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生水滴灌土壤中氮素的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10
1
作者 裴亮 张体彬 +1 位作者 梁晶 刘慧明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0-74,共5页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地下水滴灌为对照,分析研究再生水滴灌后土壤中氮素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地下水滴灌,再生水滴灌后初期土壤表层的NH4+-N质量比大幅度增加,但从灌后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于灌后第9天降到灌前水平,且在各土...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地下水滴灌为对照,分析研究再生水滴灌后土壤中氮素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地下水滴灌,再生水滴灌后初期土壤表层的NH4+-N质量比大幅度增加,但从灌后第5天开始显著降低,于灌后第9天降到灌前水平,且在各土层分布均一,无明显的向下淋洗趋势。再生水滴灌处理下各土层土壤中NO3--N的质量比普遍高于对照。各处理土壤中NO3--N的质量比沿剖面变化趋势一致,即从表层到底层NO3--N质量比逐渐增加,说明NO3--N有明显向下淋洗的趋势。但在100~150 cm深度处,NO3--N质量比开始降低。采用再生水滴灌种植黄瓜,生长季末停止灌水后不同深度处(0~50 cm,50~100 cm,100~150 cm,150~200 cm)土壤中NO3--N的质量比较生长季初分别增加38.20%,44.67%,34.94%和3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滴灌 土壤含氮量 硝态氮 铵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农业非点源污染来源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8
2
作者 裴亮 刘慧明 +1 位作者 莫家玉 王理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4-167,共4页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水平的提高,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成为全球环境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而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其中覆盖面最广、最隐蔽、最难治理的污染。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在水质,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的最主要污染之一...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水平的提高,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成为全球环境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而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其中覆盖面最广、最隐蔽、最难治理的污染。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在水质,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的最主要污染之一。文章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农业非点源污染来源及其特征,分析由农业非点源污染造成水环境恶化的原因与污染途径,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 农业非点源污染 控制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植被长势遥感监测评估 被引量:29
3
作者 侯鹏 王桥 +2 位作者 房志 王昌佐 魏彦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80-788,共9页
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植被长势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四类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为研究区,选取年累积NDVI作为指示因子... 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植被长势对于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四类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为研究区,选取年累积NDVI作为指示因子,监测评估了1998—2007年间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的植被长势特征。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总面积为536.59万km2,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55.89%。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叠面积较大,分别占到相应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53.36%和50.2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他三种类型区域的空间叠加关系较好,尤其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叠面积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5.10%。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重叠面积分别占各自面积的63.73%和39.15%。(2)对于植被长势总体状况,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中东部的植被状况好于西部。植被状况较差的区域面积为10.59%,植被状况一般的区域面积为29.59%,植被状况好的区域面积为23.44%,植被状况较好的区域面积为36.3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优先区的植被状况好于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差异最大。(3)对于植被长势变化趋势,国家生态保护重要区域的植被状况整体呈现出变好趋势。62.39%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较为稳定,22.69%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呈现出变好趋势,14.93%区域面积的植被状况呈现出变差趋势。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植被变好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植被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最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植被长势 遥感 监测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0年洞庭湖生态系统质量遥感综合评价与变化分析 被引量:55
4
作者 陈强 陈云浩 +3 位作者 王萌杰 蒋卫国 侯鹏 李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347-4356,共10页
生态系统质量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是表征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在生态系统质量的理论框架指导下,结合GIS综合指数法,利用遥感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对2001—2010年洞庭湖区域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 生态系统质量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是表征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在生态系统质量的理论框架指导下,结合GIS综合指数法,利用遥感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对2001—2010年洞庭湖区域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和变化分析。以NPP年均值和变异系数构建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指数(EPI)和稳定性指数(ESI),结合PSR模型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系统承载力指数(EBCI),并基于熵值权重法,构建生态系统质量遥感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稳定性和承载力三方面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域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分数达到59.81(总分100),而且在三项指数评价中,各指数均值分别为72.79、52.21和71.86,可见洞庭湖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略差。三项指数在2001—2010年期间变化表现不同,EPI和EBCI分别下降8.85%和9.11%,ESI小幅度上升3.09%;整体生态系统质量在2001—2010年呈现逐年降低趋势,下降5.97%,平均变化率为-0.508/年。针对各生态系统类型的分析可知,森林生态系统质量高于其他生态系统类型,湿地生态系统质量最低,同时在这十年间,湿地生态系统质量下降最明显,降幅达12.97%,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较小,降幅只有2.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质量 综合指数法 熵值权重法 洞庭湖 遥感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植被覆盖遥感监测与动态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孙刚 万华伟 +1 位作者 王昌佐 王秀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247-250,共4页
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地区以宁夏宁东、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为核心,辐射陕西延安和甘肃陇东地区,是正在崛起的中国能源新基地。为了解该区域的植被及其动态变化,采用2000~2009年SPOT卫星VEGTATION遥感数据,对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地区... 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地区以宁夏宁东、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为核心,辐射陕西延安和甘肃陇东地区,是正在崛起的中国能源新基地。为了解该区域的植被及其动态变化,采用2000~2009年SPOT卫星VEGTATION遥感数据,对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状况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金三角地区2000~2009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这与区域内近年来所实施的生态保护工程有关。其中,2008年最高,为45.45%,2000年最低,为33.74%,2005年和2009年略有下降。部分区域植被盖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为城市扩张和区域资源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金三角 植被覆盖度 遥感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火灾遥感监测方法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建 陈晓玲 +2 位作者 陆建忠 殷守敬 罗顺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5-489,496,共6页
遥感应用于森林火灾监测由于其高效性日益受到重视,该文以MODIS和HJ-1BIRS为数据源,探讨了亮温阈值法、关联法和燃料掩膜法对区域性、季节性变化和遥感数据类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亮温阈值法监测效率和精度高,但受区域气候气象变化、植... 遥感应用于森林火灾监测由于其高效性日益受到重视,该文以MODIS和HJ-1BIRS为数据源,探讨了亮温阈值法、关联法和燃料掩膜法对区域性、季节性变化和遥感数据类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亮温阈值法监测效率和精度高,但受区域气候气象变化、植被类型和遥感传感器类型影响较大;关联法对环境和数据变化的适用性好,但监测效率较亮温阈值法低;亮温阈值法和关联法均无法有效排除噪声点(域),燃料掩模法则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有效去除高温裸地、人工生产等引起的误判,但受植被类型和季节影响较大.在业务应用中,推荐使用对环境和数据变化适应性较好的关联法进行森林火灾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监测 亮温阈值法 关联法 燃料掩膜法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转换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潘丽娟 张慧 +1 位作者 刘爱利 王桥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依据2000—2010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缓冲区分析识别道路网络的影响范围,在不同尺度下,基于该影响域范围,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多尺度下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转换的地形特征,... 依据2000—2010年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利用缓冲区分析识别道路网络的影响范围,在不同尺度下,基于该影响域范围,利用相关分析研究了多尺度下道路网络密度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了土地利用转换的地形特征,得到了路网密度影响土地利用转变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网络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为1000 m,并且福建省道路建设是导致林地、灌丛、湿地和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多尺度下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地形特征来看,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230~360 m,灌丛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00~180 m,湿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60~100 m,农田向建设用地转变的高程主要在110~200 m;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坡度7o以下;土地利用转变均发生在南坡。从多尺度下导致土地利用发生转变的路网密度阈值来看,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1.98~2.27 km·km-2;灌丛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9~2.92 km·km-2;湿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61~3.01 km·km-2;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时的路网密度阈值为2.23~2.98 km·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道路网络 土地利用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对流层气溶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蒋哲 陈良富 +1 位作者 王中挺 陶明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35-1842,共8页
利用AERONET资料对珠三角地区气溶胶物理性质特征进行分析,建立珠三角地区的气溶胶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RT3辐射传输模型构建矢量查找表,采用多角度偏振方法从PARASOL L1B数据反演得到细模态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最后采用2007—2009年MO... 利用AERONET资料对珠三角地区气溶胶物理性质特征进行分析,建立珠三角地区的气溶胶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RT3辐射传输模型构建矢量查找表,采用多角度偏振方法从PARASOL L1B数据反演得到细模态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最后采用2007—2009年MODIS总的AOD产品和本文的细模态AOD三年的反演结果分析了珠三角地区气溶胶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珠三角地区污染物的局地排放和输送提供了条件.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对流层气溶胶呈双峰型对数正态分布,其中细粒子平均半径主要集中在0.05~0.1,标准方差以0.5、0.6为主,粗粒子平均半径以0.9、1.0为主,标准方差为0.6、0.7,复折射指数实部以1.4、1.5居多,虚部以0、0.01为主,细粒子所占比例大于70%,珠三角气溶胶呈现出粗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并存的特征;(2)PARASOL业务算法中的气溶胶模型在珠三角地区有较大的局限性,引入当地气溶胶模型使细模态AOD的反演精度较卫星产品有了很大提高,细模态AOD主要反映了珠三角地区二次污染的强度;(3)珠三角地区总AOD值春季较大,秋夏季次之,冬季较小,并呈现逐年较小的趋势;(4)珠三角地区细模态AOD也在逐年降低,2009年细模态AOD年均值比2007年低了0.02,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地区主要集中在广州、佛山、中山等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气溶胶 时空变化 气溶胶模型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平衡的湿地退化驱动因子定量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侯鹏 申文明 +3 位作者 王桥 蒋卫国 陈云浩 李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60-666,共7页
作为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但是,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速度远大于其他类型生态系统,开展湿地退化的定量评估分析研究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北京城市... 作为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但是,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速度远大于其他类型生态系统,开展湿地退化的定量评估分析研究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北京城市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分别提取得到1991年和2007年的湿地面积,基于湿地水量平衡理论和湿地水文方程方法,定量评估分析了导致湿地退化的原因和不同驱动因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与1991年相比,2007年北京湿地减少约6275.31 hm2,约占1991年北京湿地总面积的24.46%。显著退化区域主要发生在野鸭湖湿地和密云水库湿地,分别减少了约1377.69 hm2和4654.50 hm2。(2)引起湿地退化的自然驱动因子中,以降水减少、入境地表水减少和蒸发量增加为主,驱动湿地退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9.22%、14.05%和11.85%。引起湿地退化的人为驱动因子中,以城市扩展为主,驱动湿地退化的贡献率为3.42%,而技术进步所采取的节水措施等有利于湿地保护,贡献率为25.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湿地退化 水文平衡 驱动因子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GIS的网络地理信息资源获取与坐标投影转换技术研究——以天地图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左伟 王俊友 +2 位作者 赵海云 刘晓曼 王晓艳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2-124,共3页
以丰富的网络地理信息资源为参考,利用Web GIS无参数投影转换技术,通过模拟—试验—再模拟—再试验,较好地解决了网络地理信息资源无参数地图投影转换这一难题,实现了网络地理信息的叠加解读,为大数据时代在多源数据集成条件下获取有用... 以丰富的网络地理信息资源为参考,利用Web GIS无参数投影转换技术,通过模拟—试验—再模拟—再试验,较好地解决了网络地理信息资源无参数地图投影转换这一难题,实现了网络地理信息的叠加解读,为大数据时代在多源数据集成条件下获取有用的海量地理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GIS 网络地理信息资源 无参数地图投影转换 多源数据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头地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一鹏 郭泺 +1 位作者 黄琦 李冬冬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8-103,共6页
以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统计资料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源头地区土地覆盖格局的空间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趋势,探讨了导致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头地区土地... 以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统计资料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源头地区土地覆盖格局的空间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趋势,探讨了导致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源头地区土地覆盖类型的斑块密度变化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类型的镶嵌格局在空间和时间上均有变化。占据优势的草地生态系统20年来遭受不同程度破坏,黄河源区的气候呈暖干化趋势,研究区域土地覆盖类型空间结构变化明显;高寒环境和气候演化趋势对土地覆盖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时空变化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邻域引力学习的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萍 刘思含 +2 位作者 孙根云 张爱竹 郝艳玲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5-41,共7页
针对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Biogeography-Based Optimization,BBO)易发生早熟收敛、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邻域引力学习的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Neighbor Force Learning Biogeography-Based Optimization,NFBBO)。该算法采用邻... 针对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Biogeography-Based Optimization,BBO)易发生早熟收敛、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邻域引力学习的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Neighbor Force Learning Biogeography-Based Optimization,NFBBO)。该算法采用邻域选择的方法确定迁出栖息地,以充分利用栖息地的邻域信息,增加算法的种群多样性。同时采用引力学习策略对栖息地进行更新,拓展搜索空间,提高算法的搜索能力,避免早熟收敛问题。为使种群能够自适应地跳出局部最优,引入一种自适应高斯变异机制。基于高维标准测试函数的对比实验表明,NFBBO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收敛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 邻域选择 引力学习 自适应高斯变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资源多尺度监测与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熊育久 赵少华 +4 位作者 鄢春华 邱国玉 孙华 王艳林 秦龙君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62,共9页
绿地是城市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评估其时空分布、构建多尺度监测方法体系,是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领域的迫切需求。以城市植被和城市水体为例,从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生态价值3个层次,梳理对比主流的监测评价方法,探... 绿地是城市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评估其时空分布、构建多尺度监测方法体系,是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领域的迫切需求。以城市植被和城市水体为例,从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生态价值3个层次,梳理对比主流的监测评价方法,探讨这些方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新时期城市自然资源评估与监测提供方法参考。结果表明:①尽管基于样方的传统抽样方法可获得城市绿地的数量信息,但城市绿地高度斑块化特征限制了样方结果尺度推绎;②卫星遥感是监测城市绿地的有效手段,可准确获取绿地空间分布、面积、种类、质量变化等信息,但生物量(或蓄积量)、体积等信息需要米级(<5 m)遥感数据和其他新技术支持精细化研究;③无人机可获得亚米级(如<5 cm)数据,满足精细化监测需求,但受飞行管制、电池续航能力等限制,数据覆盖范围有限,且数据拼接等后处理复杂、传统的数据处理或反演算法可能不适用于亚米级空间分辨率数据;④城市绿地对城市热环境调节功能研究较多,但当前100 m(及更粗空间分辨率)的热红外地表温度数据难以支持绿地蒸腾降温机理等精细化研究。可见,城市绿地的精细化资源评估与监测仍面临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城市绿地 评估与监测 遥感 无人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