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悬浮物浓度的长期演变特征及机制
1
作者 江文胜 赵盖博 边昌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3-89,共7页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的悬浮物浓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悬浮物浓度的剧烈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生态环境、地貌演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研究的深入,以及卫星遥感数...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的悬浮物浓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悬浮物浓度的剧烈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生态环境、地貌演化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研究的深入,以及卫星遥感数据的不断积累,悬浮物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机制已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概括性地总结了海洋悬浮物浓度长期变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了中国近海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悬浮物浓度 长期变化趋势 主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十次北极物理海洋学科学考察综述 被引量:5
2
作者 陈红霞 魏泽勋 +14 位作者 何琰 杨绍琼 龚强 钟文理 崔廷伟 崔凯彪 吕连港 俞启军 张彬彬 徐腾飞 杨廷龙 林丽娜 周鸿涛 焦晓辉 李豪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7-338,共12页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 2019-08-10—09-27,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实施完成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该航次采用的考察船为“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这是我国首次利用非破冰船抵达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本航次在中央航道区域、楚科奇海、白令海等我国传统北极考察海域,以及东白令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新拓展的海域,进行了包括重点海域断面调查、锚碇潜标长期观测、多水下滑翔机协同观测、抛弃式和走航观测等在内的物理海洋学综合考察。其中,在白令海东部进行的断面观测和水下滑翔机协同编队观测均系中国首次,拓展了中国在北极的观测范围,提高了中国调查和监测北极环境的能力。本文概述了这次考察在物理海洋学方面的主要考察成果,并总结了航次完成的亮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 物理海洋学 北冰洋 东白令海陆架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快速减退前后的北冰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
3
作者 郭成刚 史久新 +1 位作者 牟龙江 钟文理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2,共9页
北极海冰自1997年进入快速减退阶段,对北冰洋造成显著影响。本文利用数值模式结果,分析北冰洋1990—2014年期间的上层海洋(0~150 m)热含量长期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陆架区只有楚科奇海西部和巴伦支海的热含量有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海域的... 北极海冰自1997年进入快速减退阶段,对北冰洋造成显著影响。本文利用数值模式结果,分析北冰洋1990—2014年期间的上层海洋(0~150 m)热含量长期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陆架区只有楚科奇海西部和巴伦支海的热含量有显著增加趋势,其他海域的变化较小。加拿大海盆上层热含量总体呈现上升状态,对北冰洋海盆区上层热含量增加趋势做出主要贡献,且主要取决于夏季太平洋水的热含量变化。随着海冰的减少,夏季太平洋水持续升温,但是其热含量并不是一直处于增加的状态。与北极海冰的快速减退相对应,夏季太平洋水热含量在1997年前后具有两段不同的长期变化特征:1990—1997年为减少趋势,主要归因于其体积减小,与这段时期北极涛动指数减小导致的波弗特流涡向下泵压上层太平洋入流水能力减弱有关;1998—2014年为快速增长趋势,其变化速率是前一段时期的2倍多,该时期的北极涛动指数虽然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是海冰的加速减少造成大气对海洋的直接强迫增加,波弗特流涡向下泵压的能力变强,使夏季太平洋水体积增大,在海水升温的共同作用下,促成了夏季太平洋水热含量的快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夏季太平洋水 海冰 加拿大海盆 北冰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模式FGOALS-g3对全球海洋潮汐的模拟评估
4
作者 黄新禹 王彩霞 +3 位作者 魏吉林 于子棚 田志伟 刘海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73,共11页
潮汐在海洋能量的传递和混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维持全球热盐环流提供了主要的能量,影响着全球的海洋环流。此前已有工作在低分辨率的、单独的海洋模式中研究潮汐作用对海洋环流状态的敏感性,为进一步研究潮汐作用对环流和气候状... 潮汐在海洋能量的传递和混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维持全球热盐环流提供了主要的能量,影响着全球的海洋环流。此前已有工作在低分辨率的、单独的海洋模式中研究潮汐作用对海洋环流状态的敏感性,为进一步研究潮汐作用对环流和气候状态的敏感性,有必要将潮强迫引入到气候耦合模式中。本文成功地将8个主要平衡分潮显式地加入到耦合模式FGOALS-g3中,并评估了其对全球海洋潮汐的模拟能力,对于进一步研究潮汐对大尺度环流及气候状态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模拟的海表面高度数据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得到各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并将其与全球潮汐模型TPXO9和FES2014,以及开放海洋潮汐数据集st102进行对比。结果表明,FGOALS-g3耦合模式可以合理地模拟全球海洋中的正压潮,模拟结果与潮汐模型和实测数据集相比均比较接近。与这两套全球潮汐模型相比,均方误差均相对较小,且误差大多分布在振幅较大的区域。与st102数据集相比,FGOALS-g3模拟的8个主要分潮的平均振幅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且总均方误差均小于1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压潮 耦合模式 潮汐调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北极气候快速变化的关键物理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显尧 蔡娣 +6 位作者 毕瀚文 陈玥 王英洁 王雅文 郑欢 廖秋红 王子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82,共7页
在增加相同的温室气体辐射强迫作用下,北极区域表面温度的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速度的2~4倍。这种北极气候快速变化的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本文简要综述了导致北极放大的驱动机制,分析指出关于影响北极快速变化机制的研... 在增加相同的温室气体辐射强迫作用下,北极区域表面温度的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速度的2~4倍。这种北极气候快速变化的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本文简要综述了导致北极放大的驱动机制,分析指出关于影响北极快速变化机制的研究需要面对的两个挑战:一是可能仍然缺失正反馈机制,从而导致气候模式预测的北极夏季海冰融化速度始终低于实际观测;二是缺失负反馈机制,无法合理解释北极表面温度在多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出现的位相转换。改进未来北极海冰变化的预测能力需要兼顾上述两个北极快速变化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放大 正反馈 负反馈 多年代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100年进步
6
作者 李建平 陈文 +17 位作者 周天军 刘屹岷 黄刚 刘晓东 侯兆禄 丁瑞强 胡鹏 陈尚锋 谭本馗 付遵涛 封国林 罗德海 段晚锁 陈晓龙 姜继兰 唐颢苏 胡开明 屈侠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2-636,共55页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 回顾了中国气象学界在过去100年,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显著进步,综述了大气环流遥相关、季风环流、气候系统动力学、青藏高原动力学、古气候及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力求详尽,但受限于主题范围、篇幅和能力,可能仍有遗漏,敬请谅解。在大气环流遥相关方面,中国学者对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包括东亚-太平洋型、丝绸之路型等多种遥相关型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北半球夏季环流异常的核心理论框架,不仅深化了对大气环流遥相关现象的理解,也为国际气候预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显著提升了对大气环流变化的预测能力。季风环流研究方面,中国学者系统揭示了东亚季风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热带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相互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显著提升了对季风系统变化规律的理解,中国主导的全球季风模式对比计划被纳入CMIP6框架,其成果为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对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历史变化检测归因以及未来预估进行了全面回顾。该指数为季风气候的预测和应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全球季风研究的深入发展。气候系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涵盖了全球变暖动力学、大气层结变化、快速气候调整以及气候变率调整等多个方面。中国学者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降水变化机制、大气环流调整以及气候反馈作用等关键问题。中国研发的气候系统模式在CMIP6中表现突出,相关结论被IPCC AR6直接引用,标志着中国模式在国际评估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特别是针对东亚季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关键气候系统的研究,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地形单元,其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学者通过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试验,揭示了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动力和热力强迫作用。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不仅改变了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结构,还对亚洲季风、区域气候乃至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关理论被国际气象学界认为是解释亚洲气候变率的核心机制之一。在古气候研究方面,中国学者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自然档案,重建了历史时期和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序列,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突变性和区域性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古气候研究的空白,也为国际古气候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支持,推动了全球古气候研究的深入发展。在非线性大气动力学方面,中国学者在大气非线性波动方程、阻塞非线性动力学、可预报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可预报性分析工具。这些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不仅丰富了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国际大气和海洋系统的可预报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支持,推动了该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过去100年,中国气象学界在认识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动力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理解气候变化、提高气候预测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气象学者将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开拓创新,为全球气象事业的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遥相关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动力学 气候系统动力学 古气候 大气动力学 全球变暖 动力学 历史气候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对流系统:从年际年代际变率到气候响应
7
作者 聂绩 林中曦 +7 位作者 李普曦 杨邱 丁天 宋丰飞 孟智勇 孙建华 李建 赵传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85,共16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由多个对流系统组成的云系,其降水水平空间尺度介于雷暴单体与温带气旋之间,时间尺度通常为数小时或更久,频繁引发高影响、致灾性强的天气事件。受到青藏高原、东亚季风等地理和气候系统影响,中国的MCS展现出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中国水资源、暴雨及洪涝灾害产生重大影响。MCS的研究对于提升天气预报精确度等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极端天气等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系统回顾了中国学者在MCS的变率和气候响应领域的重要成果和进展。自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MCS进行观测试验以来,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对MCS的统计分析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已从单一案例和短期统计分析,发展到对多区域、长时间尺度的精细特征和机理的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气象工作者对MCS的时、空变率进行了大量分析,并将MCS的发生、发展与背景条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关于MCS长期变异性统计分析和机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从中国不同区域MCS的年际和年代际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变率的贡献,以及气候长期变率对MCS的调控机制两方面回顾了MCS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相关研究。对于全球变暖背景下MCS的响应这一热点和前沿问题,回顾了气候变化对MCS频率和强度的影响的观测和机理研究,并探讨了气溶胶排放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MCS的影响。最后,对MCS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年际变率 年代际变率 气候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南海东北部亚中尺度过程识别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金宇涛 缪明芳 张志伟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9,共13页
亚中尺度过程是海洋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从高分辨率资料中实现亚中尺度信号的快速提取对开展亚中尺度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亚中尺度过程的物理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识别方法,构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海洋亚中... 亚中尺度过程是海洋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从高分辨率资料中实现亚中尺度信号的快速提取对开展亚中尺度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亚中尺度过程的物理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识别方法,构建了基于U-Net网络的海洋亚中尺度过程识别网络(submesoscale processes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network, SM-Net),该网络采用视觉几何组网络作为主干特征提取网络并引入改进的混合注意力模块以提升识别能力。基于高分辨率MITgcm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模式数据,通过SM-Net准确识别出南海东北部全年的亚中尺度过程,并分类为冷涡、暖涡和锋面。南海东北部亚中尺度冷涡、暖涡和锋面均多发生于冬季,夏季的发生频率较低,但吕宋海峡的亚中尺度过程全年均较为活跃。除吕宋海峡外,亚中尺度冷涡夏季多发生于台湾岛西南海域、吕宋岛西南海域和吕宋岛沿岸,冬季多发生于南海北部陆坡陆架区;亚中尺度暖涡夏季多发生于吕宋岛沿岸,冬季在南海北部陆坡陆架区较为活跃;亚中尺度锋面的时空特征与冷涡相似,但黑潮流经区域的发生频率更高。亚中尺度过程罗斯贝数和动能的时空特征与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暖涡的动能、罗斯贝数和直径均弱于冷涡。上述识别方法在南海的成功运用,为应用SWOT (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卫星数据研究亚中尺度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中尺度过程 自动识别 深度学习 语义分割 南海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层海洋中浪致混合研究评述——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9
9
作者 管长龙 张文清 +1 位作者 朱冬琳 魏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24,共5页
本文较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海浪在上层海洋中的混合作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分别探讨了海浪破碎、波生运动以及波-湍相互作用导致的混合作用,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做一展望,并指出实验室热分层水槽中的系统实验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 浪致混合 海浪破碎 波生运动 波-湍相互作用 热分层水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层积云发展过程对黑潮延伸体海洋锋强迫的响应研究——观测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苏平 王媛 +2 位作者 衣立 刘海坤 王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7-235,共9页
由于缺乏海上现场观测,对天气尺度扰动下,海表面温度锋(海洋锋)对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垂直结构和MABL内海洋性低云(marine stratus)的影响研究较少。2014年4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在黑潮延伸体海区的海洋锋附近捕捉... 由于缺乏海上现场观测,对天气尺度扰动下,海表面温度锋(海洋锋)对海洋大气边界层(MABL)垂直结构和MABL内海洋性低云(marine stratus)的影响研究较少。2014年4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在黑潮延伸体海区的海洋锋附近捕捉到一次层积云的迅速发展。在比较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由暖水侧向北穿越海洋锋时,云底和云顶高度升高,云区范围迅速扩大。本文利用多种大气—海洋联合观测数据,结合卫星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层积云迅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海上低压后部西北风控制下,在海洋锋的暖水侧(下风方)形成热通量大值中心和低压槽,有助于高空西风动量下传,进而又使得海气界面热通量增加,这种正反馈效应为MABL内混合层厚度加大和云底/顶高度在海洋锋的下风方升高提供有利背景条件。4月12日09:00~12:00(协调世界时),来自日本本州岛陆地的低空暖平流到达该热通量中心上空,暖平流与热通量中心的共同作用,导致该时段近海面暖中心强度异常增加,MABL中静力不稳定层加深和低压槽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混合层厚度明显加深,云底高度升高,云区迅速发展。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在复杂大气背景扰动下MABL对海洋强迫的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锋 海洋大气边界层 层积云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传播特征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孟祥凤 吴德星 林霄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2-29,共8页
通过分析最新的海洋模式同化资料(EstimatingtheCirculationandClimateoftheOcean,EC CO),研究了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在太平洋中的传播过程。研究发现,导致ENSO位相变化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主要从北太平洋西传而来,该区与赤道东太... 通过分析最新的海洋模式同化资料(EstimatingtheCirculationandClimateoftheOcean,EC CO),研究了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在太平洋中的传播过程。研究发现,导致ENSO位相变化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主要从北太平洋西传而来,该区与赤道东太平洋相反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到达西太暖池区,再从西太暖池沿赤道传到东太平洋,可使ENSO向反位相发展。该异常信号沿赤道东传过程中热带西南太平洋也会出现类似的温跃层异常变化,但是随着异常信号东移和从南太平洋东边界10°S左右传来的反异常信号入侵,热带西南太平洋的异常信号逐渐减弱并消失。稳定性分析表明,北太平洋较大面积区域存在斜压不稳定性或正压不稳定性,有利于ENSO相关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以Rossby波形式有效地西传;而在南太平洋,不稳定区的面积较小,且主要局限于海盆东侧,因而传播较弱,这样就造成了ENSO信号在太平洋南、北半球的非对称传播。一般来说,ENSO信号主要在以赤道波导区、东边界、北太平洋纬向区域和西边界组成的回路中循环,在南半球的传播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海洋异常信号 传播 斜压不稳定 正压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鳀鱼越冬洄游分布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峣 赵宪勇 +2 位作者 张涛 李显森 魏皓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12,共9页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结果表明,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呈现出一种为温盐环境因子所“驱动”的态势;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是其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秋季黄海冷水团决定着鳀鱼的洄游与分布,鳀鱼主要聚集于黄海冷水团的边缘、底层水温11~12℃等温线附近,冷水团边缘应是鳀鱼越冬洄游的主要路径。冬季黄海暖流决定了鳀鱼的越冬分布,鳀鱼主要密集于黄海暖流入侵所形成的暖水舌边缘、水温11~13℃等温线附近。物理环境适合度与鳀鱼的分布有着良好的匹配,适合度由低到高的负梯度方向决定了鳀鱼的越冬洄游路线,适合度高值区恰是越冬鳀鱼的密集区;表明适合度可作为一有效环境指标在预测鳀鱼密集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鳀鱼 越冬洄游 黄海冷水团 黄海暖流 环境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南海北部上混合层的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秦玉 孙即霖 贾旭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24-535,共12页
根据 1 998年南海季风实验 (SCSMEX)北部“实验 3号”调查船的观测资料 ,采用一维湍动能模式 (TKE模式 ) ,对春季南海北部的SST及混合层随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TKE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南海北部的海表面温度... 根据 1 998年南海季风实验 (SCSMEX)北部“实验 3号”调查船的观测资料 ,采用一维湍动能模式 (TKE模式 ) ,对春季南海北部的SST及混合层随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TKE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南海北部的海表面温度SST和上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基本特征。在南海 5— 6月 ,SST的日振荡主要依赖于短波辐射的日变化 ,短波辐射是SST的主要维持机制 ;短波辐射会使SST升高 1— 4℃ ;风的垂直混合作用主要是抑制了SST的日周期振荡。春季南海海面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与短波辐射和风应力相比较 ,是一个对SST影响较小的量。南海北部 5月份混合层深度的变化趋势和振荡特征受风应力和短波辐射共同控制 ,风应力使混合层深度加深 5— 1 0m ,短波辐射使混合层深度平均变浅 5— 1 0m。而 6月份南海北部 ,在夏季风爆发后短波辐射较小 ,短波辐射的作用只能使混合层深度变浅1— 2m ,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对混合层的作用会使混合层的深度加深 1— 2m ,混合层深度主要受风应力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南海 混合层 湍动能模式 数值模拟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冻雨变化特征及过程致灾机理分析
14
作者 王韵颖 王国复 +2 位作者 张颖娴 郑春怡 黄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6,共12页
基于1961—2022年历史观测数据,系统研究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冻雨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典型冻雨过程致灾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平均冻雨发生频次在1961—1975年间呈上升趋势,1980—1990年迅速减少后保持稳定,近年呈缓慢上升趋势... 基于1961—2022年历史观测数据,系统研究了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冻雨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典型冻雨过程致灾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平均冻雨发生频次在1961—1975年间呈上升趋势,1980—1990年迅速减少后保持稳定,近年呈缓慢上升趋势,从2000年以来急剧增加且年际振荡加大。中国冻雨主要发生在湘贵、冀鲁豫鄂、陕甘宁、黑吉辽和新疆5个区域,随着全球变化加剧,不同地区冻雨频次有新的变化,其中湘贵和黑吉辽区域的变化最为显著。大范围冻雨过程研究分析显示,北极增暖背景下,冷空气侵入我国的路径、强度和影响范围发生变化,伴以逆温层显著且水汽充足,易导致大范围冻雨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发生频次 中国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4—2021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锋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郝祚千 陈民强 +5 位作者 赵盖博 任兆鹏 江文胜 王涛 胡连波 边昌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8,共14页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 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平均距离分别为45.6与24.2 km。通过黄河口海域表层悬浮物浓度的年代际变化推测SSF在1984—2021年向河口方向收缩了大约25.6%。黄河口附近气象站的风速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在近40年的减小是SSF向河口收缩的主要原因;黄河入海水沙虽然也存在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对黄河口SSF年代际变化的直接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物锋面 Landsat卫星 黄河口 年代际变化 悬浮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频鱼探仪的黑潮延伸体锋面区域声散射层分布模式及其指示意义研究
16
作者 王海玲 李建超 +3 位作者 聂凌云 陈朝晖 张洪海 田永军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9,共18页
黑潮延伸体锋面(Kuroshio extension front,KEF)海流环境复杂,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研究区域。为分析KEF与海洋生物、碎屑颗粒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结合遥感数据、站位调查和多频鱼探仪走航调查,分析了4次穿越KEF南北两... 黑潮延伸体锋面(Kuroshio extension front,KEF)海流环境复杂,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研究区域。为分析KEF与海洋生物、碎屑颗粒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结合遥感数据、站位调查和多频鱼探仪走航调查,分析了4次穿越KEF南北两侧多频散射层的垂向变化特征,以及其指示的生物、碎屑颗粒、水体结构特征。结果显示,KEF附近的声散射层主要存在3层结构,分别是上层(0~200 m)、中层(300~500 m)、深层(400~800 m)。其中,中层散射层在锋面处呈现出明显的断层特征,南侧的散射层强度显著高于北侧,分布深度相对较深,表明锋面两侧的生物和碎屑颗粒分布与组成存在明显区别。38 kHz声散射层斜率比18 kHz更大,表明KEF对中层生物与碎屑颗粒的影响存在不同。同时,研究构建并验证了利用典型声散射层深度与海水密度的显著回归关系。声学调查技术在高效、高精度地反映海洋生态系统复杂过程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可为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散射层 黑潮延伸体锋面 中层鱼 碎屑颗粒 多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群岛北部海域一次低云下沉形成海雾过程分析
17
作者 蒋曰超 衣立 +4 位作者 田翔宇 李玉 李昕蓓 王晓宇 刘一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共12页
千岛群岛附近区域是全球海雾最多的海域之一,目前该海域的海雾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指出该区域南风下的海雾主要为平流冷却雾,但对北风下的海雾生成机理尚不清晰。2019年8月21日执行中国第十次北极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1号”科学考察船在... 千岛群岛附近区域是全球海雾最多的海域之一,目前该海域的海雾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指出该区域南风下的海雾主要为平流冷却雾,但对北风下的海雾生成机理尚不清晰。2019年8月21日执行中国第十次北极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1号”科学考察船在千岛群岛北侧海域观测到北风下低云下沉成海雾现象,本文主要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和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此次海雾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海雾发生期间,在太平洋高空存在缓慢移动的切断低压和阻塞高压,鄂霍茨克海高压缓慢向鄂霍茨克海西北部移动,海雾覆盖区域位于高压系统东侧的鄂霍茨克海东部。稳定的环流形势为海雾的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在2019年8月19—21日期间,在对流层大气的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系统间的东风的控制下,堪察加半岛自东向西的过山气流持续增强,加强了半岛西岸925~950 hPa间从陆地向海洋、由北向南的暖空气平流。干暖空气移至湿气团上方,使得逆温增强、逆温层底层高度降低,促进了云层降低形成海雾。同时,在北风的控制下,云下气团受到鄂霍茨克海东部的暖海面持续蒸发的影响,比湿增加,移动到千岛群岛的冷海面后冷却,使相对湿度饱和,促进云层向下发展形成海雾并继续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低云 北风 过山气流 千岛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南海南部上混合层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秦玉 孙即霖 贾旭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9-157,共9页
采用一维湍动能模式对南海南部的 SST及混合层进行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TKE模式能够模拟南海南部的海表面温度 SST以及除南海南部 5月中旬以外的上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基本特征。在 5~ 6月 ,SST的日振荡主要依赖于短波辐射... 采用一维湍动能模式对南海南部的 SST及混合层进行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TKE模式能够模拟南海南部的海表面温度 SST以及除南海南部 5月中旬以外的上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基本特征。在 5~ 6月 ,SST的日振荡主要依赖于短波辐射的日变化 ,风的混合作用抑制了 SST的日周期振荡。春季夏季风爆发期间 ,南海海面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与短波辐射和风应力相比较 ,是一个对 SST和混合层影响较小的量。在春季南海南部 ,短波辐射作用能使 SST升高的最大值约为 4℃ ;潜热和感热通量能使 SST的下降的最大值为 3℃。风应力对南海混合层深度随时间变化趋势起着决定的作用 ,并能使其深度加深 2 0~ 30 m,而短波辐射则使混合层的深度变浅2~ 3m,潜热和感热通量会使混合层的深度加深 1~ 2 m。在春季南海南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爆发 南海 混合层 湍动能模式 数值模拟 S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层积云发展过程对黑潮延伸体海洋锋强迫的响应研究——数值模拟和试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媛 张苏平 +2 位作者 衣立 刘敬斌 郭九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20,共11页
2014年4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调查船在黑潮延伸体海区由暖水侧向北穿越海洋锋时,捕捉到了一次层积云云底和云顶高度升高的过程。本文利用船测数据结合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对此次层积云迅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 2014年4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调查船在黑潮延伸体海区由暖水侧向北穿越海洋锋时,捕捉到了一次层积云云底和云顶高度升高的过程。本文利用船测数据结合WRF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和试验,对此次层积云迅速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黑潮延伸体区域,西北风控制下,海洋锋和来自日本本州岛陆地的低空暖平流共同作用使得层积云发展。通过数值试验发现,海洋锋作为背景场,为该区域提供了200W·m^(-2)的潜热通量并导致气压下降,从而在暖水侧产生了0.05m·s^(-1)的上升运动。同时,来自日本本州岛陆地的暖平流作为日尺度扰动,在09-12UTC到达潜热通量中心,导致该时段该区域2~3℃的增温和0.5hPa的降压。但两者并非单纯线性叠加,而是在海洋锋提供背景条件的前提下,暖平流产生触发作用,通过局地海气相互作用,使得该时段该区域垂直运动异常增强,进而造成云的异常发展。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在复杂大气背景扰动扰动下MABL对海洋强迫的响应机理,同时对于理解海洋对边界层的影响又反馈到海洋的过程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锋 海洋大气边界层 层积云 机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太平洋经向模态对北半球陆地气温的影响
20
作者 龚康华 张钰 +1 位作者 李子光 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共6页
北太平洋经向模态(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mode,NPMM)是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区海气耦合的主模态。前人研究表明,由于夏季大气热带辐合带偏北,NPMM会通过影响辐合带的经向移动产生降水异常,激发类绕球遥相关波列,影响中国陆地气温,但... 北太平洋经向模态(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mode,NPMM)是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区海气耦合的主模态。前人研究表明,由于夏季大气热带辐合带偏北,NPMM会通过影响辐合带的经向移动产生降水异常,激发类绕球遥相关波列,影响中国陆地气温,但该波列对北半球其他地区陆地气温影响的分布特征及主导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利用1950—2014年的观测数据,发现在NPMM的暖位相时,其激发的类绕球遥相关波列除了影响中国陆地气温外,还会造成北美西部气温升高,以及北美东部、欧亚大陆的中部和东北部气温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这是由于遥相关波列在这些地区的上空分别产生高压和低压环流异常,高压异常导致云覆盖率减少,向下短波辐射增强,表面气温升高,反之亦然。以上研究成果对提高这些区域表面气温变化的预测水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经向模态 大气遥相关 陆地气温 热带辐合带 大气波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