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关节腔内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治疗高原地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被引量:5
1
作者 陈伟文 唐亚群 +6 位作者 加央扎西 谢文杰 吕涛 旺堆 赵琴 张恒 黄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1,共5页
目的观察以超声引导下关节腔内注射高渗葡萄糖(HG)治疗高原地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价值。方法纳入91例高原地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24个病变膝关节,根据治疗药物将膝关节分为20%HG组(n=67)、25%HG组(n=42)及玻璃酸钠组(n=15);比较... 目的观察以超声引导下关节腔内注射高渗葡萄糖(HG)治疗高原地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价值。方法纳入91例高原地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24个病变膝关节,根据治疗药物将膝关节分为20%HG组(n=67)、25%HG组(n=42)及玻璃酸钠组(n=15);比较治疗前、后临床及超声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第12、48周,3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20%HG组和25%HG组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25%HG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2周Lysholm评分差值、治疗前与治疗后第48周VAS评分差值均高于20%HG组(P均<0.05)。20%HG组治疗后第48周关节渗出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第12及48周滑膜血流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25%HG组治疗后第48周关节渗出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第12及48周滑膜增生和滑膜血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玻璃酸钠组治疗后第48周关节渗出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第12及48周滑膜增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关节腔内注射HG、尤其注射25%HG对于治疗高原地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葡萄糖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生存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丘卫红 郝元涛 +8 位作者 钟兴 李奎 郑金利 张映霞 谢丽君 黄小燕 伍少玲 李舜 罗苑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测量脊髓损伤患者住院康复期的生存质量,以及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生仔质量的影响,探讨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方式。方法:91例符合人选标准的住院康复期的脊髓损伤患者,分为综合康复组和传统康复组:100例符合入选标准... 目的:测量脊髓损伤患者住院康复期的生存质量,以及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生仔质量的影响,探讨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方式。方法:91例符合人选标准的住院康复期的脊髓损伤患者,分为综合康复组和传统康复组:10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骨关节疾患非脊髓损伤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脊髓损伤患者26-50岁占57.14%,损伤原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占73.63%。比较生仔质量总分及各领域得分,脊髓损伤患者明显低于骨关节疾患非脊髓损伤患者(P<0.05)。治疗前后比较,综合康复组和传统康复组生存质量总分、生理领域得分、环境领域得分均有所提高(P<0.05),但心理领域得分有所下降,社会领域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总分、生理领域得分综合康复组比传统康复组提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BI均有明显提高(P<0.01),综合康复组比传统康复组改善更叫显(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康复期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比骨关节疾患非脊髓损伤人群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与传统中医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康复期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生存质量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间隔性脊柱骨折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方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483-484,共2页
目的 :探讨多节段间隔性脊柱骨折的受伤机制及漏诊原因 ,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性分析我院近 6年来连续收治的 2 45例脊柱骨折病例 ,其中多节段间隔性脊柱骨折 2 1例 ,延迟诊断和漏诊 10例 ,结合伤因及骨折表现 ,通过... 目的 :探讨多节段间隔性脊柱骨折的受伤机制及漏诊原因 ,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和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性分析我院近 6年来连续收治的 2 45例脊柱骨折病例 ,其中多节段间隔性脊柱骨折 2 1例 ,延迟诊断和漏诊 10例 ,结合伤因及骨折表现 ,通过复习文献 ,阐述受伤机制 ,对漏诊原因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多节段脊柱间隔性骨折占整个脊柱骨折的 8 6 % ,其具有损伤暴力大 ,致伤机制复杂 ,常合并其他损伤 ,易于漏诊或延迟诊断 (本组占 47 6 % )的特点。结论 :对多发伤患者应常规拍摄脊柱X线片 ,提高对本损伤的认识 ,尽早排除有否脊柱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柱骨折 诊断 治疗 临床分析 MNS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三维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
4
作者 林志荣 王旭生 王素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5期352-353,共2页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腰段 骨折固定术 AF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的研制与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曾浪清 曾路路 +5 位作者 陈云丰 刘燕洁 杨辉 林志荣 张闻 魏海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7-414,共8页
目的研制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以解决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大、小结节的固定问题,并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评估其固定肱骨大、小结节的稳定性。方法取12具新鲜冰冻带肩袖肌的肱骨标本,编号后随机分成A、B两组,建立相同的肱骨大、小结节骨... 目的研制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以解决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大、小结节的固定问题,并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评估其固定肱骨大、小结节的稳定性。方法取12具新鲜冰冻带肩袖肌的肱骨标本,编号后随机分成A、B两组,建立相同的肱骨大、小结节骨折模型。其中,A组用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B组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缝线缝合固定,小结节同时加用1枚3.5 mm空心螺钉固定。分别对两组标本进行肩胛下肌、冈下肌及小圆肌、冈上肌牵拉实验及大、小结节抗拉实验测试。结果肩胛下肌牵拉实验:A组在18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均明显小于B组(P<0.05)。冈下肌及小圆肌牵拉实验:两组在15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冈上肌牵拉实验:两组在9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节抗拉实验:A组失效载荷明显大于B组,且A组失效位移明显小于B组(P<0.05)。大结节抗拉实验:两组在失效载荷、失效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对肱骨小结节的固定效果较缝线+空心钉螺钉固定更坚强,具有能同时固定大、小结节的优势。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复杂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固定与后前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远辉 蒋煜文 +3 位作者 曾浪清 林志荣 向阳 符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63-1867,共5页
目的评价二种复位、固定方式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对74例三踝骨折患者(均伴中大块后踝骨折)进行研究。随机分两组:一组,间接复位、经皮从前向后固定(前后固定组,37例);另一组,通过后外侧入路直接复... 目的评价二种复位、固定方式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对74例三踝骨折患者(均伴中大块后踝骨折)进行研究。随机分两组:一组,间接复位、经皮从前向后固定(前后固定组,37例);另一组,通过后外侧入路直接复位、从后向前固定(后前固定组,37例)。最终69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前后固定组34例,后前固定组组35例。分别统计骨折类型、活动度和并发症等。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2.6个月(8.5~24个月)。踝关节X线评估显示,后前固定组患者的复位质量明显优于前后固定组,两组患者分别有65.7%和38.2%完成优秀复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前后固定组背屈平均限制(5.91±0.67°)略低于后前固定组(6.47±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8.7%,有5例深静脉血栓,前后固定组3例,后前固定组2例;后前固定组中有1例浅表伤口感染,用抗生素和局部伤口换药治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结论后踝骨折在从后向前固定中能直视下复位,达到更好的复位和固定;间接复位,从前往后固定有更好的功能结果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固定方式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清 文益民 +1 位作者 毛吉刚 付海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6期2561-2562,共2页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髋臼骨折59例。所有骨折按Letournel-Judet的方法分型,其中后壁骨折20例,后柱骨折5例,前柱骨折6例,横形骨折5例,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横形伴后壁骨折2例,"T...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髋臼骨折59例。所有骨折按Letournel-Judet的方法分型,其中后壁骨折20例,后柱骨折5例,前柱骨折6例,横形骨折5例,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横形伴后壁骨折2例,"T"形骨折3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3例,双柱骨折7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手术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36例,髂腹股沟入路2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结果:根据Matta影像学复位标准,解剖复位42例,良好复位12例,差2例,关节轮廓复位3例。所有病例随访1~5年,平均3.2年。根据Merled’Aubigne的临床评定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73%(43/59),解剖复位和非解剖复位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8%(37/42)和35%(6/17)(P<0.01)。结论:髋臼骨折手术疗效与复位质量密切相关,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切口入路、手术顺序和内固定植入位置是提高复位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髋臼 骨折固定术 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开门入路椎间盘摘除术68例
8
作者 钟波涛 林志荣 赖有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7期755-756,共2页
目的 :探索椎间盘手术的新术式。方法 :采用单开门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术 ,然后将门重新关闭。结果 :治疗 6 8例 ,优良率为 94 2 %。结论 :单开门入路椎间盘摘除术具有手术野显露清楚 ,不破坏脊柱后部结构 ,无需特殊器械 ,易于在基层推广 ... 目的 :探索椎间盘手术的新术式。方法 :采用单开门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术 ,然后将门重新关闭。结果 :治疗 6 8例 ,优良率为 94 2 %。结论 :单开门入路椎间盘摘除术具有手术野显露清楚 ,不破坏脊柱后部结构 ,无需特殊器械 ,易于在基层推广 ,对需扩大椎管的病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摘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