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广西玉林话考察 |
梁忠东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2
|
玉林话的语气词 |
苏丽红
|
《汉语学报》
CSSCI
|
2011 |
5
|
|
3
|
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
朱波涌
罗雪松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4
|
崇高与崇高的暧昧——《英雄》的意识形态分析 |
赖翅萍
陈汉云
|
《社会科学家》
|
2003 |
2
|
|
5
|
谈语文探究式学习中的合作原则 |
杨奔
刘丽静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6
|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阳刚美及其现代价值 |
张学军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5 |
7
|
|
7
|
杜甫诗歌的意象意义 |
徐秋明
|
《学术论坛》
|
2001 |
5
|
|
8
|
礼貌原则运用与灰色信息传递 |
罗国莹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9
|
再论谢晋电影的政治化倾向——以影片《芙蓉镇》为中心考察 |
佘爱春
陆楚琼
|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0
|
广西人儿化学习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
杨奔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1
|
从语境理论角度探究《致橡树》的多重意蕴 |
马树华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2
|
婆婆:男性世界的同谋——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之一 |
罗雪松
|
《社会科学家》
|
2000 |
3
|
|
13
|
阅读教学文化意蕴探寻与构建 |
潘冠海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
2007 |
2
|
|
14
|
刘姥姥为什么会醉卧怡红院?——《红楼梦》“陌生化”艺术识小 |
徐天河
|
《社会科学家》
|
2003 |
2
|
|
15
|
从春秋三传注看古代训诂学家的语法研究成就 |
宁皖平
|
《学术论坛》
|
2003 |
1
|
|
16
|
如何认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翟洪涛
|
《河北学刊》
|
2002 |
1
|
|
17
|
赤子的家乡行走——读冯艺的《桂海苍茫》 |
梁冬华
|
《扬子江(评论)》
|
2010 |
1
|
|
18
|
语文新课程政策活动的理论基础探析 |
潘冠海
邱福明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19
|
中西文化语境中的周作人文艺思想——黄开发《人在旅途》与卜立德《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之比较 |
佘爱春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20
|
教师言语行为的预设策略 |
罗国莹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