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研究报告
1
《新经济》 2013年第17期3-5,共3页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被誉为"海上大熊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海域、北部湾、厦门以及台湾的周边水域。其中,以珠江口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最多,种群最为稳定。如何处理好保护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广东省...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被誉为"海上大熊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海域、北部湾、厦门以及台湾的周边水域。其中,以珠江口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最多,种群最为稳定。如何处理好保护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以及珠海市政府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如何扩大广大市民对于中华白海豚的认知程度、探究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海洋保护的现状,对处理好保护当地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保护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以及发展作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是一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好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学发展观 珠江口 海豚 中华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践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北侧沿线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及保护建议
2
作者 黄志雄 温华 +6 位作者 陈涛 王新星 陈宇健 陈希 肖尤盛 张朝明 方亮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的概率分别为15.31%(A)、17.30%(B)、8.97%(C)、5.85%(D),表明大桥北侧沿线水域依然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且其活动存在时空差异。在不同监测位点发现的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并无明显的昼夜差异。在桥梁结构的A、B和C 3个监测位点,低潮位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分别为1.56%、1.82%和0.78%,均高于高潮位阶段(0.94%、1.56%和0.26%);A和B点在涨潮和落潮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相近,但C和D点在涨潮阶段的发现概率分别为4.55%和3.64%,均高于落潮阶段(3.12%和1.30%),表明潮汐变化对中华白海豚在桥梁结构水域的栖息地选择上有一定影响且存在空间差异。根据声学监测结果推测,A和B点之间的水域可能是中华白海豚穿越大桥的重要区域,建议加强对该区域的巡查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港珠澳大桥 被动声学监测 栖息地利用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4头中华白海豚的病理解剖及死因鉴定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裕隆 陈加林 +1 位作者 陈红珊 吴玉萍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5,共5页
对珠江口海域4头死亡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进行外部形态检查和内脏器官病理解剖.从外部形态看,ZSC01~ZSC03三头都有明显的伤痕,而ZSC04则受海水浸泡表面已经严重腐烂.通过病理解剖,发现4头中华白海豚的内脏器官并无可见病变,... 对珠江口海域4头死亡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进行外部形态检查和内脏器官病理解剖.从外部形态看,ZSC01~ZSC03三头都有明显的伤痕,而ZSC04则受海水浸泡表面已经严重腐烂.通过病理解剖,发现4头中华白海豚的内脏器官并无可见病变,部分内脏器官由于死亡时间较久发生自溶和腐烂,并发现ZSC04的食道塞着一团毛发.根据它们的受伤情况和死亡情况进行死亡原因分析,初步鉴定ZSC01~ZSC03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致死,ZSC04则因食道阻塞而饿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病理解剖 死因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桉树密度下桉阔复层林的结构与组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锋 苏永新 +5 位作者 龚益广 徐明锋 何春梅 梁育兴 王凯 李春永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6期83-92,共10页
桉树Eucalyptus spp.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速生树种之一,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桉树林出现了地力衰退、病虫害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营造桉阔复层混交林是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益尝试。研究通过调查粤西桉阔复层混交... 桉树Eucalyptus spp.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速生树种之一,由于长期掠夺式经营,桉树林出现了地力衰退、病虫害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营造桉阔复层混交林是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益尝试。研究通过调查粤西桉阔复层混交林,分析不同桉树密度下林分结构、物种组成的差异,筛选不同桉树密度下林分结构更加稳定、生物多样性更高、林木生长更优的桉阔复层林。研究结果表明:低桉树密度林分中,天然更新物种占优势,黄牛木Cratoxylum ligustrinum、土蜜树Bridelia tomentosa、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是林分中主要的先锋树种;在高桉树密度林分,栽植物种占据优势,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是主要的栽植树种;桉树密度越接近的林分,其科属种组成差异越小,反之差异越大;不同桉树密度林分间的物种丰富度、个体密度没有显著差异,胸高断面积、平均高度、平均胸径则有显著差异(P<0.01);从径级结构来看,随着桉树密度的升高,林分的径级结构从倒“J”型分布向峰型分布发展。低桉树密度林有着稳定的天然林更新替代,但所处的演替阶段较早,高桉树密度林能更早到达林分成熟期,所处的演替阶段更高,可获取的林木资源更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密度 桉阔复层林 桉阔混交林 林分结构 物种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桉树密度下桉树-阔叶树复层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苏永新 龚益广 +5 位作者 王锋 徐明锋 何春梅 梁育兴 王凯 李春永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2期33-41,共9页
采用多响应置换检验、指示种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桉树-阔叶树复层林中不同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和指示植物,揭示不同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桉树密度林的物种多样性和个体数稍微高于中、高桉树密度林,中等桉... 采用多响应置换检验、指示种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桉树-阔叶树复层林中不同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和指示植物,揭示不同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桉树密度林的物种多样性和个体数稍微高于中、高桉树密度林,中等桉树密度林的均匀度高于其他两者;3种林分的个体数主要组成均为优势种,但物种主要组成为常见种和偶见种;在种面积曲线拟合的结果中,同等面积下,不同桉树密度林分拟合的物种数大小主要为低>中>高;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个体数等指标在不同桉树密度林分间均无显著差异,在多响应置换检验分析中,物种组成与分布在不同桉树密度间有极显著差异;所有林分共有7种指示植物,其中低、高桉树密度林分的指示植物分别有5种、2种,而中等桉树密度林分没有指示值和p值达到标准的指示植物。当桉树密度处于一定范围内时,桉树-阔叶树复层林可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密度 桉树-阔叶树复层林 物种多样性 物种组成 物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桉阔林乔木层碳密度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明锋 苏永新 +3 位作者 龚益广 王锋 张少杰 何春梅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以桉树和乡土阔叶树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关系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桉树密度下桉阔混交林碳密度的差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以400 m^(2)样方作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低桉树密度林的株数最高,高桉... 以桉树和乡土阔叶树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关系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不同桉树密度下桉阔混交林碳密度的差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以400 m^(2)样方作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低桉树密度林的株数最高,高桉树密度林的立木材积、碳储量、碳密度最大;(2)不同桉树密度林分的株数没有显著差异,立木材积、碳储量、碳密度均有显著差异;(3)桉阔林株数的径级分布呈倒“J”型,径级为2~8 cm时株数最高;立木材积、碳储量、碳密度的径级分布呈单峰型,径级为14~20 cm时3个指标的数值最高;中径级(12~22 cm)是林分碳密度的主要贡献部分,贡献了总碳密度的66.83%;高桉树密度林在中、大径级(6 cm≤DBH)的碳密度明显高于中、低桉树密度林;(4)碳密度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较弱,碳密度与物种丰富度、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碳密度与林分结构因子关系密切,与其中的人工植被、桉树的林分结构因子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桉阔林中桉树能明显提高林分的碳密度,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密度 桉阔林 碳密度 物种多样性 林分结构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