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备参数对反向凝固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表面质量和界面结合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姜雁斌 凌亮 谢建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3-704,共12页
采用金属包覆材料反向凝固成形工艺制备外径为8.5 mm、芯材为d 2.12 mm×7 mm绞线的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研究制备参数对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的表面质量、包覆层金属填充状态和界面结合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复合... 采用金属包覆材料反向凝固成形工艺制备外径为8.5 mm、芯材为d 2.12 mm×7 mm绞线的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研究制备参数对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的表面质量、包覆层金属填充状态和界面结合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复合腔黄铜熔体温度和较低的牵引速度,有利于防止复合材料表面缺陷的产生,改善表面质量;而较低的复合腔黄铜熔体温度和较高的牵引速度,有利于降低复合界面铜、锌原子的扩散和界面反应速率,有效减小铜绞线表面熔蚀程度。在复合腔中黄铜熔体与绞线的接触长度3mm、复合腔黄铜熔体温度1000~1020℃、牵引速度60~90 mm/min、结晶器冷却水流量400 L/h的条件下,制备具有良好表面质量和冶金结合界面的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黄铜包覆层的填充率达98%以上,抗拉强度为250~278 MPa,断后伸长率为39.1%~43.1%,电导率为53.1%~57.3%I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 反向凝固 界面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温铸型连铸Cu-Ni-Si合金的加工工艺与组织性能的关系及其机理 被引量:5
2
作者 廖万能 刘雪峰 王思清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4-52,共9页
采用控温铸型连铸(temperature controlled mold continuous casting,TCMCC)技术制备C70250铜合金带坯,对带坯进行冷轧及不同温度和时间的时效处理,研究加工工艺与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导电性能的关系,并揭示其机理。结果表明:TCMCC制备... 采用控温铸型连铸(temperature controlled mold continuous casting,TCMCC)技术制备C70250铜合金带坯,对带坯进行冷轧及不同温度和时间的时效处理,研究加工工艺与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导电性能的关系,并揭示其机理。结果表明:TCMCC制备的C70250铜合金带坯具有粗大的柱状晶组织,横向晶界较少,经变形量97.5%的冷轧后形成了沿轧向的纤维条带状组织。当时效温度为450℃、时效时间为60min时,合金的抗拉强度为758MPa、导电率为54.5%IACS;与传统制备工艺相比,抗拉强度提高了5.3%,导电率提高了36.3%,实现了强度和导电率的同步提升。该条件下合金保留了纤维条带状组织并均匀析出了大量尺寸为6~10nm的Ni2Si相,通过加工硬化和Orowan强化共同作用提高了合金的强度;且溶质原子得到充分析出,横向晶界较少,显著提高了C70250铜合金的导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SI合金 控温铸型连铸 加工工艺 组织性能 影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结剂喷射3D打印关键技术 被引量:8
3
作者 赵琛 蔡嘉伟 +1 位作者 张百成 曲选辉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6,共13页
黏结剂喷射成型技术是一种新型低成本高速增材制造技术,本文首先对黏结剂喷射成型技术的工艺原理以及打印步骤进行了介绍,并对国内外部分黏结剂喷射金属3D打印机的参数、优点、应用等进行了总结。列举了打印过程中使用的黏结剂类别,分... 黏结剂喷射成型技术是一种新型低成本高速增材制造技术,本文首先对黏结剂喷射成型技术的工艺原理以及打印步骤进行了介绍,并对国内外部分黏结剂喷射金属3D打印机的参数、优点、应用等进行了总结。列举了打印过程中使用的黏结剂类别,分析了黏结剂和粉末床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影响(溅射、扩散、渗透等),讨论了不同变量对最终零件性能和精度的影响,包括粉末性能(粉末流动性、粒度分布和平均尺寸)、打印参数(层厚、黏结剂饱和度、打印速度、液滴间距和线间距、干燥时间)、后处理工艺(固化脱脂、烧结、渗透)。喷射粘接技术是未来关键材料增材制造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对应材料开发、黏结剂设计与后处理工艺方面将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黏结剂喷射 粉末 黏结剂 打印参数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辅助预测铜铝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9
4
作者 夏钊 赵帆 +1 位作者 刘新华 谢建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9,共12页
采用支持向量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铜铝复合材料在连铸复合(固/液扩散)和退火(固/固扩散)时工艺参数与界面层厚度、界面结合强度的关系模型,为铜铝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提供了新方法。基于界面结合强度预... 采用支持向量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铜铝复合材料在连铸复合(固/液扩散)和退火(固/固扩散)时工艺参数与界面层厚度、界面结合强度的关系模型,为铜铝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提供了新方法。基于界面结合强度预测模型,采用遗传算法优化连铸复合工艺,得到的优化参数为:铝液温度θ_(Al)=799℃,铜液温度θ_(Cu)=1220℃,拉坯速度v=83 mm/min,一次冷却水流量Q1=576 L/h,二次冷却水流量Q2=716 L/h。相关性计算以及界面剪切实验表明,Al_(2)Cu层对断裂过程和界面结合强度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铝复合材料 连铸复合 界面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材制造金属点阵结构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安坤 温耀杰 +1 位作者 张百成 曲选辉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0-101,共12页
点阵结构是一种三维规则排列的多孔结构,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及优异的散热性能,是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的主要载体。由于点阵结构零件的结构复杂,传统加工方法无法直接制备。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通过分层制造方式构建三维实体零件的新... 点阵结构是一种三维规则排列的多孔结构,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及优异的散热性能,是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的主要载体。由于点阵结构零件的结构复杂,传统加工方法无法直接制备。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通过分层制造方式构建三维实体零件的新型制造技术,在复杂结构制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增材制造点阵结构零件可以极大地降低制件重量,提高综合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能源、车辆工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技术优势。本文对增材制造金属点阵结构、极小曲面结构、拓扑优化结构等复杂零件结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从力学性能、轻量化、能量吸收、散热吸声等应用方向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并展望了金属增材制造点阵结构的优势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AM) 金属点阵结构 轻量化 能量吸收 散热 吸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材制造的异种金属一体化成形关键问题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百成 王泳翔 曲选辉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6-50,共15页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关键部件性能需求逐渐提高,单一材料部件已经无法满足严苛服役条件下的性能需求,而异种金属材料的直接近净成形制备是航空航天、国防及军工等关键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目前传统异种金属材料制备面临加工工艺与材...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关键部件性能需求逐渐提高,单一材料部件已经无法满足严苛服役条件下的性能需求,而异种金属材料的直接近净成形制备是航空航天、国防及军工等关键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目前传统异种金属材料制备面临加工工艺与材料物性匹配问题、界面缺陷控制以及一体化成形困难等诸多瓶颈,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备异种金属部件成为材料成形及增材制造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定向能量沉积、激光选区熔化和电子束熔化在异种金属增材制造中的研究现状,对粉末铺放工艺、高能束与粉层适配性、全互溶合金析出相控制、非互溶材料高能束连接问题及界面成分分布控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最后,对异种金属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异种金属材料 定向能量沉积 选区激光熔化 电子束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溶处理对Cu-Cr系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杨旗 王志磊 +1 位作者 肖星宇 谢建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9,共11页
热处理工艺调控是提升Cu-Cr系合金性能的有效方法。Cu-Cr系合金的固溶工艺大多选择温度较低的Cu-Cr两相区进行,导致Cr相固溶程度不完全,抑制后续析出强化效果。本研究提出采用高温单相区固溶工艺改善析出强化效果,主要研究不同固溶工艺(... 热处理工艺调控是提升Cu-Cr系合金性能的有效方法。Cu-Cr系合金的固溶工艺大多选择温度较低的Cu-Cr两相区进行,导致Cr相固溶程度不完全,抑制后续析出强化效果。本研究提出采用高温单相区固溶工艺改善析出强化效果,主要研究不同固溶工艺(Cu-Cr两相区(950℃,4 h)和Cu单相区(1050℃,6h))对Cu-Cr系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子探针(EPMA)对两种固溶工艺后的元素分布进行表征,并对峰值时效态合金的微观结构采用XRD和TEM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两相区固溶相比,单相区固溶后铸态Cr相充分固溶,时效过程中更多纳米Cr相弥散析出;合金力学性能相比两相区固溶后峰值时效态有较大提升,其中屈服强度提升29.3%,抗拉强度提升25.6%,而导电率并未明显下降。强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析出强化所贡献的屈服强度增量为323.4 MPa,贡献56.9%,析出强化是本研究中最主要的强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R合金 单相区固溶 析出强化 导电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增材制造Inconel718骨架增强多孔结构的力学行为(特邀)
8
作者 齐晓红 梁晓康 +3 位作者 肖铮 魏征宇 刘新炜 刘壮壮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42,I0004,共13页
镍基高温合金多孔构件具有良好的传热传质能力,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然而多孔材料具有明显脆性,限制了其承载能力的提升。为实现多孔构件力学性能与功能特性的协同提高,文中采用激光粉末床熔融制备Inconel718骨架增强多孔构件... 镍基高温合金多孔构件具有良好的传热传质能力,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然而多孔材料具有明显脆性,限制了其承载能力的提升。为实现多孔构件力学性能与功能特性的协同提高,文中采用激光粉末床熔融制备Inconel718骨架增强多孔构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孔隙及骨架增强结构在加载过程中的应力状态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孔隙率及骨架增强结构对多孔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激光功率、扫描速率以及扫描间距3个参数中,扫描速率对孔隙率的影响最为显著。骨架增强多孔结构采用极小曲面与多孔结构混合的方式,骨架厚度为0.5 mm时抗拉强度为244 MPa,呈现韧性断裂。随骨架厚度增加至0.9 mm,抗拉强度提升至356 MPa。骨架增强多孔结构力学性能优于多孔结构,当孔隙率均为26%时,骨架增强多孔结构抗拉强度较多孔结构提升约200 MPa,断后伸长率提升3.5%。采用ABAQUS有限元模拟施加载荷过程中多孔材料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孔隙处应力集中明显,先达到断裂强度从而发生断裂;随孔隙率增加,多孔材料应力承载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增材制造 多孔结构 骨架增强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增材制造修复CM247LC柱状晶叶片外延生长行为研究
9
作者 齐晓红 王煊 +1 位作者 任俊风 刘壮壮 《有色金属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1-38,共8页
燃气轮机涡轮叶片在高温、腐蚀以及复杂应力环境下,叶顶容易磨损甚至断裂,通常采用修复的方式降低叶片维护成本,但传统焊接修复具有热影响区大、焊后组织退化的问题,降低了修复叶片的服役寿命。采用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 燃气轮机涡轮叶片在高温、腐蚀以及复杂应力环境下,叶顶容易磨损甚至断裂,通常采用修复的方式降低叶片维护成本,但传统焊接修复具有热影响区大、焊后组织退化的问题,降低了修复叶片的服役寿命。采用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ion,L-PBF)修复CM247LC柱状晶叶片,具有热影响区小、可实现柱状晶组织接续的优势。采用不同晶体取向的柱状晶基板模拟受损柱状晶叶片,研究基板晶粒形貌(柱状晶与等轴晶)和取向(基板〈001〉取向//成形方向(Building Direction,BD)、〈111〉//BD、〈110〉//BD)对修复区晶粒外延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001〉//BD柱状晶基板与等轴晶基板的修复区中〈001〉取向晶粒的含量分别为94.2%和11.1%,柱状晶基板较等轴晶基板更利于柱状晶的外延生长;不同晶粒取向的基板对修复区〈001〉织构含量影响显著,修复区〈001〉织构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001〉//BD柱状晶基板,为94.2%;〈111〉//BD柱状晶基板,为34.0%;〈110〉//BD柱状晶基板,为2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增材制造 基板晶粒形貌 基板晶体取向 外延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海友 王伟丽 +1 位作者 刘记立 谢建新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19-926,共8页
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智能型功能材料,自1962年首次获得应用以来,在众多相关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Cu基形状记忆合金以其良好的形状记忆性能、优秀的导电导热性能、相变温度可调范围宽以及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成为具有重要... 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智能型功能材料,自1962年首次获得应用以来,在众多相关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Cu基形状记忆合金以其良好的形状记忆性能、优秀的导电导热性能、相变温度可调范围宽以及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成为具有重要发展潜力的一类形状记忆合金。近几年,智能系统的迅速发展和高性能Cu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开发较大的推动了Cu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综述了近5年Cu基形状记忆合金在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土木建筑、生物医疗等方面的最新应用实例,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CU基形状记忆合金 超弹性 马氏体相变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Cu基形状记忆合金组织设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海友 王伟丽 +1 位作者 刘记立 谢建新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35-842,共8页
Cu基形状记忆合金以其良好的形状记忆性能、优秀的导电导热性能、相变温度可调范围宽以及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成为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一类形状记忆合金。但普通多晶组织Cu基形状记忆合金在应用时存在塑性差、易发生晶界开裂、疲劳寿命... Cu基形状记忆合金以其良好的形状记忆性能、优秀的导电导热性能、相变温度可调范围宽以及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成为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一类形状记忆合金。但普通多晶组织Cu基形状记忆合金在应用时存在塑性差、易发生晶界开裂、疲劳寿命短、马氏体相变临界应力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应用范围,通过合理的组织设计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综述了近年来高超弹性、高马氏体相变临界应力Cu基形状记忆合金组织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按照获得具有高相变应变的晶粒取向、获得大的晶粒尺度、获得平直的低能晶界等组织设计原则制备的竹节晶组织和柱状晶组织Cu基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可达到7%以上。再经热处理析出贝氏体强化相后,可获得超弹性大于5%,马氏体相变临界应力大于650 MPa的优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CU基形状记忆合金 组织设计 超弹性 贝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铝/钢带材轧制复合铝层和钢层厚度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春阳 姜雁斌 +3 位作者 谢建新 毛晓东 周德敬 张小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6-775,共10页
采用冷轧复合法制备嵌入式铝/钢复合带材,研究了嵌入式铝/钢带材冷轧复合压下率、铝带初始厚度对轧制复合变形区内铝层和钢层厚度比变化的影响规律;采用切片法计算变形区内界面剪切应力分布,分析了铝层和钢层厚度比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 采用冷轧复合法制备嵌入式铝/钢复合带材,研究了嵌入式铝/钢带材冷轧复合压下率、铝带初始厚度对轧制复合变形区内铝层和钢层厚度比变化的影响规律;采用切片法计算变形区内界面剪切应力分布,分析了铝层和钢层厚度比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特定压下率(r_(con))条件下,从轧制入口到出口变形区铝层与钢层厚度比呈先减小后保持基本不变的变化趋势;当压下率r<r_(con)或r>r_(con)时,铝层和钢层厚度比(RA/S)呈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当初始铝带厚度由0.50 mm减小至0.10 mm时,r_(con)由45%减小至30%;随着压下率的增加,变形区界面剪切应力增大,该剪切应力使铝层与钢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r<r_(con))、无相对滑动(r=r_(con))和粘着流动(r>r_(con));仅当压下率r>r_(con)时,拉伸断口铝层与钢层不分层,复合带材具有良好的界面结合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铝/钢复合带材 轧制复合 厚度比 结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参数对HCCM水平连铸Cu-0.36Be-0.46Co铍铜合金板材表面质量、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姜雁斌 张同同 +5 位作者 雷宇 刘新华 赵兵 李永华 岳丽娟 谢建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5-263,共19页
采用热冷组合铸型(HCCM)水平连铸工艺制备了宽度300 mm、厚度10 mm的Cu-0.36%Be-0.46%Co(质量分数)合金板材,研究制备参数对连铸合金板材固/液界面位置和形状、表面质量和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热型加热温度的降低、冷型段一次... 采用热冷组合铸型(HCCM)水平连铸工艺制备了宽度300 mm、厚度10 mm的Cu-0.36%Be-0.46%Co(质量分数)合金板材,研究制备参数对连铸合金板材固/液界面位置和形状、表面质量和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热型加热温度的降低、冷型段一次冷却水流量的增大和拉坯速度的降低,合金板材的表面质量随之提高。随着热型加热温度的升高、一次冷却水流量的减小和拉坯速度的增大,合金固/液界面位置从热型段向冷型段移动,沿板材宽度方向的固/液界面形状由凸向固相的“U”状转变为“W”状,且凸向固相程度增大,组织变化为粗大平直柱状晶→细长对称倾斜柱状晶→混晶→等轴晶。合理的制备参数为热型加热温度1100℃、拉坯速度50 mm/min、一次冷却水流量Qul=Qur=400 h/L、Qum=600 h/L、Qll=Qlr=400 h/L和Qlm=600 h/L。所制备的合金板材具有良好的表面质量和沿连铸方向柱状晶组织,表面粗糙度Ra=2.2μm,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212 MPa和353 MPa,断后伸长率为35.0%,无需表面处理可直接用于后续冷轧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铍铜板材 HCCM水平连铸 表面质量 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含量对CuNi10FeMn1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姜雁斌 谢建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59-1667,共9页
研究Fe含量(1.05%~2.44%,质量分数)对CuNi10FeMn1合金组织、微观偏析、耐海水冲刷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SEM、能谱和XPS等手段分析合金的腐蚀产物膜。结果表明:CuNi10FeMn1合金中Ni、Fe元素易于富集在枝晶干,Mn元素易于富集在... 研究Fe含量(1.05%~2.44%,质量分数)对CuNi10FeMn1合金组织、微观偏析、耐海水冲刷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SEM、能谱和XPS等手段分析合金的腐蚀产物膜。结果表明:CuNi10FeMn1合金中Ni、Fe元素易于富集在枝晶干,Mn元素易于富集在枝晶间;随着Fe含量的增加,合金组织明显细化,α固溶体中的Fe含量增加;当Fe含量从1.05%增大至1.80%时,Ni、Fe元素的偏析比分别由0.49和0.45增大到0.77和0.61,偏析程度下降;当Fe含量继续增大时,Ni、Fe元素的偏析比则下降为0.62~0.65和0.49~0.51,偏析程度也随之增加。随着Fe含量的增加,合金的腐蚀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Fe含量为1.80%时,合金腐蚀速率最小,表面形成致密的、缺陷较少的富Fe、Ni的腐蚀产物膜,对基体的保护作用增强,是其具有良好耐海水冲刷腐蚀性能的主要原因。随着Fe含量的增加,CuNi10FeMn1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由Fe含量为1.05%时的245和90MPa分别增大到Fe含量为2.44%时的303和151MPa,而断后伸长率由39.2%下降到3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10FeMn1合金 Fe含量 微观偏析 冲刷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型热阻角对HCCM水平连铸BFe10-1-1管材周向组织和力学性能均匀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姜雁斌 刘贤钙 +1 位作者 张小军 谢建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22-2332,共11页
提出在结晶器冷型底部设置气隙热阻以提高热冷组合铸型(HCCM)水平连铸 BFe10-1-1管材周向组织和力学性能均匀性的方法,研究热阻角对连铸传热行为、管材周向组织和力学性能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设置热阻时,管材上部和下部组织... 提出在结晶器冷型底部设置气隙热阻以提高热冷组合铸型(HCCM)水平连铸 BFe10-1-1管材周向组织和力学性能均匀性的方法,研究热阻角对连铸传热行为、管材周向组织和力学性能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设置热阻时,管材上部和下部组织均由“V”形柱状晶组成,侧部组织为与轴向呈夹角29°~36°的柱状晶,周向的柱状晶形貌和数量分布不均匀,其周向不同部位的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差异较大。当热阻角为8°~32°时,随热阻角的增大,管材柱状晶组织与轴向的夹角减小,周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均匀性提高。在本实验条件下,BFe10-1-1管材HCCM水平连铸结晶器冷型底部设置合理的热阻角为32°。冷型底部设置热阻使管材周向传热及凝固区周向温度场分布更为均匀,这是管材周向组织和力学性能均匀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e10-1-1管材 热冷组合铸型 水平连铸 热阻 组织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包铜复合微丝拉拔过程中组织与性能的演变 被引量:3
16
作者 姜雁斌 郭诗锦 谢建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38-1847,共10页
采用旋锻-拉拔-扩散退火-拉拔方法制备直径60μm金包铜复合微丝,研究拉拔过程中复合微丝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导电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丝表面光洁和金/铜界面结合状态良好,金层平均厚度约为2.0μm,横断面金包覆层面积比约... 采用旋锻-拉拔-扩散退火-拉拔方法制备直径60μm金包铜复合微丝,研究拉拔过程中复合微丝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导电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丝表面光洁和金/铜界面结合状态良好,金层平均厚度约为2.0μm,横断面金包覆层面积比约为10.5%。在拉拔过程中,当真应变增大至2.5时,复合微丝铜芯由退火态的等轴晶组织逐渐转变为条状纤维组织,晶内小角度晶界数量明显增大,微丝的抗拉强度由退火态的235 MPa增大至最大值451 MPa,而断后伸长率由退火态的49.5%降低至1.2%,导电率由100.0%(IACS)下降为98.3%(IACS);继续增大真应变至3.5和4.8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变形热使铜芯发生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小角度晶界数量降低,大角度晶界数量增多;当真应变为4.8时,微丝的抗拉强度为439MPa,伸长率上升至3.0%,导电率下降到94.5%(IA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包铜复合微丝 拉拔 界面 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轧成形钛/钢层状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雪峰 白于良 +2 位作者 李晶琨 秦回一 陈鑫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9-126,共8页
采用冷轧复合法制备钛/钢层状复合板,研究轧制压下率、轧制道次、表面粗糙度、原材料状态和轧制速率对钛/钢层状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作用力和轧制力对界面的作用时间是影响钛/钢层状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的主要因素... 采用冷轧复合法制备钛/钢层状复合板,研究轧制压下率、轧制道次、表面粗糙度、原材料状态和轧制速率对钛/钢层状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作用力和轧制力对界面的作用时间是影响钛/钢层状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的主要因素。轧制压下率、表面粗糙度和原材料状态通过影响界面作用力来影响钛/钢层状复合板的界面结合强度;轧制速率通过影响轧制力对界面的作用时间来影响钛/钢层状复合板的界面结合强度;钛/钢层状复合板的冷轧复合效果与轧制道次无关,只有单道次轧制压下率超过临界轧制压下率时,才能实现冷轧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钢层状复合板 冷轧复合法 界面结合强度 轧制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罩式退火温度对1500MPa级热成形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小龙 陈伟健 +1 位作者 赵征志 王帅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49-152,156,共5页
对酒钢生产的1500 MPa级热成形钢进行了不同温度的罩式退火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冷轧态钢板的微观组织为纤维状铁素体和变形的珠光体构成,实验钢的抗拉强度达到931 MPa,屈服强度达到852 MPa,伸长率仅为1.8%。随着罩式退火温度的升高,实... 对酒钢生产的1500 MPa级热成形钢进行了不同温度的罩式退火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冷轧态钢板的微观组织为纤维状铁素体和变形的珠光体构成,实验钢的抗拉强度达到931 MPa,屈服强度达到852 MPa,伸长率仅为1.8%。随着罩式退火温度的升高,实验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塑性得到显著改善。并对退火钢板进行热成形模拟实验,成形后微观组织由淬火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以及细小的碳化物颗粒组成。工业生产1500 MPa级热成形钢冷轧态钢板经690℃罩式退火4 h的力学性能为:抗拉强度474 MPa,屈服强度339 MPa,伸长率30.3%。最终热成形零部件的力学性能达到:抗拉强度1515 MPa,屈服强度1026 MPa,伸长率为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成形钢 罩式退火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氏体基TRIP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19
作者 尹鸿祥 赵爱民 +3 位作者 赵征志 庞启航 何建国 张聪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64,共8页
在基本C-Si-Mn系TRIP钢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工艺参数获得具有马氏体基的TRIP钢,通过扫描电镜分析、透射电镜分析、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单向拉伸实验等对经不同工艺处理的实验用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 在基本C-Si-Mn系TRIP钢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工艺参数获得具有马氏体基的TRIP钢,通过扫描电镜分析、透射电镜分析、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单向拉伸实验等对经不同工艺处理的实验用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相区退火温度升高,铁素体比例减少,贝氏体比例增加,残余奥氏体整体先增加后减少;在较低温度下退火时,条状铁素体合并成为块状铁素体;在较高温度下退火时,条状奥氏体合并成为块状奥氏体,随后在冷却过程中转变为马氏体或残余奥氏体;实验钢在780℃退火时,获得最佳综合力学性能,此时抗拉强度达1053MPa,延伸率达23%,强塑积达24GPa×%.一定量的细小弥散的板条残余奥氏体是实验钢获得高强塑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P钢 两相区退火温度 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α烯烃光催化降解的机理研究
20
作者 彭展南 刘雪峰 林冠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6-321,共6页
采用光催化微反应器对铜箔表面附着的聚α烯烃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处理,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子自旋共振谱(ES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对光催化降解前后聚α烯烃的元素化学状态、自由基和官能团进行了检测,并探讨了光催化... 采用光催化微反应器对铜箔表面附着的聚α烯烃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处理,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子自旋共振谱(ES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对光催化降解前后聚α烯烃的元素化学状态、自由基和官能团进行了检测,并探讨了光催化降解机理.结果表明,聚α烯烃光催化降解过程中发生了含氧基团的引入和CO_2脱附;参加降解反应的自由基主要为羟基自由基·OH,降解过程中—OH逐渐增多、C—H键逐渐减少;聚α烯烃光催化降解过程中,·OH进攻聚α烯烃是从取代反应开始的,首先取代的是末端的氢原子,然后是末端羟基向醛基和羧基的转变,最后是碳链断裂形成小分子有机物,这一过程持续进行,最终生成CO_2和H_2O等无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α烯烃 自由基 官能团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