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足蕨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王任翔 邵文 +1 位作者 邓晰朝 陆树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2-456,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9种肿足蕨属植物即肿足蕨、光轴肿足蕨、修株肿足蕨、鳞毛肿足蕨、稻城肿足蕨、球腺肿足蕨、山东肿足蕨、福氏肿足蕨、腺毛肿足蕨和2种近缘种林下凸轴蕨及大膜盖蕨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9种肿足蕨属植物的叶...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9种肿足蕨属植物即肿足蕨、光轴肿足蕨、修株肿足蕨、鳞毛肿足蕨、稻城肿足蕨、球腺肿足蕨、山东肿足蕨、福氏肿足蕨、腺毛肿足蕨和2种近缘种林下凸轴蕨及大膜盖蕨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9种肿足蕨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深波状;叶上下表皮均有毛;气孔器类型有6种,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不规则四细胞型、不规则细胞型和横列型。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讨论了肿足蕨属植物与蹄盖蕨科、鳞毛蕨科、金星蕨科、林下凸轴蕨及大膜盖蕨的亲缘关系,为肿足蕨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足蕨属 叶表皮 微形态 系统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铁角蕨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任翔 陆树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8-752,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12种铁角蕨科植物即大盖铁角蕨、齿果铁角蕨、黑柄铁角蕨、半边铁角蕨、胎生铁角蕨、西南铁角蕨、岭南铁角蕨、剑叶铁角蕨、江南铁角蕨、巢蕨、狭基巢蕨和水鳖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12种铁角蕨...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12种铁角蕨科植物即大盖铁角蕨、齿果铁角蕨、黑柄铁角蕨、半边铁角蕨、胎生铁角蕨、西南铁角蕨、岭南铁角蕨、剑叶铁角蕨、江南铁角蕨、巢蕨、狭基巢蕨和水鳖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12种铁角蕨科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叶上下表皮均无毛。它们的气孔器类型有7种,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无规则细胞型、横列型和辐射状细胞型。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属、种的划分有一定分类学意义。对巢蕨属与铁角蕨属、水鳖蕨属与铁角蕨属的亲缘关系进行讨论,为铁角蕨科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角蕨科 叶表皮 微形态 系统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龙骨亚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任翔 陆树刚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0-416,共7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水龙骨亚科(Subfam.Polypodioideae Nayar)4属11种1变种植物,即篦齿蕨、日本水龙骨、光茎水龙骨、栗柄水龙骨、假毛柄水龙骨、假友水龙骨、中华水龙骨、友水龙骨、柔毛水龙骨、喜马拉雅水龙骨、蒙自拟水龙骨和穴果棱脉...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水龙骨亚科(Subfam.Polypodioideae Nayar)4属11种1变种植物,即篦齿蕨、日本水龙骨、光茎水龙骨、栗柄水龙骨、假毛柄水龙骨、假友水龙骨、中华水龙骨、友水龙骨、柔毛水龙骨、喜马拉雅水龙骨、蒙自拟水龙骨和穴果棱脉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该亚科植物的叶表皮细胞都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波状或深波状。它们的气孔器类型有7种,为极细胞型、共环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不规则四细胞型和不规则细胞型。对篦齿蕨属与多足蕨属、栗柄水龙骨与篦齿蕨、光茎水龙骨与日本水龙骨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龙骨科水龙骨亚科 叶表皮 微形态 系统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Ⅲ.凤尾蕨科 被引量:4
4
作者 苏以丽 赵志国 +5 位作者 陈江平 王任翔 邓晰朝 谢强 陈彦安 李丽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6-440,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广西产凤尾蕨科及其近缘科蕨科、姬蕨科和碗蕨科5属9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详细描述了9种植物孢子的形态及表面纹饰特征。井栏边草、刺齿凤尾蕨、隆林凤尾蕨、剑叶凤尾蕨、林下凤尾蕨、蕨和...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广西产凤尾蕨科及其近缘科蕨科、姬蕨科和碗蕨科5属9种植物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详细描述了9种植物孢子的形态及表面纹饰特征。井栏边草、刺齿凤尾蕨、隆林凤尾蕨、剑叶凤尾蕨、林下凤尾蕨、蕨和碗蕨植物的孢子为三裂缝,辐射对称;极面观为钝三角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超半圆形;栗蕨和姬蕨植物孢子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豆形。9种植物的孢子外壁表面具有脊状、瘤-皱波状、瘤-棒状、丝毛状、疣-穴状、颗粒-条纹状、瘤状和皱状8种纹饰类型,各科属、种间具有一定差异。根据孢粉特征,讨论了它们的分类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尾蕨科 孢子形态 扫描电子显微镜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轴肿足蕨配子体发育及其系统学意义
5
作者 李丽诗 刘静 +2 位作者 易锦言 王任翔 陈彦安 《广西科学》 CAS 2013年第1期44-47,共4页
采用改良Knop′s液体培养基对光轴肿足蕨(Hypodematium hirsutum(D.Don)Ching)的孢子进行培养,观察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孢子深褐色,不透明,两面体型,单裂缝,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周壁褶皱。接种18天后... 采用改良Knop′s液体培养基对光轴肿足蕨(Hypodematium hirsutum(D.Don)Ching)的孢子进行培养,观察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孢子深褐色,不透明,两面体型,单裂缝,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周壁褶皱。接种18天后孢子开始萌发,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播种25天左右发育为3~5个细胞的丝状体,35天左右发育为片状体,50天左右形成幼原叶体,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幼原叶体不对称,成熟的原叶体呈对称心形。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都具单细胞乳头状的毛状体。播种65天左右开始出现性器官,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层细胞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5层细胞构成。光轴肿足蕨的配子体发育特征表现出较为进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足蕨属 孢子萌发 配子体发育 系统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腺肿足蕨的配子体发育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6
作者 陈彦安 马晓彤 +1 位作者 王任翔 李丽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3-387,共5页
采用改良Knop’s营养液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球腺肿足蕨的孢子进行人工培养,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孢子深褐色,不透明,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单裂缝,周壁具密集的波纹状褶皱。孢子... 采用改良Knop’s营养液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球腺肿足蕨的孢子进行人工培养,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孢子深褐色,不透明,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单裂缝,周壁具密集的波纹状褶皱。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类型为三叉蕨型。孢子接种后7d左右萌发,30d左右形成为片状体,50d左右发育为幼原叶体,幼原叶体不对称,但成熟原叶体心脏形对称。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都具乳头状毛状体。75d左右精子器出现,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个细胞构成。90d左右颈卵器出现,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5列细胞构成,3~5层细胞高。原叶体受精后1个月内可看到幼孢子体生成。最后讨论其系统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足蕨属 孢子萌发 配子体发育 系统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