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小兴安岭沼泽湿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高炜
杜以鑫
朱丹瑶
万鲁河
-
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与数学学院
黑龙江乌伊岭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牡丹江师范学院地理系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271-10286,共1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079)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扶持共建项目(22GLE385)
+1 种基金
哈尔滨金融学院校级项目(E022023008)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TD2023D005)。
-
文摘
以小兴安岭草本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森林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1975、1985、1995、2005、2015年5个时间截面,利用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探究小兴安岭三类沼泽湿地损失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1975—2015年小兴安岭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森林沼泽湿地面积均减少,灌丛沼泽湿地沼泽率最低,草本沼泽面积损失最大;②三类沼泽湿地质心均不同程度地向西北偏移,森林沼泽质心迁移距离最长;③沼泽湿地损失具有时空分异性,1975—1995年沼泽湿地损失主要是人类活动干扰造成的,小兴安岭北部和中部沼泽湿地损失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耕地面积增加、放牧以及人口增长造成的;耕地面积增加、煤炭开采以及人口数量增长是小兴安岭南部沼泽湿地损失的主要驱动因素。1995—2015年自然环境变化对沼泽损失的解释力变大,年冻融厚度、年降水量等自然环境因素对沼泽湿地损失的影响逐渐增强。40年间,草本沼泽损失是人类活动干扰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共同驱动的产物;④不同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促进沼泽湿地的损失。研究结果为我国北方高寒地区沼泽湿地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
关键词
小兴安岭
沼泽湿地
驱动机制
地理探测器
-
Keywords
Xiaoxing′an Mountains
wetlands
drive mechanism
Geodetector
-
分类号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