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γ-MnO_2对Tl(Ⅰ)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3
1
作者 邓红梅 王耀龙 +2 位作者 吴宏海 刘涛 陈永亨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通过静态批处理吸附试验,研究了γ-MnO2对Tl(Ⅰ)(铊)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溶液的pH、离子强度、γ-MnO2投加量、接触时间、初始ρ〔Tl(Ⅰ)〕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2-3的酸性溶液中,γ-MnO2对Tl(Ⅰ)的吸附容量... 通过静态批处理吸附试验,研究了γ-MnO2对Tl(Ⅰ)(铊)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溶液的pH、离子强度、γ-MnO2投加量、接触时间、初始ρ〔Tl(Ⅰ)〕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2-3的酸性溶液中,γ-MnO2对Tl(Ⅰ)的吸附容量随着pH的增大而减小;当pH为4-6时,吸附容量随pH的增加而迅速增大;而当pH〉6时,吸附达到平衡.γ-MnO2对Tl(Ⅰ)的吸附量随着离子强度的降低、γ-MnO2投加量的减小而增大.γ-MnO2对Tl(Ⅰ)的吸附在15min内达到平衡,并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在温度为288、303、318K的条件下,初始ρ〔Tl(Ⅰ)〕为10-1000mg/L时,最大饱和吸附量分别为53.04、49.05、45.03mg/g,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γ-MnO2对Tl(Ⅰ)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放热过程.脱附研究表明,γ-MnO2表面的吸附行为属离子交换,并受离子强度影响.试验证明,γ-MnO2是一种极具潜力的Tl(Ⅰ)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铊) γ-MnO2 动力学 等温线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子液体的分散液液微萃取-柱前荧光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样中8种磺胺类药物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翠琴 雷金妹 +3 位作者 李韵灵 王韵靓 陈迪云 龚剑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62-1367,共6页
建立了一种基于离子液体的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结合柱前荧光衍生高效液相色谱(IL-DLLME-HPLC-FL)对8种磺胺类药物进行检测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实际环境水样的分析。实验考察了萃取参数对磺胺萃取效率的影响及衍生产物的稳定性。最佳实... 建立了一种基于离子液体的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结合柱前荧光衍生高效液相色谱(IL-DLLME-HPLC-FL)对8种磺胺类药物进行检测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实际环境水样的分析。实验考察了萃取参数对磺胺萃取效率的影响及衍生产物的稳定性。最佳实验条件:以40μL[C6MIM][PF6]为萃取剂,0.1 mL丙酮为分散剂,对pH=4且不含NaCl的水溶液进行不超声的分散液液微萃取,并衍生化反应6 h。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法在0.2~10μg/L和10~500μg/L两个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0.998 9;检出限为0.08~0.5μg/L(S/N=3)。对实验室自来水、湖水、珠江水、池塘水分别加标5、50、200μg/L的回收率为87.2%~101.4%,相对标准偏差为3.7%~6.2%。该法环保、简便,可用于测定实际水样中磺胺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分散液液微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 磺胺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对硫酸盐还原菌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曹恒恒 张鸿郭 +2 位作者 罗定贵 陈永亨 张庆合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8-211,218,共5页
含重金属硫酸盐废水是我国工业水污染的突出问题,利用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去除重金属的方法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能耗少、去除率高,没有二次污染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以混合培混养物作为接种污泥,考察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Cu2+... 含重金属硫酸盐废水是我国工业水污染的突出问题,利用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去除重金属的方法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能耗少、去除率高,没有二次污染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以混合培混养物作为接种污泥,考察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Cu2+、Cd2+、Ni2+、Hg2+)对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10 mg/L的Cu2+、Cd2+和20 mg/L的Hg2+对SRB还原硫酸盐的影响较小,硫酸盐最大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4.1%、94.6%、91.3%,与空白(93.9%)相近;20 mg/L的Cu2+对SRB的抑制最为强烈,硫酸盐最大还原率仅为48.2%,剩余金属离子(Cd2+、Ni2+、Hg2+)都分别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对SRB的抑制作用增强;相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对SRB的抑制顺序为Ni2+>Cu2+>Cd2+>Hg2+,抑制浓度分别为10、20、30、60 mg/L。最后阐述了各个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率最大时,(WCOD/WSO42-)与硫酸盐还原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硫酸盐 重金属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铁矿烧渣处理含铊重金属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娟 王津 +3 位作者 陈永亨 张平 曹慧敏 苏龙晓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295-298,共4页
以黄铁矿烧渣为吸附材料,分别对广东云浮某硫酸厂和采矿区外排含铊废水的净化处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在两种含铊废水中其他重金属的含量有所不同,故黄铁矿烧渣对其中铊废水的处理效果也不同。通过调节体系的pH值,Pb、Cd、Zn、M... 以黄铁矿烧渣为吸附材料,分别对广东云浮某硫酸厂和采矿区外排含铊废水的净化处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在两种含铊废水中其他重金属的含量有所不同,故黄铁矿烧渣对其中铊废水的处理效果也不同。通过调节体系的pH值,Pb、Cd、Zn、Mn和Fe等大多数重金属能被烧渣有效吸附沉淀。采用该方法可有效控制工业废水铊污染的源头,且经济简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烧渣 重金属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含铊废水效果及其解毒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鸿郭 熊静芳 +6 位作者 李猛 庞博 黄晓武 陈迪云 罗定贵 王伟彤 陈永亨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1-597,共7页
生物固定化是一种新型防控水源地水体重金属污染技术.实验采用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SRB)处理含铊废水,并研究了SRB处理含铊废水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包埋后SRB仍能够保持较强活性,pH和接触时间对固定化SRB处理含铊废水具有较大影响,包埋... 生物固定化是一种新型防控水源地水体重金属污染技术.实验采用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SRB)处理含铊废水,并研究了SRB处理含铊废水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包埋后SRB仍能够保持较强活性,pH和接触时间对固定化SRB处理含铊废水具有较大影响,包埋小球pH耐受性较好,最适pH值是6,处理在720min达到饱和量.菌液包埋量和废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对固定化处理含铊废水作用重要,处理量高达253.94μg·g^(-1).采用EDS和XRD分析了反应体系中沉淀物的组成,表明溶液和小球沉淀物中均含有硫化铊,硫化铊沉淀是固定化SRB处理含铊废水过程中铊污染去除的重要机制,固定化SRB可有效防控水源地铊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硫酸盐还原菌 毒性 机理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铊酸性废水强化氧化混凝处理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陈达宇 蔡森林 +3 位作者 涂国清 张鸿郭 罗定贵 陈永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3期5916-5918,共3页
[目的]利用强化氧化混凝法处理含铊酸性废水。[方法]以氧化钙为混凝剂,高锰酸钾、次氯酸钙、过氧化氢为氯化剂,对含铊酸性废水进行处理,探讨强化氧化混凝法对酸性废水中铊的处理效果。[结果]在混凝剂投加量不变的情况下,当高锰酸钾、过... [目的]利用强化氧化混凝法处理含铊酸性废水。[方法]以氧化钙为混凝剂,高锰酸钾、次氯酸钙、过氧化氢为氯化剂,对含铊酸性废水进行处理,探讨强化氧化混凝法对酸性废水中铊的处理效果。[结果]在混凝剂投加量不变的情况下,当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钙的投加量分别为25、2.2和37 ml时,铊去除率分别达99.98%、99.10%和99.98%;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次氯酸钙投加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氧化钙投加量分别为25、35和25 ml时,铊去除率分别达99.93%、99.69%和99.98%。[结论]强化氧化混凝处理工艺处理含铊酸性废水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废水 氧化 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含重金属酸性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炜婷 张鸿郭 +1 位作者 罗定贵 陈永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1期12422-12424,共3页
硫酸盐还原菌(SRB)是一类能利用硫酸盐或者其他氧化态硫化物作为电子受体来异化有机物质的严格厌氧菌,在厌氧废水处理方面极具潜力。阐述了SRB处理废水中有机物及重金属离子的机理,综述了国内外利用SRB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的研究进展。... 硫酸盐还原菌(SRB)是一类能利用硫酸盐或者其他氧化态硫化物作为电子受体来异化有机物质的严格厌氧菌,在厌氧废水处理方面极具潜力。阐述了SRB处理废水中有机物及重金属离子的机理,综述了国内外利用SRB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目前在工程应用方面尚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机理 重金属离子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氧化生成锰氧化物去除水中铊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陈敏 张平 +3 位作者 彭彩红 龚剑 姚焱 陈永亨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2-56,共5页
分别利用水中DO氧化硝酸锰和硝酸溶解的锰尾矿生成锰氧化物,并直接对水中的Tl+进行吸附,探究了生成锰氧化物的投加量、p H、时间、初始含量、双氧水、共存Ca^(2+)、Mg^(2+)及重金属离子对去除Tl^+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直... 分别利用水中DO氧化硝酸锰和硝酸溶解的锰尾矿生成锰氧化物,并直接对水中的Tl+进行吸附,探究了生成锰氧化物的投加量、p H、时间、初始含量、双氧水、共存Ca^(2+)、Mg^(2+)及重金属离子对去除Tl^+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直接氧化硝酸锰生成锰氧化物对水中Tl^+具有很好的去除效能,室温下反应10 min,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的Tl+去除率可达到98.5%。水中高含量Ca^(2+)、Mg^(2+)会降低Tl+的去除效果,Pb^(2+)、Cd^(2+)、Cr^(3+)对Tl^+的去除效能影响不明显。吸附过程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描述。利用该方法对实际废水进行处理,铊的去除率达95.0%;在少量双氧水作用下,直接氧化锰尾矿生成锰氧化物,对多个实际废水处理效果显著,去除率可高达9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氧化 锰尾矿 等温吸附 含铊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纳米线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5
9
作者 罗梦婷 邓红梅 +2 位作者 张紫君 黄静文 陈永亨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46-2154,共9页
为研究n ZVI(纳米零价铁)材料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核壳结构的n ZVI,即FSCNs(铁纳米线,Fe@Fe_2O_3core-shell nanowires).通过批处理吸附试验研究p H、离子强度、FSCNs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ρ(Cu^(2+))、反应... 为研究n ZVI(纳米零价铁)材料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核壳结构的n ZVI,即FSCNs(铁纳米线,Fe@Fe_2O_3core-shell nanowires).通过批处理吸附试验研究p H、离子强度、FSCNs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ρ(Cu^(2+))、反应温度等因素对Cu^(2+)去除率的影响,运用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热力学模型分析FSCNs对Cu^(2+)的吸附特性,并利用SEM(扫描电镜)、XRD(X射线衍射)和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探讨FSCNs对Cu^(2+)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1)在p H为5、离子强度为0.01 molL、FSCNs投加量为0.5 gL、反应温度为318 K条件下,FSCNs对Cu^(2+)产生的吸附容量最大,为387.6 mgg.(2)FSCNs对Cu^(2+)的吸附反应在3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此时的最大吸附率可达96%;FSCNs对Cu^(2+)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2),表明化学吸附可能为该反应的限制步骤;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吸附结果(R^2≥0.992);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ΔG^0(吉布斯标准自由能)<0,ΔH^0(标准焓变)>0].(3)大部分Cu^(2+)在加入FSCNs后转化为Cu、Cu_2O和Cu O,被吸附在FSCNs表面,吸附、还原与共沉淀可能是FSCNs去除水中Cu^(2+)的主要机理.研究显示,FSCNs对Cu^(2+)的最大吸附容量为387.6 mgg,能快速高效吸附水中的Cu^(2+),应用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纳米线 纳米零价铁 CU^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沉积物对铊、镉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邵思婷 邓红梅 +6 位作者 宋永欣 朱伟俊 吴倩雯 罗梦婷 陈永亨 李伟新 黄雯孝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34-1544,共11页
为了研究广州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D)和南沙湿地公园(N)表层沉积物对典型重金属铊(Tl)和镉(Cd)吸附性能的研究,采用静态批处理实验,探讨了pH、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反应时间、Tl(Ⅰ)和Cd(Ⅱ)的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研究广州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D)和南沙湿地公园(N)表层沉积物对典型重金属铊(Tl)和镉(Cd)吸附性能的研究,采用静态批处理实验,探讨了pH、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反应时间、Tl(Ⅰ)和Cd(Ⅱ)的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初始浓度为10 mg·L^(-1),随溶液初始pH值的升高,沉积物对Tl(Ⅰ)和Cd(Ⅱ)的吸附量增大,在pH 3.0—9.0时,沉积物D和N对Tl(Ⅰ)均达到较大的吸附量,分别为159.5 mg·kg^(-1)和156.7 mg·kg^(-1);在pH值为2.0—6.0时,对Cd(Ⅱ)的吸附急剧增大,沉积物D的吸附量达到了220.1 mg·kg^(-1),沉积物N的值则达到247.8 mg·kg^(-1),当pH>6.0时,吸附量呈下降趋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对Cd(Ⅱ)的吸附有显著影响,对Tl(Ⅰ)吸附影响程度小于Cd(Ⅱ).动力学实验显示,沉积物对Tl(Ⅰ)和Cd(Ⅱ)的吸附过程迅速,分别在4 h和1 h达到平衡;沉积物对Tl(Ⅰ)和Cd(Ⅱ)的吸附与准二级动力学拟合程度高(R2>0.99),由此可知该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等温吸附实验表明,随Tl(Ⅰ)和Cd(Ⅱ)初始浓度增加,沉积物的吸附量也随之上升,当温度升高时,沉积物对Cd(Ⅱ)的吸附量增大,对Tl(Ⅰ)的吸附效果则相反;沉积物对Tl(Ⅰ)和Cd(Ⅱ)的吸附效果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沉积物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