开胤 张冬青 陈玉英 胡庆沈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 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人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和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分为三组:轻度组63例,... 目的 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人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和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分为三组:轻度组63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2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利用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和改变,并探讨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和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 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增强,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高于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而在肾小管间质表达于重度组又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分布面积、数量和密度均显著增多,且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其在肾小管间质分布于重度组也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以及肾功能明显相关。此外,CD1a+CD80+DC肾小管间质分布状况亦与P-选择素表达显著相关。件论黏附分子;P-选择紊可能介导DC肾炎肾组织中迁移聚集,参与了肾脏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分子 P-选择素 树突状细胞 肾小管间质病变 肾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调查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伟红 莫伊雯 王洁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3期8-10,28,共4页
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提高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对策。方法以2 0 1 0年3-6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的1 4 7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其治疗... 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提高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对策。方法以2 0 1 0年3-6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的1 4 7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其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最好,日常生活习惯依从性最差;不同年龄、经济负担、家庭支持情况及疾病认知程度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延缓疾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疾病 依从性 影响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阿罗洛尔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倪兆慧 钱家麒 +5 位作者 丁小强 梅常林 袁伟杰 汪年松 陈楠 陆福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2期1038-1041,共4页
目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αβ受体阻断剂盐酸阿罗洛尔 (Arotinolol)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上海市七家综合性医院肾脏科门诊的慢性肾功能不全 (血清肌酐值Scr >1.5 ~5mg/dL)合并高血压病人90... 目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αβ受体阻断剂盐酸阿罗洛尔 (Arotinolol)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上海市七家综合性医院肾脏科门诊的慢性肾功能不全 (血清肌酐值Scr >1.5 ~5mg/dL)合并高血压病人90例 ,给予盐酸阿罗洛尔治疗 12周 ,分别观察患者服药前后血压、心率和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90例中有 85例完成 12周的临床试验。与试验前比较 ,用药第 4周起 ,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显著性下降 (P <0 .0 1) ,降压总有效率达 81.18%。服药 4周后患者心率显著减慢 ,但平均心率 >6 0次 /min ;个别病例出现可逆性心悸、胸闷 ,但其肾功能、血脂、血常规、血糖、肝功能和EKG等均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 12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 ,盐酸阿罗洛尔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的有效药物之一 ,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慢性肾功能不全 患者 高血压 心率 多中心研究 服药 合并 结论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黏附分子与肾脏疾病 被引量:7
7
作者 张玉梅 孙桂芝 周同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524-527,共4页
由黏附分子介导的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的细胞黏附机制,是多细胞生物体最基本的生物学现象,也是参与 肾脏等多种疾病免疫病理损伤过程的物质基础。其在肾脏炎性病变、肾小管损伤、肾间质纤维化等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 针对... 由黏附分子介导的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的细胞黏附机制,是多细胞生物体最基本的生物学现象,也是参与 肾脏等多种疾病免疫病理损伤过程的物质基础。其在肾脏炎性病变、肾小管损伤、肾间质纤维化等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 针对黏附分子的抗黏附调节,将可能成为肾脏等多种疾病的有效防治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黏附分子 肾脏疾病 抗黏附治疗 生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初次住院慢性肾病患者肾病相关知识的调查 被引量:8
8
作者 陈伟红 莫伊雯 徐雯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12期18-20,40,共4页
目的了解初次住院的慢性肾病患者对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以期为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初次住院的140例未接受过系统肾... 目的了解初次住院的慢性肾病患者对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以期为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初次住院的140例未接受过系统肾病知识教育的患者进行慢性肾病知识的调查。结果患者对肾病相关知识掌握不均衡。可正确回答慢性肾病危险因素者占44%~72%,其中"高血压是肾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最高,为72.86%;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慢性肾病患者之间的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住院的慢性肾病患者对肾病知识知晓情况存在不足,护理人员应提高慢性肾病患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加强患者自我监控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积极开展慢性肾病的防治工作,以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住院 慢性肾病 肾病知识 知晓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性肾病伴乙肝病毒感染的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彩霞 任红 +6 位作者 王朝晖 张文 陈晓农 沈平雁 郝翠兰 陈楠 潘晓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目的探讨肾穿刺确诊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合并HBV感染的病理特点及肾组织HBV抗原检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MN患者的临床和肾脏病理资料,根据HBV血清学结果分为A组(HBV抗原阳性)、B组(仅HBV抗体阳性)、C组(HBV阴... 目的探讨肾穿刺确诊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合并HBV感染的病理特点及肾组织HBV抗原检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MN患者的临床和肾脏病理资料,根据HBV血清学结果分为A组(HBV抗原阳性)、B组(仅HBV抗体阳性)、C组(HBV阴性的原发MN),比较其肾脏病理、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肾组织HBsAg/HBcAg检测采用EnVision方法。结果 A组肾小球基膜假双轨、肾小球节段硬化、节段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内皮下和系膜区电子致密物及IgM、C4、C1q沉积的比率显著高于C组。A组的发病年龄较低,肝功能异常和低补体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C两组(P<0.05)。A组肾组织HBsAg和(或)HBcAg阳性患者在病理及临床表现方面与阴性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于原发性MN,伴HBV感染的MN常伴肾小球节段硬化、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假双轨和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多部位沉积。免疫组化未发现肾组织HBsAg和(或)HBcAg沉积不能完全排除MN与HBV感染不相关,还需结合光镜、荧光和电镜的改变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肾脏病理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信平台在慢性肾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伟红 莫伊雯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18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短信平台更好地开展慢性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通过短信平台向890名慢性肾病患者发送相关短信,短信内容包括肾病健康宣教知识及温馨提醒;同时进行调查与评估,了解短信平台在慢性肾... 目的探讨通过短信平台更好地开展慢性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通过短信平台向890名慢性肾病患者发送相关短信,短信内容包括肾病健康宣教知识及温馨提醒;同时进行调查与评估,了解短信平台在慢性肾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率情况。结果短信平台在慢性肾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经住院患者反馈和出院患者电话回访确认,反馈意见均良好,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满意率调查显示,短信平台推广半年后患者月满意率得分由推广前的95.30分上升至98.08分。结论健康教育短信平台推广效果明显,可以有效弥补常规健康宣教形式的不足,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应注重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短信平台成为安全、便捷、经济的健康教育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信平台 健康教育 慢性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膜性肾病四联疗法的疗效 被引量:1
11
作者 傅秀兰 徐耀文 +2 位作者 张文 陈晓农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强的松、环磷酰胺、抗血小板粘附剂潘生丁、抗凝剂肝素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 ,IMN)的效果。 方法四联疗法治疗 2 8例IMN ,观察治疗前后血生化、2 4h尿蛋白定量、病理分期、小管间质病...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强的松、环磷酰胺、抗血小板粘附剂潘生丁、抗凝剂肝素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membranousnephropathy ,IMN)的效果。 方法四联疗法治疗 2 8例IMN ,观察治疗前后血生化、2 4h尿蛋白定量、病理分期、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治疗后 ,IMN患者的 2 4h尿蛋白定量显著下降 (P <0 .0 1) ,血清白蛋白显著上升 (P<0 .0 1) ,CH、TG显著下降 (P<0 .0 5 ) ,总有效率为 85 .7% ,其中缓解 39.3% ,改善4 6 .4 %。 结论四联疗法治疗IMN的疗效与病理分期及小管间质病变严重程度明显相关。病理分期Ⅰ~Ⅱ期伴或不伴轻度小管间质病变者 ,疗效最佳。四联疗法是治疗IMN的首选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膜性肾病 强的松 环磷酰胺 潘生丁 肝素 尿蛋白 病理分期 四联疗法 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肾切除大鼠肾组织中分布及缬沙坦对其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开胤 周同 +5 位作者 孙桂芝 张玉梅 张冬青 陈玉英 胡庆沈 陈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7期505-509,共5页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的分布与作用及缬沙坦对DC作用的影响。方法 建立慢性肾衰5/6肾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和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采用...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的分布与作用及缬沙坦对DC作用的影响。方法 建立慢性肾衰5/6肾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和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采用免疫双染和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在肾组织中的表达;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结果 模型组CD1a+CD80+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12周较1周、4周明显增多,且与慢性肾功能减退呈正相关;12周时,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以肾小管间质为主表达和TIF程度明显增加,并与CD1a+CD80+DC分布数量呈正相关;经缬沙坦治疗后,CD1a+CD80+DC分布减少,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表达下降,TIF程度减轻及肾功能改善。结论 DC可能启动或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缬沙坦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肾切除术 大鼠 DC 肾组织 缬沙坦 肾功能 肾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衰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敏 刘中民 +1 位作者 刘泳 汪关煜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45-46,66,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的疗效。 方法 8例心脏术后并发ARF患者行CBP治疗。 结果 3例 (37.5 % )存活 ,5例死亡。透析 30min后患者心率显著减慢 (P <0 .0 5 ) ;1h后动脉氧分压显著升高 (P &l...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治疗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的疗效。 方法 8例心脏术后并发ARF患者行CBP治疗。 结果 3例 (37.5 % )存活 ,5例死亡。透析 30min后患者心率显著减慢 (P <0 .0 5 ) ;1h后动脉氧分压显著升高 (P <0 .0 5 ) ;4h后平均动脉压显著上升 (P <0 .0 5 )。透析 8h后血清Cr、BUN、K+ 显著降低(P <0 .0 5 )。 结论CBP是治疗心脏术后并发ARF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 急性肾功能衰竭 心脏手术 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在急性肾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丹 张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8-403,共6页
急性肾损伤(AKI)是指以急性肾功能减退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为休克、手术和脓毒血症等。低氧诱导因子(HIF)是一种转录因子,在机体多种低氧适应性反应调控中发挥主要的开关作用。文章综述了HIF的结构功能、AKI的流行病学及病... 急性肾损伤(AKI)是指以急性肾功能减退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见病因为休克、手术和脓毒血症等。低氧诱导因子(HIF)是一种转录因子,在机体多种低氧适应性反应调控中发挥主要的开关作用。文章综述了HIF的结构功能、AKI的流行病学及病生机制、HIF在AKI中的主要作用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 急性肾损伤 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肾脏的安全性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宁玲 孙剑 +1 位作者 陈楠 侯金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981-985,共5页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最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个别NAs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肾损伤不良反应。因此,从NAs导致肾损伤可能的机制、近期临床研究中各种NAs治疗下患者肾损伤...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最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个别NAs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肾损伤不良反应。因此,从NAs导致肾损伤可能的机制、近期临床研究中各种NAs治疗下患者肾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及CHB患者肾损伤的管理等方面对NAs治疗CHB患者过程中的肾脏安全性进行总结,以期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核苷类 核苷酸类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乙酰化在IgA肾病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戴芹 王伟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63-1068,共6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IgAN的发病机制。方法·纳入原发性IgAN患者(IgAN组)30例,对照组19例(血液样本对照组16例,正常肾组织样本对照组3例)。收集... 目的·研究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IgAN的发病机制。方法·纳入原发性IgAN患者(IgAN组)30例,对照组19例(血液样本对照组16例,正常肾组织样本对照组3例)。收集外周静脉血提取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用于检测。ELISA法检测IgAN组及对照组PBMC中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P300、CREBBP、HDAC1-3、HDAC7、HDAC8、C1GALT1和ST6GALNAC2 mRNA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C1GALT1和ST6GALNAC2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中HDAC1和H3Ac的蛋白表达量。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gAN组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35,P=0.012);IgAN组P300、CREBBP、HDAC1、HDAC8和ST6GALNAC2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02,P=0.001,P=0.001,P=0.045,P=0.012),HDAC2和C1GALT1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35,P=0.008);IgAN组 C1GALT1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程度显著降低(P=0.043,P=0.005);ST6GALNAC2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程度均显著升高(P=0.038,P=0.021)。IgAN患者肾小球及肾小管中HDAC1表达明显增多,而H3Ac蛋白表达显著减少。结论·IgAN患者存在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异常,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可能通过调控糖基化酶基因表达,从而参与IgAN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糖基化酶 组蛋白乙酰化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A肾病细胞模型中的炎症表达及丙戊酸钠的抗炎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戴芹 王伟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1-757,共7页
目的·研究来源于IgA肾病患者的聚集性IgA1(P-aIgA1)对人肾系膜细胞(human renal mesangial cells,HMCs)分泌炎症因子及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tion,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 目的·研究来源于IgA肾病患者的聚集性IgA1(P-aIgA1)对人肾系膜细胞(human renal mesangial cells,HMCs)分泌炎症因子及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tion,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体外抗炎和抗细胞增殖作用。方法·应用亲和层析法制备N-IgA1(来自健康对照者的IgA1)和P-IgA1(来自IgA肾病患者的IgA1),用热聚合法制备P-aIgA1和N-aIgA1(来自健康对照者的聚集性IgA1)。取HMCs,加入不同类型的IgA1及同体积的PBS(对照组),或者VPA干预。应用人炎症因子蛋白芯片检测各组HMCs培养上清液中炎症因子表达。用MTT法检测HMCs增殖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或ELISA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炎症因子蛋白芯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aIgA1组HMCs培养上清液中白介素-6可溶性受体(interleukin-6 soluble receptor,IL-6sR)、受激活调节的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 factor,RANTES)、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2,TIMP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肿瘤坏死因子Ⅱ型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typeⅡreceptor,TNFRⅡ)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分别为对照组的34倍、124倍、269倍、100倍、1.6倍和52倍;与对照组比较,N-aIgA1,P-IgA1,P-aIgA1都能促进TIMP2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1)。用MTT法观察HMCs的增殖程度,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相比,N-IgA1组对HMCs的增殖无显著的影响,P-IgA1及PaIgA1都能显著促进HMCs的增殖(P=0.045和P=0.003);与N-IgA1相比,P-aIgA1组HMCs出现了显著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②不同浓度的P-aIgA1对HMCs增殖影响的结果显示:25μg/mL的P-aIgA1就可以显著促进HMCs的增殖(P=0.038),呈剂量依赖性。③400μg/mL的VPA能够显著抑制HMCs的增殖(P=0.028)。不同的IgA1对HMCs中HDAC1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HDAC1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8.64±0.59)倍(P-aIgA1)、(5.42±0.16)倍(P-IgA1)和(5.87±0.58)倍(N-IgA1);与N-IgA1组相比,P-aIgA1组显著增加了HDAC1表达(P=0.021)。VPA对系膜细胞分泌TNF-α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aIgA1组TNF-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1);与P-aIgA1组比较,P-aIgA1+VPA组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35)。结论·P-aIgA1能显著促进系膜细胞释放促炎症因子和系膜细胞增殖,且促细胞增殖作用呈浓度依赖。体外IgA肾病细胞模型中存在乙酰化修饰异常,其参与了系膜细胞增殖和炎症反应。HDAC抑制剂VPA可以部分逆转上述反应,提示其在IgA肾病疾病干预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可为从表观遗传学角度防治IgA肾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人系膜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丙戊酸钠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在急性肾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廖伟棠 张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11-814,共4页
外泌体是一种产生于细胞内并分泌到胞外的膜性囊泡小体,人体中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均能产生和分泌外泌体。外泌体内可携带多种蛋白信号分子、mRNA、miRNA、lncRNA及其降解片段。这些成分因为有外泌体脂质膜的保护而具有充分的生物学活性... 外泌体是一种产生于细胞内并分泌到胞外的膜性囊泡小体,人体中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均能产生和分泌外泌体。外泌体内可携带多种蛋白信号分子、mRNA、miRNA、lncRNA及其降解片段。这些成分因为有外泌体脂质膜的保护而具有充分的生物学活性,参与细胞迁移、凋亡、增殖的过程,从而有效发挥对受体细胞的调节作用。外泌体作为细胞与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信息载体,参与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该文针对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急性肾损伤 生物学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培养及其吞噬功能的测定
19
作者 严海燕 姚建 +2 位作者 张韶瑜 刘宇清 董德长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经筛网及酶消化方法分离大鼠肾小球,在体外培养,15~20d出现系膜细胞生长高峰。运用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在吞噬刺激物的同时能释放H2O2的原理来测定膜的吞噬功能。结果表明:经胰蛋白酶消化的肾小球容易贴壁、生长良好,系膜... 经筛网及酶消化方法分离大鼠肾小球,在体外培养,15~20d出现系膜细胞生长高峰。运用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在吞噬刺激物的同时能释放H2O2的原理来测定膜的吞噬功能。结果表明:经胰蛋白酶消化的肾小球容易贴壁、生长良好,系膜细胞在体外具有吞噬功能。采用的测定方法具有简便、稳定、灵敏度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系膜细胞 细胞培养 吞噬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临床与病理参数分析
20
作者 曹晓红 傅秀兰 +3 位作者 陈楠 郝翠兰 陈晓农 任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DPLN)的病理参数即活动性指数(AI)及慢性指数(CI)与病程、临床分型、肾功能之间的关系,用于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法对30例DPLN患者肾穿刺活检组织形态学进行半定量分析,观察AI... 目的探讨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DPLN)的病理参数即活动性指数(AI)及慢性指数(CI)与病程、临床分型、肾功能之间的关系,用于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法对30例DPLN患者肾穿刺活检组织形态学进行半定量分析,观察AI、CI与病程、临床分型及肾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AI、CI与DPLN的临床分型、肾功能有明显相关,AI≥10分,CI≥6分,提示预后不良,AI与病程无关,CI与病程有关联。结论AI、CI能较准确地反映DPLN的活动性及损害程度,是一项判断肾脏病变严重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增生型 狼疮性肾炎 临床分型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