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溪一次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艾永智 杨传荣 李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91-1401,共11页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及T639数值模式资料对2013年6月9-10日发生在玉溪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并与西南暖湿气流在云南...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及T639数值模式资料对2013年6月9-10日发生在玉溪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并与西南暖湿气流在云南中北部交汇引发的,对流层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气旋式辐合中心等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其水汽主要源于孟加拉湾,水汽在低层集中和输送并在云南等地上空辐合,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中尺度强对流云带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及对流有效位能(CAPE)不连续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尺度强对流云带发生、发展的位置和走向与前期地面辐合线基本一致,对流单体在CAPE不连续带大值区一侧容易加强和发展。综合分析地面流场和高分辨CAPE的分布,对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中尺度辐合线 高分辨率 CA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冬季降水相态识别判据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许美玲 梁红丽 +3 位作者 金少华 马志敏 牛法宝 闵颖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4-479,共6页
利用昆明气象站1952—2013年冬季的降水及天气现象资料,统计分析了昆明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利用1980—2013年高空、地面资料,选取500 hPa温度、700 hPa温度、0℃层高度、500~700 hPa之间的位势厚度、地面日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温度6个物理... 利用昆明气象站1952—2013年冬季的降水及天气现象资料,统计分析了昆明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利用1980—2013年高空、地面资料,选取500 hPa温度、700 hPa温度、0℃层高度、500~700 hPa之间的位势厚度、地面日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温度6个物理量,针对雨和雪的降水相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降雪TS评分最高的原则确定物理量的阈值。对每个单一判据给予不同的权重,采用权重线性法设定降雪的综合判据,通过对6个物理量降雪判据进行不同的组合试验,并考虑到综合判据的业务化,最终选定700 hPa温度、500~700 hPa之间的位势厚度、地面日最低温度3个单一判据组合为综合判据,并用中尺度WRF模式对2014年的13次降水天气进行了降水相态判别检验,结果表明综合判据可为昆明冬季降水相态客观预报提供较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综合判据 预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43
3
作者 许美玲 尹丽云 +2 位作者 金少华 朱莉 许迎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2-1073,共12页
利用逐时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雨量站等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4次特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这4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中低层低涡切变线、西南气流的辐合造成水汽、能量的聚积,... 利用逐时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雨量站等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云南4次特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这4次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主要是中低层低涡切变线、西南气流的辐合造成水汽、能量的聚积,低层增暖增湿,500hPa干冷空气入侵,形成强对流不稳定区;当低层水汽充足、局地大气具有潜在不稳定能量和适当的触发条件时,在500hPa槽后易产生特大暴雨天气。卫星云图显示,特大暴雨过程由对流单体合并、加强为中尺度对流云团引起的。在雷达回波发展、移动过程中,始终存在回波合并效应,前部回波移动缓慢,后部中小尺度回波活动频繁,小单体快速生成合并,使得整块回波稳定少动,在强降雨阶段存在较强的风向、风速辐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特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回波合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持续大雾天气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77
4
作者 康志明 尤红 +1 位作者 郭文华 杨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51-56,共6页
利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的资料、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历史上少见的持续大雾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近地面气层900hPa以下的负涡度平流、冷温度平流... 利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的资料、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历史上少见的持续大雾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近地面气层900hPa以下的负涡度平流、冷温度平流和弱辐合上升运动引起该层气温下降,900-500hPa的正涡度平流、暖温度平流和辐散下沉运动造成该层气温升高,在上升和下沉运动区的界面层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高度和强度影响雾的形成和状况。夜间辐射热力强迫作用和950hPa以下的微风是大雾形成的动力因子。大雾边界层中存在的水汽饱和层是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华北平原低空盛行东和东南向岸气流,将北部海面的水汽向西向北平流到冷近地面气层中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天气 诊断分析 逆温层 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昆洛高速峨山段典型山地雾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尤红 杨明 +1 位作者 郭荣芬 白学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7-94,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的逐6小时格点资料,对2005年12月29—31日云南昆洛高速公路峨山段一次典型的强山地雾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探讨了本次山地雾形成和维持的机理。结果表明:雾区上空850~800hPa层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的逐6小时格点资料,对2005年12月29—31日云南昆洛高速公路峨山段一次典型的强山地雾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探讨了本次山地雾形成和维持的机理。结果表明:雾区上空850~800hPa层间存在逆温层或中性层,逆温层越强,山地雾越浓;近地层小于1m·s^-1的微风有利于成雾;分析还指出这次强山地雾发生在久雨转晴和地面强变性冷高压西南侧的天气背景下,地面强辐射冷却效应对山地雾有触发和增强作用,地形背风坡有明显增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雾 诊断分析 辐射冷却 逆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高原冬季寒潮天气个例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丽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3-55,共3页
关键词 云南 冬季 寒潮 天气个例分析 形势场 水汽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珠”台风强度及路径异常的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姜丽萍 夏冠聪 +2 位作者 尤红 黄静 马慧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资料,从能量场、湿度场、辐散场以及西南季风和越赤道气流等多方面对"珍珠"的强度及路径进行分析,发现副高前期在南海的维持以及副高后期环流形势的调整是"珍珠"...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资料,从能量场、湿度场、辐散场以及西南季风和越赤道气流等多方面对"珍珠"的强度及路径进行分析,发现副高前期在南海的维持以及副高后期环流形势的调整是"珍珠"强度维持和路径突变的关键;南海海域维持高能区、弱水平风垂直切变、对流层上层强大的辐散场、以及充沛的水汽供应、风场动力非对称结构等是"珍珠"强度能维持的重要原因;西南季风、越赤道气流和副高南落而引发的东南风急流形成的季风汇合线是"珍珠"北翘的直接原因.台风风场结构中不对称强风速区的转移对台风路径改变有预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弱水平风垂直切变 不对称强风速区 转移 季风汇合线 “珍珠”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地转理论在低纬高原冬季暴雨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尤红 周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1-64,共4页
2003年1月4~5日云南发生的罕见的冬季暴雨是一次西风带大尺度斜压系统发展过程.利用T213模式计算的物理量场对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发现:暴雨发生机制可以用准地转运动理论得以很好地解释,为今后云南冬半年暴雨预报提供一... 2003年1月4~5日云南发生的罕见的冬季暴雨是一次西风带大尺度斜压系统发展过程.利用T213模式计算的物理量场对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发现:暴雨发生机制可以用准地转运动理论得以很好地解释,为今后云南冬半年暴雨预报提供一些新的启示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地转运动理论 低纬高原 次级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