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濒危植物红豆属的保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1
作者 韦霄 何国华 +4 位作者 唐健民 丰硕 李茜 卢励 蔡欣茹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5,共10页
红豆属(Ormosia)植物是珍贵用材和观赏树种,部分树种具有药用价值。除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hylla)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外,其余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由于自身因素、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红豆属植物的分布空间正... 红豆属(Ormosia)植物是珍贵用材和观赏树种,部分树种具有药用价值。除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hylla)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外,其余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由于自身因素、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影响,红豆属植物的分布空间正在逐步缩小,资源逐渐减少,对其开展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对红豆属植物分布现状、繁殖技术、遗传多样性、生理生态学、适应性等保育生物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原生栖息地保护、优化就地与迁地保护策略,深入探索红豆属植物的适应机制与进化潜力,系统开展种群动态和恢复策略研究等建议,以期实现其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属 研究现状 保育生物学 遗传多样性 生理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典型岩溶森林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林海丽 袁柯伟 +2 位作者 梁志慧 李玉玲 梁士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8-438,共11页
为深入了解岩溶石山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通过群落学调查、功能性状和环境因子的测定,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冗余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为深入了解岩溶石山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通过群落学调查、功能性状和环境因子的测定,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冗余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环境因子对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林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落叶阔叶林次之,常绿阔叶林最低。(2)常绿阔叶林的功能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功能均匀度指数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最高,落叶阔叶林次之,常绿阔叶林最低。(3)冗余分析结合蒙特卡洛随机置换检验结果显示,落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林冠开阔度和土壤水溶钙影响;功能多样性则受到土壤水溶钙和岩石裸露率的影响;岩石裸露率和土壤厚度是影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制约因子。此外,物种多样性还受到土壤速效氮的显著影响;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主要受岩石裸露率、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厚度的显著影响。该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对非生物环境变化的响应,拓展了对岩溶石山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认识,为岩溶石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岩溶石山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种和偶见种植物性状网络及其适应策略
3
作者 王雪 李林 +3 位作者 魏识广 周景钢 胡妍 阴宇航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89-4899,共11页
植物功能性状表征了植物适应环境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特征,其与植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紧密相关,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植物的功能。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植物性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协作来实现其功能。... 植物功能性状表征了植物适应环境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特征,其与植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紧密相关,植物功能性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植物的功能。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植物性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协作来实现其功能。植物叶片性状之间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植物通过调节网络中性状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本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种和偶见种的植物性状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性状网络框架,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选取112个物种,根据多度划分为84个常见种和28个偶见种,测定了20个植物性状并将其归类为经济性状、气孔性状和能量性状。同时通过计算性状的网络度、边密度、模块度指标,构建植物性状网络。研究表明:(1)在不同的植物性状网络中,模块的数量和组成具有差异性。常见种的性状边密度介于0.08—0.16之间,较偶见种低;模块化程度介于0.27—0.38之间,较偶见种高。(2)常见种的单位质量叶片磷含量(Pmass)是植物性状网络中最重要的因子,表现出较高的网络度;叶片比水导率(Kl)和单位面积气孔导度(gsa)的贡献最小,表现出较低的网络度。偶见种比叶面积(SLA)和叶片厚度(Thk)网络度最高,瞬时用水效率(WUEi)和单位质量叶片氮含量(Nmass)网络度较低。(3)常见种的经济性状最为重要;偶见种的能量性状最为重要;气孔性状在常见种的性状网络中重要性最低。常见种和偶见种的性状网络存在差异,反映出植物性状之间具有差异化协同运作机制。植物性状特征及其网络结构框架反映出常见种和偶见种不同的环境适应策略,常见种优先考虑经济性状之间的联系,而偶见种优先考虑能量性状间的协同作用以适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网络参数 性状网络 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4
作者 许雪晴 李文君 +2 位作者 周雪雯 吕仕洪 白坤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系统发育信号(Blomberg’s K)值为0.020~0.183。叶片N、P含量以及C/P、P/Ca、K/Ca的系统发育信号显著,表明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系统发育保守性。叶片C、N、K和Mg含量以及大多数计量比受到生活型的显著影响,藤本植物有最高的叶片N、K和Mg含量,而草本植物叶片C、Mg含量、C/N和C/P最低。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总体上对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需求和比例存在差异。进化模型拟合分析表明,对不同生活型最优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值的稳定选择是最优的进化模型,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选择了适应自身的最优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组合。此外,在进化过程中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的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系统发育保守性和最优化稳定选择共同推动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林下植物 生活型 系统发育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木兰科植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魏识广 李茜 +5 位作者 唐健民 丰硕 何国华 卢励 邹蓉 韦霄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7,共13页
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作为被子植物中现存较为原始的类群,在被子植物起源、发育和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广西木兰科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包含8属43种,且拥有多种珍稀特有植物。本文系统综述了广西木兰科植物的物种分布、生境... 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作为被子植物中现存较为原始的类群,在被子植物起源、发育和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广西木兰科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包含8属43种,且拥有多种珍稀特有植物。本文系统综述了广西木兰科植物的物种分布、生境特征、系统分类、光合生理、遗传多样性及繁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其分布受地形和气候的显著影响,且不同物种在遗传结构与环境适应性上存在差异。目前,广西木兰科植物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与人为干扰加剧的双重威胁,部分特有、濒危物种的研究与繁育利用尚不充分。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广西木兰科植物资源监测、深化环境适应性与抗逆机制研究、推动属种间的系统比较分析、构建多维综合研究框架等建议,旨在为广西木兰科植物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木兰科 保育生物学 遗传多样性 濒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位变化规律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铭 黄林娟 +2 位作者 黄贵 刘昕宇 薛跃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31-2844,共14页
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天坑草本植物的多样性,能更好的理解草本层对天坑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中不同发育时期天坑(初期、中期和后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天坑草本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位变化... 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天坑草本植物的多样性,能更好的理解草本层对天坑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中不同发育时期天坑(初期、中期和后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天坑草本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位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广西大石围天坑群调查样地共记录到草本植物34科71属98种,以鳞毛蕨科、荨麻科、凤尾蕨科、菊科和禾本科为主。(2)后期天坑草本植物的Pielou′s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显著高于初期天坑(P<0.05),表明随着天坑发育到后期,草本层物种数逐渐增多,物种分布更为均匀。(3)随着天坑的发育,草本层喜阴植物重要值下降,喜阳、半阴植物重要值上升,喜阳植物逐渐取代喜阴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草本层将经历喜阴植物—喜阴、半阴植物—喜阳植物的三个生态型转变过程。(4)各发育时期优势草本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平均值均<0.5,表明天坑不同发育时期对草本植物的生态位影响较小,各时期草本层总体呈现生态分化明显、种间竞争较弱的特点。(5)各发育时期优势草本生态位重叠值大、相对高度差小的种对数中,不同生态习性的种对数占比不同,中期天坑种对数远高于初期和后期天坑,表明不同发育时期中不同生态习性的草本对光能的竞争程度存在差异,中期天坑草本植物对光能竞争最为激烈。综上所述,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各发育时期草本层生态分化明显、群落结构稳定,后期天坑草本多样性最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态位 草本植物 喀斯特天坑 大石围天坑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不同坡向灌丛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8
8
作者 盘远方 李娇凤 +4 位作者 黄昶吟 刘润红 姜勇 陆志任 梁士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15-1125,共11页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灌丛植物为对象,分析了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随坡向(阴坡-阳坡)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pH和土壤全磷均对植物群落类型及...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灌丛植物为对象,分析了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环境因子随坡向(阴坡-阳坡)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pH和土壤全磷均对植物群落类型及物种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坡向对植物群落类型及物种分布具有极显著的影响;而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和土壤有机碳对植物群落类型及物种分布则均无显著影响。(2)除Pielou均匀度指数在阴坡与阳坡差异不显著外,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对不同坡向微生境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不同坡向上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阴坡大于阳坡。(3)除土壤pH值和土壤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坡向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则为阴坡大于阳坡,而土壤温度和土壤全氮含量为阴坡小于阳坡。(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阴坡上,各土壤环境因子对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作用均不显著;在阳坡上,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 物种多样性 土壤环境因子 岩溶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桂林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5
9
作者 辛文杰 马姜明 王永琪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0-212,共13页
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监测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及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01、2006、2015、2019年桂林市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绿度(NDVI)、湿度(... 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监测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及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01、2006、2015、2019年桂林市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4个指标集成为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桂林市2001—2019年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监测。结果表明:RSEI能够较好地指示桂林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单一指标因子中干度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最大,热度最小;2001—2019年桂林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RSEI均值由0.51增至0.65,增幅达27.45%,60.10%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在变好,并以变好一个等级为主;20年间各区县生态环境状况均得到改善,其中全州县、灌阳县的改善情况最为突出,RSEI均值分别提升0.184、0.182,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面积占比分别增加38.42%、35.27%;桂林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其土地利用类型及空间功能区划的调控有重要关系,阳朔县生态环境质量中差和较差等级的分布占据了其生态空间功能区,生态环境监测及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主成分分析 桂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石山植物群落植物功能性状对不同坡向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7
10
作者 盘远方 陈兴彬 +6 位作者 姜勇 李月娟 黄宇欣 倪鸣源 陆志任 覃彩丽 钟章浪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不同坡向的植物群落为对象,探讨植物功能性状(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木材密度和环境因子随坡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为阴坡>半阴坡>阳坡,阴坡和半阴坡分别与阳坡差异性显著;木材密度... 该研究以桂林岩溶石山不同坡向的植物群落为对象,探讨植物功能性状(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木材密度和环境因子随坡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为阴坡>半阴坡>阳坡,阴坡和半阴坡分别与阳坡差异性显著;木材密度为阴坡<半阴坡<阳坡,阴坡、半阴坡分别与阳坡差异性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阴坡大于阳坡,且阴坡与阳坡差异性显著;土壤全磷、土壤有效磷均表现为阳坡含量最高,且阴坡与阳坡差异性显著;土壤有效钾、土壤全钾则分别为阴坡、半阴坡含量最高,土壤全钾含量在各坡向上差异均显著,而土壤有效钾则为阴坡、半阴坡与阳坡均差异性显著。回归分析表明群落水平比叶面积在阴坡和半阴坡上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群落水平叶绿素含量与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有效钾含量在阴坡上呈显著正相关;在不同坡向梯度上群落水平木材密度与环境因子无相关性。群落水平上植物功能性状随坡向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岩溶石山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对功能性状的筛选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功能性状 坡向 环境因子 岩溶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珊瑚内生真菌SgG4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物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韦坚芬 邓志勇 +5 位作者 邓业成 骆海玉 蒙思妤 徐紫薇 施瑶 梁文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2,共8页
对草珊瑚内生真菌卷曲木霉Trichoderma spirale SgG4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物质进行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SgG4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并结合活性追踪对发酵产物的活性萃取物进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 对草珊瑚内生真菌卷曲木霉Trichoderma spirale SgG4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物质进行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SgG4发酵产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并结合活性追踪对发酵产物的活性萃取物进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谱和质谱技术对活性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抗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该萃取物对13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EC 50值为0.0002~2.4757 g/L,其中对甘蔗凤梨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好。从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出1个抑菌活性化合物,鉴定为木霉酸(trichoderma acid)。木霉酸在0.1 g/L时,对13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茶轮斑病菌、烟草黑胫病菌、甘蔗凤梨病菌和白绢病菌的抑菌率为100%,对其余9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率为21.43%~85.71%。可见,木霉酸的抑菌活性较好且抗菌谱广,在微生物源杀菌剂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珊瑚 内生真菌 卷曲木霉 抗菌活性 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季雨林乔木层种间联结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志慧 梁士楚 +5 位作者 邓镕馨 蔡中伦 姜勇 董阳 黄名丽 李武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4,共11页
采用方差比率、χ^(2)检验、AC指数、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合PCA排序和采用M.Godron群落稳定分析方法,对群落中的16个乔木层优势种进行种间联结分析、生态种组划分和群落稳定性评估,揭示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用方差比率、χ^(2)检验、AC指数、Pearson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合PCA排序和采用M.Godron群落稳定分析方法,对群落中的16个乔木层优势种进行种间联结分析、生态种组划分和群落稳定性评估,揭示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常绿季雨林群落的种间关系及其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乔木层优势种的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负联结,群落整体结构松散;χ^(2)检验显示正负联结比出现异常,显著率为1.6%;AC指数的正负联结比为0.125,但显著率偏大,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判定群落的种间关联性应结合χ^(2)检验和AC指数等方法进行综合量化;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较一致,即种间关系均以负相关为主,正负相关比皆较低,显著率都较小;PCA将16个乔木层优势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推测第1生态种组多为演替早期喜光喜温、耐阴耐旱瘠的先锋树种,第2生态种组多为演替中期喜温暖湿润气候的常绿物种,第3生态种组均为演替后期喜光喜湿的常绿物种;M.Godron稳定性结果显示交点值为(30.93,69.07),表明群落处于不稳定阶段,且为不稳定的演替中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城港 常绿季雨林 种间联结 生态种组 群落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维 周善义 +6 位作者 陈志林 唐祺玲 周雪婷 黄婉玲 汪国海 韦新葵 周岐海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9-1100,共12页
蝴蝶是重要的生态质量、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种之一,研究其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厘清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资源和多样性现状,本研究利用样线法对该区域的蝴蝶种类进行为期3年... 蝴蝶是重要的生态质量、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种之一,研究其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厘清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资源和多样性现状,本研究利用样线法对该区域的蝴蝶种类进行为期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蝴蝶7301只,隶属于5科76属134种,其中东洋种为优势类群(100种,占总种数的74.63%),其余为广布种(34种,占总种数的25.37%)。蛱蝶科(Nymphalidae)种类最丰富(34属71种),Shannon Wiener指数最高(3.11),粉蝶科(Pieridae)种类最少(5属7种),Shannon Wiener指数最低(1.24)。优势种蝴蝶16种、少见种25种、稀有种24种,及常见种85种。蝴蝶物种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410-640 m海拔段蝴蝶物种数最多(107种),1350-1980 m海拔段蝴蝶物种数最少(59种),不同海拔段间蝴蝶相似性系数较低。不同生境中,乔木林的Shannon Wiener指数(3.59)和物种丰富度(12.30)最高,农田/居民点的Shannon Wiener指数(3.19)和物种丰富度(8.70)最低。不同年份之间的蝴蝶物种数量波动幅度较小。本研究结果可为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该保护区的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种群动态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蝴蝶的亚种分类问题及保护意义:以喙凤蝶属为例
14
作者 邹武 曾菊平 +3 位作者 姜梦娜 王渌 周善义 张江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38-1349,共12页
亚种是种的一个亚单位,由于分类学上的不同定义和主观性而受到质疑。然而,在分类学实践中,所有试图用不同的术语取代亚种或完全放弃亚种的尝试都是不可接受的。亚种同样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有一定独特性,为自然进程的一部分,具有保... 亚种是种的一个亚单位,由于分类学上的不同定义和主观性而受到质疑。然而,在分类学实践中,所有试图用不同的术语取代亚种或完全放弃亚种的尝试都是不可接受的。亚种同样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有一定独特性,为自然进程的一部分,具有保护研究价值。本文基于亚种概念、特征认为亚种分类需参考地理隔离(如异域分布)与表型差异2个原则。我们以珍稀喙凤蝶属Teinopalpus为例,系统收集亚种分类文献,采集该属亚种的地理分布、形态描述与差异等信息,综合分析该属蝶类的亚种分类现状、问题与原因。1843-2007年喙凤蝶属金带喙凤蝶T.imperialis及其姊妹种金斑喙凤蝶T.aureus各自记录了8个亚种。然而,部分亚种记录于同一行政区,如金带喙凤蝶T.i.imperialis,T.i.himalaicus与T.i.behludinii均在中国四川有记录,而金斑喙凤蝶在中国浙江有2个亚种记录,这显示名称应用的不确定性。考虑到两姊妹种同域分布在亚洲东南部,通过比对亚种正模所在地植被群落(biome)、生态区(ecoregion)的一致性判定地理隔离,发现金带喙凤蝶(覆盖3个植被群落)比金斑喙凤蝶(仅覆盖1个)的种下生态位分化程度更高。而据所处生态区的一致性,建议将金带喙凤蝶亚种分类修订为T.i.imperialis,T.i.himalaicus,T.i.miecoae,T.i.behludinii,T.i.imperatrix(含T.i.bhumipholi),T.i.gillesi和T.i.gerritesi 7个;金斑喙凤蝶亚种分类修订为T.a.aureus(含T.a.wuyiensis,T.a.guangxiensis与T.a.nagaoi),T.a.eminens(含T.a.laotiana),T.a.shinkaii与T.a.hainani 4个。由于可参考标本少,喙凤蝶属亚种确立时可用形态比对信息有限、不完整(如只依据单性的形态比对结果等),易“过度亚种化”。珍稀亚种分类问题(如“过度亚种化”、信息不确定性等)影响其保护措施,因为管理者常需权衡投入成本与成效、明确优先保护区域或对象,并以此做出决策。因此,在更多确定信息未获得前,不建议进行亚种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类 亚种 分类 地理隔离 表型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期根部病害生防菌筛选方法改进及其装置研制
15
作者 黄植清 刘莹儿 +3 位作者 黄名丽 陈英绘 尚常花 陆祖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0-215,共16页
为克服室内筛选生防菌的方法往往忽略植物基础作用的弊端,本文比较双重培养法、液体介质筛选法和种苗基质筛选法的优劣,并在改进种苗基质筛选法的基础上研制新装置。该装置由耐高温(135℃)、高压(0.15 MPa)的500 mL PP组培瓶改装而成。... 为克服室内筛选生防菌的方法往往忽略植物基础作用的弊端,本文比较双重培养法、液体介质筛选法和种苗基质筛选法的优劣,并在改进种苗基质筛选法的基础上研制新装置。该装置由耐高温(135℃)、高压(0.15 MPa)的500 mL PP组培瓶改装而成。组培瓶的柱状空间分为植物种植区、植物病原菌培养区和候选生防菌培养区,各区间以0.45μm硝酸纤维滤膜隔阻。植物种植区敞口、植物病原菌培养区和候选生防菌培养区以盖子密闭。本文装置以近似自然条件的植物根系分泌物和土壤渗出物作为基质筛选候选生防菌,获得的结果更可信;以菌体密度的变化反映病原菌和候选生防菌的拮抗效果,容易检测。该装置构造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可用于各种植物根部病原菌生防菌的批量筛选,但不适用于植物叶片、茎秆病害的生防菌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生防菌 筛选 铜绿假单胞菌 拮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不同类型森林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研究
16
作者 李林 张朝阳 +3 位作者 储小雪 周景钢 王雪 魏识广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9-1227,共9页
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联动规律可以用于评价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联动规律,对于监测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意义重大。以鼎湖山5种不同类型1 hm2森林群落[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联动规律可以用于评价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联动规律,对于监测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意义重大。以鼎湖山5种不同类型1 hm2森林群落[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沟谷雨林、常绿阔叶林(荷木林)、常绿针叶林(马尾松林)和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计算了3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和4个功能多样性指数,采用多重比较法和线性回归分析不同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差异和关系。结果表明,1)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物种丰富度、Shannon-Wei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较高;常绿阔叶林(荷木林)功能丰富度和功能分散度较高,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功能均匀度和功能离散度较高。2)5个森林群落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都与功能丰富度指数显著相关;功能均匀度指数Fe都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正相关,而与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无显著关系;功能离散度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海拔和坡度对功能多样性均具有显著的影响。该研究提示我们对森林群落的保护需要关注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联动关系,根据具体海拔和坡度主导的生境类型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地形因子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橙皮水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益生活性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月蓉 赵广河 +3 位作者 赵丰丽 覃云斌 陈静 张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9,共9页
以脐橙皮作为原料,采取超声协同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脐橙皮水溶性膳食纤维(SDF),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脐橙皮SDF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评价其体外益生活性。结果表明,超声协同酶解辅助提取脐橙皮SDF的优化工艺条件是:液料比16 mL/g、... 以脐橙皮作为原料,采取超声协同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脐橙皮水溶性膳食纤维(SDF),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脐橙皮SDF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评价其体外益生活性。结果表明,超声协同酶解辅助提取脐橙皮SDF的优化工艺条件是:液料比16 mL/g、超声功率45 W/L、超声时间40 min、纤维素酶添加量10.0μL/g,该条件下脐橙皮SDF提取得率为11.88%。体外发酵实验表明,超声协同酶解显著改善了SDF的体外益生活性。因此,超声协同酶解可被认为是一种对脐橙皮膳食纤维进行改性的优良方法,可为其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橙皮 水溶性膳食纤维 超声波 纤维素酶 益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喀斯特植被恢复对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利 李梦霞 +5 位作者 黄慧欣 潘心茹 姜雪芳 杨淑君 潘于 覃云斌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共11页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 related soil protein,GRSP)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有加强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促进土壤碳储存等作用。为研究广西北部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GRSP的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选取桂北喀斯特地区3个...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 related soil protein,GRSP)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有加强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促进土壤碳储存等作用。为研究广西北部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GRSP的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本研究选取桂北喀斯特地区3个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灌木林阶段、灌乔过渡阶段和乔木林阶段)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和农田(对照)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总土壤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otal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T-GESP)和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asily extractable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EE-GRSP)含量,并分析影响GRSP含量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各植被恢复阶段根际土中的T-GRSP和EE-GRSP含量均显著高于农田阶段(P<0.05),且T-GRSP含量在乔木林阶段最高。T-GRSP/SOC(土壤有机碳)的比值为4.45%~18.05%,EE-GRSP/SOC的比值为0.23%~1.35%,农田的T-GRSP/SOC和EE-GRSP/SOC比值均显著高于各植被恢复阶段(P<0.001)。灌乔过渡阶段和乔木林阶段根际土的T-GRSP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P<0.05)。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是引起T-GRSP含量正向变化的关键因素,而土壤全氮、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是影响EE-GRSP正向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桂北喀斯特植被恢复能有效促进GRSP的积累,进而促进SOC的积累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丛枝菌根真菌 球囊霉素 土壤蛋白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种马铃薯对罗汉果农田土壤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学惠 谢雅淇 +1 位作者 曾奕诚 胡乐宁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套种和施加外源有机物能够有效缓解罗汉果连作障碍,提高土壤肥力。本文探索罗汉果单作及套种马铃薯种植模式下,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还田对罗汉果农田土壤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设置罗汉果单作、套种马铃薯、套种马铃薯+水稻秸秆还... 套种和施加外源有机物能够有效缓解罗汉果连作障碍,提高土壤肥力。本文探索罗汉果单作及套种马铃薯种植模式下,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还田对罗汉果农田土壤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设置罗汉果单作、套种马铃薯、套种马铃薯+水稻秸秆还田、套种马铃薯+水稻秸秆生物炭还田和套种马铃薯+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混施还田5种处理进行为期10个月的大田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农田土壤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套种马铃薯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土壤磷酸酶活性,降低0.75 mg·g^(-1)·d^(-1)。套种马铃薯土壤细菌的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分别增加624.56、643.5、0.47,但降低了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套种模式下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还田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幅度为30.89%~69.29%。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混施还田增加了土壤细菌的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分别增加309.23、465.20、0.46,同时增加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综上,与单作相比,套种马铃薯通过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促进了土壤碳组分的转化;套种模式下,水稻秸秆及其生物炭混施还田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壤细菌多样性 罗汉果农田 马铃薯套种 水稻秸秆/生物炭 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淡黄金花茶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向盈盈 唐绍清 卢永彬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4-666,共13页
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是分布于广西西南部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可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基于14对微卫星(SSR)引物对已知分布区内的12个淡... 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是分布于广西西南部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了解珍稀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可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基于14对微卫星(SSR)引物对已知分布区内的12个淡黄金花茶自然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14对引物共检测到63个等位基因;SSR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91,显示出高度遗传多态性。(2)12个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4.47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 e)为2.720,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590,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575,而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212。(3)AMOVA分析结果显示,种群间的分子变异为21.19%(P<0.05),种群间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分化,该结果得到了STRUCTURE分析和UPGMA分析的支持。(4)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正相关(R 2=0.177,P<0.05)。该研究认为淡黄金花茶群体维持着一定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而且种群间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分化,建议加强对淡黄金花茶自然种群的保护,以及夏石种群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黄金花茶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遗传结构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