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性解放”的性别透视——从《沉沦》与《莎菲女士的日记》谈起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华 石金焕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7-70,共4页
比较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与郁达夫的《沉沦》 ,可以观照“超越时空”的“五四”个性解放者们的生存状态 ,探寻这种状态在“性别”的透视下所呈现的两种差异。在共性观照的同时 ,注意个性的探微 ,从而发掘“性别意识”
关键词 男性视角 女性意识 双重超越 性别透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背景教学策略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具春林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7-59,共3页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的内容,文学背景知识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不可忽视的环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中提出:“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的内容,文学背景知识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不可忽视的环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中提出:“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了解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阅读的障碍,体会文本蕴涵的复杂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背景知识 教学策略 “阅读与鉴赏” 文学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鉴赏 语文教育 文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度副词“很”与“非常”差异探微 被引量:7
3
作者 张颖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61,共5页
从分布、语义、语用几方面对“很”与“非常”进行具体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它们虽有共同点,但无论在意义还是用法上都有重要的区别。研究其个性化的区别,有助于深入语言内部,揭示习焉不察的语言规律。
关键词 程度副词 差异 分布 绝对级次 足句 语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净化和规范社会用字的思考——从牌匾、橱窗用字谈起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磊 《北方论丛》 2002年第5期64-66,共3页
我国加入WTO以后 ,频繁的国际交流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的语言文字环境。目前 ,我国社会用字仍然十分混乱 ,尤其是牌匾、橱窗的用字更是如此。社会用字的混乱 ,不但导致交际的失败 ,而且有损于民族的尊严。我们必须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 我国加入WTO以后 ,频繁的国际交流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的语言文字环境。目前 ,我国社会用字仍然十分混乱 ,尤其是牌匾、橱窗的用字更是如此。社会用字的混乱 ,不但导致交际的失败 ,而且有损于民族的尊严。我们必须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早日实现社会用字的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用字 规范化 牌匾用字 橱窗用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教学的困境与改革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海霞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66-167,共2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必要探索古代文学教学的新路子,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注重整合传统内容,以可行的方式加强课外指导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建设的精髓,促使高师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向新的层面拓展。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古代文学 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忽视整体阅读,对话缘何有效 被引量:4
6
作者 具春林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31,共3页
关键词 对话教学 整体阅读 阅读教学 情感投入 主体意识 对话活动 学生 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文学作品选文中的注释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媛媛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9-49,64,共2页
关键词 古代文学作品 注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选文 学生阅读 课程目标 文章内容 文言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林格犹太及半犹太特征在其小说中的折射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立宏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25-128,共4页
塞林格小说的成就与他半犹太身份密切相关,在他的小说中折射出了塞林格的犹太及半犹太特征。塞林格出生在纽约一个半犹太家庭中,其生活成长的时期又恰逢美国反犹呼声甚嚣尘上的时代,而其半犹太人的身份又有着独特的生存尴尬,这一切折射... 塞林格小说的成就与他半犹太身份密切相关,在他的小说中折射出了塞林格的犹太及半犹太特征。塞林格出生在纽约一个半犹太家庭中,其生活成长的时期又恰逢美国反犹呼声甚嚣尘上的时代,而其半犹太人的身份又有着独特的生存尴尬,这一切折射在他的创作中,就使他的小说具有了一份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林格 小说 犹太 半犹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人称代词流变探微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媛媛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75,共3页
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发展、定型这一流变过程,与其它人称代词比,有着较大的差异。除“渠”、“她”外第三人称代词皆源自于指示代词指示性和称代性的分化,当指示代词的称代作用趋强势时,就已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指示代词称代特... 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发展、定型这一流变过程,与其它人称代词比,有着较大的差异。除“渠”、“她”外第三人称代词皆源自于指示代词指示性和称代性的分化,当指示代词的称代作用趋强势时,就已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指示代词称代特性在第三人称代词流变过程中,一直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 人称 代词 称代 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化语法教学的冷思索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巍巍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58,共2页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还是教学内容.都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开始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还是教学内容.都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教学 新课程改革 淡化 基础教育 课程内容 新课程标准 课程设置 发展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文运动、科举与“唐宋八大家”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娟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2-65,共4页
古文运动与科举制度的出现有共同的历史背景。唐代古文家对科举考试中的时文多有批评,但实际上古文家与科举考试有着相违与相依的双重关系。从宋代起古文渐渐在科举考试中发挥作用,“唐宋八大家”的出现正反映着古文与科举的这种双重关系。
关键词 古文运动 科举 韩愈 唐宋八大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境”泛化透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颖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55,共2页
我们不妨先引用两位网友的话:“‘语境’一直是令我费解的一个名词……”(博客网2006年4月25日)“这些年,‘语境’这个词流行起来,我也经常用,因为用这个词显得很学术,很人文,很专家。”(小说阅读网2006年11月8日)
关键词 语境 透析 小说阅读 博客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别林斯基的批评文体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兴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5-52,共8页
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除了见解的深刻性以外 ,文体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史、论、评融会贯通的构架 ,诗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批评语言 ,不仅使其批评具有了雄视的气魄 ,而且还在诗意盎然的描绘中 ,引导读者走入胜... 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除了见解的深刻性以外 ,文体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史、论、评融会贯通的构架 ,诗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批评语言 ,不仅使其批评具有了雄视的气魄 ,而且还在诗意盎然的描绘中 ,引导读者走入胜境去体会文学的内在精神。它使别林斯基的批评完成了民族及历史跨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林斯基 文学批评 批评语言 批评文体特征 结构形式 俄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之嬗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健平 《北方论丛》 CSSCI 1995年第1期81-86,共6页
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之嬗变杨健平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是不同民族接受同一部作品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之间的差别。它来自于审美主体接受异族作品时所出现的那些独特的审美感受。笔者曾在另一文中将它们划分为以下不同表现形态:1.排斥... 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之嬗变杨健平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是不同民族接受同一部作品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之间的差别。它来自于审美主体接受异族作品时所出现的那些独特的审美感受。笔者曾在另一文中将它们划分为以下不同表现形态:1.排斥效应──审美主体对异族作品中不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效应 民族差异 审美心理结构 民族审美心理 审美信息 审美主体 文化心理 效应形态 审美主客体 民族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语文课堂表演式教学法探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7-39,共3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因此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表演式教学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的选用与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息息相关,特别适用于...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因此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表演式教学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的选用与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息息相关,特别适用于文学作品教学,能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感染性,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表演 高中语文 教学法 文学作品教学 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教材特点 课程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创作中情感能量的积累与释放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桂荣 《北方论丛》 2003年第4期63-66,共4页
 情感是艺术心理的基本要素。是艺术品产生的深层心理动因,艺术家的情感的积累必须源于生活,必须具有深层的理性思考。而情感的积累与释放是艺术家人生体验的直接结果,是"本我"的能量释放和"超我"的价值追求的一...  情感是艺术心理的基本要素。是艺术品产生的深层心理动因,艺术家的情感的积累必须源于生活,必须具有深层的理性思考。而情感的积累与释放是艺术家人生体验的直接结果,是"本我"的能量释放和"超我"的价值追求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表展示出的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积累 情感释放 超越 替代性满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个性化阅读中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17
作者 具春林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 《与朱元思书》 比较阅读 中学 语文教学 观摩课 叶文玲 《乌篷摇梦到春江》 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意境与当下诗魂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晓彦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34,共5页
诗魂是当下诗歌的根本缺失,因汉语诗歌传统的必然延续性,古诗意境成为拯救当下诗魂的有效途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后主词,真所谓血书者也”、“语不惊人死不休”三方面是这种拯救的具显现。
关键词 当下诗魂 古诗意境 有效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误读中的证同审美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健平 《北方论丛》 2002年第5期16-20,共5页
文化误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解读 ,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接受异域作品时审美效应的走向。证同审美效应就是在文化误读中出现的特殊审美现象。它是接受主体借异域艺术符号来抒本民族之... 文化误读作为世界文化交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异域文化的解读 ,而且直接影响到人们接受异域作品时审美效应的走向。证同审美效应就是在文化误读中出现的特殊审美现象。它是接受主体借异域艺术符号来抒本民族之情的一种“先得我心”的审美心理反应 ,也是主体对于异域文化的硬性同化过程。这种证同审美效应与共鸣效应有着本质不同 ,它主要表现为某一民族从异域作品中所获得的独特审美认同感 ,因此 ,我们不可以把证同效应与共鸣效应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误读 证同审美效应 文化交流 文化现象 异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作品典故注释存在的问题——以《滕王阁序》的典故注释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42,共2页
用典是古代诗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即引用典故以表情达意。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明确指出用典的作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注释,是阅读理解作品的重要辅助手段。典故注释主... 用典是古代诗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即引用典故以表情达意。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明确指出用典的作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注释,是阅读理解作品的重要辅助手段。典故注释主要包括典源出处、典故含义、书证。高中语文课本由于注释篇幅有限,有时也是为了降低难度,注释时多将必要的字词解释、文中用典的含义列于首要地位,必要时注明典源出处,给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意、文情、文境、文理搭建了坚实而广阔的平台,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变通之策。但现行高中语文课本古代作品的典故注释中,存在着由于没有注明典源出处而造成学生理解、接受上的障碍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扩展知识视阈、提高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作品 《滕王阁序》 注释 典故 古代文学作品 语文课本 修辞手法 古代诗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