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移植术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预后因素分析——单中心10年经验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丁 蔡绍曦 +1 位作者 刘永光 郭颖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82-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相关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0年1月1日~2010年4月1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1520例,其中诊断IPFI80例,将其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相关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0年1月1日~2010年4月1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1520例,其中诊断IPFI80例,将其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统计患者性别、高龄、感染类型、感染发生时间、免疫抑制方案、是否使用生物制剂、抗真菌治疗5d后体温正常、肾功能不全、空腹血糖高、营养不良、机械通气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抗真菌治疗5d后CPIS较治疗前下降、抗真菌治疗药物方案14项相关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抗真菌治疗5d后体温正常(P=0.024)、空腹血糖高(P=0.001)、肾功能不全(P=0.002)、营养不良(P=0.018)、感染发生时间(P=0.046)、抗真菌治疗5d后CPIS降低(P=0.000)、机械通气(P=0.000)等7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其带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OR=18.096)、机械通气(OR=130.7)、抗真菌治疗第5天CPIS降低(OR=0.011)是影响肾移植术后IPFI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治疗第5dCPIS降低是保护性因素。结论评估肾移植术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后因素,经验性治疗以及抢占先机治疗,积极肾脏替代治疗,并根据第5天CPIS评分调整治疗方案,对改善肾移植术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预后因素 肾移植 LOGISTIC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患者的自测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庆 李留洋 +2 位作者 李力任 王敬 许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9期1602-1604,共3页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的自测健康影响因素。方法 2005年6~12月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我院肾移植科门诊患者300人,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 V1.0)现场测试或信函调查。结果 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肾移植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的自测健康影响因素。方法 2005年6~12月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我院肾移植科门诊患者300人,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 V1.0)现场测试或信函调查。结果 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肾移植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健康评定总分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移植术后时间〈3个月者健康总分得分最低,6个月~2年的患者得分最高。血肌酐水平不同肾移植患者的自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健康评定总分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肌酐〈133μmol/L者健康总分得分最高,血肌酐〉221μmol/L者得分最低。服用普乐可复者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评分与服用环孢素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自测生理健康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时间、血肌酐水平和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影响肾移植患者的自测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自测健康 问卷调查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分析(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先恩 夏穗生 +3 位作者 李留洋 范礼佩 李民 赵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1-125,132,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识别引起移植物失功的高危患者,以提高致敏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方法选择102例行肾移植术的致敏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用Kaplan-Meier计算1、3、5年移植肾存活率,用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和... 目的探讨影响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识别引起移植物失功的高危患者,以提高致敏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方法选择102例行肾移植术的致敏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用Kaplan-Meier计算1、3、5年移植肾存活率,用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102例致敏患者随访期间移植肾失功16例,其中死亡7例,术后1年内死亡5例,术后2及3年带肾死亡各1例。死亡原因肺部感染5例、心血管疾病2例,失访3例。1、3、5年人存活率为95%、93%和93%,1、3、5年肾存活率为90%、85%和75%,移植肾半生存期为8.9年。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受者年龄、移植次数、PRA水平、术后PRA水平升高、HLA相配程度、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血肌酐水平、感染等10个因素对移植肾的存活产生重要或非常重要影响。结论通过控制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致敏患者移植肾存活同样能取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肾存活 危险因素 肾移植术 致敏患者 急性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剂半量赛尼哌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朱云松 徐安平 +6 位作者 何恢绪 范礼佩 聂海波 吕军 胡卫列 李清荣 邓志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18-1820,共3页
目的观察单剂半量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AR)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选择同期肾移植病人187例,根据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是否使用赛尼哌分为A/90例、B/73例、C/11例、D/13例4组,其中A、B组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即术后1周血... 目的观察单剂半量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AR)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选择同期肾移植病人187例,根据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是否使用赛尼哌分为A/90例、B/73例、C/11例、D/13例4组,其中A、B组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即术后1周血肌酐<176.6μmol/L,C、D组术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术后1周血血肌酐>353μmol/L。A、C两组术前2h静滴赛尼哌25mg(0.5mg/kg)和口服霉酚酸酯0.75g,B、D组仅口服霉酚酸酯0.75g;术后四组病人均予甲基强的松龙500mg×3d冲击,常规强的松、环孢霉素A和霉酚酸酯三联抗排斥治疗。观察术后6个月内AR发生率、发生时间、强度及排斥逆转率,同时观察胃肠道反应、感染及血液系统损害等副作用。结果A组13例(14.4%)发生AR,B组18例(24.6%),C组6例(54.5%),D组7例(53.8%),A组AR发生率明显低于B、C、D三组(P均<0.01);B组AR发生率显著低于C、D组(P<0.01),C、D组差异不显著(P>0.05),A组排斥开始时间3-9d(6.2±3.2d)较B组2-8d(4.5±3.1d)、C组2-7d(4.3±4.2d)、D组2-9d(3.9±3.5d)明显延迟(P均<0.05)。但B、C、D三组排斥开始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AR经强化治疗均逆转,B组16例逆转,另2例失败,C组5例逆转,1例因移植肾排斥破裂出血切除,D组5例逆转,2例失败;C、D组各2例于术后13-32d再次排斥,经甲基强的松龙强化治疗逆转。感染、胃肠道反应及血液系统损害四组差异不显著(P均>0.05)。结论移植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病人,术前25mg赛尼哌可显著降低AR发生率,且安全性好。但对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病人,术前25mg赛尼哌并不能有效预防排斥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赛尼哌 急性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治疗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患者(英文)
5
作者 徐峰 范礼佩 +2 位作者 吴朝晖 邹恒琴 张忠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CSCD 1998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1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每日口服辛伐他汀10mg,持续时间1个月。口服辛伐他汀前后患者自肘静脉采血 ,以标准酶法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 ,并以特异性荧光偏...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1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每日口服辛伐他汀10mg,持续时间1个月。口服辛伐他汀前后患者自肘静脉采血 ,以标准酶法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 ,并以特异性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环孢素全血药物浓度。结果1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在口服辛伐他汀每日10mg 一个月后 ,血浆总胆固醇水平从8.47±2.18mmol/L显著降至7.59±3.28mmol/L(P<0.05),而甘油三酯水平基本不变 ,环孢素全血浓度从185.31±39.02ng/ml显著升高至257.33±57.78ng/ml(P<0.01),在口服辛伐他汀的21例患者无1例观察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环孢素 高脂血症 肾移植 治疗 特异性荧光偏振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心肌梗塞患者行肾移植术的护理
6
作者 刘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12期1031-1031,共1页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肾移植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量SSP法进行器官移植供受者HLA-Ⅱ类基因分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留洋 姜松 +1 位作者 孙尔维 高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的组织配型新技术。方法:采用快速DNA抽提技术,建立微量PCR-SSP-HLA-DRB/DQB基因分型方法,并与单克隆抗体一步法分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应用2种方法对73份标本进行HL... 目的:探讨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的组织配型新技术。方法:采用快速DNA抽提技术,建立微量PCR-SSP-HLA-DRB/DQB基因分型方法,并与单克隆抗体一步法分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应用2种方法对73份标本进行HLA-Ⅱ类抗原/基因分型,结果完全相符,但微量PCR-SSP法不但快速、需血量少,而且分辨率高。结论:微量PCR-SSP法具有快速、准确、省血等优点,适合在临床器官移植配型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分型 微量SSP 器官移植 HLA-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方法简便高效建立小鼠原位膀胱癌模型 被引量:9
8
作者 梁中锟 张琳 +5 位作者 胡志明 陈忠 黄鑫 石向华 谭万龙 高基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7-630,634,共5页
目的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建立小鼠原位表浅膀胱癌模型,并对影响成瘤率的因素进行探讨,筛选出高效简便建立小鼠原位表浅膀胱癌模型的方法。方法用改造过的静脉留置针经小鼠尿道插入膀胱腔内,实验组用酸碱腐蚀的方法对小鼠膀胱粘膜进行预处理... 目的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建立小鼠原位表浅膀胱癌模型,并对影响成瘤率的因素进行探讨,筛选出高效简便建立小鼠原位表浅膀胱癌模型的方法。方法用改造过的静脉留置针经小鼠尿道插入膀胱腔内,实验组用酸碱腐蚀的方法对小鼠膀胱粘膜进行预处理,按观察目的的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不作预处理。PBS冲洗后将MB49灌注入膀胱,构建小鼠原位表浅膀胱癌模型。所有小鼠观察一般情况和肿瘤生长情况。按计划处死小鼠并解剖观察膀胱肿瘤生长情况及有无转移,取标本做病理切片。结果病理显示膀胱粘膜已预处理的小鼠接种肿瘤细胞后可在膀胱部位成瘤(成瘤率100%);丝裂霉素能显著减缓膀胱肿瘤的生长(P=0.000,P<0.05);对照组接种肿瘤细胞后未见成瘤。结论膀胱粘膜处理的时间以酸20s,碱5s较合适;简便的物理化学方法成功建立了可靠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均好的小鼠原位表浅膀胱癌模型,为表浅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防治研究尤其是抗癌药物的筛选和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原位模型 C57BL/6小鼠 MB49 丝裂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记后转输的凋亡细胞流式细胞术体内示踪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汪艳 高毅 +3 位作者 孙尔维 谢金敏 张会迎 陈剑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9-602,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可用于转输凋亡细胞体内示踪研究的方法。方法首先对分离所得活细胞进行(CFSE)荧光标记,再诱导细胞凋亡。将该细胞经静脉注射入受体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组织学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凋亡细胞在不同组织的动态分布。同时进行CFS... 目的探索一种可用于转输凋亡细胞体内示踪研究的方法。方法首先对分离所得活细胞进行(CFSE)荧光标记,再诱导细胞凋亡。将该细胞经静脉注射入受体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组织学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凋亡细胞在不同组织的动态分布。同时进行CFSE标记稳定性观察实验。结果CFSE标记凋亡细胞的阳性率高,荧光强度大,不会迅速衰减和外漏。流式细胞术检测可发现标记凋亡细胞在不同组织的动态分布。结论CFSE标记细胞后诱导凋亡,再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内细胞分布,必要时辅以组织学检测可以作为一种可靠、高效、经济的凋亡细胞体内示踪研究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SE 流式细胞术 细胞示踪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丙沙星与呋喃苯胺酸注射液的配伍禁忌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芳 杨华 +1 位作者 谭艺真 徐业昌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83-83,共1页
关键词 环丙沙星 呋喃苯胺酸 配伍 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细胞体外抑制T细胞活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雷 孙尔维 +2 位作者 葛琪 曾耀英 高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407-411,共5页
目的 :研究凋亡细胞对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以ConA刺激小鼠脾细胞增殖体系为研究对象 ,观察凋亡细胞预处理后对ConA刺激的脾细胞CD6 9表达的影响。结果 :凋亡细胞可以抑制T细胞活化 ,而活细胞或坏死细胞却不能 ,同时抑制效果与凋亡... 目的 :研究凋亡细胞对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以ConA刺激小鼠脾细胞增殖体系为研究对象 ,观察凋亡细胞预处理后对ConA刺激的脾细胞CD6 9表达的影响。结果 :凋亡细胞可以抑制T细胞活化 ,而活细胞或坏死细胞却不能 ,同时抑制效果与凋亡种类及凋亡诱导方式无关 ,而与凋亡细胞数量密切相关。结论 :研究证明了凋亡细胞可以主动抑制T细胞活化 ,这一发现拓宽了目前对凋亡的认识 ,表明凋亡细胞主动调节免疫反应在一些生命的基本现象和一些疾病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免疫抑制 T细胞活化 CD6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