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质地和夹层位置对层状土入渗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41
1
作者 李毅 任鑫 Horton Robert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5-490,共6页
为了对比夹层位置和土壤质地变化对层状土入渗特征的影响,选用2种土壤、设置3个夹层位置进行了积水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在夹层位置为距土表5~10,10~15和20~25 cm这3种情况下,湿润锋到达土层界面的时间和相应的累积入渗量随夹层位置和... 为了对比夹层位置和土壤质地变化对层状土入渗特征的影响,选用2种土壤、设置3个夹层位置进行了积水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在夹层位置为距土表5~10,10~15和20~25 cm这3种情况下,湿润锋到达土层界面的时间和相应的累积入渗量随夹层位置和夹层土壤质地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夹层的层位越靠上,湿润锋到达夹层分界线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相应的累积入渗量越小.距土表10~15 cm的夹层位置减渗效果最好;夹砂层位置越深,其对入渗率的改变程度越明显,入渗率曲线整体抬高.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在水分进入夹层界面前随时间延长而非线性递增,而在水分进入层界面之后趋于线性变化,两者之间具有概化的线性关系,且其线性关系随夹层位置的变化而不同.层状土的土壤含水率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同时还受夹层土壤质地的影响.总体上,夹层位置变化对不同质地层状土的入渗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土壤 入渗 塿土 砂土 湿润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参考作物腾发量多元回归模型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4
2
作者 廖轶群 李毅 +1 位作者 Robert Horton 崔晨风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7-124,共8页
利用新疆境内42个气象站的多年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到各站逐日和逐月尺度下的ET0值,应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得到相应的ET0与主要气象要素的回归方程,作为各地区计算ET0的经验公式.结合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 利用新疆境内42个气象站的多年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到各站逐日和逐月尺度下的ET0值,应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得到相应的ET0与主要气象要素的回归方程,作为各地区计算ET0的经验公式.结合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站回归方程的系数进行插值得出整个新疆地区ET0经验公式回归参数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逐日和逐月尺度下,区域内的ET0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南部明显高于北部.回归所得的经验方程用来估算各地的ET0值是合理可靠的.回归所得的经验方程较Penman-Monteith公式简化得多,且具有一定精度,因此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对于无气象资料地区,通过查图得出参数值,即可推算该区域特定时间尺度下的ET0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腾发量 PENMAN-MONTEITH公式 日尺度 月尺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斥水土壤的水力参数及水平吸渗规律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世宾 李毅 Robert Horto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00-1006,共7页
为了对不同斥水程度土壤的水力性质进行分析,对比了van Genuchten和Brooks-Corey模型对于不同斥水程度下的塿土、砂姜黑土、盐碱土和砂土的适用性;进行了一维水平吸渗试验,分别运用Philip模型和Kostiakov公式对入渗规律进行了模拟,并分... 为了对不同斥水程度土壤的水力性质进行分析,对比了van Genuchten和Brooks-Corey模型对于不同斥水程度下的塿土、砂姜黑土、盐碱土和砂土的适用性;进行了一维水平吸渗试验,分别运用Philip模型和Kostiakov公式对入渗规律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吸渗率和斥水持续时间的关系;采用水平吸渗法推求了土壤非饱和扩散率,并用指数函数拟合了非饱和扩散率和体积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表明:van Genuchten和Brooks-Corey模型对亲水和斥水土壤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斥水性土壤的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在一定时刻发生转折,未转折前Kostiakov公式的模拟结果比Philip模型好;当斥水时间大于40 s时,吸渗率的变化趋于稳定并在0~0.1 cm/min0.5内变化;非饱和扩散率和体积含水率关系的模拟可采用指数关系,且其对亲水性土壤的模拟效果优于斥水性土壤.斥水土壤的水力参数与亲水土壤的有明显差别,且表现出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斥水土壤 水分特征曲线 非饱和扩散率 水平吸渗 湿润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定位和Meta-QTL整合 被引量:9
4
作者 马娟 王浩 +5 位作者 王利锋 曹言勇 李晶晶 Thomas Lubberstedt 王丽艳 李会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7,共11页
以自交系PHB47为轮回亲本,美国GEM种质YUCATAN TOL389 ICA为供体,构建包含115个株系的BC3F4群体为材料,利用玉米56K SNP芯片鉴定基因型,采用基于似然比测验的逐步回归分析法,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共获得7个穗粒数、穗长、粒... 以自交系PHB47为轮回亲本,美国GEM种质YUCATAN TOL389 ICA为供体,构建包含115个株系的BC3F4群体为材料,利用玉米56K SNP芯片鉴定基因型,采用基于似然比测验的逐步回归分析法,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共获得7个穗粒数、穗长、粒宽、株高和穗位高加性QTL,解释3.72%~21.90%的表型变异;5个控制单穗重、百粒重、穗长和株高的显性QTL,表型变异解释率为8.40%~21.90%。同时,利用Meta-QTL分析方法,对2005-2018年已发表的不同环境条件下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定位结果进行了整合分析。在正常田间管理条件和营养胁迫条件分别获得37个和16个MQTL。本研究中穗位高加性位点AX-116871591位于MQTL16区段内,并且与MQTLNP7位置相近,该区段内包含生长素/脱落酸转录因子IAA5。穗粒数加性位点AX-86281411,粒宽加性位点AX-86267702和株高显性位点AX-116875920均位于MQTLNP9区段内,该区段内包含NAC转录因子NACTF36。NAC转录因子、MYB转录因子和SOD基因均存在于两个环境条件MQTL区段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56KSNP芯片 Meta-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大豆锈病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敏 LIEPOLD C +1 位作者 SWAMINATHAN S CIANZIO S R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6-684,共9页
亚洲大豆锈病(SBR)是由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P.Syd.)侵染引起的危害大豆植株的真菌病害,从20世纪开始锈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造成大豆产量的下降,给种植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一直以来,喷施农药是防治亚洲大... 亚洲大豆锈病(SBR)是由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P.Syd.)侵染引起的危害大豆植株的真菌病害,从20世纪开始锈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行,造成大豆产量的下降,给种植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一直以来,喷施农药是防治亚洲大豆锈病的唯一有效措施,然而,这种传统的防治方法不仅增加了大豆的生产成本,而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因此,培育抗锈品种是锈病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此宗旨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地阐述了亚洲大豆锈病的分类、流行、病菌分子生物学和病害的防治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锈病 分布 流行 病害防治 抗病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