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rO_(2)包覆高镍LiNi_(0.8)Co_(0.1)Mn_(0.1)O_(2)正极材料提高其循环稳定性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0
1
作者 苏岳锋 张其雨 +4 位作者 陈来 包丽颖 卢赟 陈实 吴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4-111,共8页
高镍三元材料作为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因其较高的放电比容量而得到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高镍三元材料的比容量与材料中的Ni含量呈正相关,但Ni含量的增加也会加剧循环过程中的界面副反应,材料表面释氧以及结构转变等... 高镍三元材料作为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因其较高的放电比容量而得到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高镍三元材料的比容量与材料中的Ni含量呈正相关,但Ni含量的增加也会加剧循环过程中的界面副反应,材料表面释氧以及结构转变等问题。本文采用ZrO_(2)包覆LiNi_(0.8)Co_(0.1)Mn_(0.1)O_(2)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证明,在高温处理下ZrO_(2)包覆物中的Zr^(4+)会掺杂进LiNi_(0.8)Co_(0.1)Mn_(0.1)O_(2)材料表面晶格中,使得X射线衍射谱中的(003)衍射峰左移。电化学测试证明在4.3和4.5 V的截止电压下,改性最优的材料在1C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从84.89%和75.60%提高到97.61%和81.37%,同时发现循环稳定性的提升主要来自材料表面的Zr^(4+)掺杂。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Zr^(4+)表层掺杂后材料的Ni化合价由Ni3+向Ni^(2+)转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Zr^(4+)的表层掺杂使得材料表面的层状结构发生重构,从而稳定了材料体相结构,提高了材料整体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_(0.8)Co_(0.1)Mn_(0.1)O_(2) 正极材料 ZrO_(2)包覆 Zr^(4+)掺杂 表层结构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组分下富锂正极材料xLi_2MnO_3·(1-x)LiNi_(0.5)Mn_(0.5)O_2(x=0.1-0.8)的晶体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来 陈实 +5 位作者 胡道中 苏岳锋 李维康 王昭 包丽颖 吴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7-475,共9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富锂锰基正极材料xLi2MnO3?(1-x)LiNi0.5Mn0.5O2(x=0.1-0.8),通过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测试等检测手段表征了所得样品的晶体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了不同组分下富锂材料的结构与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富锂锰基正极材料xLi2MnO3?(1-x)LiNi0.5Mn0.5O2(x=0.1-0.8),通过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化学测试等检测手段表征了所得样品的晶体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研究了不同组分下富锂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Li2MnO3组分含量较高时,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较高,但循环稳定性较差;该组分含量较少时,所得样品中出现尖晶石杂相,且放电容量较低,但循环稳定性较好;综合来看,x=0.5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优.x=0.4,0.6时材料也表现出了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2MNO3 晶体结构 电化学性能 LI2MN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固态钠离子电池硫系化合物电解质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光海 白莹 +2 位作者 高永晟 吴锋 吴川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62,共19页
全固态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安全性高等优势,作为未来大规模储能的重要选择而成为近年来先进二次电池前沿研究热点。钠离子硫系化合物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高、弹性模量高、容易冷压成型,能增强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减小界面阻抗... 全固态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安全性高等优势,作为未来大规模储能的重要选择而成为近年来先进二次电池前沿研究热点。钠离子硫系化合物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高、弹性模量高、容易冷压成型,能增强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减小界面阻抗、缓冲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是全固态钠离子电池的研究重点。本文对钠离子硫系化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结构及性质进行了总结,讨论了硫系化合物电解质的本征特性、与电极的界面稳定性,并介绍了硫系化合物全固态钠离子电池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硫系化合物电解质面临的挑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钠离子电池 硫系化合物电解质 电导率 化学稳定性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镍正极材料中钴元素的替代方案及其合成工艺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吴锋 李晴 +6 位作者 陈来 王紫润 陈刚 包丽颖 卢赟 陈实 苏岳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69,共10页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x)Mn_(y)Co_(1−x−y)O_(2)(x>0.8)因其高能量密度而备受瞩目。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中,Co不但有助于增强层状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而且能够提高正极材料导电性能,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但是由于目前全...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x)Mn_(y)Co_(1−x−y)O_(2)(x>0.8)因其高能量密度而备受瞩目。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中,Co不但有助于增强层状正极材料结构稳定性,而且能够提高正极材料导电性能,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但是由于目前全球范围内钴矿资源紧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含钴正极材料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应用。基于此,本文将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到高镍层状材料中形成无钴化正极材料,并进行高镍正极材料无钴化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资源存储量丰富并且价格低廉的Z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Co元素,得到的正极材料LiNi_(0.85)Mn_(0.1)Zr_(0.05)O_(2)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2C倍率以及2.75–4.3 V的截止电压范围内,其放电比容量为179.9 mAh·g^(−1),80周容量保持率为96.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高镍正极材料 无钴化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量密度层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雨 赵慧春 +2 位作者 白莹 吴锋 吴川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94-403,共10页
纯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研发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迫在眉睫。层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比容量可达250 mA·h/g,平均放电电压高于3.5 V,电化学特征明显优于钴酸锂和磷酸铁锂等传统的正极材料,是实现300 W... 纯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研发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迫在眉睫。层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比容量可达250 mA·h/g,平均放电电压高于3.5 V,电化学特征明显优于钴酸锂和磷酸铁锂等传统的正极材料,是实现300 W·h/kg动力锂离子电池极具潜力的正极材料。不过,此类材料循环性能不佳,并伴随严重的电压衰退现象,主要原因是随着循环的进行材料表面结构重组,晶体结构发生了由层状结构向尖晶石结构的不可逆转化,导致锂离子迁移阻力增大,进而严重影响其电化学性能。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文主要从体相掺杂、表面包覆、材料微观结构设计以及晶面调控4个方面详细评述了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改性 电压衰退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113)优势晶面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3V2(PO4)3/C 被引量:3
6
作者 倪乔 吴川 +3 位作者 白莹 刘元昌 陈光海 吴锋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6年第3期341-348,共8页
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辅助静电纺丝法得到(113)晶面优势导向的Na_3V_2(PO_4)_3/C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通过对比最佳纺丝条件下分别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氧化乙烯(PEO)作为晶面导向剂制备的两种Na_3V_2(PO_4)_3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辅助静电纺丝法得到(113)晶面优势导向的Na_3V_2(PO_4)_3/C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通过对比最佳纺丝条件下分别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氧化乙烯(PEO)作为晶面导向剂制备的两种Na_3V_2(PO_4)_3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证明静电纺丝有利于实现Na_3V_2(PO_4)_3(113)晶面择优取向。在相同的电流密度(0.1 C)下,NVP-PVP和NVP-PEO的首周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2.5 m A·h/g和96.3 m A·h/g,电池循环50周后,NVP-PVP仍然有98.1 m A·h/g的可逆容量保持,NVP-PEO仅仅只剩下34 m A·h/g的可逆容量保持,而即使循环100周后,NVP-PVP的可逆容量仍然在88.2 m A·h/g。结果表明,PVP静电纺丝有利于构建特定的纳米纤维结构和均一的导电碳网络骨架,进而提升主体材料Na_3V_2(PO_4)_3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3V2(PO4)3/C 静电纺丝 择优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的电解质 被引量:3
7
作者 朱娜 吴锋 +2 位作者 吴川 白莹 李翌通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2016年第3期285-291,共7页
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电池体系,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比容量较高等优点,近年来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电解质是制备高性能,长循环寿命,安全性良好的钠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本文简要介绍有机电解质、水系电解质、... 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电池体系,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比容量较高等优点,近年来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电解质是制备高性能,长循环寿命,安全性良好的钠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本文简要介绍有机电解质、水系电解质、离子液体电解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无机固态复合电解质和凝胶态聚合物电解质等体系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讨论这些电解质体系的电导率、电化学窗口、热稳定性等特点。目前应用在钠离子电池中较为成熟的是有机电解质,展现了良好的综合性能,但安全性仍有待改善。而安全性能较好的离子液体电解质、固体电解质及凝胶态电解质还有许多基础科学需要探索,并且需要考虑成本、电导率、机械强度等诸多因素。基于上述评述,展望了钠离子电池电解质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液体电解质 离子液体 固态电解质 凝胶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变相法制备海藻酸基碳包覆Li_3V_2(PO_4)_3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万隆 李月姣 +5 位作者 曹美玲 曲薇 屈雯洁 陈实 陈人杰 吴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61-2267,共7页
以海藻酸为碳源,采用流变相法制备出碳包覆改性的Li_3V_2(PO_4)_3/C(LVP/C)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所合成样品均为标准的单斜结构Li_3V_2(PO_4)_3。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所合成的LVP/C活性材料... 以海藻酸为碳源,采用流变相法制备出碳包覆改性的Li_3V_2(PO_4)_3/C(LVP/C)正极材料。X射线衍射(XRD)结果显示所合成样品均为标准的单斜结构Li_3V_2(PO_4)_3。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所合成的LVP/C活性材料颗粒尺寸较均匀。海藻酸质量分数为10%的LVP/C样品展现出最优的循环稳定性。0.1C放电电流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17.5 m Ah?g^(-1),50周循环后容量保持在116.5m Ah?g^(-1)。LVP/C-10%材料在3.0–4.3 V和3.0–4.8 V电压范围内循环50周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9.1%和76.8%,明显优于未包覆的LVP材料。海藻酸基碳包覆层可以有效增加材料的电子导电性、缓冲活性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产生的机械损伤,进而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流变相法 海藻酸 磷酸钒锂/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电解质安全性:改善策略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高永晟 陈光海 +2 位作者 王欣然 白莹 吴川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309-1317,共9页
钠离子电池因为资源的优势以及在大规模储能系统中潜在的应用价值而被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电解质是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起着传导离子、分隔正负极的作用。目前常用到的有机电解质存在着易燃、易泄漏的安全性风险,在钠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 钠离子电池因为资源的优势以及在大规模储能系统中潜在的应用价值而被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电解质是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起着传导离子、分隔正负极的作用。目前常用到的有机电解质存在着易燃、易泄漏的安全性风险,在钠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中需要克服。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总结,综述了提高钠离子电池电解质安全性的开发策略以及研究进展:一方面可以在有机电解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优化,如使用成膜添加剂、阻燃添加剂或者使用高浓度盐电解质;另一方面可以开发新型电解质体系,如水系、离子液体、全固态、离子凝胶等。新型高安全性电解质是目前钠离子电池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本文也对几种新型电解质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并重点介绍了离子凝胶电解质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前景。最后,对钠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电解质 固态电解质 离子凝胶电解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金属锂电池界面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宇恒 高铭达 +5 位作者 李慧 徐丽 薛晴 王欣然 白莹 吴川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9-54,共16页
金属锂电池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的代表。然而,高比能金属锂电池的发展受到界面诸多问题的限制,如:金属锂负极枝晶生长、隔膜界面兼容性、正极界面不稳定等,影响了金属锂电池的界面传质传荷过程,并导致金属锂界面环境恶化、电池... 金属锂电池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的代表。然而,高比能金属锂电池的发展受到界面诸多问题的限制,如:金属锂负极枝晶生长、隔膜界面兼容性、正极界面不稳定等,影响了金属锂电池的界面传质传荷过程,并导致金属锂界面环境恶化、电池的容量衰减、安全性能下降等问题。金属有机骨架(MOF)是一种具有稳定多孔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近年来在高比能金属锂电池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多孔结构与开放的金属位点(OMs)提供了优异的离子电导率,稳定的空间结构提供了较高的机械强度,多样的官能团与金属节点带来丰富的功能性。本文分析了金属锂电池界面的主要挑战,结合金属锂界面的成核模型,总结了MOF及其衍生材料在解决锂金属负极界面、隔膜界面、以及正负极界面稳定性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作用机理,为解决高比能金属锂电池界面失稳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并展望了MOF基材料的设计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锂负极 金属有机骨架 界面防护 隔膜 电解液 金属锂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碱性电池负极材料Co-B合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志 陈实 +2 位作者 吴川 吴锋 白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27,共4页
对二次碱性电池新型负极材料Co-B合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和讨论了Co-B合金的制备方法和电化学反应机制,并指出了负极材料Co-B合金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Co-B合金 制备方法 反应机制 二次碱性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CNTs复合材料涂覆隔膜的制备及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官亦标 李万隆 +8 位作者 谢潇怡 曲薇 沈进冉 傅凯 郭翠静 周淑琴 范红家 褚永金 陈人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6-541,共6页
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125(Ti)为模板制备了多孔TiO_2,同时引入碳纳米管,得到碳纳米管交联包覆多孔TiO_2的三维导电复合材料.将该复合材料涂覆在隔膜表面并应用于锂硫电池.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 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125(Ti)为模板制备了多孔TiO_2,同时引入碳纳米管,得到碳纳米管交联包覆多孔TiO_2的三维导电复合材料.将该复合材料涂覆在隔膜表面并应用于锂硫电池.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材料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0. 5C(1C=1675 m A/g)倍率下,CNTs/S复合正极材料表现出高达1051. 1 m A·h/g的放电容量,循环150周后仍可保持在904. 8 m A·h/g.在1C倍率下,放电容量最高可达1036. 9 m A·h/g,循环250周后仍有763. 0 m A·h/g,展现出了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金属有机框架 化学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三维层级循环寿命对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立铎 马天翼 +3 位作者 马绪 吉登粤 孙智鹏 张冬颖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9年第5期843-849,共7页
动力电池寿命极大程度上影响电动汽车使用寿命,是决定车辆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除已有研究的单体寿命外,模组和电池系统寿命接近整车使用状态,更具有研究意义。在电池单体基础上,增加模组和电池系统,率先构建单体-模组-电池系统三维层... 动力电池寿命极大程度上影响电动汽车使用寿命,是决定车辆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除已有研究的单体寿命外,模组和电池系统寿命接近整车使用状态,更具有研究意义。在电池单体基础上,增加模组和电池系统,率先构建单体-模组-电池系统三维层级。以锰酸锂软包单体电池为最小电池单元,研究以此构成的两个型号、三维层级间电池循环老化过程中电化学特性、容量衰减和循环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特定冷却环境下,在循环容量衰减方面,三个层级间关系为电池系统衰减>模组衰减>单体衰减;在循环温度方面,模组温度>单体温度>系统温度。电池三维层级关系构建的结果,说明了循环容量衰减和循环温度两方面的层级间构效关系,为锰酸锂动力电池体系循环老化过程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酸锂 动力电池 电池系统 循环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C-Sn-金属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录娥 任旭梅 吴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48-152,共5页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碳材料与锡基合金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总结了C-Sn二元复合材料的主要种类,并分析了它们作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特点;同时阐述了C-Sn-金属三元复合材料的发展,这种复合材料结合了碳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合金材料的高比...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碳材料与锡基合金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总结了C-Sn二元复合材料的主要种类,并分析了它们作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特点;同时阐述了C-Sn-金属三元复合材料的发展,这种复合材料结合了碳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合金材料的高比容量的优势,是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