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用菌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巍 刘秀明 +6 位作者 江莺 杜美丽 朱海林 李洪志 于勤明 李海燕 李校堃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78,共5页
食用菌生物反应器生产外源蛋白质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以食用菌作为生物反应器表达生产外源蛋白的特点及其遗传转化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结合本实验室在该领域的研究情况阐述了食用菌遗传转化系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食用菌 生物反应器 外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24kDa油体蛋白与人bFGF融合基因转化拟南芥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薛萍 庞实锋 +6 位作者 李洪志 李营 柳月英 于勤明 熊丽冬 李海燕 李校堃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4-350,共7页
为探索大豆油体蛋白与人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在植物油体中融合表达的可行性,以大豆总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大豆油体蛋白基因(Ddoil)及启动子(Ddprm),构建Ddprm启动的Ddoil基因与植物偏好密码子改造的bFGF基因融合表... 为探索大豆油体蛋白与人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在植物油体中融合表达的可行性,以大豆总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大豆油体蛋白基因(Ddoil)及启动子(Ddprm),构建Ddprm启动的Ddoil基因与植物偏好密码子改造的bFGF基因融合表达载体p1390Ddprm-Ddoil-bFGF,花侵染法转化拟南芥,对T2拟南芥抗性植株基因组进行PCR检测,对种子总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Western blot检测、ELISA检测及细胞活性测定,为bFGF在其他油料作物的油体系统的表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体蛋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拟南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镁合金生物材料的体内外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高质涵 高铭泽 +3 位作者 孙艺 刘海峰 付高洁 肖阳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59-964,共6页
近年来,镁合金材料由于其生物可降解、且机械性能与皮质骨相似而备受关注。探讨了含不同质量分数镓和锶元素的镁合金材料在体内外的相容性及是否具有促进骨愈合的能力。将各组材料在杜氏改良Eagle培养基(DMEM)中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 近年来,镁合金材料由于其生物可降解、且机械性能与皮质骨相似而备受关注。探讨了含不同质量分数镓和锶元素的镁合金材料在体内外的相容性及是否具有促进骨愈合的能力。将各组材料在杜氏改良Eagle培养基(DMEM)中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共同培养,然后通过荧光染色判断材料在体外的细胞毒性;将材料植入大鼠股骨内并通过X射线透视、Micro-CT评价植入材料在体内的相容性以及作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植入材料表面形貌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纯钛,镁合金材料会对细胞增殖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含锶的镁合金材料具有更好的促成骨能力,镁合金材料的降解速率小于纯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生物相容 生物降解 骨科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形态学观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性激酶1表达的检测与意义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羽飞 李厚忠 +4 位作者 王学勇 马洪闯 武艳 袁晓环 初彦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6-450,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性激酶1(TAK1)在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增生性瘢痕的形态学观察,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常...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性激酶1(TAK1)在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增生性瘢痕的形态学观察,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常规HE、Masson染色、免疫荧光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对10例来自体正常皮肤及15例增生性瘢痕进行VEGF和TAK1在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量的检测、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增生性瘢痕的表皮形态异常,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真皮成纤维细胞较正常皮肤排列紊乱、致密。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VEGF和TAK1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VEGF和TAK1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达均增强(P<0.01,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且瘢痕组织中VEGF与TAK1表达程度均高于正常组织,对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发挥促进作用。VEGF与TAK1可作为增生性瘢痕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为防治病理性瘢痕形成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胶原纤维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性激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对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武艳 冯长江 +5 位作者 恩和吉日嘎拉 黄沙 马奎 杨思明 孙同柱 付小兵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s)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C57BL/6小鼠的BM-MSCs。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皮肤瘢痕模型组和BM-MSCs移植组(n=10)。模型组和BM-M...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s)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C57BL/6小鼠的BM-MSCs。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皮肤瘢痕模型组和BM-MSCs移植组(n=10)。模型组和BM-MSCs移植组小鼠于背部经皮下注射1ml浓度为1mg/ml的博来霉素,3h后BM-MSCs移植组经皮下注射1×106个BM-MSCs,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的PBS,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经皮下分别注射相同剂量的PBS,共注射28d。29d时处死全部小鼠,取新鲜皮肤组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另取皮肤组织行HE及Masson's Trichome染色,光镜下观察皮肤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BM-MSCs移植组的皮肤瘢痕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真皮层胶原厚度显著小于模型组,反映皮肤纤维化程度的指标TGF-β1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BM-MSCs移植可抑制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形成,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移植 博来霉素 瘢痕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武艳 杨岚 +2 位作者 张羽飞 袁晓环 初彦辉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16-1419,共4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调节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来源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FB),加入含有不同浓度b FGF(0,0.1,1,10,100,1 000 ng·m L-1)的无血清培养液培养72 h,采用细胞...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调节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来源于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FB),加入含有不同浓度b FGF(0,0.1,1,10,100,1 000 ng·m L-1)的无血清培养液培养72 h,采用细胞计数法和锥虫蓝染色检测各组FB增殖和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PCR(RT-PCR)分别检测Ⅰ型、Ⅲ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浓度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b FGF促进FB增殖,当浓度过高时则抑制FB增殖,促进其凋亡,并且增生性瘢痕FB增殖较来源于正常皮肤的FB缓慢;b FGF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FBⅠ型胶原产生,对来源于正常皮肤FB无影响;b FGF上调来源于正常皮肤FB的纤维连接蛋白基因表达,对增生性瘢痕FB中的表达无影响;b FGF对两种来源的FBⅢ型胶原的分泌和表达均无显著作用。结论 b FGF对来源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的FB具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可能对创伤修复早期和瘢痕形成过程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成纤维细胞 增生性瘢痕 创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刘俊香 刘洁婷 +6 位作者 唐春银 李玲玉 柏合 袁晓环 张伟 孙丽岩 武艳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8期865-86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姜黄素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及浸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p38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姜黄素对肺癌A549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常规培养肺癌A549细胞,并分为对照组、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姜黄素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迁移及浸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p38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姜黄素对肺癌A549细胞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常规培养肺癌A549细胞,并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姜黄素(10,20,40,80μmol·L^(-1))处理组,运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RTCA)实时观测并评估不同浓度姜黄素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及浸润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分别检测JNK和p38及其磷酸化的表达情况。结果姜黄素对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率为40μmol·L^(-1),并且对A549细胞的迁移和浸润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姜黄素在基因水平上降低了A549细胞的JNK及P-p38的水平,而在蛋白水平上则能够显著降低P-JNK、JNK及P-p38、p38的表达(P<0.05)。结论姜黄素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浸润,其可能的分子学机制为通过降低JNK、p38的磷酸化进而阻断JNK信号转导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非小细胞 C-JUN氨基末端激酶 相关蛋白p3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期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暴露诱导胎鼠肺损伤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春雷 李洪志 +4 位作者 刘洁婷 包海花 吴丹 初彦辉 赵冰海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5-569,共5页
为研究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暴露对胎鼠肺部损伤的诱导作用,孕期SD大鼠在5~20mg·kg-1剂量范围内的PFOS中处理7d,取胎鼠全肺并分析其发育所受的影响。通过形态学比较,发现随着PFOS浓度的增加,胎鼠体长和体重均显著降低,高剂量暴露... 为研究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暴露对胎鼠肺部损伤的诱导作用,孕期SD大鼠在5~20mg·kg-1剂量范围内的PFOS中处理7d,取胎鼠全肺并分析其发育所受的影响。通过形态学比较,发现随着PFOS浓度的增加,胎鼠体长和体重均显著降低,高剂量暴露会导致胎鼠死亡。通过组织学检测,发现胎鼠肺的发育受到PFOS暴露的抑制。通过WesternBlot检测肺泡Ⅰ/Ⅱ型细胞的发育,发现肺泡Ⅰ型细胞特异蛋白Podoplanin表达显著减少(p<0.05),肺泡Ⅱ型细胞特异蛋白SP-C表达减少但未出现显著差异,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暴露会引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显著减少(p<0.01)。实验结果说明,PFOS暴露会导致胎鼠肺部发育出现损伤,这种损伤可能是肺泡Ⅰ型细胞及肺部血管发育受抑制引起胎鼠肺部气体交换功能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盐 胎鼠 肺泡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发育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的拟南芥油体表达系统构建 被引量:2
9
作者 付宏岐 李海燕 +7 位作者 庞实锋 杨晶 薛萍 刘秀明 王艳芳 李营 李洪志 李校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90-196,共7页
【目的】利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油体系统表达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growth factor-21,FGF21),为利用植物油体表达系统规模化生产FGF21奠定基础。【方法】以磷酸甘露糖异构酶(PMI)基因作为转基因植物的安全筛选... 【目的】利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油体系统表达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growth factor-21,FGF21),为利用植物油体表达系统规模化生产FGF21奠定基础。【方法】以磷酸甘露糖异构酶(PMI)基因作为转基因植物的安全筛选标记,将带有组氨酸标签的人源FGF21基因与大豆油体蛋白基因融合,克隆至大豆油体蛋白启动子驱动的表达载体pCAMBIA1390MDo(p1390MDo)上,构建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1390MDoFGF21。采用冻融法将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1390MDoFGF21转入农杆菌GV3101,花粉管导入法转化拟南芥,采用PCR检测、Southern blot筛选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T0),并对FGF21蛋白在转基因拟南芥种子(T1)中的表达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带PMI安全筛选标记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1390MDoFGF21。PCR扩增和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重组FGF21融合基因以单拷贝和多拷贝2种方式已整合到转基因拟南芥基因组中。BandScand 5.0软件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FGF21融合蛋白约占转基因拟南芥种子可溶性蛋白的3.76%,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FGF21融合基因已经转入拟南芥中,并在以PMI为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拟南芥种子中成功高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油体表达 磷酸甘露糖异构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草苷对博莱霉素诱导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莎丽 杨琳 +5 位作者 刘勇 姚超然 宋爽 刘洋 袁晓环 武艳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2期1363-1366,共4页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积雪草苷组,每组10只,模型对照组和积雪草苷组小鼠每日于背部经皮下注射博莱霉素(1 mg&#... 目的探讨积雪草苷对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积雪草苷组,每组10只,模型对照组和积雪草苷组小鼠每日于背部经皮下注射博莱霉素(1 mg·mL^(-1))1 mL,积雪草苷组于4 h后经皮下注射积雪草苷(20 mg·mL^(-1))1 mL,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阴性对照组则在此两个时间点给予相同剂量0.9%氯化钠溶液,21 d后处死全部小鼠。进行皮肤组织形态学观察、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炎症因子表达的检测。结果病理组织学显示,积雪草苷组皮肤瘢痕较薄,纤维化程度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其真皮层胶原厚度显著小于模型对照组厚度;皮肤纤维化程度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也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并且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结论积雪草苷可抑制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肌成纤维细胞以及炎症细胞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草苷 博来霉素 皮肤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及其类似物H8改善db/db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孝金 李玲玉 +6 位作者 李莉 唐春银 李洪志 刘洁婷 张春雷 武艳 袁晓环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2期1354-1358,共5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及其类似物H8改善db/db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db/db小鼠模型,用姜黄素及其类似物H8灌胃小鼠8周,检测小鼠血液中生化指标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 目的探讨姜黄素及其类似物H8改善db/db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db/db小鼠模型,用姜黄素及其类似物H8灌胃小鼠8周,检测小鼠血液中生化指标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与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PEPCK、G6Pase蛋白表达。结果姜黄素类似物H8能明显降低db/db小鼠血糖、血脂(P<0.01);明显改善血液中肝功能相关酶的含量。db/db小鼠经过姜黄素及其类似物治疗后肝脏组织中PEPCK、G6Pase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并且PEPCK、G6Pase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姜黄素类似物H8能够改善db/db小鼠糖代谢紊乱,可能与其抑制PEPCK、G6Pase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类似物H8 糖尿病 糖代谢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类似物通过抑制17β-HSD3活性诱导前列腺癌LNCaP细胞凋亡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杨 孙文慧 +5 位作者 仲崇琦 王猛 包海花 张羽飞 吴丹 袁晓环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0-746,共7页
目的研究姜黄素类似物对17β-HSD3活性的抑制率及其诱导前列腺癌LNCaP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放射性酶标仪检测实验室前期合成的9个化合物对17β-HSD3活性的抑制率,每个化合物设计6个浓度梯度,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把最小IC50值化合... 目的研究姜黄素类似物对17β-HSD3活性的抑制率及其诱导前列腺癌LNCaP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用放射性酶标仪检测实验室前期合成的9个化合物对17β-HSD3活性的抑制率,每个化合物设计6个浓度梯度,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把最小IC50值化合物作为最佳的17β-HSD3的抑制剂,用其作为主要药物做后续实验研究。培养LNCaP前列腺癌细胞,实验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姜黄素组(150μmol·L-1)、雄激素受体(AR)抑制剂组(5μmol·L-1)、姜黄素类似物H7组(H7 150μmol·L-1)。噻唑蓝(MTT)法检测LNCaP细胞活性;Q-PCR检测各组LNCaP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p53,Caspase-9,Bcl-2,Bax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LNCaP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p53,Caspase-9,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睾酮含量。结果 H1-H9对大鼠17β-HSD3活性抑制的IC50值为:(20.9±0.02)^(1120.4±124.6)μmol·L-1,对人17β-HSD3活性抑制的IC50值为:(4.9±0.02)^(3 140.7±165.7)μmol·L-1,其中H7的IC50值最小。故选H7为实验药物做细胞实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姜黄素、AR抑制剂和H7均不同程度抑制了LNCaP细胞活性(P<0.05或P<0.01),并且H7作用比姜黄素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姜黄素、AR抑制剂和H7均不同程度增加LNCaP细胞中p53,Caspase-9,Bax/Bcl-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或P<0.01),诱导LNCaP细胞凋亡,并且发现H7诱导LNCaP细胞凋亡的作用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姜黄素、AR抑制剂和H7均不同程度降低睾酮含量(P<0.01),并且H7作用比姜黄素明显(P<0.01)。结论姜黄素类似物H7可通过抑制LNCaP细胞17β-HSD3的活性,降低睾酮含量从而促进LNCaP细胞凋亡,并有望成为治疗前列腺癌的新靶点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类似物 17β-HSD3 前列腺癌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