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药水专用篮在眼科病房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彭妙 肖秀英 +3 位作者 林碧霞 徐钰 李海连 彭春秀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8期5-5,共1页
点眼药水是眼科最重要的给药途径,也是眼科主要护理工作之一,科学有效的点眼操作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1]。通常眼药水发给患者置于床旁桌上供患者专用,我科根据眼药水瓶小、种类多的特点,制作了眼药水专用篮投入使用,满意度明显提升。... 点眼药水是眼科最重要的给药途径,也是眼科主要护理工作之一,科学有效的点眼操作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1]。通常眼药水发给患者置于床旁桌上供患者专用,我科根据眼药水瓶小、种类多的特点,制作了眼药水专用篮投入使用,满意度明显提升。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药水专用篮 眼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猪角膜板层移植治疗兔角膜损伤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施文建 侯光辉 +1 位作者 吴静 徐锦堂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0-305,共6页
目的研究种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猪角膜基质治疗兔角膜损伤的可能性。方法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人MSCs并传代,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及诱导成脂、成骨分化鉴定。1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取第3代MSCs接种于去上皮的... 目的研究种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猪角膜基质治疗兔角膜损伤的可能性。方法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人MSCs并传代,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及诱导成脂、成骨分化鉴定。1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取第3代MSCs接种于去上皮的猪角膜基质上,培养4 d后移植到广泛损伤的兔角膜上,对照组单纯移植去上皮猪角膜基质。术后2、4、8周,取各实验眼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移植的MSCs及猪角膜基质的存活、转归及移植局部的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后角膜上皮细胞角蛋白12的表达。结果培养获得的MSCs中CD29阳性者占95.97%,CD44阳性者占96.49%,CD90阳性者占92.79%,CD105阳性者占94.66%,CD34阳性者占0.59%,CD45阳性者占0.36%,符合MCSs的免疫表型,并可以诱导成脂及成骨分化。实验组MSCs接种到去上皮猪角膜基质后贴附、生长迅速,术后植片在植床上存活良好,无排斥反应,角膜较对照组透明,新生血管少,而对照组在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实验组角膜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均检测出CK12阳性细胞。结论种植MSCs的猪角膜基质移植到损伤兔角膜后可以存活,MSCs可以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具有构建组织工程角膜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猪角膜基质 组织工程角膜 角膜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及培养鸡角膜缘上皮对外周血T细胞CD 69分子的活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侯光辉 徐锦堂 +3 位作者 江振友 狄静芳 曾耀英 王遂照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研究不同状态的羊膜、鸡角膜浅板层和培养鸡角膜缘上皮细胞,对人外周血T细胞的刺激.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 69表达的影响。 方法 随机采取6例健康成人外周血,制备不同状态的羊膜、鸡角膜缘上皮细胞... 目的 研究不同状态的羊膜、鸡角膜浅板层和培养鸡角膜缘上皮细胞,对人外周血T细胞的刺激.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 69表达的影响。 方法 随机采取6例健康成人外周血,制备不同状态的羊膜、鸡角膜缘上皮细胞和鸡角膜浅板层并联合羊膜作刺激原,设立阴性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刺激原.将10组刺激原分别与全血混合培养36 h,标记检测的抗体,用流式细胞仪分析。 结果 未见新鲜羊膜、去上皮新鲜羊膜及保存羊膜对外周血 T细胞及CD 8+T细胞表面分子CD 69产生活化表达;以羊膜为底物培养鸡角膜缘上皮细胞、鸡角膜浅板层未使人外周血 T细胞及CD 8+T细咆亚群表面分子CD 69产生活化表达;TGF-β1可明显下调人外周血T细胞及CD8+T细胞亚群表面分子CD69的活化表达。 结论 进一步支持羊膜免疫原性很低的观点;单用或联合羊膜应用培养鸡角膜缘上皮细胞和鸦角膜浅板层对人外周血T细胞及CD 8+T细胞亚群免疫刺激作用很弱;进一步支持TGF-β1有明显免疫抑制作用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鸡角膜 浅板层 鸡角膜缘上皮细胞 外周血T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 角膜缘上皮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徐舒怡 侯光辉 +1 位作者 吴静 徐锦堂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82-887,共6页
背景眼表疾病导致的角膜盲已成为全球致盲性角膜疾病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组织工程角膜为眼表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到兔角膜基质后的分化发育... 背景眼表疾病导致的角膜盲已成为全球致盲性角膜疾病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组织工程角膜为眼表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移植到兔角膜基质后的分化发育情况,探讨人UC-MSCs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以及治疗兔角膜损伤的可行性。方法获取人脐带组织,采用Ⅳ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纯化人UC—MSCs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扩增和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及诱导成骨分化鉴定。2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将人UC—MSCs接种于去上皮的猪角膜基质上,培养4d后行实验组兔左眼板层角膜移植;对照组以相同的手术方法单纯移植去上皮猪角膜基质。术后对角膜定期行活体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并分别于术后2、4、8周摘除各组实验眼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检查,评价移植到兔角膜基质的人UC-MSCs的存活、分化以及移植局部的反应等;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移植后角膜上皮细胞中角蛋白3(CK3)、CKl2以及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ABCG2)的表达。结果消化培养的人UC—MSCs呈圆形,细胞胞体较大,贴壁后细胞呈长梭形。培养获得的人UC—MSCs的细胞表型CD105^+/CD29^+/CD44^+/CD34^-/CD45^-,并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实验组人ISC—MSCs接种到去上皮猪角膜基质后贴附良好、生长迅速,术后植片在植床上存活良好,种植了人UC-MSCs的去上皮猪角膜移植到兔眼,可见实验组受体角膜较对照组透明,未见明显新生血管,在活体共焦显微镜下可见新生的角膜上皮样细胞,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免疫荧光检测可见在重建的角膜上皮层检测到CK3及CKl2的阳性表达,而未见ABCG2的表达。结论将种植了人UC—MSCs的猪角膜基质移植到损伤的兔角膜后,人UC—MSCs可以存活、增生并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可用于修复甚至重建损伤的角膜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猪角膜基质 组织工程角膜 上皮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膜环扎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的眼表改变 被引量:5
5
作者 薛艳 侯光辉 +1 位作者 纪虹 朱晓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1-462,共2页
目的观察巩膜环扎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的眼表改变。方法对30例(3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环扎术,分别于术前3d、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行患眼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比较术前、术... 目的观察巩膜环扎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的眼表改变。方法对30例(3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环扎术,分别于术前3d、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行患眼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比较术前、术后的检查结果。结果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显示,术前3d(12.75±2.96)mm与术后1周(5.55±3.89)mm、2周(8.32±2.85)m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4.00,P<0.01);泪膜破裂时间结果显示,术后1周(9.02±3.62)s、2周(10.11±4.76)s、1个月(12.35±4.33)s与术前3d(15.65±5.03)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5,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周染色阳性眼数与术前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35)。结论巩膜环扎术会影响眼球表面微环境,术中应尽量减小手术范围和损伤程度,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环扎术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眼表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羊膜为底物培养鸡角膜缘上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侯光辉 徐锦堂 +1 位作者 江振友 林晨 《眼科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21-523,共3页
目的 为眼表面重建术提供良好的移植材料。方法 用胰酶及EDTA消化法去除羊膜上皮将消化、离心获得的鸡角膜缘上皮细胞调成 1× 10 7/mlDMEM悬液 ,接种在 6孔培养板底的羊膜基底膜面 ,放入 3 7℃ ,5 %CO2 孵箱培养。结果  48h羊... 目的 为眼表面重建术提供良好的移植材料。方法 用胰酶及EDTA消化法去除羊膜上皮将消化、离心获得的鸡角膜缘上皮细胞调成 1× 10 7/mlDMEM悬液 ,接种在 6孔培养板底的羊膜基底膜面 ,放入 3 7℃ ,5 %CO2 孵箱培养。结果  48h羊膜上培养细胞形成单层 ,较培养板上培养的同种细胞小 ,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及侧面足状突丰富 ,立体感明显。结论 以羊膜基底膜为底物培养的鸡角膜缘上皮细胞可以着床生长并形成完整的单层上皮 ,为眼表重建使用羊膜及基底膜面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提供了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缘上皮细胞 羊膜 眼表重 角膜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工程角膜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徐舒怡(综述) 侯光辉(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6-200,共5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类位于骨髓基质细胞系中的非造血类成体干细胞。基于BMSCs遗传背景稳定、多向分化潜能、易于获取、容易体外培养与增生,其在组织工程角膜中具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目前大量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BMSC...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类位于骨髓基质细胞系中的非造血类成体干细胞。基于BMSCs遗传背景稳定、多向分化潜能、易于获取、容易体外培养与增生,其在组织工程角膜中具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目前大量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BMSCs可以分化为角膜缘干细胞、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样细胞,并且对眼表损害的修复也有重要作用;BMSCs在角膜的应用常借助于某种载体,如异种角膜基质、羊膜等。然而,BMSCs作为组织工程角膜的种子细胞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多向分化机制尚不明确,BMSCs鉴定尚缺乏统~标准,理想支架材料的选择,细胞大量扩增可能存在致瘤问题等。就BMSCs在组织工程角膜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角膜 支架载体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兔角膜基质细胞的一种新方法——悬浮基质片法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义 侯光辉 +1 位作者 吴静 徐锦堂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寻找一种新的、简易的兔角膜基质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去除兔角膜上皮层、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层,将处理后剩下的全层基质(简称基质片)置于6孔板中,分别进行悬浮培养(悬浮基质片法)、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培养、Ⅱ型胶原蛋白酶消化法培养... 目的寻找一种新的、简易的兔角膜基质细胞培养方法。方法去除兔角膜上皮层、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层,将处理后剩下的全层基质(简称基质片)置于6孔板中,分别进行悬浮培养(悬浮基质片法)、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培养、Ⅱ型胶原蛋白酶消化法培养。观察所培养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并进行波形蛋白免疫组化鉴定。结果采用悬浮基质片法可成功培养出兔角膜基质细胞,细胞具有长短不等的数个突起,呈梭形、不规则三角形或纺锤形,核椭圆、居中,胞浆清亮,未见其他细胞混杂其中。悬浮培养8~10d贴壁,贴壁后约5d基本融合。其生物学特性与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及Ⅱ型胶原蛋白酶消化法培养的细胞一致。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显示3种方法均为阳性。结论悬浮基质片法培养角膜基质细胞,不需用酶,且具有简便、可靠、不易污染、成功率高等明显优势,为角膜基质细胞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基质细胞 培养 组织工程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液生长因子含量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彭辉灿 金婉容 赵惠清 《眼科研究》 CSCD 1999年第6期441-443,共3页
目的 探讨生长因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方法 选41 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 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其TNF,FGF,TGFβ,EGF 的含量。 结果 PVR 患者视网膜下液中TNF,EGF,... 目的 探讨生长因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方法 选41 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 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其TNF,FGF,TGFβ,EGF 的含量。 结果 PVR 患者视网膜下液中TNF,EGF,FGF 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5) 。TNF,EGF,FGF 浓度C 组高于B 组,B 组高于A 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5) ,TGFβ在A 组及对照组均未测到,而C,B 两组可测到其浓度,C 组明显高于B 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5) 。视网膜下液中TNF,EGF 浓度各组高于血浆中TNF,EGF 浓度,差异有显著性( P< 0 .05) 。 结论 生长因子在PVR 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液 生长因子 玻璃体 视网膜病变 P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α,25-二羟维生素D_3对早期角膜移植小鼠Th17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
10
作者 吴静 张瑾 +3 位作者 侯光辉 崔裕波 王超 陈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26-2231,共6页
目的:观察在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的小鼠模型中,1α,25-二羟维生素D3对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作为受体,BALB/c小鼠作为供体,建立小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模型。术后隔日对角膜移植小鼠腹腔注射1.0μg 1α,25二羟维... 目的:观察在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的小鼠模型中,1α,25-二羟维生素D3对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作为受体,BALB/c小鼠作为供体,建立小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模型。术后隔日对角膜移植小鼠腹腔注射1.0μg 1α,25二羟维生素D3(维生素D3干预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大豆油。在裂隙灯活组织镜下观察角膜移植物的透明情况,评估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取角膜移植物做病理学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中IL-17、RORγt和IFN-γ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分析外周血中RORγt及IL-17的蛋白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IL-17和IFN-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α,25-二羟维生素D3显著地抑制了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同时减少了角膜移植物的炎性渗出。应用1α,25-二羟维生素D3治疗后,小鼠脾脏中IL-17、RORγt和IFN-γ的表达水平降低;外周血中IL-17、RORγt和IFN-γ的表达水平被下调。结论:1α,25-二羟维生素D3抑制小鼠同种异体角膜排斥反应的作用与IL-17及相关细胞因子RORγt细胞调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二羟维生素D3 角膜移植术 辅助性T细胞17 白细胞介素17 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造影临床分析
11
作者 纪虹 赵惠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9期749-750,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眼底荧光造影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电泪道浚通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鼻泪管阻塞 被引量:4
12
作者 叶楠 侯光辉 +3 位作者 徐锦堂 徐晖 薛燕 刘小浩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2期913-914,共2页
目的探讨高频电泪道浚通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鼻泪管阻塞的疗效。方法将86例鼻泪管阻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5例采用高频电泪道浚通术,治疗组41例采用高频电泪道浚通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愈... 目的探讨高频电泪道浚通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鼻泪管阻塞的疗效。方法将86例鼻泪管阻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5例采用高频电泪道浚通术,治疗组41例采用高频电泪道浚通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愈者32例(71.11),治疗组治愈者38例(92.6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电泪道浚通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鼻泪管阻塞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道浚通术 丝裂霉素 鼻泪管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内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及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祁冰 侯光辉 +2 位作者 季青山 崔裕波 吴静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81-885,共5页
背景角膜盲是中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组织工程移植膜的构建将为角膜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而选择和培养理想的种子细胞是工程化角膜的基础。目的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角膜内皮细胞(CECs)... 背景角膜盲是中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组织工程移植膜的构建将为角膜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而选择和培养理想的种子细胞是工程化角膜的基础。目的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角膜内皮细胞(CECs)并进行常规培养,观察并鉴定细胞体外生长的生物学特性,为实验研究和工程化角膜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3月龄新西兰白兔12只,摘除新鲜眼球,光学显微镜下将兔角膜带有内皮细胞的后弹力层面完整分离,胰蛋白酶消化、纯化后得到CECs,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锥虫蓝染色法计算培养细胞的存活率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CM—Dil染色法进行细胞标记传代;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抗体的表达,对细胞进行细胞表型鉴定;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表面结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质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结果揭取带有内皮细胞的后弹力层联合酶消化法可快速获得大量纯化的CECs,且快速贴壁生长并增生,体外培养5~7d即融合形成单层,呈铺路石样排列,培养细胞的存活率为95%;CM—Dil染色显示培养的CECs呈现红色环状的荧光颗粒,标记率达90%以上,连续传代后仍显示红色荧光。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培养细胞呈多角形,核圆,细胞质中NSE呈棕黄色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细胞间足突相互连接,细胞体积大而扁平;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间ZO-1呈绿色荧光。结论通过完整分离角膜后弹力层联合胰蛋白酶消化法可体外培养、纯化和传代兔CECs,传2~3代的细胞具有CECs的生物学特性,有望为组织工程化角膜内皮移植膜的构建提供优质的种子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后弹力层撕除联合酶消化 细胞培养 细胞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TA对兔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晓静 侯光辉 +2 位作者 吴静 徐锦堂 唐光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0-1122,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EDTA对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取揭取角膜后弹力层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兔CECs;分别用0.5mmol.L-1、2.5mmol.L-1、5.0mmol.L-1的EDTA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兔CECs1h。然后于...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EDTA对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取揭取角膜后弹力层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兔CECs;分别用0.5mmol.L-1、2.5mmol.L-1、5.0mmol.L-1的EDTA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兔CECs1h。然后于24h、48h、72h、96h观察不同浓度的EDTA对兔CECs的影响。采用CCK-8检测方法测定在450nm处各吸光度(A值)来判断CECs的增殖状况。采用流式细胞检测仪对各组细胞周期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揭取带内皮细胞的后弹力层联合酶消化法培养的兔CECs可很快贴壁、增殖,并在4~5d融合为单层。CCK-8检测结果显示0.5mmol.L-1、2.5mmol.L-1、5.0mmol.L-1的EDTA作用后各个时间点均能使CECs的吸光度发生改变,同一时间点0.5mmol.L-1的EDTA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最为显著,各摩尔浓度的EDTA对兔CECs作用后96h吸光度改变最明显(A值分别为:2.5952±0.0530、2.0904±0.1592、0.9391±0.0772)。作用48h后0.5mmol.L-1组兔CECs的S+G2/M期细胞所占比例(A值为1.2925±0.018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2.5mmol.L-1、5.0mmol.L-1组与阴性对照组(A值为0.9212±0.084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5mmol.L-1的EDTA作用于兔CECs1h后的不同时间均有明显的促进增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胺四乙酸 角膜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齐文娟 吴静 +3 位作者 侯光辉 王观峰 陈剑 徐锦堂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01-704,共4页
目的建立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模型,观察不同时相的角膜上皮缺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8组,按每天处死1组大鼠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缺损组(A、B、C、D、E、F、G)和空白对照组。对... 目的建立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模型,观察不同时相的角膜上皮缺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8组,按每天处死1组大鼠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缺损组(A、B、C、D、E、F、G)和空白对照组。对全部缺损组大鼠建立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模型,每天对缺损组大鼠左眼行角膜上皮刮除术,第1次术后1d处死缺损组A组大鼠,然后对剩余缺损组大鼠左眼行角膜上皮刮除术;第2次术后1d处死缺损组B组大鼠,然后对剩余缺损组大鼠左眼行角膜上皮刮除术,依此类推连续7d,并在无菌条件下获取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B、D组S期细胞百分数分别为16.76%±4.49%、17.95%±2.77%,明显高于其他缺损组和对照组(均为P<0.05),B、D组G1期细胞百分数分别为72.26%±8.81%、71.33%±5.30%,均低于其他缺损组和对照组(均为P<0.05);但B、D组S期细胞及G1期细胞百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C、E、F、G组及对照组间的S期细胞及G1期细胞百分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模型,在缺损持续的第3天和第5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周期 角膜上皮缺损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段海霞 曹志星 +1 位作者 管怀进 张天一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2-505,共4页
背景 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结构和功能的受损有直接关系,而白内障LECs的特征性形态学变化是目前证实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最有力的证据,了解不同类型白内障的LECs形态变化对于研究不同环境或不同疾病对LECs的生物学行为... 背景 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结构和功能的受损有直接关系,而白内障LECs的特征性形态学变化是目前证实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最有力的证据,了解不同类型白内障的LECs形态变化对于研究不同环境或不同疾病对LECs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白内障LECs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在白内障摘出手术过程中分别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及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晶状体前囊膜各15片,各种类型白内障的前囊膜分别进行锥虫蓝-茜素红(TB-AR)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LECs的活性和形态,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种类型白内障LECs的超微结构改变,对不同类型白内障的LECs生物学行为进行比较.结果 TB-AR染色结果表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LECs大小不等,呈多边形,镶嵌样排列,少量细胞死亡,细胞膜模糊不清,细胞核呈圆形;糖尿病性白内障LECs水肿,体积增大,细胞大小不等;而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LECs体积较小,大部分细胞死亡.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囊膜为一均质膜,LECs层呈单层排列,多数细胞结构完整,紧密贴附于前囊膜上;糖尿病性白内障前囊膜部分区域LECs与囊膜间有空隙,细胞核大小不等;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LECs较小,形态不规则,细胞着色深.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前囊膜及多数LECs形态正常,细胞间以及细胞与囊膜间连接尚可;糖尿病性白内障LECs之间以及细胞与囊膜间也可见紧密连接,但显示细胞水肿,细胞间隙扩大,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LECs可见细胞质嵌合突起,细胞质内有空泡变性.结论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和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均以LECs的变性、坏死、凋亡为共同的细胞学基础,但糖尿病性白内障和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LECs改变明显重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上皮细胞 锥虫蓝-茜素红染色 苏木精-伊红染色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角膜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姗姗 吴静 +3 位作者 孙国栋 侯光辉 陈剑 徐锦堂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并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体外获取及培养增殖的方法并鉴定;观察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 endothelial cells,CEC)与hUCMSCs共培养后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方法:用... 目的:探讨并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体外获取及培养增殖的方法并鉴定;观察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 endothelial cells,CEC)与hUCMSCs共培养后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方法: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hUC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hUCMSCs免疫表型;将CEC分别与hUCMSCs、兔角膜基质细胞在Transwell体系中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内皮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采用酶消化法能有效分离纯化hUCMSCs。接种24h,贴壁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形、多边形或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代细胞均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记CD34、CD45和HLA-DR。与空白对照组CEC周期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与基质细胞组角膜内皮细胞S期细胞比例增加,G1期细胞比例下降,干细胞组增加幅度高于基质细胞组。干细胞组角膜内皮细胞S期细胞比例比空白对照组的平均增加近17%,增殖能力显著提高。结论:经鉴定用酶消化法体外能成功分离培养出hUCMSCs,将其与CEC共培养能促进CEC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角膜内皮细胞 共培养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段海霞 郭凯 王班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59,共4页
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新生血管性疾病常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其氧化损伤机制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鲜有研究报道。 目的探讨BDNF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 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新生血管性疾病常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其氧化损伤机制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鲜有研究报道。 目的探讨BDNF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 方法将30只SPF级C57BL/6J幼鼠完全随机分为OIR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OIR组将日龄为7 d(P7)的幼鼠与哺乳母鼠同时置于体积分数为(75±3)%氧气的环境下喂养5 d,然后返回正常环境中饲养,以建立OIR模型。分别取2个组P17幼鼠各3只处死后分离眼球,制备视网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另各组选取3只幼鼠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眶后注射制备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分布。分别于2个组取P13、P15、P17小鼠各3只处死后提取视网膜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2个组幼鼠视网膜组织中BDNF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正常对照组P17小鼠视网膜内界膜光滑,未见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而OIR同龄小鼠可见大量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和新生血管管腔。正常对照组和OIR组P17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1.70±0.68)个和(45.3±3.1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5,P=0.00)。视网膜铺片显示,正常对照组P17幼鼠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而OIR组P17小鼠视网膜血管迂曲,毛细血管网状结构消失,可见大量视网膜无灌注区。OIR组P15、P17幼鼠视网膜组织中BDNF相对表达量为263.992±9.451和218.432±9.710,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30.324±7.779和115.846±7.3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42.3,P〈0.05)。 结论BDNF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趋势与OIR模型鼠新生血管形成的变化趋势一致,BDNF表达变化可能与OIR的病理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低氧/并发症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理 动物模型 近交系C57BL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角膜内皮中央与周围部端粒酶活性比较及其与增生潜能关系的研究
19
作者 何文婷 吴静 +2 位作者 侯光辉 陈剑 徐锦堂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3-335,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猫角膜内皮周围部和中央部的增生潜能。方法实验所用眼球取自不同年龄猫进行分组:幼年猫组(<6个月龄)和成年猫组(>18个月龄)各7只,每只猫均取一只眼球作中央部和外周部的分离,其角膜用9.5mm直径环钻分离巩膜组织,...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猫角膜内皮周围部和中央部的增生潜能。方法实验所用眼球取自不同年龄猫进行分组:幼年猫组(<6个月龄)和成年猫组(>18个月龄)各7只,每只猫均取一只眼球作中央部和外周部的分离,其角膜用9.5mm直径环钻分离巩膜组织,6.0mm直径环钻分离中央部和周围部,然后完整撕取带有角膜内皮细胞的后弹力层,根据每眼角膜取材部位不同分为周围部组和中央部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端粒酶活性,探讨角膜内皮中央部与周围部增生潜能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猫角膜内皮周围部组和中央部组端粒酶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58.510,P=0.000),周围部组高于中央部组,中央部组仅有微量表达。成年猫组和幼年猫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210,P=0.028),即端粒酶活性表达不受年龄因素影响。结论猫角膜内皮周围部具有增生潜能,且其增生能力不受年龄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 端粒酶活性 增生 中央部 周围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猪角膜脱细胞基质为载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构建实验性角膜后板层
20
作者 祁冰 侯光辉 +3 位作者 李柳 季青山 吴静 周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88-1293,共6页
目的:探讨以异种后弹力膜/基质为载体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向角膜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及移植术后在活体的生理功能。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诱导移植的种子细胞;取当地质检合格的猪眼球以直径6.2 mm、厚100μm、冷冻脱水... 目的:探讨以异种后弹力膜/基质为载体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向角膜内皮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及移植术后在活体的生理功能。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诱导移植的种子细胞;取当地质检合格的猪眼球以直径6.2 mm、厚100μm、冷冻脱水进行角膜深板层载体的制备;接种经CM-DiI荧光标记的第2~3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于载体的后弹力层面,体外培养7~10 d行细胞形态、密度、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待细胞与后弹力层面融合形成单层后,用于兔角膜移植。受眼:正常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24眼),实验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移植组)12眼,对照组(单纯猪角膜深板层移植组)12眼,全角膜范围去除术眼内皮细胞,实施移植手术。结果: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猪后弹力膜/基质载体上贴附生长,形成紧密连接的单层,形态近似六角形,呈铺路石状分布,具有正常兔角膜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术后8周实验组角膜基本透明,周边角膜略有水肿。对照组单纯猪角膜深板层移植后,移植角膜明显水肿、混浊。结论:以异种角膜后弹力膜/基质为载体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行异种异体移植后,能够在活体上成活,并能维持角膜透明,具有正常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是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移植的一种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猪角膜脱细胞基质 角膜内皮细胞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