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人机遥感作物估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恒彪 吉文翰 +7 位作者 郭彩丽 张小虎 邱小雷 姚霞 江冲亚 朱艳 曹卫星 程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快速、准确估测作物产量不仅有利于提前掌握粮食生产状况,而且对国家粮食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无人机遥感技术因其快速、便捷、成本低等优势,以及可同时搭载多种传感器获取高时空分辨率影像,在作物产量估测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 快速、准确估测作物产量不仅有利于提前掌握粮食生产状况,而且对国家粮食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无人机遥感技术因其快速、便捷、成本低等优势,以及可同时搭载多种传感器获取高时空分辨率影像,在作物产量估测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无人机遥感估产的相关背景;其次对近二十年来无人机遥感估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别从无人机平台、传感器、估产模型构建等方面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无人机遥感估产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影响无人机遥感估产精度的因素、尚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无人机遥感估产的未来发展前景。本文可为了解无人机遥感估产研究前沿、技术瓶颈、发展前景提供重要参考,为精确栽培、智慧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产量 估测 无人机遥感 传感器 建模方法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生产遥感监测与智慧决策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柄婷 华传海 +8 位作者 叶晨洋 熊育春 钱涛 程涛 姚霞 郑恒彪 朱艳 曹卫星 江冲亚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年第2期57-72,共16页
[目的/意义]总结叙述水稻生产遥感监测及智慧决策算法的研究进展,剖析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方向。[进展]首先介绍了遥感手段在时空尺度上如何监测水稻生长,其次剖析了遥感在水稻种植分布、生育期监测、长势监测和产量品质估算等方面的应... [目的/意义]总结叙述水稻生产遥感监测及智慧决策算法的研究进展,剖析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方向。[进展]首先介绍了遥感手段在时空尺度上如何监测水稻生长,其次剖析了遥感在水稻种植分布、生育期监测、长势监测和产量品质估算等方面的应用;最后阐述了水稻生产智能决策算法与遥感耦合的潜力。[结论/展望]指出了遥感手段在水稻生产监测与人工智能耦合的应用与机遇,提出了大尺度、实时监测水稻生长的挑战与展望。本文可为水稻生产遥感监测相关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水稻精准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产 遥感 产量模拟 决策算法 智慧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高粱和饲用玉米不同混种模式对青贮营养成分与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健雄 施洋 +9 位作者 高进 于爱华 乔海龙 陆镇威 王海洋 姜鹏 程芳梅 潘宗瑾 杨华 王为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8-13,共6页
为了研究甜高粱和玉米混种模式对青贮品质和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以甜高粱中科甜968与玉米苏玉29为试验品种,比较了高粱玉米混种(1∶1)、高粱玉米混种(1∶2)及单种高粱和单种玉米的产量、青贮品质、牛奶营养成分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甜高粱和玉米混种模式对青贮品质和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以甜高粱中科甜968与玉米苏玉29为试验品种,比较了高粱玉米混种(1∶1)、高粱玉米混种(1∶2)及单种高粱和单种玉米的产量、青贮品质、牛奶营养成分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甜高粱组的产量最高(6.3 t/667 m^(2)),高粱玉米(1∶2)组的产量低于高粱玉米(1∶1)组,玉米组的产量最低;青贮营养分析结果显示,玉米组的各项营养品质指标相对较好,高粱玉米(1∶2)组的总可消化养分比例最高(79.00%),其淀粉含量和泌乳净能也仅次于玉米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中、高产奶牛在经过饲喂适应期后,高粱玉米(1∶2)组的牛奶品质均有所提升,且产奶量最高。“种—贮—饲”模式中高粱玉米(1∶2)模式是相对最佳的模式,高粱组的泌乳净能比玉米组的高2115.30 MJ/667 m^(2)。综上,高粱玉米(1∶2)模式的青贮营养比玉米单独青贮更为均衡互补,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饲喂效果,增加经济效益,在青贮饲料产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饲用玉米 混种模式 青贮品质 奶牛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秆基因Rht-D1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育种利用探索
4
作者 姜朋 吴磊 +5 位作者 黄倩楠 李畅 王化敦 何漪 张鹏 张旭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77-2086,共10页
Rht-B1和Rht-D1基因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在长期的育种选择中,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对矮秆基因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倾向性,以Rht-B1b变异类型为主。为丰富品种矮秆基因类型,拓宽遗传基础,本研究尝试将黄淮麦区的主要矮秆基因... Rht-B1和Rht-D1基因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在长期的育种选择中,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对矮秆基因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倾向性,以Rht-B1b变异类型为主。为丰富品种矮秆基因类型,拓宽遗传基础,本研究尝试将黄淮麦区的主要矮秆基因变异类型Rht-D1b引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以2个麦区的小麦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在后代中筛选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品系,并进行系统的田间表型评价,为后续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及材料支持。结果表明,携带Rht-D1b的品系较携带Rht-B1b的品系在单位面积穗数、株高、穗长、叶片长宽、茎叶夹角等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而其小穗数则显著增加,是一个可利用的优势性状。但是,携带Rht-D1b品系的赤霉病病小穗率显著高于携带Rht-B1b的品系,通过抗赤霉病基因的应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材料的赤霉病抗性均显著提高。本研究明确了将Rht-D1b变异类型应用于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育种能够增加小穗数,提升产量潜力,抗病基因的应用均能够显著提高赤霉病抗性,同时这些材料也可作为优良抗性亲本应用于黄淮麦区育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长江中下游麦区 矮秆基因 冬春杂交 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形态学辅助下基于光谱指数的作物冠层组分分类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羽 杨涛 +6 位作者 马吉锋 黄宇 郑恒彪 程涛 田永超 朱艳 姚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3-170,共8页
近地遥感常被用于获取作物冠层组分信息,但在提取叶片反射率时常受到土壤背景、穗和阴影效应的影响。为准确分类并提取作物冠层组分信息,该研究通过分析小麦冠层各组分(光照/阴影叶片、土壤、穗)的光谱及纹理差异,提出了一种光谱指数与... 近地遥感常被用于获取作物冠层组分信息,但在提取叶片反射率时常受到土壤背景、穗和阴影效应的影响。为准确分类并提取作物冠层组分信息,该研究通过分析小麦冠层各组分(光照/阴影叶片、土壤、穗)的光谱及纹理差异,提出了一种光谱指数与数学形态学结合的作物冠层组分分类方法,探讨不同生育时期的最佳冠层组分分类方法,并定量分析不同组分的归一化光谱指数与小麦叶片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光谱指数法能较好地区分小麦抽穗前的不同冠层组分,而抽穗期的分类效果易受麦穗影响;光谱指数与数学形态学结合的分类方法能较好地消除麦穗对光照/阴影叶片提取的干扰(总体分类精度为97.80%,Kappa系数为0.97,运行时间3.87 min),该方法的分类精度及运行效率均优于传统分类方法(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算法(Iterative Selforganizing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Algorithm, ISODATA)和最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LE));而且,基于光照和阴影叶片的归一化光谱指数对叶片氮含量最敏感。研究结果可为其他作物冠层组分分类和精准农业中农学参数的定量反演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组分 光谱指数 数学形态学 高光谱影像 光照叶片 阴影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信息融合的麦田杂草检测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6
作者 徐可 谢奇 +3 位作者 宋明翰 曹卫星 朱艳 倪军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5-182,共8页
为了实现麦田杂草的精确管理,需要精准检测杂草并生成空间分布信息和管理处方。该文设计与开发了一种基于多模态融合的麦田杂草检测系统,通过多模态信息融合方法实现多种类杂草特别是与小麦外形相似的禾本科杂草的准确检测,构建杂草指... 为了实现麦田杂草的精确管理,需要精准检测杂草并生成空间分布信息和管理处方。该文设计与开发了一种基于多模态融合的麦田杂草检测系统,通过多模态信息融合方法实现多种类杂草特别是与小麦外形相似的禾本科杂草的准确检测,构建杂草指数同时生成不同种类的杂草分布,可视化田间杂草的发生情况,以植保机械的施药面积和作业次数为限定条件,建立了面向除草机具的包含施药面积和施药量的杂草管理处方图。田间测试结果显示,基于多模态信息融合的麦田杂草检测模型能够有效提升杂草的检测精度,相较于单一模态的RGB图像,禾本科杂草检测精度提升了13.1%。软件的性能和功能测试结果显示,系统能够在多平台上稳定运行,实时、准确地实现不同种类的杂草检测,并生成决策信息。该文提出的基于多模态信息融合的麦田杂草检测系统能够为精确除草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杂草检测 多模态信息融合 杂草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海洋 高进 +6 位作者 陆镇威 施洋 孙健雄 于爱华 吴春 杨华 王为 《中国棉花》 2022年第10期37-39,共3页
根据长江流域棉区的气候、土壤、耕作制度等特点,提出了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绿色高效生产所适用的棉花品种、茬口、播期、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间苗和定苗、水肥管理、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治、脱叶催熟、机械化采摘、籽棉预处理等配套... 根据长江流域棉区的气候、土壤、耕作制度等特点,提出了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绿色高效生产所适用的棉花品种、茬口、播期、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间苗和定苗、水肥管理、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治、脱叶催熟、机械化采摘、籽棉预处理等配套技术体系,以期为我国长江流域棉区实现棉花机械采收和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棉区 棉花 机械采收 绿色生产 高效生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健成 刘卿 +7 位作者 汪翠存 陆汝华 刘艳 曹强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刘小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28-5339,共12页
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的两大主要补给途径,其在调控稻田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以及水稻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秸秆还田或氮肥施用单因素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而双因素互作... 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的两大主要补给途径,其在调控稻田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以及水稻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秸秆还田或氮肥施用单因素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而双因素互作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尚未明确。同时,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进行合理的氮肥施用鲜有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3个氮肥处理(0、180、360 kg N/hm^(2))和3个秸秆还田处理(0、2.25、3.75 t/hm^(2))进行多年水稻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H_(4)季节累积排放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与施氮量无显著正相关关系;N_(2)O季节累积排放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秸秆还田量无显著正相关关系;秸秆还田对于产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两年均在秸秆不还田+不施氮处理(S0N0)出现最低产量,2021与2022年最低产量分别为5740.64和4903.75 kg/hm^(2)。2021与2022年最高产量分别在秸秆不还田+高氮(S0N_(2))和高量秸秆还田+高氮(S2N_(2))出现,分别为10938.48和10384.83 kg/hm^(2)。同时,本研究发现在低量秸秆还田条件下,在碳足迹(CF, Carbon Footprint)方面,施氮量为251 kg N/hm^(2)时碳足迹达到最低点,为1.01 kg C/kg;而在生态经济净收益(NEEB, Net Ecosystem Economic Benefits)方面,施氮量为294 kg N/hm^(2)时生态经济净收益达到最高点,为11778.15元/hm^(2)。为协同生态经济净收益与碳排放,在低量秸秆还田(S1)下,配合251—294 kg N/hm^(2)的施氮量为最优施肥方案。研究结果为指导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实现稻田碳中和以及农田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与低碳生产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室气体 秸秆还田 氮肥 推荐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及DESTIN约束的高分遥感影像田块语义分割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肖庆云 程涛 +2 位作者 顾兴健 朱艳 黄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9-999,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改善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田块语义分割中出现的区域不封闭、边缘不贴合、噪点问题,并进一步修正语义分割的识别错误。[方法]以安徽省阜南县、江苏省淮安市为研究地点,自建了农田田块数据集,引入考虑影像多尺度特征... [目的]本研究旨在改善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田块语义分割中出现的区域不封闭、边缘不贴合、噪点问题,并进一步修正语义分割的识别错误。[方法]以安徽省阜南县、江苏省淮安市为研究地点,自建了农田田块数据集,引入考虑影像多尺度特征的尺度分割思想与基于物候学的DESTIN(delineation by fus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information)分割算法,提出了基于多尺度及DESTIN约束的高分遥感影像农田田块语义分割方法。[结果]多尺度与DESTIN约束下基于深度模型的田块语义分割有效改善模型出现的区域不封闭、边缘不贴合、噪点和块状模糊等问题,一定程度修正了深度模型语义分割的错误识别,IoU指标在2个测试集上分别达到94.08%和90.79%,相较深度模型的遥感影像田块语义分割分别提高1.65%和2.32%,对研究区域的田块提取区域更完整、精度更高。[结论]多尺度及DESTIN约束进一步改善了田块语义分割问题,有助于提高高分遥感影像的田块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分割 多尺度分割 DESTIN分割 农田田块提取 高分遥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合-CO_(2)响应模型对水稻快速A-C_(i)响应(RACiR)曲线拟合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雪 康敏 +3 位作者 王偲媛 曹卫星 朱艳 刘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9-1106,共8页
[目的]光合-CO_(2)响应(photosynthetic carbon assimilation CO_(2)response,A-C_(i))模型是定量研究植物光合特性对环境因子响应的主要手段,也是植物生理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本文旨在探究合适的测试方法以及数学模型来更好... [目的]光合-CO_(2)响应(photosynthetic carbon assimilation CO_(2)response,A-C_(i))模型是定量研究植物光合特性对环境因子响应的主要手段,也是植物生理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本文旨在探究合适的测试方法以及数学模型来更好地获取水稻光合参数。[方法]以水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快速A-C_(i)响应(rapid A-C_(i)response,RACiR)曲线与传统的光合-CO_(2)响应曲线测试方法对水稻单叶光合参数进行测量。使用生化模型(FvCB)、直角双曲线模型、Michaelis-Menten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分段函数模型、叶子飘模型以及指数修正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RACiR方法通过不同模型获得的参数与A-C_(i)方法测试得到的参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RACiR技术可节约近50%的测试时间。但也存在不能同步测量荧光数据以及难以实时查看测试数据是否存在异常等弊端。除FvCB外的7种光合-CO_(2)响应模型中,叶子飘模型整体上拟合出的光合特征参数较为可靠。[结论]RACiR测试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且相对于传统方法其测试效率显著提高;叶子飘模型在水稻光合作用参数拟合上具有更优的性能。研究结果将为水稻光合作用-CO_(2)响应研究选用合适的测试方式和拟合模型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合作用 CO_(2)响应模型 快速光合-CO_(2)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播种机播量控制参数自校正方法 被引量:7
11
作者 丁永前 陈冲 +3 位作者 余洪锋 张洪达 窦祥林 刘卓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37,275,共8页
针对传统外槽轮式播量控制系统因流量-转速标定关系失偏而导致控制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动态校正控制参数保持播量控制精度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氮气弹簧为支撑力、S型称重传感器为拉力的称重式播量检测系统,利用两类传感器... 针对传统外槽轮式播量控制系统因流量-转速标定关系失偏而导致控制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动态校正控制参数保持播量控制精度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氮气弹簧为支撑力、S型称重传感器为拉力的称重式播量检测系统,利用两类传感器加权信号与实际播量方程的线性组合实现原始传感信号滤波的独特测量特性,构建播量检测算法,并根据播量动态检测结果对基于流量-转速标定关系的控制参数作动态校正,实现播量的本质闭环控制,保持控制精度的稳定。利用搭建的播种机测试平台,开展了基于播量检测的播量控制参数未校正和自校正动态试验。在所有的测试过程中,播量检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绝对相对偏差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4.52%、2.68%和1.14%;播量控制参数未校正时,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的绝对相对偏差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18.38%、17.06%和1.21%,而引入控制参数自校正后,实际值和目标值之间的绝对相对偏差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下降至3.70%和2.61%,标准差为0.67%。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加权信号的播量检测方法能有效获取播种机的实际播量信息,实现播量控制参数自校正,有效维持播量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播种机 播量检测 自校正 加权信号 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称量原理的泛函式播种施肥量检测方法 被引量:8
12
作者 丁永前 刘卓 +3 位作者 陈冲 刘海龙 罗俊 余洪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6-154,共9页
针对动态检测播种施肥量的测量系统易受振动干扰影响且难消除的问题,本文采用高压氮气弹簧的支撑力和S型传感器的拉力组合成称量式播量检测装置,利用压力和拉力之间存在力向相反、幅值呈比例的互补特性,提出了一种泛函式播量检测方法,... 针对动态检测播种施肥量的测量系统易受振动干扰影响且难消除的问题,本文采用高压氮气弹簧的支撑力和S型传感器的拉力组合成称量式播量检测装置,利用压力和拉力之间存在力向相反、幅值呈比例的互补特性,提出了一种泛函式播量检测方法,该方法构建了以目标播量函数为变量的泛函,通过求取泛函极值确定目标播量函数。利用外槽轮式小麦播种施肥机平台,在不同目标播量(225、300、375 kg/hm^(2))和不同车速(3、5 km/h,3~7 km/h变速)下开展了18组室外车载式小麦播种交叉试验,并应用泛函式播量检测方法获取累积播量和动态播量信息。累积播量的绝对相对偏差的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61%、2.26%和1.58%;动态播量的检测数据在作业面积较小时(少于0.020 hm^(2)时)存在较大波动,随着作业面积的增加呈明显收敛趋势,动态播量稳定阶段(作业面积大于0.033 hm^(2)),所有测试最大绝相对偏差为9.61%,单次测试中,最大平均值为4.73%,最大标准差为1.97%。试验结果表明,泛函式播量检测方法能有效获取动态播量和累积播量信息,为播种施肥机的播量检测提供了一种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农业 播量检测 泛函式 动态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窄带光谱图像分析的小麦冠层植被指数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洪锋 徐焕良 +4 位作者 丁永前 杨紫楠 窦祥林 李庆 关心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9-199,共11页
[目的]针对小麦生长早期植被指数易受土壤背景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窄带光谱图像分析的小麦植被指数测量方法。[方法]构建了多镜头结构的窄带光谱图像获取装置,实时获取656和770 nm的田间小麦窄带光谱图像。运用简单线性聚类(simpl... [目的]针对小麦生长早期植被指数易受土壤背景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窄带光谱图像分析的小麦植被指数测量方法。[方法]构建了多镜头结构的窄带光谱图像获取装置,实时获取656和770 nm的田间小麦窄带光谱图像。运用简单线性聚类(simple linear iterative clustering, SLIC)和VGG16(visual geometry group network 16)全卷积神经网络对小麦近红外窄带光谱图像进行超像素聚类和分类,把交并比(Qseg)、综合评价指标(F值)、精度(Precision)作为分割精度评价指标,分析传统阈值分割方法和本研究方法去土壤背景干扰的性能差异。去除土壤背景后的窄带光谱图像采用太阳光免白板标定方法计算植被指数,并与GreenSeeker RT200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定性定量评价本研究方法去除土壤背景干扰的性能。[结果]试验共采集12个小麦品种、2个施氮水平、24块种植小区图像,Qseg、Precision和F值的平均值分别为90.41%、80.82%和72.73%,分割性能均优于传统的阈值分割方法。针对相同测试田块,GreenSeeker RT200测量的各小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变异系数的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47.12%、33.61%、10.17%,而本测量方法的各小区NDVI的相应指标值分别为18.59%、9.61%、3.88%;当采样小区小麦封行后,本方法所提取的NDVI与GreenSeeker RT200的测量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决定系数为0.895 9。[结论]该方法可以完成复杂土壤背景、大田光照变化条件下的小麦窄带光谱图像的冠层提取与植被指数测量,可为多镜头结构的作物冠层反射光谱仪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窄带光谱图像 冠层分割 VGG16神经网络 超像素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海盐碱地能源型甜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海洋 姜鹏 +8 位作者 孙健雄 刘兴华 高进 施洋 陆镇威 程芳梅 于爱华 杨华 王为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3年第4期55-57,68,共4页
依据江苏沿海滩涂的气候、土壤、茬口安排等条件,提出该地区空茬和油菜(大、小麦)后茬能源型甜高粱高产栽培适用的播前土壤准备、品种选择、播种方式、抗盐除草、间苗定苗、追肥中耕、培土排涝、病虫害防治及适期收获等一系列栽培管理... 依据江苏沿海滩涂的气候、土壤、茬口安排等条件,提出该地区空茬和油菜(大、小麦)后茬能源型甜高粱高产栽培适用的播前土壤准备、品种选择、播种方式、抗盐除草、间苗定苗、追肥中耕、培土排涝、病虫害防治及适期收获等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旨在为当地充分利用盐碱地大面积种植能源型甜高粱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沿海滩涂 盐碱地 能源 甜高粱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向反射和方向半球反射光谱差异及其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反演的影响
15
作者 王雪 王文辉 +4 位作者 李栋 姚霞 朱艳 曹卫星 程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5-496,共12页
二向反射率因子(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factor,BRF)和方向半球反射率因子(directional-hemispherical reflectance factor,DHRF)是反射光谱的两种形式,但在生化参数监测过程中,多数研究忽略了BRF和DHRF光谱的差异及其对叶片叶绿素... 二向反射率因子(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factor,BRF)和方向半球反射率因子(directional-hemispherical reflectance factor,DHRF)是反射光谱的两种形式,但在生化参数监测过程中,多数研究忽略了BRF和DHRF光谱的差异及其对叶片叶绿素含量(leaf chlorophyll content,LCC)反演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品种、密度及氮素处理的小麦田间小区试验为基础,在叶片尺度获取了BRF和DHRF光谱,并计算相应的植被指数和小波系数,建立了基于植被指数和小波系数的LCC监测模型,定量分析BRF和DHRF光谱、植被指数和小波系数的差异及其对LCC反演的影响。结果表明,1)BRF和DHRF随LCC变化趋势一致,但两种光谱存在显著差异,且BRF光谱值高于DHRF光谱值;2)在一定程度上,应用植被指数和小波系数均可消除BRF和DHRF光谱差异的影响,其中归一化红边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red edge vegetation index,NDRE)和红边叶绿素指数(red edge chlorophyll index,C_(Ired-edge))可以消除BRF和DHRF光谱差异的影响(R^(2)=0.930),但小波系数的性能要优于植被指数(R^(2)=0.995);3)基于DHRF光谱的植被指数和小波系数对LCC的估测能力优于BRF光谱,所有植被指数中NDRE反演效果最好(DHRF:R^(2)=0.957;BRF:R^(2)=0.938;All:R^(2)=0.892),第4尺度765 nm处的小波系数WF(4,675)反演LCC的效果优于NDRE(DHRF:R^(2)=0.985;BRF:R^(2)=0.971;All:R^(2)=0.973),且WF(4,675)消除BRF和DHRF光谱差异对LCC反演的影响能力强于NDRE(WF(4,675):R^(2)=0.973;NDRE:R^(2)=0.892)。综上所述,BRF和DHRF光谱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不能直接忽略。研究明确了BRF和DHRF光谱的差异,为构建基于BRF和DHRF光谱的统一模型及提升冠层尺度LCC精确反演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二向反射 方向半球反射 叶片叶绿素含量 植被指数 小波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监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 被引量:12
16
作者 印玉明 王永清 +6 位作者 马春晨 郑恒彪 程涛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姚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9-180,共12页
快速准确地监测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对于研究作物光合作用、氮素营养以及胁迫状况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氮素水平的水稻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获取冠层和单叶的辐亮度光谱、反射率光谱及生理生态指标等,计算日光诱导... 快速准确地监测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对于研究作物光合作用、氮素营养以及胁迫状况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不同氮素水平的水稻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获取冠层和单叶的辐亮度光谱、反射率光谱及生理生态指标等,计算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指数和植被指数,进一步基于线性回归和辐射传输模型2种方法来建立叶绿素含量监测模型,评估多个叶绿素监测模型的精度及适用性。结果表明:1)在冠层尺度,冠层761 nm处SIF强度(F761)与冠层叶绿素含量相关性最高,决定系数(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R^(2))为0.72,略高于表现最好的红边叶绿素指数(Red edge Chlorophyll index,CIred edge)(R^(2)=0.63);2)在单叶尺度,归一化下行SIF指数(↓FY NDFI)与单叶叶绿素含量相关性最高,R^(2)为0.77,比表现最好的上行荧光产量双峰比值指数(↑FY687/↑FY741)R^(2)高出0.10,与表现最好的植被指数CIred edge效果相当(R^(2)=0.81);3)基于SCOPE(Soil Canopy Observation,Photochemistry and Energy fluxes)模型反演水稻冠层叶绿素含量的验证R^(2)为0.57,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为56.54μg/cm,效果差于PROSAIL模型(模型检验的R^(2)为0.91,RMSE为22.59μg/cm);4)单叶Fluspect-B模型反演水稻单叶叶绿素含量的验证R^(2)为0.55,均方根误差RMSE为19.45μg/cm,效果差于PROCWT模型反演结果(R^(2)为0.72,RMSE为6.42μg/cm)。综上,SIF指数在监测冠层和单叶叶绿素含量时效果较好,基于SIF的辐射传输模型也可以用来反演水稻冠层和单叶的叶绿素含量。研究结果可为SIF监测作物叶绿素含量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未来利用SIF进行植物光合作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绿素 模型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单叶尺度 冠层尺度 SCOPE Fluspect-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海地区盐碱地棉花耐盐栽培技术规程
17
作者 王海洋 姜鹏 +4 位作者 高进 施洋 陆镇威 杨华 王为 《种子科技》 2023年第21期41-43,共3页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盐碱地的气候、土壤、耕作制度等特点,提出了江苏沿海地区盐碱地棉花耐盐栽培适用的耕种前准备,如平整土地、水利配套、淡水压盐、施足基肥等;种植流程,如选种与播种、合理密植、覆盖地膜等;病虫害防治、催熟措施、秸...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盐碱地的气候、土壤、耕作制度等特点,提出了江苏沿海地区盐碱地棉花耐盐栽培适用的耕种前准备,如平整土地、水利配套、淡水压盐、施足基肥等;种植流程,如选种与播种、合理密植、覆盖地膜等;病虫害防治、催熟措施、秸秆还田等一系列栽培管理措施的技术要求,以期为江苏沿海地区盐碱地棉区棉花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地区 盐碱地 棉花 耐盐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播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及光谱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鑫格 高杨 +4 位作者 刘小军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曹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5-987,共13页
为阐明播期、播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与光谱指标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开展连续两年不同播期、播量及施氮量的冬小麦田间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三因素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关键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归一化红边指数... 为阐明播期、播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与光谱指标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开展连续两年不同播期、播量及施氮量的冬小麦田间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三因素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关键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归一化红边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red edge,NDRE)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三因素对冬小麦冠层NDRE时序曲线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立了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冠层NDRE适宜时序曲线,以便于实时监测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长势动态。结果表明,冬小麦冠层NDRE与LAI随关键生育期的变化相似,且三因素对关键生育时期2个指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2018—2019年冬小麦产量、不同生育时期LAI和冠层NDRE均随播期推迟而下降;2019—2020年除灌浆期外,晚播冬小麦产量、LAI及冠层NDRE峰值最大。2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LAI、冠层NDRE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不同播量间无明显差异。三因素中播期、施氮量对冬小麦冠层NDRE时序曲线有显著影响。冬小麦冠层NDRE时序曲线随施氮量增加被纵向拉长;曲线下降部分随播期推迟向左平移,同时2018—2019年随播期推迟曲线峰值下降,2019—2020年晚播、过晚播冬小麦曲线峰值高于适播期冬小麦。将2个年份数据融合在一起建立了3个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冠层NDRE适宜时序曲线(产量水平分别为:小于6.75、6.75~8.25、大于8.25 t hm^(-2));发现随产量水平升高,NDRE时序曲线峰值及幅宽均增大。综上所述,冬小麦应适期早播,但若冬前积温较高,应适当推迟播期;且可通过增加一定播量和施氮量来改善晚播冬小麦群体长势。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播期及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长势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施氮量 LAI ND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植株水分状况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19
作者 史博 马祖凯 +4 位作者 刘小军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曹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5-503,共9页
小麦植株水分状况的实时监测和快速诊断对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在概述水分监测对小麦重要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植株水分遥感监测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明确了不同水分诊断指标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小麦植株水分状况的实时监测和快速诊断对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在概述水分监测对小麦重要性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植株水分遥感监测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明确了不同水分诊断指标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最后,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应加强遥感信息与土壤、气象和表型信息等数据的融合,建立新型水分诊断指标;综合利用星-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发展数据同化技术;优化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建立自动化处理流程;深入研究小麦需水生理过程和调控机理,结合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实现智能化水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遥感监测 植株水分状况 诊断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指数时序动态的冬小麦氮素营养诊断方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鑫格 项方林 +5 位作者 吴思雨 刘小军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曹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为构建冬小麦冠层临界植被指数时序模型,探究实时、无损诊断冬小麦全生育期氮素营养状况的可能性,基于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氮营养指数(nitrogen nutrition index,NNI)与相对产量的关系确定NNI临界值,并利用归一化红边植被指数(normalized... 为构建冬小麦冠层临界植被指数时序模型,探究实时、无损诊断冬小麦全生育期氮素营养状况的可能性,基于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氮营养指数(nitrogen nutrition index,NNI)与相对产量的关系确定NNI临界值,并利用归一化红边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red edge,NDRE)与NNI的定量关系确定临界NDRE值,进而以累积生长度日为时间驱动因子,利用双Logistic函数构建临界NDRE时序模型并用于诊断,且对诊断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NNI与冬小麦相对产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均呈现明显的线性加平台关系(R^(2)在0.76以上),在开花—灌浆期表现最好;NNI与NDRE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在0.76以上),在孕穗—开花期表现最好;临界NDRE时序诊断模型在拔节后期、孕穗期、开花期的诊断精度较高;适期播种时冬小麦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整个生育期均处于轻微氮亏缺或氮适宜状态,为较优施氮量。适期播种时冬小麦氮素营养状况主要受施氮水平的制约;过晚播时受播期的影响,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全生育期均处于氮亏缺状态。综上,依据氮营养指数与相对产量所构建的临界NDRE时序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实时诊断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营养状况,并为作物氮肥精确管理提供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营养指数 时序动态模型 氮素营养状况 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