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阳历与阴阳五行——“太阳与中华文化”之一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明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5-101,共7页
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文化复兴绕不开《周易》与《黄帝内经》,解释这两部经典绕不开阴阳五行。《周易》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作,《黄帝内经》是中医文化的代表作;《周易》的基础在阴阳,《黄帝内经》的基础在阴阳五行。可以这样说,阴阳五... 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文化复兴绕不开《周易》与《黄帝内经》,解释这两部经典绕不开阴阳五行。《周易》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作,《黄帝内经》是中医文化的代表作;《周易》的基础在阴阳,《黄帝内经》的基础在阴阳五行。可以这样说,阴阳五行玄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就玄了;阴阳五行死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就死了;阴阳五行活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就活了。源头文化中,无处不在的阴阳五行真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认识了天文历法,才能真正认识阴阳五行。太阳历中的阴阳五行,是那样的精美精致,是那样的规律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太阳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 华夏十二月太阳历 阴阳五行 中医文化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文历法与中医十大基础问题解答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明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29,共7页
百年来,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一直被斥之为"玄学"。阴阳五行,则是备受质疑的第一对象。在彝族、苗族所保存的太阳历里,阴阳五行一可以重复,二可以实证,三可以测量,四可以定量,与玄学毫无关系。天文历法与中医文化中需要我们解... 百年来,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一直被斥之为"玄学"。阴阳五行,则是备受质疑的第一对象。在彝族、苗族所保存的太阳历里,阴阳五行一可以重复,二可以实证,三可以测量,四可以定量,与玄学毫无关系。天文历法与中医文化中需要我们解答的问题包括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五运六气、四时、奇偶之数、八风、五音六律、时间与空间、道这十大基础问题。天文历法确定的是时间单位与时间系统,时间单位与时间系统本身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忘记了源头的天文历法,仅仅以书论书,根本无法认识阴阳五行,根本无法认识中医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历法 中医文化 玄学 彝族十月太阳历 苗族古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关宇宙发生与演化的理论——彝族文化对阴阳五行、图书八卦的解释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明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4-150,共7页
阴阳与五行,图书与八卦,本身到底有没有意义,到底解答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内地的学者一直争论到今天。幸运的是,彝族文化里也有阴阳、五行,也有图书、八卦,这些在彝族文化里,是解释宇宙起源与演化的基础理论,是解释时间与空间的基础理... 阴阳与五行,图书与八卦,本身到底有没有意义,到底解答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内地的学者一直争论到今天。幸运的是,彝族文化里也有阴阳、五行,也有图书、八卦,这些在彝族文化里,是解释宇宙起源与演化的基础理论,是解释时间与空间的基础理论。了解彝族文化对这些概念的解释,有助于重新认识中华文化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五行 图书 八卦 宇宙 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应该有严格的规定性——用中国哲学解答当代难题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明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9-104,共6页
"仰观天文"是中华文化的起始点,制定天文历法是中华文化的落脚点。站在中华文化的立场上看,天文变化决定着大地上的一切变化。以天文论之,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日月星辰论之,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太... "仰观天文"是中华文化的起始点,制定天文历法是中华文化的落脚点。站在中华文化的立场上看,天文变化决定着大地上的一切变化。以天文论之,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基本思路。以日月星辰论之,是中华先贤论证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太阳论之,论出了地球上的寒暑、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太阳回归的循环与气候物候的循环,有着严格的对应性与规定性。以月亮论之,论出了地球上的江河潮汐。月亮圆缺与潮起潮落,有着严格的对应性与规定性。以斗柄的循环论之,论出了地球上的风向变化与循环,春东风、夏南风、秋西风、冬北风。斗柄指向可以准确地判断风之正邪。天文正常有风调雨顺,天文异常有异常天灾。以"天如何,地如何"的对应关系而论,地震也应该与天文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性与规定性,在时间上,在空间上。其他天灾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 历法 地震 对应性 规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图、洛书中的两种太阳历——彝族文化中的图书及其解释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明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9-145,共7页
几千年来,河图、洛书问题像谜一样吸引着一代代的研究者,也困惑着一代代的研究者。因为根本性依据的缺失,所以,对图书的解释,一直存在着"说服力"问题。彝族文化里一有图书之形,二有图书之数,三有对图书的文字解释。彝族文化... 几千年来,河图、洛书问题像谜一样吸引着一代代的研究者,也困惑着一代代的研究者。因为根本性依据的缺失,所以,对图书的解释,一直存在着"说服力"问题。彝族文化里一有图书之形,二有图书之数,三有对图书的文字解释。彝族文化里的图书,从根本上说是表达宇宙发生论的,从具体上说首先表达天文历法——两种太阳历。了解彝族文化对图书的解释,有助于对中原图书的重新认识与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文化 土鲁窦吉 洛书 河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太阳与中国哲学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明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从这本书到那本书,从这一"子"到那一"子",这是中国哲学相关著作的共同点。从这个人到那个人,这是西方哲学相关著作的共同点。在文化的源头,中华先贤论证问题不是以书论之,更不是以人论之,而是以天文论人文,具体是... 从这本书到那本书,从这一"子"到那一"子",这是中国哲学相关著作的共同点。从这个人到那个人,这是西方哲学相关著作的共同点。在文化的源头,中华先贤论证问题不是以书论之,更不是以人论之,而是以天文论人文,具体是以太阳论证问题,以月亮论证问题,以北斗论证问题,根本问题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答,靠的是近取诸人,远取诸物,首先是太阳的启发。这两种途径的结合,创建了中华文化与中国哲学。所以,研究中华文化,研究中国哲学,一不应该局限于书,二不应该局限于人,应该关注的是无限星空,首先是太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中 书外 太阳 月亮 北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极智慧:物理学重建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明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3-146,共4页
"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这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副主席惠勒教授,在中国演讲时所下的结论。在惠勒演讲集的第一页上,出现了中国文化源头的太极图,远古的太... "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这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副主席惠勒教授,在中国演讲时所下的结论。在惠勒演讲集的第一页上,出现了中国文化源头的太极图,远古的太极图与现代物理学重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太极之中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智慧,能来解答这一问题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 图书 智慧 物理学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阳五行:循环而精确的太阳法则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明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3,共7页
阴阳五行,在先秦典籍与汉代文献中无处不在,近百年来却受到了强烈的批判,被斥之为无法重复、无法验证的玄学。阴阳五行到底"玄不玄"?如果认清了阴阳五行的根源,这一难题瞬间即可迎刃而解。阴阳五行发源于十月太阳历。太阳历... 阴阳五行,在先秦典籍与汉代文献中无处不在,近百年来却受到了强烈的批判,被斥之为无法重复、无法验证的玄学。阴阳五行到底"玄不玄"?如果认清了阴阳五行的根源,这一难题瞬间即可迎刃而解。阴阳五行发源于十月太阳历。太阳历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同时又是一个严密的时空体系,其第一特征就是严格的规定性,第二特征就是无限循环性。知道了阴阳五行与太阳的关系,才会明白阴阳五行为什么在先秦典籍中无所不在的奥秘,才会明白当代西方一流物理学家敬重阴阳的奥秘。天文学是人类第一学,历法是人类第一法。研究中华文化,应该从天文历法开始,而且首先应该从太阳历开始。以太阳历为基础研究中华文化,会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五行 十月太阳历 十二月太阳历 第一学 第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元文化与物理学的重建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明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35,共8页
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这是大物理学家惠勒的结论。现代物理学存在着两大根本缺陷:一是自身无法统一,二是不能完整地解释宇宙。天文历法是中华元文化的基础。在文字之外,天文历法是用太极、图书、八卦... 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这是大物理学家惠勒的结论。现代物理学存在着两大根本缺陷:一是自身无法统一,二是不能完整地解释宇宙。天文历法是中华元文化的基础。在文字之外,天文历法是用太极、图书、八卦、九宫、占盘等表达的。中华元文化中的天文学解答的是全局性、根本性、规律性的问题,解答的是永恒法则。中华元文化可以孕育出领先于世界的文明,也一定能对物理学的重建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学 中华元文化 阴阳 河图 洛书 八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从太阳历出发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明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8,共8页
有此树有此木必有此根此本,研究树木不能忘记根本。有其水必有其源,研究水不能忘记源。同样的道理,研究中国哲学,也应该追溯其根其本其源。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这部书那部书,因为书中的道理在书外。研究中国哲学,也不能止于... 有此树有此木必有此根此本,研究树木不能忘记根本。有其水必有其源,研究水不能忘记源。同样的道理,研究中国哲学,也应该追溯其根其本其源。中国哲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这部书那部书,因为书中的道理在书外。研究中国哲学,也不能止于这一子那一子,因为先秦诸子论证问题的基本依据是天道,天道不在书中在天文。《周髀算经》《逸周书》《管子》共同指出,太阳可以代表天道。《周易·系辞上》指出,日月可以论自然之道。研究中国哲学,是不是应该关注人文之上的天文,是不是应该关注书外的太阳月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问 哲学 太阳 月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文字之外的道理
11
作者 刘明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3-147,共5页
众所周知,全世界的重要经典都是由文字所组成,唯独中华民族的《周易》是由六十四卦与文字两种符号组成的。卦者,象也。象为源,经传文字为流。文字中的道理源于象。文化研究如果只重视文字而忘记了象,如同研究江河时忘记了源头,研究大树... 众所周知,全世界的重要经典都是由文字所组成,唯独中华民族的《周易》是由六十四卦与文字两种符号组成的。卦者,象也。象为源,经传文字为流。文字中的道理源于象。文化研究如果只重视文字而忘记了象,如同研究江河时忘记了源头,研究大树时忘记了根本。象中有生生不息的物理,象中有自强不息的人理,象中有尚象制器的器理,还有那灵活而奇特的、行而论道的思维方式。象之研究,不但要体现在一篇一篇的文章上,而且还应该体现在一件件器具的发明创造以及一个个新问题的提出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定性 象征性 变化性 行而论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点两线下的中华文化——太阳与中华文化之二
12
作者 刘明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115,共6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源头处的中华文化却异常简洁。立竿测影,测出了太阳回归年中的日影长短两极。以日影长短两极为基础,中华先贤确定了冬至夏至两个时令点,画出了内衡外衡两个圆。内衡外衡,实际上就是南北回归线。正是这两点两线,演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源头处的中华文化却异常简洁。立竿测影,测出了太阳回归年中的日影长短两极。以日影长短两极为基础,中华先贤确定了冬至夏至两个时令点,画出了内衡外衡两个圆。内衡外衡,实际上就是南北回归线。正是这两点两线,演化出了伟大、永恒而长青的中华文化。认识了两点两线之间的一步步细分,可以系统地认识中华文化源头的一系列千古之谜,可以真正认识中华文化的永恒性与长青性。认识中华文化,必须从认识两点两线入手;创造新的中华文明,也必须从重新认识两点两线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至夏至 南北回归线 太阳 阴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文·天气·天灾——重新认识源头文化中的系统认识论
13
作者 刘明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1-146,共6页
面对必然的自然灾害,为何不能必然预知?是形下技术手段落后还是形上思维方式有悖于自然规律?“言天文不言气象,言气象不言天文”,这是天文、气象两界所信奉的准则。这与西医“头痛说头,脚痛说脚”一样,均在概念思维的范围之内。概念思... 面对必然的自然灾害,为何不能必然预知?是形下技术手段落后还是形上思维方式有悖于自然规律?“言天文不言气象,言气象不言天文”,这是天文、气象两界所信奉的准则。这与西医“头痛说头,脚痛说脚”一样,均在概念思维的范围之内。概念思维在天文与气象之间筑起了厚厚的围墙,使两个学科“老死不相往来”。中华元典告诉后人,天与地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大系统。天文变化决定着地球上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决定着或风或雨的天气变化,决定着小蚯蚓的冬眠与苏醒。以天地人合一的系统认识论为基础,中华先贤创建了以天文论天气的天文气象学。从《尚书》《诗经》《左传》《孙子兵法》中可以看出,当其时不管是圣贤还是普通人乃至妇幼都能够做出天气预报,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认识了天文与天气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说天文与天气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那么地震、海啸、洪水、酷热、严寒这些自然灾害仅仅是由地球本身因素所引起的吗?以天文论天气,这是中华先贤已有的贡献。在先贤的基础上,能不能以天文论天灾呢?有某种天文,就有某种天气,这是已有的结论。那么,有某种天文,有没有相应的某种天灾呢?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应该延续祖先留下的系统认识论,二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定量求证手段,争取在天灾预报领域内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 天气 天灾 系统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