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南加州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成像——莫霍面起伏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黄金莉 赵大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3-573,共11页
应用南加州地震台网记录的 6 347次区域地震的 14 6 42 2个P波到时数据 ,并结合其它地震学方法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 ,在考虑莫霍面起伏变化下 ,确定了该区 0~ 35km深度内的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 .检测板分辨率实验结果说明了反演结... 应用南加州地震台网记录的 6 347次区域地震的 14 6 42 2个P波到时数据 ,并结合其它地震学方法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 ,在考虑莫霍面起伏变化下 ,确定了该区 0~ 35km深度内的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 .检测板分辨率实验结果说明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该模型提供了有关区域结构的重要信息 ,浅层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的地质特征相关 ,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山脉盆地、地形地貌的差异 ;各深度层上的速度结构表现为分块特征 ,反映了以大型活动断裂为界勾画出的分区 ,如洛杉矶盆地、文图拉盆地、莫哈韦沙漠、半岛山脉、圣华金山谷、内华达山区及思尔顿凹槽区域整体变化的特征 .圣安德列斯断层成为研究区内明显的边界 ,几个深度层上可以看到两侧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横跨该断裂的几个剖面图上则显示了位于断层西南侧的太平洋板块区域速度较高、不均匀性较大 ,地震活动较深 ;位于断层东北部的北美板块速度偏低 ,非均匀性稍弱 ,地震活动性则较弱 .比较平缓莫霍界面和起伏莫霍界面下反演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明 :莫霍界面的起伏对中下地壳层位速度结构的影响是明显的 ,尤其是在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大的部位 ,这种影响更为强烈 .带莫霍面形状的模型能更精确地计算射线路径和理论到时 ,从而使反演后的残差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加州 莫霍界面 三维P波速度细结构 分块特征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幔内反射波探测日本列岛下660km不连续面的深度变化(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山田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56,共10页
通过分析发生在日本周边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估计了日本列岛下的660km不连续面(d660)的深度变化。许多宽频带波形记录到了在d660顶部发生反射的sScS的后续波。sScS后续波与sScS间的到时差包含了震中与台站下方的d660深度变化的信... 通过分析发生在日本周边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估计了日本列岛下的660km不连续面(d660)的深度变化。许多宽频带波形记录到了在d660顶部发生反射的sScS的后续波。sScS后续波与sScS间的到时差包含了震中与台站下方的d660深度变化的信息。我们成功地检测到这两种震相并将其分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研究的报道。我们由sScS与其后续波的到时差来求每个震中与记录台站下的d660的深度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西部日本下的d660较深(大于660km),这可能是滞留在地幔转换带中的冷的太平洋板块造成的。在日本中部,d660变深,显然这不是太平洋板块本身造成的,因为日本中部已经位于该滞留板片的东部。日本东北部下的d660变得较浅,这可能是太平洋板片形状变化或下地幔热物质上涌形成局部热异常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60 km不连续面 ScS反射波 后续波 俯冲板片 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