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与“鬼”的纠葛--《废都》与八十年代“人的文学” 被引量:16
1
作者 黄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0-130,共11页
按照当代文学史关于"新时期文学"的描述,从《班主任》到《废都》的二十多年,是一个"启蒙"文学思潮由发端到终结的历史性过程。但是,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两部小说的"象征"意义,实际要远远大于其文本价值... 按照当代文学史关于"新时期文学"的描述,从《班主任》到《废都》的二十多年,是一个"启蒙"文学思潮由发端到终结的历史性过程。但是,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两部小说的"象征"意义,实际要远远大于其文本价值。或者说它们所夹带的、无法在当年看清楚的诸多社会和文学的问题,只有在今天的环境中才得以充分地呈现。这里发表的两篇论文,讨论的正是这些遗留在文学史周边的问题。前一篇文章在对《废都》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将《废都》置于"鬼魅叙事"的系列,意在探讨这一谱系作为八十年代"人的文学"的同路人,二者之间的密约与抵牾,以及最后的决裂。以《废都》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之死"的"故事"以及其导致的剧烈批判为对象,分析八十年代文学预设下的"成规"——"人的文学"。就此,提出"知识分子的文学"揭示"人的文学"内部的"知识分子"与"文学"的等级秩序,以及二者之间"合谋"与"紧张"的权力关系,并对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中本质化的"启蒙"路径、"自主论/工具论"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等提出质疑。后一篇文章选择《班主任》这个"可疑的开端"作为研究对象。但作者强调说,这里的"可疑"并不意味着试图说明它是不正宗的源头,并企图寻找另一新的源流;而恰恰认为,新时期文学是以断裂、排斥、拒绝、重现等话语所形成的一个话语结构,他所要探讨的是《班主任》的主体是在何种权力语境下产生和自我调节的;它又是如何被不同的社会层面界定和改写的,这些界定又经过怎样的交锋被组织进一个叙事策略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文学 《废都》 “鬼” 《班主任》 新时期文学 当代文学史 知识分子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