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溪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肖亚娇 赵琳 《现代园艺》 2024年第5期4-9,共6页
以滇中地区典型城市玉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和数学模型,对玉溪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玉溪市传统村落具有“整体集聚,局部离散”的特点,形成了以峨山县为核心向周边辐射扩散的圈... 以滇中地区典型城市玉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和数学模型,对玉溪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玉溪市传统村落具有“整体集聚,局部离散”的特点,形成了以峨山县为核心向周边辐射扩散的圈层结构;(2)空间分布密度呈“两主点,多节点”的格局,密度高值区在峨山县北部、通海县西北部,其余村落呈多节点式的零星分布;(3)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市政边缘化较明显;(4)玉溪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变迁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表现为传承性、逆社会性、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5)玉溪市特有的少数民族对传统村落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传统村落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传统村落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准确的参考及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玉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玉溪市红塔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罗亚凇 杨海兰 +4 位作者 陈艳怡 于智超 张辉 赵思敏 李兰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1期78-81,85,共5页
在景观生态学、土地生态学以及地理信息科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利用RS技术和GIS技术对玉溪市红塔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红塔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和演变特征;通过对红塔区2000-2020年景... 在景观生态学、土地生态学以及地理信息科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利用RS技术和GIS技术对玉溪市红塔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红塔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和演变特征;通过对红塔区2000-2020年景观格局的演变,分析了玉溪市红塔区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掌握玉溪市红塔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总体情况,为合理利用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改善其景观格局,并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斑块指数 景观格局演变 红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视域下微认证赋能研学旅游指导师能力提升: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运行机制
3
作者 仲小敏 张海强 +1 位作者 何萍 刘利东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2-46,共5页
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研学旅行活动正遭遇目标模糊、定位不明、产品趋同及成效欠佳等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研学旅游指导师队伍。基于此,本文尝试构... 研学旅行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研学旅行活动正遭遇目标模糊、定位不明、产品趋同及成效欠佳等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研学旅游指导师队伍。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了循证视域下的研学旅游指导师能力微认证体系,以此促进其能力的提升。本文首先说明了循证视域下微认证赋能研学导师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蕴,然后重点围绕微认证运行机制中的核心角色、微能力框架、认证规范和认证流程等展开深入探讨,描绘了循证视域下微认证赋能研学旅游指导师能力提升的运行机制,旨在为我国研学旅游指导师的人才培养做出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旅行 研学旅游指导师 循证教育 微认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玉溪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6
4
作者 吴利 柳德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4-883,共10页
【目的】尝试在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引入遗传算法进行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以解决BP神经网络在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收敛速度慢及局部极小值等局限性问题。【方法】依据玉溪市耕地现状,建立由生态压力与生态支持两个子系统组成共计18个指... 【目的】尝试在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引入遗传算法进行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以解决BP神经网络在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收敛速度慢及局部极小值等局限性问题。【方法】依据玉溪市耕地现状,建立由生态压力与生态支持两个子系统组成共计18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和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玉溪市2001-2015年的耕地生态安全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BP神经网络及GA-BP神经网络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 2001-2015年,玉溪市耕地生态安全指数由0.772 7下降到0.280 2,由较安全(II)下降到较不安全(IV)。(2) GA-BP神经网络模型较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及预测误差小,收敛速度快,评价结果准确程度高。【结论】GA-BP神经网络模型可用于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并且由于其网络性能的改进,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生态安全评价 玉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市农村土地整治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家春 阳利永 《南方农业》 2023年第9期96-99,104,共5页
农村土地整治对增加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质量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通过分析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性提出农村土地整治优化策略,以期为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提供决策支持。分析表明,当前玉... 农村土地整治对增加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质量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通过分析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性提出农村土地整治优化策略,以期为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提供决策支持。分析表明,当前玉溪市农村土地整治主要存在项目实施协调未形成部门合力、新增耕地“非粮化”遏制困难、耕地指标入库难度大、规划设计和项目管理精细程度不够、项目资金难以保障、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要做好农村土地整治,需要从制度层面保障土地整治顺利推进,从技术层面提升土地整治项目内涵,从管理层面促进土地整治有效实施,强化对农村土地整治全要素与全过程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整治 优化策略 丘陵山区 云南省玉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乡村空间治理与规划实践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锐 李兰 +2 位作者 王克德 赵月帅 苏彤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3期206-212,共7页
乡村空间治理是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乡村发展的竞争力,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组织保障。本研究以西部地区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为例,提出建立镇村布局和村庄规划体系,明确村庄分类... 乡村空间治理是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乡村发展的竞争力,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组织保障。本研究以西部地区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为例,提出建立镇村布局和村庄规划体系,明确村庄分类及用地布局,推动农村“三块地”改革和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等措施,为乡村空间治理和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空间治理 村庄规划 生态保护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市红塔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与地形分异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郭锁 杨海兰 +3 位作者 盛成艺 聂萍 吴广 尚敏 《现代园艺》 2023年第4期183-185,共3页
研究利用RS/GIS技术,分别提取2000年、2009年、2018年三期Landsat TM/OLI影像的植被指数(NDVI),同时,结合30m分辨率的ASTER GDEM数据,对玉溪市红塔区开展2000年-2018年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地形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2018年间植被... 研究利用RS/GIS技术,分别提取2000年、2009年、2018年三期Landsat TM/OLI影像的植被指数(NDVI),同时,结合30m分辨率的ASTER GDEM数据,对玉溪市红塔区开展2000年-2018年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地形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2018年间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明显。(2)植被覆盖度等级以中高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为主。(3)植被覆盖度随高程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变化趋势;植被覆盖度随坡度的增加,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植被覆盖在阴坡、半阴坡、阳坡、半阳坡分布相对均匀,没有呈现明显的分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地形因子 红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经济导向下玉溪市红塔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白伟琪 赵琳 陈如凤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4期140-144,159,共6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碳排放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玉溪市红塔区为研究区域,借助ArcGIS 10.7、ENVI 5.3等软件,基于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是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对于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碳排放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玉溪市红塔区为研究区域,借助ArcGIS 10.7、ENVI 5.3等软件,基于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红塔区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均在减少,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引起了红塔区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变化,特别是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间接造成碳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压力。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等生态屏障的保护力度,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可持续利用 云南玉溪 红塔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茅松森林碳储量动态预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顾纯僖 欧光龙 +3 位作者 刘畅 徐健楠 王鹤智 杨曦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0-157,共8页
以3次云南森林调查的81块思茅松永久样地数据结合遥感,经过自变量筛选相关性显著的遥感因子作为思茅松林碳储量反演建模备选变量,采用K–NN、RF、PLSR 3种模型优选出思茅松天然林碳储量遥感估算最佳模型,并用碳储量估算值拟建立多种预... 以3次云南森林调查的81块思茅松永久样地数据结合遥感,经过自变量筛选相关性显著的遥感因子作为思茅松林碳储量反演建模备选变量,采用K–NN、RF、PLSR 3种模型优选出思茅松天然林碳储量遥感估算最佳模型,并用碳储量估算值拟建立多种预测模型对2030年思茅松天然林碳储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决定系数(R2)最高为0.83,均方根误差最小为5.55,预估精度最高为83.2%,AICc值最小为162,具有最优的拟合效果,可用于思茅松天然林碳储量的估算。随海拔升高,思茅松天然林碳储量呈“单峰”变化,碳储量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1500~2000 m区域。幂函数模型和多项式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多项式回归模型精度优于幂函数模型,其R2和RMSE分别为0.960和0.054。思茅松森林碳储量预测结果显示2030年思茅松森林碳储量将达到2961.204 t,较2000年实现增汇42.095 t/hm2。本研究为更好地把握森林碳汇的变化规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松 碳储量 森林固碳 随机森林 多项式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靖市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孟燕芬 赵琳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4期201-204,213,共5页
以曲靖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曲靖市耕地非粮化现状及演变特征,并分析了14个因素对该区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曲靖市耕地非粮化现象较为严重,且呈现出波动增长趋势。其中,生产总值、耕地面积和农用地膜... 以曲靖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曲靖市耕地非粮化现状及演变特征,并分析了14个因素对该区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曲靖市耕地非粮化现象较为严重,且呈现出波动增长趋势。其中,生产总值、耕地面积和农用地膜对耕地非粮化具有正向影响,而人均GDP、粮食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和总人口对耕地非粮化具有负向影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农用机械总动力对耕地非粮化起双向作用。基于此,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提高粮食种植补贴,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政策建议,以促进曲靖市耕地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非粮化 影响因素 云南曲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湿地木里苔草生理生态特征对水深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董李勤 杨文 +3 位作者 姚鹏举 王洪军 王妍方 张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90-598,共9页
木里苔草作为一种典型的高原湿地植被景观,其生理生态特征受到水深梯度变化的显著影响。选取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典型植物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其在-5cm、-3.5cm、0cm、8cm和22cm水深梯度下株高、... 木里苔草作为一种典型的高原湿地植被景观,其生理生态特征受到水深梯度变化的显著影响。选取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典型植物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其在-5cm、-3.5cm、0cm、8cm和22cm水深梯度下株高、叶长和叶宽的生长特征及增长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叶绿素、叶氮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木里苔草在水深为8cm时呈现最大的株高、叶长和叶宽,其中以株高对水深梯度的响应最为显著,叶宽对水深梯度的响应并不明显,适度干旱或淹水都对木里苔草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此外,叶绿素、叶氮含量和生物量也都在8cm水位下达到最大。通过此实验,可以阐明木里苔草生长对水深条件的响应,为若尔盖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数据支撑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里苔草 生理生态 水深梯度 若尔盖高原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45个湖泊硅藻总磷转换函数及其定量重建评价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小林 陈光杰 +1 位作者 刘园园 李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102,I0003,I0004,共17页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流域开发的增强,营养物质的流域输出与水体富集导致云南湖泊出现了持续的富营养化过程,对高原湖泊的生物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区域尺度上云南湖泊的现代监测时间较短(如<20年),无法为湖泊生态...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流域开发的增强,营养物质的流域输出与水体富集导致云南湖泊出现了持续的富营养化过程,对高原湖泊的生物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区域尺度上云南湖泊的现代监测时间较短(如<20年),无法为湖泊生态恢复提供可靠的营养水平背景值。因此,应用古湖沼学方法建立硅藻群落与营养水平指标的定量模型可为污染湖泊的富营养化历史重建与修复目标建立提供重要的定量分析手段。本文选取云南地区45个湖泊开展了表层沉积物硅藻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合湖泊水体的环境变量数据开展了影响硅藻群落构建的环境梯度识别,识别出水体总磷(TP)是驱动硅藻群落空间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独立解释方差为4.54%,P<0.001)。进一步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45个湖泊的表层沉积物硅藻与水体TP的转换函数。采用偏最小二乘加权平均回归(WA-PLS)方法建立的转换函数模型中,组分2的预测能力最强(R^(2)_jack=0.465,RMSEP=0.396)。进一步结合星云湖沉积物硅藻群落的演替序列,定量重建了近百年来水体TP值的变化历史。重建结果与多年监测数据具有显著的一致性(P<0.001,R^(2)=0.79,n=13),零模型检验进一步表明了水体TP浓度是驱动硅藻长期演替的显著因子。历史重建结果显示,在星云湖富营养化前的历史时期(约1950年前)水体TP的背景浓度约为12.8~29.3μg/L,可作为该污染湖泊开展环境修复的营养水平修复目标。研究表明,基于生物群落结构的湖泊营养水平定量重建方法可为建立云南污染湖泊的环境修复目标提供重要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硅藻 转换函数 营养水平 定量重建 星云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和支持向量机的花粉浓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24
13
作者 赵文芳 王京丽 +1 位作者 尚敏 刘亚楠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8-104,共7页
为了提高花粉浓度预报的准确率,解决现有花粉浓度预报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和支持向量机(SVM)的花粉浓度预报模型。首先,综合考虑气温、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降水量、风力、日照时数等多种气象要素,选... 为了提高花粉浓度预报的准确率,解决现有花粉浓度预报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和支持向量机(SVM)的花粉浓度预报模型。首先,综合考虑气温、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降水量、风力、日照时数等多种气象要素,选择与花粉浓度相关性较强的气象要素构成特征向量;其次,利用特征向量与花粉浓度数据建立SVM预测模型,并使用PSO算法找出最优参数;然后利用最优参数优化花粉浓度预测模型;最后,使用优化后的模型对花粉未来24 h浓度进行预测,并与未优化的SVM、多元线性回归法(MLR)、反向神经网络(BPNN)作对比。此外使用优化后的模型对某市南郊观象台和密云两个站点进行逐日花粉浓度预测。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其他预报方法,所提方法能有效提高花粉浓度未来24 h预测精度,并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浓度 支持向量机 粒子群优化算法 SPARK 花粉浓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4
作者 胡楠林 任志彬 +4 位作者 董禹麟 付尧 郭玉洁 毛之夏 常馨悦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34-1545,共12页
基于长期不透水面和MODIS地表温度数据,分析2000—2015年中国城市群扩张及热岛效应时空演变,进而综合采用冗余分析(RDA)、线性回归分析和变异分配分析(VPA)等方法,揭示城市群城市热岛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群内建成区面积快速扩... 基于长期不透水面和MODIS地表温度数据,分析2000—2015年中国城市群扩张及热岛效应时空演变,进而综合采用冗余分析(RDA)、线性回归分析和变异分配分析(VPA)等方法,揭示城市群城市热岛效应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群内建成区面积快速扩张,不透水面比例从2000年2.08%增长到2015年5.33%,且主要集中于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城市群;2000—2015年,夏季热岛分布较广,且白天强度高于夜晚。东部以及大部分北部城市群如哈长城市群等,降温强度较大,但其夜晚热岛效应在不同程度增强。冬季夜晚比白天热岛分布广、强度高,北方、西北、东部等地区夜晚热岛效应也在增强;自然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城市群热岛强度,降水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22%),纬度越高,冬季夜晚热岛强度也越高。人为因素显著影响夜晚热岛分布和城市群内热岛强度的平衡,城市植被覆盖显著减少夜晚城市群内热岛分布,灯光强度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24%),对热岛比例起显著正贡献(27%),人口密度对夏季夜晚热岛强度起显著负贡献(31%);自然环境因素对热岛强度的贡献占主导,而人为干扰因素对热岛比例的贡献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群 热岛强度 遥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黄精的潜在分布与气候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姚馨 张金渝 +2 位作者 万清清 李云蓉 沈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9-448,共10页
为了解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的适宜生长区,运用Maxent模型模拟其潜在分布区,探讨其引种栽培的适宜气候条件。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974~0.980,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滇黄精主要适生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适生面积... 为了解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的适宜生长区,运用Maxent模型模拟其潜在分布区,探讨其引种栽培的适宜气候条件。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974~0.980,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滇黄精主要适生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适生面积约81.34×10~4 km^2,占全国适生区面积的88.24%。云南的高度适生区面积最大(19.96×10~4 km^2);四川次之(5.49×10~4 km^2)。75%的高度适生区分布于海拔2 492 m以下的地区,3 400 m以上的地区不适宜于滇黄精生长。最冷月最低温度、7月最低温度、5-8月太阳辐射、最干月降水量、4月和9-11月平均降水量是限制滇黄精分布的主要气候变量。因此,海拔1 400~2 100 m的亚热带地区是滇黄精最适宜的生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潜在适生区 气候因子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酸胁迫对黑麦草生长生理及镉富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戴学斌 许瑜兴 +3 位作者 邓义 马佳珠 陈莉莉 穆兴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9-396,共8页
为探讨黑麦草对酸胁迫的耐性和对Cd污染土壤修复的可行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土壤酸胁迫对黑麦草种子萌发、植物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及黑麦草对Cd的富集特征。结果显示:较高浓度的土壤酸胁迫(pH值4.0)对黑麦草的种子萌发、植物... 为探讨黑麦草对酸胁迫的耐性和对Cd污染土壤修复的可行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土壤酸胁迫对黑麦草种子萌发、植物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及黑麦草对Cd的富集特征。结果显示:较高浓度的土壤酸胁迫(pH值4.0)对黑麦草的种子萌发、植物生长生理及Cd富集能力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当土壤pH值为4.0时,黑麦草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植物株高、根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叶绿素总量和根系活力都最低,叶片和根系丙二醛含量最高,根细胞超微结构受损严重,植物地上部与根部的Cd含量和富集系数最低。较低浓度的土壤酸胁迫(pH值4.5~6.0)对黑麦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黑麦草的根长、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在较低浓度土壤酸胁迫(pH值4.5~6.0)下无显著差异,且植物生长良好。随着土壤pH值升高,黑麦草的叶绿素总量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叶片和根系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当土壤pH值为6.0时,黑麦草根细胞壁、细胞膜、细胞基质和线粒体结构较完整清晰。黑麦草地上部与根部的Cd含量和富集系数在不同浓度土壤酸胁迫下差异显著,土壤pH值在适度弱酸性(pH值4.5和pH值5.0)条件下更有利于黑麦草对Cd的富集。黑麦草根部对Cd的富集能力大于地上部。研究表明,黑麦草对土壤酸胁迫的耐性较强,在酸性土壤条件下的土壤Cd污染植物修复中具有较大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生黑麦草 镉富集 酸胁迫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杞麓湖盆地土壤有机质多时相空间分布与演变 被引量:6
17
作者 秦发侣 郭春平 +5 位作者 陈红 柳德江 田育天 谢新乔 李湘伟 王世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48-1555,共8页
基于四期土壤采样点数据,结合样点调查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普通克里格、多元回归和探索性回归方法预测杞麓湖盆地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分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指数和椭球模型分别较好地拟合了2008和2011年、2013和2015年的SOM的... 基于四期土壤采样点数据,结合样点调查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普通克里格、多元回归和探索性回归方法预测杞麓湖盆地土壤有机质(SOM)空间分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指数和椭球模型分别较好地拟合了2008和2011年、2013和2015年的SOM的空间变异性。四个时相的SOM均由西南到中部再到东北部呈现出低-高-低的分布特征,并且高值核心区的位置不变,但高值区范围逐年扩大。前三个时间段内SOM连续增加的区域面积是连续减小的区域面积的两倍多。土壤亚类类型、农业设施和土壤质地各解释SOM变异的14.3%、2.6%和1.3%。SOM的降低主要由粮食和蔬菜的高产出所导致,适当地减少氮肥施用量并增加复合肥施用量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甚至提升SOM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普通克里格 多时相 时空分布与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北矿集区凉水沟铅锌矿床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馨玉 王新富 +6 位作者 李波 邱文龙 向佐朋 岳言 杨四鑫 万邦明 杨德传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8-429,共12页
凉水沟铅锌矿床位于川滇黔铅锌成矿域中东部,为黔西北矿集区内的铅锌矿床之一。本文应用电子探针分析(EPMA)技术测定了凉水沟铅锌矿床中黄铁矿、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该矿床发育2期黄铁矿,黄铁矿-Ⅰ为沉积成因,受后期热液叠... 凉水沟铅锌矿床位于川滇黔铅锌成矿域中东部,为黔西北矿集区内的铅锌矿床之一。本文应用电子探针分析(EPMA)技术测定了凉水沟铅锌矿床中黄铁矿、闪锌矿的微量元素组成。结果表明,该矿床发育2期黄铁矿,黄铁矿-Ⅰ为沉积成因,受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作用明显,黄铁矿-Ⅱ为热液成因,二者均富集Pb、Zn、Co、Ni、As和Mo,贫Au、Ag、Sb等微量元素,而闪锌矿则以富集Cu、Fe、Cd、Pb、Ga等微量元素为特征。微量元素Co、Ni、Mo、Pb、As等可能以类质同象或矿物包体的形式赋存于金属硫化物中。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其主要形成于中低温的成矿温度环境,具沉积-改造成因的特征。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本文认为凉水沟铅锌矿床属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 电子探针 矿床成因 凉水沟铅锌矿床 黔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邱成 胡金明 杨飞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312-7322,共11页
保护成效评估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优化的重要基础。选取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以SPOT_Vegetation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简写NDVI),基于NDVI变化趋势(采用一元线性趋势法)和NDVI变化稳定... 保护成效评估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优化的重要基础。选取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以SPOT_Vegetation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简写NDVI),基于NDVI变化趋势(采用一元线性趋势法)和NDVI变化稳定性(采用变异系数法),比较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内外的植被生长状况,评估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98—2015年,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外部NDVI总体呈显著增长,内、外部NDVI呈显著增长的自然保护区分别占总数的64.81%、79.63%,体现自然保护区总体具有较好的保护成效,其集中分布于滇中、滇东北及滇东南。(2)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外部NDVI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51.85%的自然保护区内部植被长势比其外部稳定,具有较好的保护成效,其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南、滇东南和滇东北,但未能反映出自然保护区带来的保护成效的内外部明显的分异。(3)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总体上要好于省级自然保护区。(4)就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而言,森林生态类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较好,野生植物类和野生动物类保护成效一般,湿地生态类较差。该研究能为区域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优化和完善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自然保护区 保护成效 变异系数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仙湖流域生态用地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4
20
作者 尹娟 资本飞 +1 位作者 阳利永 陈婧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8-235,I0009,共9页
[目的]研究生态用地时空演变规律及形成机制,为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回归分析及GIS技术等方法,分析2010-2018年抚仙湖流域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形... [目的]研究生态用地时空演变规律及形成机制,为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回归分析及GIS技术等方法,分析2010-2018年抚仙湖流域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结果]①抚仙湖流域生态用地以耕地、林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为主。8 a来,耕地面积减少5.15 km^(2),林地面积减少1.94 km^(2),草地面积减少0.81 km^(2),园地面积减少0.19 km^(2),其他土地面积减少1.40 k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0.03 km^(2)。②流域各种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耕地、林地空间分布较均匀,洛伦兹曲线比较靠近绝对均匀线,基尼系数居0~0.25之间。草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分布相对集中,洛伦兹曲线下凹程度较大,基尼系数多处于0.5之上。生态用地空间分布不均的趋势有所加强。③从驱动机制来看,导致流域生态用地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政策、到主要公路距离、到水域距离、到城镇建成区距离。[结论]研究时段内,抚仙湖流域生态用地时空变化较显著,其变化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空间区位条件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抚仙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