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患者术前血清炎症因子及血常规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 被引量:19
1
作者 赵信德 谢韬 +1 位作者 连宗德 金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2-745,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患者术前血清炎症因子及血常规对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共156例。根据术后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48例及非DVT组108例。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血常... 目的观察神经外科患者术前血清炎症因子及血常规对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共156例。根据术后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48例及非DVT组108例。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指标(TNF-α、IL-1β、IL-6、IL-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外科患者术后DVT的可能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检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预测截断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TNF-α、IL-6、IL-8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血清TNF-α浓度升高可能是患者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计数值预测神经外科术后DVT形成的ROC曲线相应的预测敏感性为61.7%,特异性为82.7%;TNF-α水平预测神经外科术后DVT形成的ROC曲线相应的预测敏感度为72.3%,特异性为83.1%。结论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与TNF-α水平升高对预测神经外科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具有一定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神经外科 血常规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工作站在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丁锐 陈祎招 +4 位作者 付正浩 蒋伟平 张旺明 张世忠 柯以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07-1809,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工作站对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2年11月我科行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70例,术前均采用64排CT扫描及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比较术前工作站三维重建图像和术中内镜图像并行经...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工作站对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2年11月我科行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70例,术前均采用64排CT扫描及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比较术前工作站三维重建图像和术中内镜图像并行经鼻蝶入路中解剖结构累加分值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利用工作站辅助定位重要解剖标志,精确量化三维解剖关系。结果:术前工作站三维重建图像与术中内镜图像基本一致,相符性好,10个解剖标志显示的累加分值具有显著相关关系(r=0.864,Р<0.001);工作站重建虚拟图像可模拟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准确辅助定位、观察解剖标志及变异,精确量化个体化的三维解剖关系,设计最佳的鞍底开窗,同时准确显示与手术设计相关的距离参数。结论:神经外科工作站是一种简便实用的辅助性工具,可用于指导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术前计划形成,增加手术操作的安全性,提高手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三维重建 神经外科工作站 神经内窥镜 虚拟现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玛刀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附3094例随访报告) 被引量:4
3
作者 梁军潮 王伟民 +6 位作者 徐如祥 吴鸿勋 覃子衡 李林 傅相平 蒋晓星 贺道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579-581,共3页
目的 :通过较长时间随访 ,评估立体定向伽玛刀 (γ 刀 )放射手术对颅脑疾病的疗效。方法 :用 1 5Tesla磁共振仪、CT定位或联合DSA定位脑动静脉畸形 (AVM ) ,并和γ plan计算机联网 ,γ plan 4 0版剂量规划系统作治疗方案设计、剂量规划 ... 目的 :通过较长时间随访 ,评估立体定向伽玛刀 (γ 刀 )放射手术对颅脑疾病的疗效。方法 :用 1 5Tesla磁共振仪、CT定位或联合DSA定位脑动静脉畸形 (AVM ) ,并和γ plan计算机联网 ,γ plan 4 0版剂量规划系统作治疗方案设计、剂量规划 ,并用Leksellγ 刀对 30 94例不同类型的颅内疾病包括肿瘤、血管畸形及功能性疾病等实施放射手术、病种达 2 0余种 ,年龄 1 1~ 86岁 ,周边剂量 9~ 75Gy ,中心剂量 18~ 5 0Gy ,等剂量曲线 30 %~90 % ,靶点数 1~ 12个。结果 :随访 31~ 72个月 ,统计结果表明 ,γ 刀疗效是确切的 ,且无明显远期并发症。脑动静脉畸形闭塞率可达 97 3% ,体积越小 ,周边照射剂量越大 ,闭塞越早。颅内肿瘤的生长控制率 ,良性肿瘤≥ 88 8% ,恶性肿瘤≥ 6 6 7% ,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有效率均≥ 90 0 %。结论 :γ 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较常规开颅手术安全 ,痛苦少 ,有效率高 ,是治疗颅内疾病一种较好的方法。严格掌握治疗指征 ,精确定位 ,合理剂量规划 ,并对整个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 ,可确保疗效 ,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技术 神经外科 立体定位技术 脑肿瘤 脑动静脉畸形 脑疾病 γ射线 放射外科手术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神经外科高新技术与人文关怀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旺明 徐如祥 《医学与哲学》 2002年第7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 人文漠视 现代神经外科高新技术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神经外科实践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被引量:5
5
作者 郑兆聪 徐如祥 王如密 《医学与哲学》 2003年第9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临床实践 神经外科 循证医学 诊治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铁林 陈长才 +5 位作者 姜卫国 邓国鼎 张是宏 李新运 刘荣忠 蒋霓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72-174,共3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s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影像学领城继超声、CT以后第三次重大的技术突破。此技术自1981年布鲁塞尔第15届国际放射学会上正式公布于世以来,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将X线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s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影像学领城继超声、CT以后第三次重大的技术突破。此技术自1981年布鲁塞尔第15届国际放射学会上正式公布于世以来,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将X线穿过人体后验测到的X线图像信息增强,转换成数字信息,并将使用造影剂前的平片影像(mask i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IM标准与SGA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营养不良诊断中应用的观察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梁素娟 林晓燕 +1 位作者 裴芬霞 姚瑶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4-308,共5页
目的:比较GLIM标准和SGA两种营养不良评定工具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营养不良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按随机抽样,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4月入住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创伤重症科42例病人,分别采用GLIM标准和SGA量表两种营养评定工具... 目的:比较GLIM标准和SGA两种营养不良评定工具在神经外科重症病人营养不良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按随机抽样,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4月入住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创伤重症科42例病人,分别采用GLIM标准和SGA量表两种营养评定工具进行营养状态评估,比较GLIM标准和SGA量表诊断营养不良的情况。结果:①病人NRS 2002评分≥3分,营养筛查风险的阳性率为100%(42/42)。②采用GLIM标准诊断的营养不良病人有13例,阳性率30.95%。采用SGA诊断营养不良29例,阳性率69.05%。③GLIM标准和SGA量表评定营养不良结果的Kappa值为0.372,两种营养状态评估工具诊断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重症外科病人营养风险高,在GLIM标准下营养不良发生率低,SGA标准下营养不良发生率高,GLIM标准和SGA标准的结果一致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重症 GLIM 主观整体评估 营养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新技术与微侵袭神经外科发展
8
作者 韩志安 李铁林 《医学与哲学》 2001年第6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微侵袭神经外科 发展 高新技术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内窥镜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侵袭神经外科回顾及新世纪寄语
9
作者 李铁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87-88,共2页
关键词 微侵袭神经外科 适应证 内窥镜神经外科 放射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比较分析 被引量:159
10
作者 陈祎招 徐如祥 +3 位作者 赛力克 聂永庚 王向宇 罗成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16-619,共4页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收集7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GCS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以第3个月GOS评分...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收集7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GCS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以第3个月GOS评分作为预后指标。采用SPSS10.0,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血肿清除率及其GOS预后评分的差别,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组两组病例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在手术时间上,神经内镜组平均手术时间(1.6±0.5)h,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时间(4.6±1.8)h(P<0.01);在手术失血量上,神经内镜微创组平均手术失血量33.2±6.2mL,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平均手术失血量(406.4±305.6)mL(P<0.01);在血肿清除率上,神经内镜组脑内血肿平均清除率为88.6%±6.2%,开颅组平均血肿清除率为69.4%±27.9%(P<0.05);在GOS预后方面,在26例术后随访满3月神经内镜组患者中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10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后院内死亡)。开颅组49例患者中,恢复良好7例,轻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13例,植物状态12例,死亡6例。3例因经济原因在术后放弃治疗脱失。神经内镜微创组患者预后优于开颅组患者预后(P<0.05)。结论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是一种更具有微创、高效、快速、出血少等特点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高血压脑出血 微侵袭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FMEA预防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32
11
作者 邬燕 陈婉 +2 位作者 谢永兰 邓莹 梁素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09,共8页
目的分析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应用于预防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暴发的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项目实施小组,对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20年6—12月收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HFMEA模式对MDRO医院... 目的分析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的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应用于预防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暴发的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项目实施小组,对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20年6—12月收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HFMEA模式对MDRO医院感染暴发防控进行风险评估,对高风险失效模式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并于2021年1月开始实施。比较实施前后工作人员手卫生、穿脱隔离衣情况及患者MDRO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HFMEA实施后,ICU MDRO医院感染暴发潜在失效模式风险系数明显下降;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较实施前提升了10.98%~14.12%;接触MDRO患者及床单位时工作人员使用隔离衣的依从率较实施前提升了8.61%~15.21%;穿脱隔离衣正确率较实施前提升了10.73%~18.43%;ICU医院感染率、MDRO日医院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病率与实施前比较均有下降。结论应用HFMEA前瞻性评估并对MDRO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MDRO医院感染率,从而预防MDRO医院感染的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医院感染 暴发 多重耐药菌 预防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毒肽对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志林 柯以铨 +1 位作者 徐如祥 彭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75-1777,共3页
目的研究蜂毒肽对体外培养的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MTT法检测蜂毒肽对两种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87、U251)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和凝胶电泳法检测蜂毒肽对两种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结果蜂毒肽能够明显... 目的研究蜂毒肽对体外培养的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MTT法检测蜂毒肽对两种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87、U251)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和凝胶电泳法检测蜂毒肽对两种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结果蜂毒肽能够明显抑制两种细胞的生长(P<0.05);浓度为1、10、20、40、80、160、200mg/L的蜂毒肽诱导U87和U251细胞的凋亡率分别达到12.80%、16.92%、22.69%、34.05%、41.82%、59.87%、80.25%和11.61%、16.21%、22.03%、30.57%、41.10%、58.33%、79.12%,其诱导凋亡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蜂毒肽对人神经胶质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促进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肽 神经胶质瘤 细胞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小鼠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培养与鉴定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9
13
作者 胡继良 姜晓丹 +3 位作者 邹雨汐 郭燕舞 周德祥 徐如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42-1946,共5页
目的建立系统的成年小鼠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体系。方法用无血清方法分离培养成年小鼠脑室下区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用克隆培养、BrdU整合的方法检验培养细胞的干细胞特性;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BrdU、神经干细胞标记... 目的建立系统的成年小鼠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体系。方法用无血清方法分离培养成年小鼠脑室下区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用克隆培养、BrdU整合的方法检验培养细胞的干细胞特性;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BrdU、神经干细胞标记物nestin和SOX2,分化的细胞标记物Tuj1、GFAP、NG2,用Western boltting和RT-PCR方法进一步检测神经干细胞标记物nestin和SOX2的表达。结果从成年小鼠脑室下区分离培养出具有自我更新、增殖的神经球,构成神经球的细胞nestin和SOX2呈阳性,它们分化后产生Tuj1阳性的神经元、GFAP阳性的星型胶质细胞、NG2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结论建立了简单、稳定的培养成年小鼠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下区 神经干细胞 神经球 成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剑荣 徐如祥 +4 位作者 姜晓丹 徐强 蔡颖谦 邹雨汐 丁涟沭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检测由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氨基酸类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从而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及... 目的检测由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氨基酸类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从而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及细胞因子0.5 μg/ml维甲酸(RA)、20 ng/ml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于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氨基酸类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10 d可见细胞大而圆,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estin抗原阳性;培养20 d可见具有长突起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成,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高效液相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含有高浓度的天冬氨基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丙氨酸(Ala)。方差分析显示:随着BMSC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Asp、Glu浓度也渐增加,RA+GDNF组所含Asp生物活性物质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兔BMSCs在体外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增殖细胞表达Nestin,分化的细胞则可表达NSE特异性抗原,并含有高浓度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成分;RA和GDNF作为BMSCs的诱导剂,在BMSCs向神经干细胞分化中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诱导 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高效液相色谱法 神经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死亡数量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尹方明 李铁林 +4 位作者 秦建强 刘大庸 段传志 黄庆 汪求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9-260,共2页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死亡数量变化。方法 :选择 10只正常SD大鼠 ,先计算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 ;再选择 3 5只SD大鼠 ,切断并原位吻合其右侧坐骨神经 ,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死亡数量变化。方法 :选择 10只正常SD大鼠 ,先计算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 ;再选择 3 5只SD大鼠 ,切断并原位吻合其右侧坐骨神经 ,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4~ 6节段脊髓作HE染色 ,计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的变化。结果 :正常SD大鼠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呈对称分布 ;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 ,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较左侧减少。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有死亡 ,其死亡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死亡 神经元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方式对神经细胞膜NMDAR1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郁毅刚 徐如祥 +1 位作者 姜晓丹 柯以铨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1,38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神经细胞膜NMDA受体NR1亚基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的影响,并确定NR1在膜上的亚细胞定位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观察不同固定方式分组时NR1亚基在神经元膜上的定位分布。结果-20 ℃纯甲醇和-20 ℃纯丙酮固...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神经细胞膜NMDA受体NR1亚基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的影响,并确定NR1在膜上的亚细胞定位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观察不同固定方式分组时NR1亚基在神经元膜上的定位分布。结果-20 ℃纯甲醇和-20 ℃纯丙酮固定5 min组呈现NR1典型的细胞膜阳性染色,定位在神经元两极靠近树突起始部及树突干上。4%多聚甲醛及加上0.5%戊二醛固定20 min组呈现染色假阴性。95%乙醇固定10 min组呈现细胞膜染色假阴性,细胞核染色假阳性。结论每种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中都有各自最适合的固定方法。NMDAR1抗原需要应用缓和的固定方式,-20 ℃纯甲醇和-20 ℃纯丙酮5 min短时间固定效果最好。NMDAR1分布于神经元膜两端树突起始部及树突干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方式 神经细胞膜 NMDAR1 免疫细胞化学 定位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半胱氨酸及德巴金预处理后氯化亚铁对皮层神经元膜电位及过氧化物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元相 徐如祥 +5 位作者 姜晓丹 康德智 柯以铨 杜谋选 蔡颖谦 秦玲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讨和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及德巴金(DP)预处理后氯化亚铁(FeCl2)对皮层神经元膜电位及过氧化物的影响。方法培养的新生SD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PBS)、模型(FeCl2)组、NAC预处理组、DP预处理组、NAC+DP预处理组。... 目的探讨和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及德巴金(DP)预处理后氯化亚铁(FeCl2)对皮层神经元膜电位及过氧化物的影响。方法培养的新生SD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PBS)、模型(FeCl2)组、NAC预处理组、DP预处理组、NAC+DP预处理组。采用反映细胞膜电位和过氧化物水平荧光强度的荧光探剂DiBAC4(3)和乙酰乙酸盐2′,7′二氯氢化荧光素(H2DCF)分别标记,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动态观察各组神经元细胞相对荧光强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反映过氧化物的荧光强度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 NAC组及NAC+DP组荧光强度降低(P<0.01),而DP组变化不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DP组及NAC+DP组可抑制神经元受FeCl2作用后膜电位变化,该两组荧光强度降低(P<0.01);而NAC组变化不明显(P>0.05)。模型组较对照组NF-κB染色强度明显增加,NAC组与NAC+DP组较模型组染色强度明显降低。结论 FeCl2对皮层神经元的作用可导致过氧化物的生成,NAC预保护可减少神经元受FeCl2作用后过氧化物等自由基的生成,DP可起到稳定神经元受 FeCl2作用后膜电位的作用,两者共同预处理可显著减轻神经元受FeCl2作用的损伤。抗氧化剂联合抗癫痫药可能有助于防治与铁剂诱发有关的癫痫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亚铁 N-乙酰半胱氨酸 德巴金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神经元 过氧化物 膜电位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Sinerem体外标记及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中灿 徐如祥 +6 位作者 杨志军 樊娟 修俊刚 代广辉 姜晓丹 魏丽 雷皓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1-615,共5页
目的应用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Sinerem和转染试剂多聚赖氨酸(PLL)复合物标记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初步评价磁共振成像活体示踪Sinerem标记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成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将制备... 目的应用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Sinerem和转染试剂多聚赖氨酸(PLL)复合物标记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初步评价磁共振成像活体示踪Sinerem标记干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成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将制备的Sinerem-PLL复合物以浓度Sinerem200μg/ml和干细胞共孵育培养过夜。采用普鲁士蓝染色和透射电镜确定细胞内铁的摄取、定位情况;并对细胞增殖、凋亡检测评价。体内外以SE序列T2WI与T2*WI行4.7T磁共振干细胞成像。结果该方法标记干细胞效率为95%以上,普鲁士蓝染色显示铁颗粒存在胞质中,电镜显示铁颗粒集中于内涵体和溶酶体中;该浓度时Sinerem对细胞的活性影响与未标记细胞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记后细胞体内外的T2WI与T2*WI信号强度明显降低。结论利用Sinerem对比剂经PLL介导标记骨髓源神经干细胞高效易行,磁共振可用于活体示踪神经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超小顺磁性氧化铁 多聚赖氨酸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保护6-羟基多巴所致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强 徐如祥 +1 位作者 张世忠 张旺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156-1160,共5页
目的明确6-羟基多巴(6-OHDA)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与氧化应激的关系,中脑区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情况,以及外源性SOD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144只SD大鼠数字化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模型... 目的明确6-羟基多巴(6-OHDA)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与氧化应激的关系,中脑区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情况,以及外源性SOD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144只SD大鼠数字化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处理对照组及处理A、B、C、D、E组,应用相关试剂盒分别检测各组大鼠左、右中脑活性氧、总抗氧化能力和SOD活性水平;术后第10天,大鼠腹腔注射阿扑吗啡(0.5 mg/kg·b.w.)进行旋转行为测试;应用冰冻切片漂浮法,分别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和TUNEL法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中脑黑质部位TH阳性细胞和阳性凋亡细胞的情况。结果6-OHDA注入黑质区后,总抗氧化能力变化不明显,活性氧升高至(130±17)μ/mg·prot,SOD活性下降;外源性SOD注入后中脑区活性氧水平降低,SOD活性提高,使大鼠右侧中脑黑质TH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而凋亡细胞有所减少,大鼠的旋转圈数从(166.7±31.0)圈/30 min明显减少至(87.6±25.0) 圈/30 min。同时,处理各组出现SOD保护作用的时相性差异。结论在6-OHDA致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过程中,氧化应激起着一定的作用;而外源性SOD增强了对活性氧的灭活能力,减弱了6-OHDA的神经毒作用,提高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率,改善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 6-羟基多巴 大鼠 多巴胺 神经元凋亡 实验 氧化应激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室下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隋立森 余佳彬 姜晓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94-1099,共6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分化的时程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切开头皮和颅骨开窗,实验组采用Feeney氏法造成颅脑损伤(TBI)。选用Nestin与Brd U两种...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分化的时程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切开头皮和颅骨开窗,实验组采用Feeney氏法造成颅脑损伤(TBI)。选用Nestin与Brd U两种细胞标志物及神经元特异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3组脑组织标本分别行双标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BI后SVZ内源性NSCs的增殖、分化变化。结果 TBI后,伤侧SVZNestin/NSE、Nestin/GFAP、Brd U/NSE、Brd U/GFAP标记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伤后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达峰值,第14天恢复正常,实验组4个时间点间及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应时间点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其中以Nestin/GFAP标记的增殖分裂阳性细胞升高最显著。结论 TBI后,动员了伤侧SVZ中的NSCs,诱导该区内源性NSCs的增殖分化,提示SVZ是NSCs增殖分化的重要的生发中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室下区 神经干细胞 增殖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