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南海北部海洋对局地生成热带气旋的响应
被引量:20
- 1
-
-
作者
孙璐
王东晓
胡建宇
高荣珍
-
机构
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物理海洋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市气象局
-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8,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6015,40576015)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0304)
-
文摘
应用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距平(SSHA)资料以及TMI的逐日海表温度数据,对两个局地生成的热带气旋(1999年台风LEO和2000年台风WUKONG)引起的南海北部海洋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影响下,海面高度显著降低,SSHA平均减少30cm,流场上出现气旋型环流,海表温度显著降低,降低幅度为2℃左右,在其尾迹上出现冷涡;相对于降温过程,海表温度的恢复过程非常缓慢;热带气旋强度突变或移行较缓时易引起海洋的强烈响应,这种响应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较大,持续时间至少1周,发生响应的海域范围也很广,甚至可以跨越3个纬度的距离。
-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局地生成热带气旋
卫星高度计资料
响应
-
Keywords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locally-generated tropical cyclone
altimeter data
response
-
分类号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热带太平洋海面高度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 2
-
-
作者
李淑江
赵进平
李宜振
曲平
-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
-
出处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3-170,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极环极边界流的结构及其对气候的变化贡献的研究(40631006)
-
文摘
采用SODA海面高度(SSH)数据研究热带太平洋海域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海面高度场存在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时间过程基本一致的年代际变化,但是SSH异常的空间分布与SST异常的是不同的。热带海域年代际变化的典型空间分布:海面高度异常在热带海域存在东西方向的反向变化,在西太平洋只有1个变化中心,而在东太平洋形成2个对称于赤道的变化中心。热带太平洋海面高度的年代际变化有2个基本周期:13 a左右的周期和30 a以上时间尺度的气候转型周期。其中13 a周期的年代际变化与ENSO年际过程无关,是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数据时间长度的限制,气候转型的时间尺度还不明确,也不清楚其是否有明显的周期性。比较热带东西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可以发现以气候转型期的年代际信号在东西太平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而13 a左右周期的年代际信号在赤道附近却存在自西向东方向的传播。
-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海面高度
年代际变化
EOF分解
-
Keywords
tropical Pacific
sea surface height
decadal variability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decomposition
-
分类号
P723.9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海表面温度的变分同化预报模式:初始场的全局优化
- 3
-
-
作者
高艳秋
苏洁
李磊
吕咸青
-
机构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物理海洋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1276029)
国家"863"计划项目资助(2013AA122803)
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资助(GYHY201306049)
-
文摘
利用变分同化技术,将船舶报资料与海表面温度短期数值预报模式有机结合,实现了渤、黄、东海的海表面温度短期数值预报。本预报模式利用伴随方法实现了预报模式的全局优化,不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船舶报资料,而且初始温度场的调整由自动的数值迭代过程来实现。在渤、黄、东海海域,4个季节的典型月份的SST连续1个月的24h后报结果与船舶报资料均方差均降至0.8℃以下。同化后海表面温度初始场的绝均差较同化前有显著下降。与以前所用的客观分析方法比较的结果表明,伴随同化的预报精度明显高于客观分析方法。
-
关键词
伴随同化
海表面温度
短期数值预报
渤、黄、东海
-
Keywords
adjoint assimilation metho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hort term numerical prediction
the Bohai,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
分类号
P732.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南海潮汐主要分潮振幅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3
- 4
-
-
作者
潘海东
王雨哲
吕咸青
-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34,共9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4084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076011)。
-
文摘
潮汐变化研究对于海洋工程、沿海地区洪涝灾害预防、海上交通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验潮站都集中在近海,所以之前潮汐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近海海域。相比之下,深海地区由于长期高频水位观测的缺乏导致相关的潮汐变化研究非常少。基于近海验潮站数据和深海卫星高度计数据,本文首次用非平稳潮汐调和分析工具包S_TIDE提取了南海4大主要分潮(M_(2)、S_(2)、K_(1)、O_(1))振幅的长期趋势。研究发现在南海大部分地区,4大主要分潮的振幅都是比较稳定的,不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在南海少部分地区4大主要分潮的振幅存在显著的趋势,最大的上升趋势可达2.91 mm/a,最大的下降趋势可达3.50 mm/a。该海域潮汐的长期趋势可能与内潮海表面信号的变化有关。卫星观测到的潮汐既包含正压潮,也包含内潮海表面信号。南海作为全球内潮活动最活跃的海域之一,其内潮海表面信号是非常显著的。而内潮对海洋层化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海洋层化的变化会影响内潮的生成、传播和耗散以及内潮在海表的显示,最终引起该海域潮汐振幅的长期趋势。
-
关键词
南海
潮汐长期趋势
卫星高度计
S_TIDE
内潮
-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the long-term trend of tides
satellite altimeter
S_TIDE
internal tides
-
分类号
P722.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太平洋赤道不稳定波强度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 5
-
-
作者
王闵杨
罗义勇
杜岩
-
机构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47,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6009、41521005、41525019)
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A11010103)
-
文摘
文章利用1991—2015年卫星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研究了太平洋赤道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TIWs)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关系。首先采用带通滤波法将TIWs强度量化为赤道东太平洋SST的季节内(20~50d)波动振幅,发现强TIWs分布于尼诺3(Ni?o3)区域(150°W—90°W,5°S—5°N),平均强度达到0.2℃,赤道至3°N之间甚至超过0.35℃,在赤道南侧TIWS相对较弱,只在1998、2007、2010年3个拉尼娜(La Ni?a)年冬季达到0.2℃。文章不但证实La Ni?a年TIWs较强、厄尔尼诺(El Ni?o)年TIWs较弱的规律,而且发现TIWs强度与ENSO并非同相变化,TIWs强度变化超前ENSO 2~3个月,这是TIWs与Ni?o3区SST对ENSO相关赤道动力、热力过程反应时间差异所致,TIWs强度与赤道表层纬向流剪切强度以及冷舌锋面强度呈同期正相关,而Ni?o3指数滞后这2项指标2~3个月变化,三者都是ENSO循环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能够用卫星观测的TIWs活动(如SST)提前表征ENSO的位相和强度。
-
关键词
赤道不稳定波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
卫星海表温度
季节内
赤道太平洋
-
Keywords
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satellit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traseasonal
equatorial Pacific
-
分类号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南海主要分潮振幅变化趋势再探
- 6
-
-
作者
于茜
潘海东
吕咸青
-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70,共9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4084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6011)
青岛市博士后应用研究项目。
-
文摘
潮汐变化研究对于沿海地区海洋工程、洪涝灾害预防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之前的潮汐变化研究主要基于多年逐时验潮站观测,而验潮站数据无论是站点的个数还是站点的位置,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对我们研究海盆尺度的潮汐变化规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前人基于25年的T/P-Jason卫星高度计数据发现南海中央深海海盆主要分潮振幅存在异常大的趋势,这是由于中尺度海洋运动对潮汐调和分析干扰导致的虚假结果。本文首次使用了XTRACK软件处理过的长达27年的T/P-Jason卫星高度计观测来研究整个南海的主要分潮振幅的长期趋势。经过X-TRACK处理后的卫星观测数据在整个南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同时,我们使用了权重最小二乘法来消除长周期采样导致的潮汐混淆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南海大部分海域,4大主要分潮的振幅都存在显著的变化趋势。振幅和迟角变化的极值主要分布在吕宋海峡西部、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等水深和岸线变化剧烈的近海海域,振幅最大的上升趋势可达2.75 mm/a,振幅最大的下降趋势可达-2.16 mm/a。南海主要分潮振幅的长期趋势与河流径流以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
关键词
南海
潮汐长期趋势
X-TRACK
卫星高度计
S_TIDE
-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the long-term trend of tides
X-TRACK
satellite altimeter
S_TIDE
-
分类号
P722.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