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五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1
作者 马瑾 骆永明 +30 位作者 胡清 林玉锁 马义兵 马奇英 姜林 李发生 仇荣亮 赵方杰 杨忠芳 李芳柏 吴龙华 赵晓丽 刘承帅 侯德义 王玉军 龙涛 侯红 林春野 程红光 胡献刚 陈世宝 汪鹏 苏婧 宋静 师华定 郭观林 颜增光 姜锦林 袁勇 王贝贝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49-1667,共19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 土壤环境基准是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50年来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步应用(20世纪90年代)、先行先试(2000-2010年)、系统研究(2011-2019年)和规范发展(2020年至今)五个发展阶段,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及国家需求、重要事件及其影响、代表性学者及其学术贡献、重要科研项目及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与不足以及相关成果对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形成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战略需求,特别是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净土保卫战,从顶层设计、技术体系、数据平台、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未来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环境基准体系,更好地支撑我国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土壤环境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基准 发展历程 理论方法 研究体系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物复合暴露毒性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立新 王静涵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9-427,共9页
目前常用的环境污染物毒性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主要针对环境中单一污染物和单一暴露途径所致的毒性和健康风险。事实上,人类和野生动物不可避免地遭受来源于环境介质、食物和饮用水中多种化学污染物的暴露,同时受到病原生物、射线、发育... 目前常用的环境污染物毒性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主要针对环境中单一污染物和单一暴露途径所致的毒性和健康风险。事实上,人类和野生动物不可避免地遭受来源于环境介质、食物和饮用水中多种化学污染物的暴露,同时受到病原生物、射线、发育阶段、心理和个人所从事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总结了环境化学污染物复合暴露、毒性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结果表明:每个组分的浓度或暴露剂量即使低于其未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NOAEL)或暴露剂量限值,但由其组成的混合物的复合暴露能够产生毒性以及导致不良健康结局;忽视环境化学污染物复合暴露毒性,将低估环境化学污染物复合暴露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和健康损害;建立定量估算化学污染物复合暴露毒性和评价其健康风险的科学方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是运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学技术,筛选、鉴别与环境污染物复合暴露毒性和不良健康结局直接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二是建立基于生物标志物水平定量计算环境化学污染物复合暴露毒性和不良健康结局的方法,为制订环境化学污染物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污染物 毒性 健康风险评价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电子工业企业周边有机磷酸酯的环境污染特征及其人群健康风险评估
3
作者 吕占禄 郑玲 +4 位作者 朱婷婷 叶璞 贵春燕 罗斌 郭凌川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60-3471,共12页
为探究有机磷酸酯(OPEs)在电子工业周边环境行为,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测定深圳市典型电子行业企业周边环境土壤、大气和废水样品中18种OPEs的浓度水平,使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其污染来源,并评估不同... 为探究有机磷酸酯(OPEs)在电子工业周边环境行为,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测定深圳市典型电子行业企业周边环境土壤、大气和废水样品中18种OPEs的浓度水平,使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其污染来源,并评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各环境介质中18种OPEs的检出率在40.9%~100.0%之间,在34个土壤样品、21个大气样品和30个废水样品中Σ18OPEs的均值分别为283ng/g(12.2~857ng/g)、4.48×10^(5)pg/m^(3)(3.12×10^(3)~2.95×10^(6)pg/m^(3))和1.11×10^(6)ng/L(5.39×10^(5)~2.73×10^(6)ng/L),三(2,4-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酯(AO168=O)、三(4-叔丁基苯基)磷酸酯(T4tBPP)、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和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BPADP)是各介质中主要的OPEs;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行业企业周边环境中OPEs污染主要受工业生产排放和交通排放的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经多种途径暴露于土壤和大气中OPEs的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但OPEs长期累积暴露的健康风险依然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电子工业 污染特征 来源分析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废填埋风险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马晨辉 徐亚 +3 位作者 胡俊 郑景华 刘景财 钱璨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9-1140,共12页
填埋场是支撑“无废城市”建设的固废无害化重大环境基础设施,也是巨量固废集中的重大环境风险源。针对当前填埋风险控制理论性研究滞后、技术体系碎片化等瓶颈问题,本文系统解析了我国填埋行业演化规律与风险控制理论框架,开展配套风... 填埋场是支撑“无废城市”建设的固废无害化重大环境基础设施,也是巨量固废集中的重大环境风险源。针对当前填埋风险控制理论性研究滞后、技术体系碎片化等瓶颈问题,本文系统解析了我国填埋行业演化规律与风险控制理论框架,开展配套风险控制技术识别。研究表明:①我国固废填埋能力建设历经“起步−兴起−增速−爆发”四个阶段,至2020年达到峰值(填埋总量1.05×10^(8)t/a,填埋场数量约1900座),其中生活垃圾与危废填埋场数量比值约为7∶1;填埋量比值为6∶1;同步形成了3类5级填埋风险防控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②爆炸事故、堆体失稳以及渗漏污染等次生污染构成填埋主要风险谱系,据此整合入场控制、工程冗余设计、地质屏障与全寿命周期管理,提出“空间三层屏障+时间全过程保障”的填埋风险时空耦合控制理论;配套构建多层级冗余防渗技术(如双层防渗+多级导排)、稳定性调控技术(含盐量/有机质控制标准),推动填埋从“粗放处置”向“精准防控”升级。基于此,建议未来结合全球固废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固废治理重大需求,以资源化为导向,精细化管控为目标,智慧化运行为途径,加速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推进传统安全填埋向生态、智能、先进的现代化填埋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填埋场 风险控制技术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类化合物的淡水生物水质基准和生态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5
作者 汪梅 王琛 +2 位作者 郑国贸 白英臣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7-916,共10页
季铵盐类化合物(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QACs)是一类含有疏水烃链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广谱高效的消毒剂被广泛应用于消毒和清洁产品中,已在全球多种地表水体中被检出。为科学评估QACs对水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系统总结其水... 季铵盐类化合物(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QACs)是一类含有疏水烃链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广谱高效的消毒剂被广泛应用于消毒和清洁产品中,已在全球多种地表水体中被检出。为科学评估QACs对水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系统总结其水质基准和生态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该研究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QACs的污染特征、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在基准推导与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技术方法。结果表明:①目前仅有美国和加拿大针对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idecyl D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DDACs)推导了水质基准值,其他国家尚未开展相关研究。②QACs即使在环境相关浓度下也可对水生生物产生内分泌干扰、繁殖抑制和神经毒性等多重效应,其中长碳链QACs如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Hexadecyl Dimethyl Benzyl Ammonium Chloride,BAC-C16)通常表现出更强的毒性。③QACs的水质基准研究面临着同系物种类复杂、基础毒性数据不足、推导方法选择受限等挑战。④全球范围内QACs的环境监测数据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暴露数据明显缺乏,制约了其生态风险的科学评估。建议加强QACs的分子结构与毒性关系研究,完善不同同系物的分类评价体系,创新考虑结构相关性的基准推导方法,完善环境监测数据,促进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为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类化合物(QACs) 同系物 水质基准 毒性效应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与地下水多要素协同作用人体健康环境基准理论初探
6
作者 赵文浩 高一斐 +5 位作者 陈海燕 王君浩 王美英 陈颖 马瑾 吴丰昌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88-1801,共14页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壤-地下水跨介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然而,现有环境基准体系因未能充分考虑介质间的交互作用,难以系统地评估污染物跨介质迁移过程及其人体健康风险。为此,该文在系统梳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研究...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壤-地下水跨介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然而,现有环境基准体系因未能充分考虑介质间的交互作用,难以系统地评估污染物跨介质迁移过程及其人体健康风险。为此,该文在系统梳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并提出了一个面向人体健康的土壤-地下水多要素协同作用环境基准(S&GMESEC-HH)的理论框架。首先,该框架系统整合并强调了四大关键要素体系:1)污染物特征(种类、形态等);2)水文地质条件(土层结构、地下水位波动等);3)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含量等);4)气候气象因子(温度、降水等)。其次,该框架深入分析并归纳了三大协同作用机制:1)化学协同(多相分配、价态转换等);2)物理协同(对流-扩散、吸附-解吸等);3)生物协同(微生物代谢等)。在此基础上,尝试突破传统单一介质评价的局限,探讨了污染物跨介质通量模型、动态水文地质参数与区域气候特征的多尺度耦合,初步构建了包含工业活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敏感受体特征、暴露途径及健康风险评估在内的完整技术框架。该文旨在为复合污染环境下健康风险的系统评估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学思路,对完善中国环境基准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下水系统 多要素协同作用 跨介质归趋 人体健康环境基准 跨介质污染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吉非罗齐的淡水生物水质基准及生态风险研究
7
作者 黄瑞 樊怡利 +3 位作者 沈钟杰 张泽雅 冯承莲 白英臣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7-406,共10页
吉非罗齐(gemfibrozil)是一种药物类新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神经系统可造成损害,其在水环境中的普遍存在,可能对中国水生生态系统构成潜在风险,但针对吉非罗齐的水质基准及生态风险评估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基于ECOTOX、Web of Scienc... 吉非罗齐(gemfibrozil)是一种药物类新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神经系统可造成损害,其在水环境中的普遍存在,可能对中国水生生态系统构成潜在风险,但针对吉非罗齐的水质基准及生态风险评估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基于ECOTOX、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等相关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吉非罗齐对中国淡水生物的毒性数据,筛选出的急性数据涵盖5门5科7个物种,最敏感物种为水螅(Hydra vulgaris);慢性毒性数据涵盖4门6科10个物种,最敏感物种为斑马鱼(Danio rerio)。按照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出中国吉非罗齐的短期基准为1431.3μg·L^(-1)、长期基准为14.4μg·L^(-1)。收集了中国近20年地表水及污水处理厂尾水中吉非罗齐的暴露浓度数据共计583条,浓度范围在0~490 ng·L^(-1)。使用概率密度法和风险商评估法对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概率密度面积范围在1.8×10^(-5)~3.3×10^(-3);RQ值范围在0~0.034,结果表明吉非罗齐在中国地表水中的生态风险整体较低。研究成果可为吉非罗齐的水质标准制定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非罗齐 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评估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存粉煤灰长期淋溶过程污染物释放特征与环境风险评估
8
作者 卢永琦 肖嘉宁 +4 位作者 迭庆杞 徐思琪 黄瑞潇 孔祥蕊 杨玉飞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479-5490,共12页
为研究堆存粉煤灰中污染物释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以陕西榆林某电厂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在降雨影响下,污染物Cr、Cu、As、Se、Mo、Ba、F^(−)、COD、TN释放规律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浸出过程中污染物浸出率为Mo>Se&... 为研究堆存粉煤灰中污染物释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以陕西榆林某电厂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在降雨影响下,污染物Cr、Cu、As、Se、Mo、Ba、F^(−)、COD、TN释放规律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浸出过程中污染物浸出率为Mo>Se>F^(−)>TN>As>Cu>Ba>COD>Cr,Mo浸出率最高(77.74%),Cr最低,主要以残渣态赋存有关。淋溶过程中,F^(-)浓度呈先下降再上升后趋稳的规律,其余污染物均大致随时间逐渐降低后趋稳;不同pH条件下,Cr、Cu、As、Ba在pH=3,Se、COD、TN在pH=5,Mo、F^(−)在pH=7时释放量最高;动力学分析表明,Cr、Cu、Se、Mo、Ba的释放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F^(−)、COD、TN符合Freundlich方程,As在pH=3时符合抛物线方程,在pH=5、7时符合Freundlich方程。根据拟合结果对污染物释放量进行预测,Se、F在5年内可能会超出当地土壤背景值。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浸出液中As、Se、Mo、F^(−)、COD、TN均超出地表水或地下水体Ⅲ类标准限值;RAC评估表明,微量元素风险依次为Se>As>Mo>Cu>Ba>Cr,Se为中等风险,其余为低风险,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表明As、Cu、Cr的潜在生态风险为轻微污染。两种方法对As、Cu、Cr的风险大小评价结果一致,均为As>Cu>Cr。本研究可为堆存粉煤灰的污染物释放与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存粉煤灰 淋溶 重金属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标准,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DB64/1996—2024《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解读
9
作者 张明慧 江梅 张国宁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6-859,共4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制订发布了DB64/1996—2024《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新建企业自2024年5月4日起实施,现有企业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为强制性地方标准,与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相比,颗... 宁夏回族自治区制订发布了DB64/1996—2024《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新建企业自2024年5月4日起实施,现有企业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为强制性地方标准,与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相比,颗粒物、二氧化硫、NO_(x)分别收严了50%、30%和50%,新增了氨的排放限值。该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原因是现行国家火电标准的标龄已超10年,不能满足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的新形势,且近年来宁夏绝大部分火电企业均已完成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主要污染物均可实现达标排放。该标准的实施将成为宁夏火电行业污染防治、总量减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的重要抓手,有效促进宁夏火电行业结构优化调整、生产工业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为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大气污染物 排放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磷石膏污染特性、利用及环境管理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春华 王金宝 +6 位作者 李光辉 刘玉强 徐亚 钱璨 林民松 龙杰 姚光远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2-641,共10页
我国磷石膏产生区域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特别是湖北、云南和贵州三省,这些地区既是磷矿资源富集区,也是磷化工产业聚集地。磷石膏的特征污染物为氟化物和总磷,其利用处置对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梳... 我国磷石膏产生区域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特别是湖北、云南和贵州三省,这些地区既是磷矿资源富集区,也是磷化工产业聚集地。磷石膏的特征污染物为氟化物和总磷,其利用处置对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我国磷石膏产生利用与污染现状,并着重阐述湖北、云南和贵州三省磷石膏污染特性、利用和管理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总体上,2015年以来,我国磷石膏年产量基本稳定在7500×104 t,主要利用途径为水泥缓凝剂、石膏建材和矿井充填及修复,且利用率逐年稳步上升。同时国家及地方层面磷石膏利用政策逐步明确了磷石膏规模化消纳途径。湖北省水运交通便利,磷石膏主要用于水泥缓凝剂和石膏建材,在2022年利用率分别为39.6%和38.7%;而云南省和贵州省位于西南部山区,磷石膏综合利用主要聚焦于矿井充填及修复领域,在2022年其利用率均超过50%。但行业发展仍面临较多问题,包括磷石膏相关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缺乏,阻碍其多元化利用;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竞争力偏弱,限制其综合利用率提升;同时,磷石膏贮存量长期高位增长与磷石膏库服役年限日益逼近,限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健全磷石膏利用处置制度体系,促进磷石膏多元化利用;加强磷石膏利用支持政策,扶持磷石膏综合利用产品;推动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建立磷石膏资源暂存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污染特性 综合利用 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标准体系建设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宏博 李春晖 +2 位作者 王健 卢桂兰 黄启飞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22-2032,共11页
建立完善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是提升我国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保证。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标准体系现状,明确了我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经梳理发现:①我... 建立完善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是提升我国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保证。本文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标准体系现状,明确了我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经梳理发现:①我国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依据,建立了包含鉴别标准、全过程污染控制通用标准、特殊行业及典型废物专项标准、行业管控标准的立体化体系。截至2024年底,生态环境部发布相关标准57项,其他部门发布49项,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框架格局。②根据危险废物管理特点,欧美发达国家通常也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原则,即从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运输、处理、利用、处置等各管理环节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形成全过程管理链条。③在新形势管理要求下,我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标准体系仍存在建设技术路线不够明确、缺失重要内容、部分标准规范年久失修不符合管理形势等问题。鉴于此,建议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构建标准体系的技术路线;研究制定环境风险评价等基础标准、制定贮存和填埋等通用标准配套技术规范、制定重点行业重点类别专用标准规范;修订或废止内容存在较大不足的标准规范,支撑危险废物风险管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废物 污染防治 环境管理 标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一代风险评估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廷英 崔艳芳 +2 位作者 闫振飞 叶璟 冯承莲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3,共9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替代毒理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动物实验禁令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推广,传统风险评估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下一代风险评估(next generation risk assessment,NGRA)应运而生。NGRA是一种替代动物实验的新型风险评估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替代毒理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动物实验禁令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推广,传统风险评估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下一代风险评估(next generation risk assessment,NGRA)应运而生。NGRA是一种替代动物实验的新型风险评估方法,它依赖于通过体外测试、体外-体内外推(in vitro to in vivo extrapolation,IVIVE)、计算毒理学、交叉参照等新路线方法(new approach methodologies,NAMs)生成的数据,这些方法使用基于人类的模型,准确地反映了人类生物学,增加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以及高效性。本文系统整理了NGRA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简要介绍了NGRA的框架,主要围绕NGRA采用的NAMs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重点分析,同时分享多种暴露场景下的应用案例,并对NGRA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提供更好的方法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一代风险评估 体外测试 体外-体内外推 计算毒理学 交叉参照 新路线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呼和浩特段典型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赋存特征和优控清单筛选
13
作者 龚雄虎 张乐 +7 位作者 张翼飞 郑利霞 段平洲 张玉熙 焦立新 张路 魏健 赵中华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62-2077,共16页
为探究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赋存状况,建立水环境优先控制清单,支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干旱半干旱区建立饮用水源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体系,本研究选择黄河呼和浩特段蒲滩拐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区域范围内水体典型新污染物赋存特征研究,... 为探究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赋存状况,建立水环境优先控制清单,支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干旱半干旱区建立饮用水源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体系,本研究选择黄河呼和浩特段蒲滩拐水源地为研究对象,开展区域范围内水体典型新污染物赋存特征研究,评价生态和健康风险,建立水源地新污染物优控清单。结果表明:①蒲滩拐水源地水体中普遍存在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抗生素等108种新污染物,其中PAEs检出浓度最高(0.20~14.28μg/L),其次为抗生素(127.90~853.10 ng/L)和PAHs(12.02~218.47 ng/L),OCPs(4.78~46.13 ng/L)和PCBs(51.03~77.70 ng/L)污染负荷略低。②不同污染物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整体表现为支流大黑河及其入黄口负荷最高,其次为近水源地取水口区域。③风险评价显示,大黑河及其入黄口区域生态风险较高,上游头道拐至入黄口干流水体以PAEs为主要的风险因子,下游近蒲滩拐水源取水口区域则以PAHs和抗生素为主要的风险因子;流域人群经饮水和皮肤接触途径暴露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较低。④运用多参数综合评分法建立了27种污染物在内的水源地新污染物优控清单,以OCPs、PCBs优先级别较高,其次为PAEs和PAHs,抗生素优先级较低。研究显示,干旱半干旱区饮用水源地新污染物赋存特征复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需建立多要素同步监测体系并制定流域风险管控方案,以保障城市饮用水源安全与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新污染物 风险评价 优控清单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运河流域农药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优先排序
14
作者 谭旭 张萌 +3 位作者 邓洋慧 郭昌胜 张恒 徐建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0,I0016,共11页
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地表水体中引入了包括农药在内的大量新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地表水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对北运河流域河流中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共33种典型农药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流域表层水体中有33种目标农药均... 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地表水体中引入了包括农药在内的大量新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地表水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对北运河流域河流中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共33种典型农药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流域表层水体中有33种目标农药均被检出,其中15种农药的检出率达到100%,不同采样点中农药质量浓度为nd(未检出)~75.39 ng/L,平均质量浓度为1.69 ng/L,在干流中农药的浓度总体呈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的趋势。郊区河流与城市河流的农药浓度并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水体理化性质对农药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发现其分布受到耕地、森林、人工地表、pH、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总溶解性固体和浊度的影响,不同农药受到的影响存在差异。采用环境健康优先指数法(EHPi),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暴露风险和危害特征,对北运河流域河流中的农药进行了优先排序。EHPi得分前五的农药分别是吡虫啉、特丁基嗪、阿特拉津、西玛津和特丁净,其中吡虫啉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其他4种农药。研究分析了北运河流域河流中农药的污染特征、影响因素和生态风险,为农药类污染物的监管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北运河流域 污染特征 影响因素 优先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典型火山湖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蓄积、风险及传输
15
作者 秦宇 龚雄虎 +7 位作者 郑利霞 张翼飞 刘媛 焦立新 段平洲 张路 苏淑珍 赵中华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99-1813,共15页
为探究我国东北寒温带高纬度湖泊多环芳烃(PAHs)沉积特征及其环境行为,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典型火山湖(驼峰岭天池、乌苏浪子湖与鹿鸣湖)研究对象,通过沉积柱样品分析揭示优控PAHs的沉积历史,评估其生态风险、溯源特征及传输规... 为探究我国东北寒温带高纬度湖泊多环芳烃(PAHs)沉积特征及其环境行为,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典型火山湖(驼峰岭天池、乌苏浪子湖与鹿鸣湖)研究对象,通过沉积柱样品分析揭示优控PAHs的沉积历史,评估其生态风险、溯源特征及传输规律。结果表明:①驼峰岭天池、乌苏浪子湖、鹿鸣湖沉积柱中PAH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6.86~313.86、28.82~324.19、41.33~215.32 ng/g(以干质量计),表层沉积物浓度较底层升高5.2~11.3倍,呈现显著人为活动累积效应。②各典型火山湖沉积柱中PAHs以3环、4环化合物为主,潜在生态风险随沉积深度递减而累积增加,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达到高风险阈值。③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与特征比值法的溯源解析表明,沉积柱PAHs蓄积主要来源于煤炭、木材等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为74.1%~87.3%。④基于气流后向轨迹模型聚类分析,大兴安岭西南山麓PAHs的输送轨迹路径较短,以本地源输送轨迹为主。研究显示,高纬度火山湖独特的地形屏障效应使其成为PAHs区域性汇,需开展PAHs环境行为区域尺度模拟,为寒温带生态屏障区有机污染物管控提供科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湖 多环芳烃(PAHs) 历史蓄积 来源解析 气流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定市农村冬季细颗粒物中重金属来源及健康风险的研究
16
作者 马肖华 李志勇 +10 位作者 朱语哲 邵梓涵 方昱顺 苗玉玲 刘晨 任壮壮 陈岚 韩斌 田宝娟 马会春 王佳琦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16-4224,共9页
基于2020~2022年望都县采暖季的观测数据,评估了PM_(2.5)中重金属的来源、源特异性金属及其健康风险等方面的年际变化,旨在评估“煤改气”对农村地区大气质量的影响.“煤改气”持续发挥正面作用,PM_(2.5)及其16种重金属(Cr、Pb、Tl、Ba... 基于2020~2022年望都县采暖季的观测数据,评估了PM_(2.5)中重金属的来源、源特异性金属及其健康风险等方面的年际变化,旨在评估“煤改气”对农村地区大气质量的影响.“煤改气”持续发挥正面作用,PM_(2.5)及其16种重金属(Cr、Pb、Tl、Ba、Sb、Sn、Cd、Sr、As、Zn、Cu、Ni、Co、Fe、Mn和V)的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年均分别下降30.4%和43.4%.利用正定矩阵因子(PMF)模型解析重金属来源,燃煤(CC)贡献年均下降11.8%,而生物质燃烧(BB)逐年上升,并一跃成为2022年冬季的最大贡献源(33.7%),农村天然气短缺和供暖成本增加成为主要诱因.CC标识元素As和Pb浓度年均减少20.7%和48.5%,CC对其贡献率年均下降15.6%和13.5%.相应地,BB标识元素K的浓度和贡献率分别年均增长20.6%和7.4%.工业排放(IE)、交通排放(VE)和扬尘(FD)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单一元素仅有As和Cr致癌风险超过阈值,且As和Cr来源于CC和IE,因此,CC和IE被识别为致癌风险的主要来源.单一元素均未超过非致癌风险的阈值,但总风险在2020~2022年致癌风险持续存在.具体来讲,儿童存在的总致癌风险为64%,远远高于成人的36%,成人仅在2020年存在非致癌风险,而儿童始终面临非致癌风险.As作为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的主要贡献者,由于煤炭燃烧对As排放的年均贡献大幅下降了15.6%,使得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重金属 健康风险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硬度和pH校正的锌的水生生物基准研究
17
作者 蒿梦秋月 付卫强 +2 位作者 李小峰 刘大庆 冯承莲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3-382,共10页
水环境因素(如pH、硬度等)对重金属的水生生物毒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会影响重金属的水质基准标准。目前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重金属的指标大都是在标准实验条件下测试获得的,并没有考虑实际水环境中环境要素的影响。锌(Zn)是... 水环境因素(如pH、硬度等)对重金属的水生生物毒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会影响重金属的水质基准标准。目前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重金属的指标大都是在标准实验条件下测试获得的,并没有考虑实际水环境中环境要素的影响。锌(Zn)是生命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系统探究典型水环境要素对锌生物毒性的影响作用对我国水质基准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基于实验室实测的8种水生生物pH和硬度的单因素实验的相关数据,同时结合生物有效性校正模型和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拟,构建出锌的基于多要素的多元线性毒性预测模型,并基于预测模型外推获得锌的危害浓度,急性基准值为300μg·L^(-1),HC5值为600μg·L^(-1)。本研究综合考虑了关键水环境参数硬度和pH值对锌生物的综合影响,与其他国家或组织无校正或只基于硬度校正相比将更加完善和准确,研究结果可为水质基准推导和校正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水质基准 模型校正 物种敏感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氯酚类的污染现状与风险评估
18
作者 栗垚 奚佳音 +2 位作者 西振瑜 王晓南 王学东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59,共11页
氯酚类化合物(chlorophenols,CPs)多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关键原料,因此具有较高的排放量,结合其较高的生态毒性效应,氯酚类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本文收集筛选了氯酚类对土壤动植物的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 氯酚类化合物(chlorophenols,CPs)多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关键原料,因此具有较高的排放量,结合其较高的生态毒性效应,氯酚类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本文收集筛选了氯酚类对土壤动植物的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法和评估因子(assessment factor,AF)法推导12种氯酚类污染物的预测无效应浓度(predicted no-effect concentration,PNEC)值。搜集了国内外土壤中氯酚类的环境暴露浓度,应用风险商值法(risk quotient,RQ)评估其潜在的生态风险水平。结果显示,基于SSD法的2-氯酚、2,4-二氯酚、2,4,5-三氯酚、2,4,6-三氯酚和五氯酚的PNEC分别为2.3751、3.4237、0.7500、7.6887和1.1619 mg·kg^(-1)。其中,2,4,5-三氯酚的PNEC值较低,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2,4,6-三氯酚的PNEC值较高,风险较低。基于AF法得出的PNEC值均较低,3-氯酚、4-氯酚、3,4-二氯酚、3,5-二氯酚、2,3,5-三氯酚、2,3,6-三氯酚和2,3,4,5-四氯酚的PNEC分别为0.0519、0.0012、0.1217、0.0320、0.0032、0.0162和0.2079 mg·kg^(-1)。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内外土壤中氯酚类化合物的暴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国外土壤中氯酚类含量普遍高于国内,其中芬兰最高;我国国内则以湖北省的污染水平相对较高。具体而言,国内湖北省某退役炼油厂和天津市某排污河沿岸的土壤中氯酚含量较高,其中湖北省2-氯酚的含量高达2.21 mg·kg^(-1)。国外芬兰的氯酚类污染物环境暴露值普遍偏高,某锯木厂附近土壤2,3,4,6-四氯酚和五氯酚的浓度分别高达17000 mg·kg^(-1)和1900 mg·kg^(-1)。这些高含量的氯酚类化合物可能与当地的工业活动及历史使用背景密切相关,特别是木材厂中木材防腐剂的广泛使用,导致氯酚类在土壤中残留量较高,达到显著水平。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部分省市土壤中氯酚类存在轻度(0.01≤RQ<0.1)和中度(0.1≤RQ<1)生态风险,未出现重度风险;国外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国家存在氯酚类中度(0.1≤RQ<1)甚至重度(RQ≥1)污染风险的现象。具体而言,国内湖北省炼油厂退役场地的2-氯酚和天津市某排污河沿岸的五氯酚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天津市土壤中的2,3,5-三氯酚污染存在较高风险。国外荷兰和芬兰的锯木厂周边地区,以及以色列、加拿大和美国的部分地区,多数氯酚类污染物均存在重度污染风险。因此,需特别关注特定区域和特殊行业周边土壤中氯酚类污染物的生态风险问题,以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和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氯酚类 物种敏感度分布 评估因子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阻燃剂TCIPP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效应与生态风险评估
19
作者 周国蕊 钱苗苗 +3 位作者 门姝慧 高富 张依章 闫振广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848-5857,共10页
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CIPP)广泛存在于环境介质中,潜在生态风险值得关注,由于缺乏毒性数据等原因,我国尚未制定TCIPP的土壤安全阈值.本研究基于国际标准毒性测试方法,开展了TCIPP对5种陆生植物(大白菜、鸡毛菜、小麦、黄瓜、番茄)和1... 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CIPP)广泛存在于环境介质中,潜在生态风险值得关注,由于缺乏毒性数据等原因,我国尚未制定TCIPP的土壤安全阈值.本研究基于国际标准毒性测试方法,开展了TCIPP对5种陆生植物(大白菜、鸡毛菜、小麦、黄瓜、番茄)和1种无脊椎动物(赤子爱胜蚓)的毒性试验,并结合文献数据推导TCIPP的土壤预测无效应浓度值(PNEC)值,继而开展我国土壤中TCIPP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白菜、鸡毛菜和番茄(根伸长和/或发芽率)对TCIPP的敏感性最高,无观察效应浓度值(NOEC)为80mg/kg,小麦(发芽率)对TCIPP的敏感性最低,NOEC为320mg/kg;赤子爱胜蚓的生长NOEC值为1mg/kg.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计算得出,TCIPP的土壤PNEC值为0.035mg/kg.我国不同地区土壤中TCIPP平均暴露水平范围为0.01-444ng/g.TCIPP的风险商(risk quotient,RQ)最高值为12.57,其中,工业区土壤中TCIPP的生态风险较高,农田土壤的风险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IPP 物种敏感度分布 预测无效应浓度 生态风险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的永定河和北运河本土与入侵鱼类群落特征
20
作者 张芮青 林豪杰 +4 位作者 祝燕 蔺晓茹 杜津柘 王书平 闫振广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72-1782,共11页
永定河和北运河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河流,为解析这两条河流的本土及入侵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该研究于2023年10月在两条河流分别布设8个调查点位,使用环境DNA技术获取了鱼类基础数据,并对其分布特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位等进行了... 永定河和北运河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河流,为解析这两条河流的本土及入侵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该研究于2023年10月在两条河流分别布设8个调查点位,使用环境DNA技术获取了鱼类基础数据,并对其分布特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在永定河和北运河共检出46种鱼类,隶属于7目18科39属,以鲤形目和鲈形目为主。其中,永定河检出39种鱼类,涵盖7目17科34属;北运河检出44种鱼类,涵盖7目17科37属。②永定河和北运河各调查点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范围分别为1.23~2.52、0.44~0.82和1.79~3.84,且北运河鱼类生物多样性略优于永定河(p<0.05)。③RDA分析发现,氨氮浓度、总氮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均与河流鱼类群落组成呈显著相关(p<0.05)。④研究期间共发现5种具有入侵风险的鱼类,分别为齐氏罗非鱼、白斑狗鱼、西太公鱼、太湖新银鱼和斑点叉尾鮰。其中,齐氏罗非鱼在调查点位分布广泛,其生态位宽度最大,且属于首次在永定河和北运河中被检出,后续值得关注。研究显示,在研究区域北运河鱼类多样性优于永定河,并且该研究的5种具有入侵风险的鱼类中,齐氏罗非鱼扩散能力可能是最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环境因子 生态位 鱼类群落 入侵物种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