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扬子区志留系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的古生物地理学
1
作者 毛颖颜 李启剑 +2 位作者 邓小杰 李越 史振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0-1143,共14页
志留系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短暂分布于华南板块上扬子陆表海区兰多维列统埃隆阶上部地层中。本文依据花瓣海百合科腕部特化方式和形态学特征划分为6个类群,包括:Petalocrinus属中除Petalocrinus stenopetalus的所有种,Petalocrinus stenope... 志留系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短暂分布于华南板块上扬子陆表海区兰多维列统埃隆阶上部地层中。本文依据花瓣海百合科腕部特化方式和形态学特征划分为6个类群,包括:Petalocrinus属中除Petalocrinus stenopetalus的所有种,Petalocrinus stenopetalus,Spirocrinus circularis,所有腕部左旋的Spirocrinus,腕部右旋的Spirocrinus dextrosus,以及腕部向反口面卷曲的Sinopetalocrinus。选择同期异相地层单元:黔北桐梓水坝塘剖面石牛栏组珊瑚—层孔海绵礁灰岩、黔东北石阡枫香剖面雷家屯组粉砂质泥岩以及鄂西荆门仙居剖面罗惹坪组生屑滩为实例,分析其中花瓣海百合科各类群的赋存状态和生物—岩相特征,从生物—环境协同演化的角度强调海底环境指标制约该科属种多样性、丰度的显著差异。水坝塘清澈度高的浅海底质环境形成珊瑚—层孔海绵礁核、礁翼和礁顶亚相均是花瓣海百合最佳栖居环境,6个类群在该剖面均有产出,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石阡枫香剖面雷家屯组安静偏深的粉砂质泥质海底,属种单调且个体稀少,产出3个类群;仙居薄层生屑滩灰岩中生物多样性低而丰度中等,产出2个类群。之后特列奇早期大量陆源碎屑漫入扬子区,制约了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的生存时限以及上扬子区的土著分子的古地理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瓣海百合 生物古地理 志留纪 上扬子陆表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合成石盐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以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8
2
作者 孟凡巍 倪培 +4 位作者 葛晨东 王天刚 王国光 刘吉强 赵超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43-1547,共5页
石盐是表生环境下形成蒸发岩系的主要矿物,在形成过程中捕获大量的原生包裹体。通过低温冷冻测温技术,可以得到石盐中原生包裹体的一系列均一温度,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数据是应用石盐原生包裹体恢复古气候的关键。石盐沉积可以发生在气水... 石盐是表生环境下形成蒸发岩系的主要矿物,在形成过程中捕获大量的原生包裹体。通过低温冷冻测温技术,可以得到石盐中原生包裹体的一系列均一温度,如何正确理解这些数据是应用石盐原生包裹体恢复古气候的关键。石盐沉积可以发生在气水界面以及水体底部,其均一温度记录了卤水结晶的温度。Lowenstein et al.(1998)曾经用水浴法在恒定水温下合成了人工合成石盐,进行原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研究,然而如何用水温来恢复古气温是古环境解释的关键。本次实验通过40℃下(气温,烘箱中蒸发)人工合成石盐,在岩相学观察基础上,对形成于气水界面漏斗晶中的包裹体和在底水沉积人字晶中的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进行低温冷冻测温法测定。测温过程中石盐包裹体可以得到一系列均一温度(10.6~39.9℃),而只有最大均一温度才能反映卤水结晶时的温度,两种类型的包裹体也显示了相似的最大均一温度。因此在浅水环境下,两种包裹体都可以用来反映古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盐 流体包裹体 低温冷冻测温法 最大均一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南华系年代地层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兰中伍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0-187,共8页
华南南华系对应于国际上的成冰系,关于其沉积时限长期存在争议。近十余年来,通过高精度锆石U-Pb定年,已经基本敲定南华系的重要时间节点。长安组底界年龄被限定在ca.717 Ma,莲沱组顶部沉积时间被限定在ca.714 Ma。长安冰期中期暂时冰退... 华南南华系对应于国际上的成冰系,关于其沉积时限长期存在争议。近十余年来,通过高精度锆石U-Pb定年,已经基本敲定南华系的重要时间节点。长安组底界年龄被限定在ca.717 Ma,莲沱组顶部沉积时间被限定在ca.714 Ma。长安冰期中期暂时冰退的时间被限定在ca.690 Ma,冰期终止时间限定在ca.659 Ma。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导致了长安冰期中期的暂时冰退,这期间形成的风暴沉积构造和丘状交错层理可以提供最直接的沉积学证据。结合世界其它地区报道的年龄,斯图特(长安)冰期的起止时间限定在了717~659 Ma。马力诺(南沱)冰期的启动时间被大致限定为649 Ma,终止时间被限定在ca.635 Ma。结合世界其它地区年龄数据,马力诺冰期的启动时间可限定在649~639 Ma。随着后续工作的深入,马力诺冰期的启动时间范围应会被进一步缩小。华南南华系沉积时限的准确厘定对于理解全球成冰纪地质-生物-环境事件具有重要意义。马力诺冰期持续时间约14 Myr,远远小于长安冰期的持续时间(约58 Myr)。冰期末期大规模岩浆作用是导致这两次冰期持续时间不同的直接原因。通过模拟计算发现,扬子北缘裂谷岩浆作用可以促使马力诺冰期提前2~5 Myr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系 成冰系 沉积时代 长安组 南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习科1井奥陶-志留系之交的碳同位素化学地层学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超 武学进 +4 位作者 樊隽轩 陈清 李关访 孙宗元 张元动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3-543,共11页
奥陶系赫南特阶碳同位素正漂移(HICE)事件已为人熟知,但受限于样品质量和地层对比精度,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本次研究对黔北习水县习科1井中的五峰组至龙马溪组底部共22个岩芯样品进行了总有机碳(TOC)和δ13Corg分析,识别出HICE正漂移事... 奥陶系赫南特阶碳同位素正漂移(HICE)事件已为人熟知,但受限于样品质量和地层对比精度,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本次研究对黔北习水县习科1井中的五峰组至龙马溪组底部共22个岩芯样品进行了总有机碳(TOC)和δ13Corg分析,识别出HICE正漂移事件,并将其与华南和国外其他地区的同期事件进行了对比。对华南HICE事件记录的分析表明,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个页岩气有利层段与该HICE事件存在较为稳定的层位关系。五峰组页岩气有利层段的结束层位大致对应于HICE事件的起始层位,即笔石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WF3)顶部至Metabo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WF4)底部;而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层段的起始层位大致对应于HICE事件的结束层位,即笔石Metabolograptus persculptus带(LM1)中部至Akidograptus ascensus带(LM2)底部。在两个有利层段间夹有一段显著正漂移事件的这种模式可在化石材料较为缺乏的剖面和钻井中为有利层段的识别提供较好的参考。分析对比结果还表明,华南HICE事件的特殊性与奥陶纪末冰期期间扬子海的区域氧化还原条件波动相关。在冰盛期,扬子海处于弱还原环境,海底埋藏的有机质大量分解并返回海水中,使得海水δ13CDIC下降,这是华南扬子区HICE事件正漂幅度明显低于全球广海沉积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南特阶 五峰组 龙马溪组 碳同位素正漂移 页岩气 有利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北票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木化石的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蒋子堃 王永栋 +2 位作者 田宁 张武 郑少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69-1678,共10页
木化石在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保存有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且解剖构造保存完好的木化石。基于北票木化石树木年轮、树桩直径等数据计算了木材早材与晚材的比率(E/L)... 木化石在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保存有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且解剖构造保存完好的木化石。基于北票木化石树木年轮、树桩直径等数据计算了木材早材与晚材的比率(E/L),并推算了松柏类树木古树高。通过已有测量的树木年轮直径,应用Niklas(1994)和Mosbrugger(1994)两种方法恢复了化石森林中松柏类树木的古树高约为25m。推断中晚侏罗世的裸子植物森林树木生长的环境为以火山岩和湖相沉积为主,降水丰富。推断髫髻山组属于温暖、湿润、季节性明显的亚热带到暖温带气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木化石木材组织中呈现的特殊解剖构造包括假轮、创伤树脂道、年轮扭曲、虫孔等,也能够揭示辽西北票中晚侏罗世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状况。表明辽西北票地区中晚侏罗世古气候虽然有利于植物生长,但生长期间受到了火山喷发、虫害、大风、降温等多种不利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 髫髻山组 中晚侏罗世 木化石 古气候 古环境 古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框架及对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 被引量:10
6
作者 席党鹏 唐自华 +10 位作者 王雪娇 覃祚焕 曹文心 江湉 吴宝旭 栗源浩 张赢月 姜文彬 KAMRAN Muhammad 方小敏 万晓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5-198,共34页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 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详细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其他地层方法,完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大洋缺氧事件(OAE2)、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特提斯海进与海退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自下而上为克孜勒苏群、库克拜组、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上述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沟鞭藻、孢粉、双壳类、腹足类等化石,以及少量菊石、腕足类、海胆和鲨鱼牙齿等化石。综合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表明,克孜勒苏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 Albian期,库克拜组—依格孜牙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Cenomanian Maastrichtian期(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可能位于库克拜组三段),吐依洛克组的时代为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期;阿尔塔什组的时代为古新世早中期,齐姆根组为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最早期,盖吉塔格组—乌拉根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晚期,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但不排除最上部进入渐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的海侵开始于克孜勒苏群中上部沉积期(Albian晚期—Aptian早期),但规模很有限,大规模的海侵始于晚白垩世Cenomanian早期;从晚白垩世—古新世,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事件;大约41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南部的昆仑山山前,34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北部的天山山前。上述海侵—海退事件可能受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双重影响,但构造事件对海侵的启动和结束可能更具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所记录的OAE2、K/Pg界线、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事件,其中笔者及团队第一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齐姆根组中所发现和报道的PETM事件,将有助于揭示全球近岸地区PETM的特征和生物环境响应。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厘清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层序列,建立更加精细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框架,加强对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白垩纪 古近纪 海相 地层 特提斯 海平面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肇端标志——腕足动物稀少贝组合(Manosia Assemblage)及其穿时分布 被引量:18
7
作者 戎嘉余 黄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9-527,共19页
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与冈瓦纳大陆冰盖的形成与消融密切关联的认识已被广泛接受;同时,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Hirnantia Fauna)常被视作这次大灭绝的肇端标志。本文通过对扬子区-全球环境巨变的一个缩影-相关层段的腕足类的研究,改变了后一... 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与冈瓦纳大陆冰盖的形成与消融密切关联的认识已被广泛接受;同时,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Hirnantia Fauna)常被视作这次大灭绝的肇端标志。本文通过对扬子区-全球环境巨变的一个缩影-相关层段的腕足类的研究,改变了后一认识。上扬子区五峰组(笔石页岩相)与观音桥层(介壳相)之间,以及下扬子区新开岭层之中的"混合相地层"(既产笔石,又产介壳相生物),代表奥陶纪最晚期沉积-生物-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过渡阶段,记录了南方大陆冰盖的形成对华南各地影响的开始;只因厚度小、研究少,该段地层及其所含化石群长期未被重视。根据半个世纪积累的材料,本文系统记述了该混合相地层的优势化石腕足类稀少贝(Manosia);根据保存腕螺构造的珍贵标本,证实它是无洞贝目的成员,暂归于无洞贝科;通过识别稀少贝组合(Manosia Assemblage)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探讨它的群落生态、环境及其标志意义。奥陶纪末的华南板块处于一个相对孤立的古地理位置,且稀少贝幼虫的漂浮能力不强,故未能"飘洋过海"离开华南板块一步;尽管如此,东西向从滇东北到苏南,南北向从陕南到黔北,它成为一个机遇泛滥属种,遍布于整个扬子海域,栖居于深水、低能、贫氧的底域(BA4-5)。稀少贝组合的地层历程从上奥陶统凯迪阶顶部(Diceratograptus mirus亚带)到赫南特阶下部(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中下部);其短暂的历程反映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扰动对扬子海域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之开始。这里有一个"先浅水、后深水"的穿时过程:①在上扬子区浅水海域,它仅限于凯迪末期,几乎同时迁移到较深水域并延续到赫南特初期;②侵入到下扬子深水海域则是到赫南特早期并在中期灭绝。因此,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的起步标志不是赫南特贝动物群本身,而是稀少贝组合的出现;大灭绝的肇端并非始于赫南特初期,而是凯迪末期。同时可能也指示大陆冰盖的形成对世界其他板块不同水深海域的影响也不是等时的。赫南特早中期扬子海域生物群分布状况演变得非常复杂。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与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剧变相伴发生,是显生宙唯一一次与冰川活动有密切关联的特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末 生物大灭绝 腕足动物 稀少贝 机遇种 穿时现象 冰盖影响 环境巨变之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中奥陶世华南古海洋氧化还原变化及其对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董轶婷 刘建波 +2 位作者 陈宇轩 钟思 詹仁斌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9-751,共13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环境影响和控制因素,对安徽南部将军岭剖面黑色页岩的有机碳含量(TOC)、总硫含量(TS)和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_(py))进行测试分析。TOC与TS表现出正相关性,说明可能是非硫化环境中的沉积产物。δ^(... 为了进一步探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环境影响和控制因素,对安徽南部将军岭剖面黑色页岩的有机碳含量(TOC)、总硫含量(TS)和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_(py))进行测试分析。TOC与TS表现出正相关性,说明可能是非硫化环境中的沉积产物。δ^(34)S_(py)在弗洛期表现出显著的负偏移,在中奥陶世表现出相对幅度更大的波动。结合前人对全球碳酸盐岩晶格中硫酸盐硫同位素(δ34SCAS)和δ^(34)S_(py)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特马豆克期末期至弗洛期中期黄铁矿埋藏分数下降,硫同位素分馏效应增大,说明当时海水发生氧化,对奥陶纪生物大辐射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弗洛期晚期至达瑞威尔期,不同地区δ^(34)S_(CAS)相继出现负偏移,δ^(34)S_(py)发生大幅振荡,可能是由于海洋中硫酸根浓度较低以及硫化物再氧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早-中奥陶世 海水氧化还原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全新世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波动:基于NDQK5岩芯介形类化石记录 被引量:2
9
作者 贾宝岩 彭博 +5 位作者 王继龙 于俊杰 周保春 赵泉鸿 李保华 王亚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5,共13页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NDQK5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记录主要分布于4~17.1 m段,对应年代约为8.2~6.9 ka BP。岩芯内共计识别出海相介形类23属26种,根据优势种以及特征种的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可将岩芯内的介形类动物群划分为3个组合:①介形类组合A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和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代表潮下带环境;②介形类组合B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优势种,指示近岸内陆架的沉积环境;③介形类组合C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Loxoconcha ocellifera为主,代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基于介形类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推断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约在8.2~7.4 ka BP期间持续上升,并在约7.9~7.4 ka BP区间达到最高;7.4~7.0 ka BP期间海平面下降,随后再次上升。因此,介形类化石记录指示福建沿海地区在全新世高海平面背景下依然存在相对海平面的次一级波动。同时,结合已有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断8.2~7 ka BP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冰盖融水;7 ka BP后该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可能受控于“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德 东海 MIS 1 中全新世高海平面 介形类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下白垩统中发现鱼类和叶肢介化石 被引量:28
10
作者 李守军 张祥玉 +6 位作者 赵秀丽 孙智新 张道元 章磊 徐磊 魏宁 刘宝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下白垩统沉积岩地层首次发现鱼类和叶肢介化石。鱼类化石为Lecoptera sinensis Woodward(中华狼鳍鱼);叶肢介化石为Yanjiestheria Chen(延吉叶肢介属),分为4个种。该鱼化石属于热河生物群的典型分子,和该叶肢介属在... 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下白垩统沉积岩地层首次发现鱼类和叶肢介化石。鱼类化石为Lecoptera sinensis Woodward(中华狼鳍鱼);叶肢介化石为Yanjiestheria Chen(延吉叶肢介属),分为4个种。该鱼化石属于热河生物群的典型分子,和该叶肢介属在胶莱盆地中广泛分布,属于早白垩世陆相河湖动物群。两类化石同层保存,化石保存完整,属于原地埋藏,所以含这些化石的地层应属于陆相沉积,而与海相沉积关系不大。这套地层因岩性和沉积环境与胶莱盆地南部地区的莱阳群法家茔组(K_1f)非常接近,建议使用法家茔组之名,而不使用因被认为是海相浊流沉积而命名的"灵山岛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叶肢介 下白垩统 法家茔组 灵山岛组 灵山岛 青岛市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二叠系石盒子组孢粉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守军 田臣龙 +3 位作者 徐凤琳 陈茹 殷天涛 赵秀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5-770,共6页
对山东彭庄煤田、淄博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各段进行采样,经孢粉分析、鉴定和统计,共发现46属62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三个孢粉组合:Ⅰ.Apiculatisporites—Gulisporites—Laevigatosporit... 对山东彭庄煤田、淄博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各段进行采样,经孢粉分析、鉴定和统计,共发现46属62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三个孢粉组合:Ⅰ.Apiculatisporites—Gul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黑山段);Ⅱ.Patellisporites—Densosporites—Florinites(万山段、奎山段);Ⅲ.Anapiculatisporites—Cordaitina(孝妇河段)。孢粉组合特征表明,石盒子组沉积时期植物属于华夏植物群面貌,与下伏地层沉积时期不同的是裸子植物越来越繁盛,且种类越来越丰富,表明气候较下部地层趋于干旱。同时依据二叠系山西组植物群的组成、形态和总体面貌的变化,分析了山东二叠纪的古气候状况及其演变历程,即山西组、石盒子组黑山段沉积时期为温暖半潮湿气候;石盒子组万山段、奎山段、孝妇河段沉积时期为干旱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盒子组 孢粉组合 古气候 山东 二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彭庄早、中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守军 赵秀丽 +5 位作者 殷天涛 原丽媛 贺淼 徐凤琳 陈茹 黄彭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19-1825,共7页
本文主要对山东彭庄煤矿西补15井太原组上部以及山西组进行采样研究,共分析孢粉样品14块,所有样品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孢粉化石;经分析鉴定,共发现孢粉化石37属107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在地层中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自下... 本文主要对山东彭庄煤矿西补15井太原组上部以及山西组进行采样研究,共分析孢粉样品14块,所有样品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孢粉化石;经分析鉴定,共发现孢粉化石37属107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在地层中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两个孢粉组合:Ⅰ.Laevigatosporites-Granulatisporites组合(太原组上部),Ⅱ.Gulisporites cochlearius-Leiotriletes adnatu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山西组);并将本区孢粉组合特征与华北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明确了本区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组合Ⅰ为早二叠世晚期,组合Ⅱ为中二叠世早期,即本区下、中二叠统界线应置于山西组底部泥岩之底;最后,根据孢粉特征恢复了相应地质时期的古气候,继而进一步佐证了本区下、中二叠统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孢粉组合 太原组 山西组 山东彭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兴义三叠纪兴义动物群化石层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志广 孙作玉 +1 位作者 江大勇 季承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79-790,共12页
本文选取了产自贵州兴义富含海生爬行动物及鱼类化石的法郎组竹杆坡段上部凝灰岩夹层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测定。测得兴义动物群化石赋存层位年龄为240.8±1.8 Ma,化石赋存层位之上21 m处年龄为239.8±1.7 Ma。... 本文选取了产自贵州兴义富含海生爬行动物及鱼类化石的法郎组竹杆坡段上部凝灰岩夹层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测定。测得兴义动物群化石赋存层位年龄为240.8±1.8 Ma,化石赋存层位之上21 m处年龄为239.8±1.7 Ma。该年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兴义动物群的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而非晚三叠世卡尼期,这一结论可与此前菊石生物地层研究、碳同位素分析的结果相印证。结合兴义动物群中生物组合面貌的变化,推测三叠纪生态系统可能在拉丁期就已开始由辐射发展阶段转变为完全复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凝灰岩 三叠纪 兴义动物群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Ma以来南海南北上部水体温度变化对比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宝琦 李保华 翦知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3,共5页
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古温度转换函数、表层暖水种属种含量比值,以及次表层暖水种含量的变化,表明南海北部1 5Ma以来表层、次表层海水温度逐渐降低,其主要变化阶段为0 86~0 94Ma和0 64~0 68Ma。与南海南部西太平洋暖池区的17957站研究... 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古温度转换函数、表层暖水种属种含量比值,以及次表层暖水种含量的变化,表明南海北部1 5Ma以来表层、次表层海水温度逐渐降低,其主要变化阶段为0 86~0 94Ma和0 64~0 68Ma。与南海南部西太平洋暖池区的17957站研究结果对比,发现南海南部1 5Ma以来表层、次表层海水温度逐渐增加,发生的主要时间为1 23~1 3Ma和0 64~0 68Ma。南海北部的上部海水结构变化主要受东亚冬季风影响,而南海南部则主要受西太平洋暖池影响,因此,南海南、北上部海水温度的变化说明0 9Ma后尤其是0 68Ma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化,西太平洋暖池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表层海水温度 次表层水温 南海 浮游有孔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彭庄煤矿石炭–二叠系孢粉特征与成煤环境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臣龙 李守军 +1 位作者 徐凤琳 赵秀丽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22,共11页
利用钻孔岩心资料对彭庄煤矿的石炭–二叠系各个组段的孢粉组合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孢粉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识别出四个孢粉组合,自下而上分别是:太原组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Granulatisporites granulatus组... 利用钻孔岩心资料对彭庄煤矿的石炭–二叠系各个组段的孢粉组合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孢粉化石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识别出四个孢粉组合,自下而上分别是:太原组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Granulatisporites granulatus组合;山西组Gulisporites cochlearius-Leiotriletes adnatu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下石盒子组Apiculatisporites aculeatus-Gulisporites laevigatus-Macrotorispora minuta组合,上石盒子组Patellisporites meishanensi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Florinites antiquus组合。依据地层岩石特征,初步恢复了本区的成煤环境: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而从山西组开始沉积环境逐渐转变为三角洲平原相为主的过渡相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二叠系 彭庄煤矿 孢粉组合特征 成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晚中新世菱角果实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兴 肖良 +2 位作者 李相传 梁嘉琪 王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91-92,共2页
中国浙江东部天台和宁海地区嵊县组分布广泛且大面积出露。该组特征为一套多旋回的火山岩与沉积岩互层。沉积岩的岩性主要为泥岩,赋存着众多的植物化石。无论是丰度还是类别都值得古植物学者进行详细的研究。第二沉积层为植物化石埋藏层... 中国浙江东部天台和宁海地区嵊县组分布广泛且大面积出露。该组特征为一套多旋回的火山岩与沉积岩互层。沉积岩的岩性主要为泥岩,赋存着众多的植物化石。无论是丰度还是类别都值得古植物学者进行详细的研究。第二沉积层为植物化石埋藏层,发现了众多属种的植物化石,埋藏类型上包括根、茎、叶、果实、花粉等,种类上有松科、柏科、木兰科、藜科、禾本科、葡萄科等不同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菱属植物 嵊县组 果实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淄博太原组有孔虫及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守军 原丽媛 +2 位作者 殷天涛 赵秀丽 崔肖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6-202,共7页
通过对山东省淄博地区太原组小有孔虫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小有孔虫11属22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有孔虫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建立了两个小有孔虫化石组合带:I Bradyina-Plectogyra组合与II TetrataxisNodosaria-Pa... 通过对山东省淄博地区太原组小有孔虫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小有孔虫11属22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有孔虫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建立了两个小有孔虫化石组合带:I Bradyina-Plectogyra组合与II TetrataxisNodosaria-Palaeotextularia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中华北其它地区的有孔虫进行对比,并结合前人对本区类化石的研究结果,确定了各组合带的地质时代: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第I组合带地质时代归为晚石炭世,第II组合带地质时代归为早二叠世,其层位相当于山东地区太原组类Pseudoschwagerina带之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 有孔虫动物群 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 淄博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申扎地区二叠系下拉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微)相
18
作者 张予杰 朱同兴 +1 位作者 张以春 安显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284,共12页
重新测制并研究了西藏申扎地区扎扛-木纠错剖面的下拉组。根据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将下拉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第一段为灰白或紫红色中层状生屑灰岩段,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中二叠世罗德期;第二段为浅灰色至深灰色含珊瑚格架灰... 重新测制并研究了西藏申扎地区扎扛-木纠错剖面的下拉组。根据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将下拉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第一段为灰白或紫红色中层状生屑灰岩段,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中二叠世罗德期;第二段为浅灰色至深灰色含珊瑚格架灰岩的生物碎屑灰岩段,时代为中二叠世沃德期至卡匹敦期;第三段为灰黑—深灰色中层或厚层状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泥晶灰岩段,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利用微相的方法,在下拉组的3个岩性段中识别出7种微相类型,并根据微相组合划分出台地边缘生屑滩、台地边缘生物礁、陆棚、局限台地等沉积(微)相。通过以上研究,认为下拉组从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内连续沉积,沉积环境由开阔的碳酸盐台地环境过渡到较为封闭的局限环境,中、晚二叠世间不存在明显的地层及相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 沉积(微)相 下拉组 申扎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海侵事件——松科1井钙质超微化石新证据 被引量:8
19
作者 曹文心 席党鹏 +4 位作者 黄清华 程祎 屈海英 高莲凤 万晓樵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66-871,共6页
松辽盆地作为中国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是否发生过海水侵入一直存在争议,化石能为该科学问题提供直接解释。在松科1井嫩江组一、二段发现了少量的钙质超微化石,初步鉴定出Calculites obscurus,Calculites ovalis,Quadrum sp.,Micula sp... 松辽盆地作为中国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是否发生过海水侵入一直存在争议,化石能为该科学问题提供直接解释。在松科1井嫩江组一、二段发现了少量的钙质超微化石,初步鉴定出Calculites obscurus,Calculites ovalis,Quadrum sp.,Micula sp.等属种。上述钙质超微化石广泛分布于晚白垩世海相地层中,通过与国际标准海相化石的对比,将嫩江组一段中、下部的时代限定为Turonian晚期—Maastrichtian期。松辽盆地嫩江组一、二段下部的钙质超微化石保存总体一般,有一定的多样性,具有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的特征。松科1井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古生态及其与有孔虫化石的对应关系表明,松辽盆地嫩江组一段中-下部、二段下部沉积期湖泊水域广阔,全球海平面较高,间歇性的海水侵入事件导致西北太平洋中的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和有孔虫等海洋生物被带入松辽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海水侵入 松辽盆地 松科1井 嫩江组 白垩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新近纪一种栎属植物化石微细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 被引量:8
20
作者 贾慧 孙柏年 +2 位作者 李相传 肖良 吴靖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9-90,共12页
归于壳斗科栎属的一种植物化石黄毛青冈(亲缘种)Quercusaff.delavayi Franch采于浙江天台中新统下南山组。该化石不仅具有与现生黄毛青冈Quercus delavayi Franch相似的叶形态结构,而且两者表皮微细构造亦颇为一致,宏观和微观特征表明,... 归于壳斗科栎属的一种植物化石黄毛青冈(亲缘种)Quercusaff.delavayi Franch采于浙江天台中新统下南山组。该化石不仅具有与现生黄毛青冈Quercus delavayi Franch相似的叶形态结构,而且两者表皮微细构造亦颇为一致,宏观和微观特征表明,当前材料与现生黄毛青冈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通过研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现生黄毛青冈的表皮微细特征,发现黄毛青冈毛基的个体发育重演了青冈亚属毛基的系统演化。进一步比较化石与现生材料的毛基参数及其他表皮特征,推论浙江天台中新世的古气候较现在温暖湿润,根据现生与化石黄毛青冈气孔比率计算出浙江天台中新世古大气CO2体积分数为(395.22±5.61)×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毛青冈(亲缘种) 化石角质层 中新世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