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姜黄素对糖尿病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津 崔新刚 +5 位作者 朱彦兆 苏梦 贝颖 黄玉 李美运 武艳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4,共8页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检测姜黄素对成纤维细胞活性影响。氧自由基(ROS)检测试剂盒检测姜黄素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成纤维细胞中ROS的清除效果。qRT-PCR检测姜黄素对脂多糖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糖尿病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检测姜黄素对成纤维细胞活性影响。氧自由基(ROS)检测试剂盒检测姜黄素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成纤维细胞中ROS的清除效果。qRT-PCR检测姜黄素对脂多糖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炎症因子(CD86、IL-6、CD206及ARG1)mRNA表达影响。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创面模型。苏木精-伊红(HE)、马松(Masson)染色评估创面愈合与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皮肤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CD86、CD206表达。结果姜黄素在浓度<20 mol·L^(-1)对成纤维细胞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并可清除过氧化氢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内的ROS;姜黄素降低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巨噬细胞CD86、IL-6 mRNA表达量,同时增加CD206、ARG1 mRNA表达量。体内给药后,与对照组比较,姜黄素(15、30 mg·mL^(-1))组伤口闭合率加快(P<0.01),肉芽组织明显增加,胶原蛋白的沉积明显增多,CD206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CD86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且姜黄素(30 mg·mL^(-1))组伤口中平滑肌α-肌动蛋白表达量较小剂量姜黄素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姜黄素通过抗炎、抗氧化作用,促进糖尿病小鼠皮肤创面的肉芽组织增生和胶原沉积,进而加快糖尿病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抗炎 抗氧化 巨噬细胞 糖尿病动物模型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瘤颈部自动化分割分析
2
作者 齐静文 梅玉倩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77-377,共1页
目的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已能很好地用于破裂风险预测,特别是瘤颈部的血流动力学分析。然而在进行血管动脉瘤生长前后的瘤体分离分析时,往往需要研究者进行手动分离,该过程复杂繁琐、不可重复且容易出错。为自动分离瘤体,提出了... 目的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已能很好地用于破裂风险预测,特别是瘤颈部的血流动力学分析。然而在进行血管动脉瘤生长前后的瘤体分离分析时,往往需要研究者进行手动分离,该过程复杂繁琐、不可重复且容易出错。为自动分离瘤体,提出了瘤颈曲线重建。方法本文中针对瘤颈定位问题,提出了基于曲线曲率的类非线性网格自适应分析法,在保证瘤颈所关心区域的分辨率的前提下,大规模减少计算所需时间。同时,设计的成本函数将瘤颈曲线特征点进行多层分级数据结构优化约束,避免了颈部曲线受到局部极值影响产生曲线偏移问题。在前期数值模拟正确的前提下,在对瘤颈特征点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最终的瘤颈曲线。为验证结果,通过与手动分割产生的瘤颈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行了瘤体形态特征的结果比对。结果方法应用于20个颅内囊状动脉瘤,与手动分割相比,自动分割的平均曲线间距离较小,有1例高于1 mm,平均曲线间距离为0.33 mm。半自动和手动测量组的测量值相似性为93%,误差低于10%,因此新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动脉瘤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定量分析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结论新方法可为后续的动脉瘤评估提供非常重要的可重复性,其性能与手动分割性能相当,使先期分析变得更简单、更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参数 线间距离 成本函数 主成分分析 网格自适应 自动分离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瘤颈参数测算方法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齐静文 刘倩 梅玉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9-405,共7页
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病理性血管扩张疾病,是引发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但颅内动脉瘤的具体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颅内动脉瘤瘤体破裂时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基于动脉瘤瘤颈形成的多个形态学指标评估动... 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病理性血管扩张疾病,是引发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但颅内动脉瘤的具体形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颅内动脉瘤瘤体破裂时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基于动脉瘤瘤颈形成的多个形态学指标评估动脉瘤稳定性和破裂风险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发展,将颅内动脉瘤瘤颈相关参数和患者临床信息相结合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精准评估以及自动化辅助评估系统的进一步探索。该文通过回顾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瘤颈相关参数测量与其临床应用,总结分析多种计算机辅助瘤颈分割算法,以期为未来颅内动脉瘤精准测量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其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形态量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临床应用 瘤颈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硫化铜纳米酶脂质复合载体的制备及其联合激光杀伤黑色素瘤B16-F10细胞
4
作者 张梦亚 周靖笙 +7 位作者 王震 辛仲媛 徐克豪 任瑜菲 陈翠敏 梁浩 张停琳 高洁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4-472,共9页
目的:构建中空硫化铜纳米酶脂质复合载体CuS@LIP并探讨其联合激光照射杀伤黑色素瘤B6-F10细胞的效果与机制。方法:构建(2,3-二油酰基-丙基)-三甲胺-丙烷(氯盐)(DOTAP)阳离子脂质体包被硫化铜纳米载体CuS@LIP,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CuS与CuS... 目的:构建中空硫化铜纳米酶脂质复合载体CuS@LIP并探讨其联合激光照射杀伤黑色素瘤B6-F10细胞的效果与机制。方法:构建(2,3-二油酰基-丙基)-三甲胺-丙烷(氯盐)(DOTAP)阳离子脂质体包被硫化铜纳米载体CuS@LIP,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CuS与CuS@LIP在1 064 nm激光照射下的光热性能和热稳定性,通过H_(2)O_(2)与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催化活性检测体系检测CuS@LIP的类过氧化物活性;用系列质量浓度梯度的CuS、CuS@LIP在有/无激光条件下分别处理B16-F10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Calcein-AM/PI染色法、AnnexinⅤ-FITC/PI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20μg/mL CuS或CuS@LIP在激光照射或非激光照射条件下对B16-F10细胞活力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的CuS@LIP的平均粒径为(178.23±6.46)nm,平均Zeta电位为(20.47±0.93)mV;在激光照射下,80μg/mL CuS@LIP最高温度可达65.4℃,比单纯CuS的63.4℃更高;经3个激光开关周期测试,CuS@LIP终点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此外,CuS@LIP与CuS具有相同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低于20μg/mL的CuS@LIP在体外对B16-F10细胞的增殖活性没有明显影响(P>0.05),但联合激光照射后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29.76±3.60)%vs(87.95±8.18)%,P<0.000 1,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19.34±4.41)%vs(13.36±0.86)%,P<0.01]。结论:制备的CuS@LIP具有符合设计要求的理化性质、良好的光热性能和优异的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其与激光照射联合后显示出更优异的杀伤B16-F10细胞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铜 阳离子脂质体 纳米酶 激光照射 黑色素瘤 B16-F10细胞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