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我国煤矿智能化技术十年发展与实践
被引量:
1
1
作者
范京道
黄克军
+5 位作者
李川
杨明
黄晓俊
闫振国
宋岳
曹宇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共24页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顺应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是煤炭产业升级转型和优质发展的必然选择。自2014年黄陵矿业建成了我国首个地面远程智能采煤工作面以来,逐步形成了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顺应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是煤炭产业升级转型和优质发展的必然选择。自2014年黄陵矿业建成了我国首个地面远程智能采煤工作面以来,逐步形成了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综采及放顶煤智能化开采技术,由黄陵矿业推广应用至全国主力生产矿区,并形成了煤矿智能化开采理论技术装备与标准体系,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整体突破带动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自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煤炭行业进入以智能化开采带动其他核心技术突破的煤矿智能化时代,并形成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地质保障、开采、掘进、运输、通风与压风、供电与供排水、安全监测监控、经营管理、资源综合利用等煤矿智能技术,使我国煤炭开发技术水平得到跨越提升,推动煤矿建设向安全、高效、绿色、智能方向发展。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发展,煤矿建井技术装备研发滞后,与煤矿智能化发展不匹配、不协调,严重制约了我国优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研究基于煤矿建井阶段的智能化发展需求,提出了“智能化建井,建智能矿井”的定义与科学内涵,分析了建井面临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智能化建井装备研发滞后及工程技术突破难等问题;构建了智能化建井系统总体架构,研发了基于斜井敞开式全断面掘进机和竖井钻机“一钻完井”的智能化建井技术装备体系,并建成国内首个智能化建井技术示范工程。近10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带动了煤矿行业的整体技术跃迁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开采
智能化煤矿
智能化建井
煤炭产业升级
建井技术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受载状态下表面活性剂对煤体损伤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杨明
周子恒
+3 位作者
景续武
徐靖
江舒纬
邓辉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62-2571,共10页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对受载煤体损伤特性的影响,提高难润湿煤层注水效果,以高阶无烟煤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三轴加载渗流试验系统,开展表面活性剂作用后的煤体三轴受载试验研究,探究单一及复配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煤体在不同轴向载荷...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对受载煤体损伤特性的影响,提高难润湿煤层注水效果,以高阶无烟煤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三轴加载渗流试验系统,开展表面活性剂作用后的煤体三轴受载试验研究,探究单一及复配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煤体在不同轴向载荷条件的微观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宏观力学机制,揭示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煤体的孔隙损伤机制。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会促使煤体中孔与大孔的孔隙度增加,导致煤体中产生更多的中孔与大孔孔隙损伤,其中大孔对煤体总孔隙损伤贡献比例最大。煤体在轴向加载过程中,存在孔隙扩展阶段,中孔孔隙体积会发生突变。添加表面活性剂会导致煤体的塑性变形阶段提前,孔隙扩展致中大孔相互连通,进而导致煤体的脆性增加。相比单一表面活性剂,非离子-阴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能加速孔隙的连通,增加大孔孔隙体积,导致更多的微小孔和中孔提前转化为大孔,降低轴向加载峰值强度。单一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增加孔隙的分布范围和数量,而复配表面活性剂能加剧煤体损伤,产生孔裂隙连通和应变集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煤层注水
表面活性剂
核磁共振
煤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深部矿井高应力巷道隔热材料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3
作者
杨明
邓辉
+3 位作者
蒋亚伟
姚丽敏
周子恒
宋柯燕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66-2178,共13页
基于深部矿井高应力巷道的隔热与支护问题,并为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以粉煤灰陶粒作为隔热混凝土基料,开展正交试验,探究粉煤灰、玄武岩纤维和麦秆纤维混掺对材料隔热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运用功效系数法确定巷道隔热材料最佳配比,借助低场...
基于深部矿井高应力巷道的隔热与支护问题,并为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以粉煤灰陶粒作为隔热混凝土基料,开展正交试验,探究粉煤灰、玄武岩纤维和麦秆纤维混掺对材料隔热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运用功效系数法确定巷道隔热材料最佳配比,借助低场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观测试样微观形貌,深入揭示粉煤灰及纤维掺入对试样隔热性能及力学损失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麦秆纤维对导热系数和抗压强度影响最为显著,玄武岩纤维次之,粉煤灰影响偏小。当粉煤灰以30%质量分数取代水泥,玄武岩纤维和麦秆纤维分别按胶凝料质量的0.5%和6%掺入时,材料导热系数可达最佳0.185 2 W/(m·K),且能为巷道支护起到一定力学辅助支撑作用。在此最佳配比下,粉煤灰填充部分孔隙致使小孔数量减少,而纤维分割内部结构形成空腔并连通部分孔隙,使得整体孔隙率变大,隔热能力得以强化。同时从力学受损形貌看出,纤维与基体紧密粘连,发挥着桥接与延缓裂缝发展的作用,使得样品受损时维持断而不裂状态,有效保留部分力学性能。研究结果可为深部矿井高应力巷道隔热材料研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热害防治
隔热材料
正交试验
固废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变压注水环境下煤体孔隙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明
韩龙祥
+3 位作者
张铁岗
高建良
何敏
张学博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033-1040,共8页
为深入分析煤层注水过程中不同注水压力及围压对煤体初始孔隙结构的影响,提高煤层注水技术在降尘和防突方面的应用效果,以新桥煤矿二_(2)煤层煤样为研究对象,基于低场核磁共振设备及配套的液体注入、高温高压循环实验系统,开展固定注水...
为深入分析煤层注水过程中不同注水压力及围压对煤体初始孔隙结构的影响,提高煤层注水技术在降尘和防突方面的应用效果,以新桥煤矿二_(2)煤层煤样为研究对象,基于低场核磁共振设备及配套的液体注入、高温高压循环实验系统,开展固定注水压力与固定围压、变化注水压力与固定围压及变化围压3种条件下煤体注水实验,从孔径分布、孔隙度和孔隙体积角度分析煤体孔隙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煤体初始孔隙T_(2)谱图测试结果呈现三峰结构,在煤体初始孔隙中,微小孔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中孔,大孔最少;在注水压力与围压的影响下,煤体孔隙在注水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的特性,压力水主要通过扩大煤体初始孔隙、增加孔隙数量和形成新的孔隙来影响煤孔隙,新形成的孔隙半径在0.19×10^(5)~1.62×10^(5)nm内;水分的注入会增加各类型孔隙度和孔隙体积,其中大孔孔隙度平均增幅达到106.31%,平均孔隙体积增加262.08×10^(-3)cm^(3),增幅最大;其次为小孔和中孔,孔隙度分别增幅8.13%和9.83%,孔隙体积分别增加69.68×10^(-3) cm^(3)和61.93×10^(-3)cm^(3);微孔孔隙度平均增幅为5.42%,平均孔隙体积增加57.30×10^(-3)cm^(3),增幅最小,同时增大注水压力可以有效缩短注水时间;变化注水压力与固定注水压力条件下孔隙演化规律类似,当注水压力达到11MPa时出现大孔突增现象;围压主要通过压缩微孔和小孔来影响煤体孔隙,降幅分别为29.18%和28.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注水
核磁共振
孔径分布
孔隙度
孔隙体积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LNMR的表面活性剂对高阶煤孔隙润湿效果研究
被引量:
2
5
作者
杨明
张涛
+3 位作者
张学博
徐靖
韩龙祥
马骥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11-120,共10页
高阶煤微小孔发育但具有弱吸水性的特征。从微小孔隙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高阶煤润湿性的改善效果,对高阶煤防尘降尘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赵庄矿、贵州糯东矿高阶煤为研究对象,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测定系统(LNMR),开展煤样沉...
高阶煤微小孔发育但具有弱吸水性的特征。从微小孔隙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高阶煤润湿性的改善效果,对高阶煤防尘降尘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赵庄矿、贵州糯东矿高阶煤为研究对象,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测定系统(LNMR),开展煤样沉降试验、煤样-溶液渗吸孔隙水分布测定试验,分析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不同复配比例条件下对高阶煤样的微小孔隙润湿性改善规律。结果表明:8种表面活性剂单体溶液沉降中,煤样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沉降速率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逐步增加,在质量分数0.5%时各溶液的煤样沉降速率趋于平衡,其中曲拉通X-100(X-10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U)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沉降效果较其他表面活性剂溶液要快。基于低场核磁共振试验T^(2)谱煤样润湿双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发现3种优选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在质量分数均为0.5%的条件下,采取体积比为1∶1、1∶2、2∶1的复配方式时,复配溶液对高阶煤微小孔隙润湿性均起到了协同增效作用,且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润湿改善效果均高于表面活性剂单体溶液;非离子表面活性剂JFC-U溶液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溶液进行体积比为2∶1复配时对于改善高阶煤润湿的效果较为明显;非离子型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溶液中,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对煤样的润湿改善效果与JFC-U的含量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煤矿湿式防尘时表面活性剂类型的选取以及煤样润湿性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煤
孔隙润湿
核磁共振
表面活性剂
微小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煤矿智能化技术十年发展与实践
被引量:
1
1
作者
范京道
黄克军
李川
杨明
黄晓俊
闫振国
宋岳
曹宇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郑州高等研究院
应急管理部
煤矿
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
煤矿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延长石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共24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资助项目(2022YFB3104204)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0GY-139,2022GY-150)。
文摘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顺应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是煤炭产业升级转型和优质发展的必然选择。自2014年黄陵矿业建成了我国首个地面远程智能采煤工作面以来,逐步形成了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综采及放顶煤智能化开采技术,由黄陵矿业推广应用至全国主力生产矿区,并形成了煤矿智能化开采理论技术装备与标准体系,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的整体突破带动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自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煤炭行业进入以智能化开采带动其他核心技术突破的煤矿智能化时代,并形成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地质保障、开采、掘进、运输、通风与压风、供电与供排水、安全监测监控、经营管理、资源综合利用等煤矿智能技术,使我国煤炭开发技术水平得到跨越提升,推动煤矿建设向安全、高效、绿色、智能方向发展。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发展,煤矿建井技术装备研发滞后,与煤矿智能化发展不匹配、不协调,严重制约了我国优质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发。研究基于煤矿建井阶段的智能化发展需求,提出了“智能化建井,建智能矿井”的定义与科学内涵,分析了建井面临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智能化建井装备研发滞后及工程技术突破难等问题;构建了智能化建井系统总体架构,研发了基于斜井敞开式全断面掘进机和竖井钻机“一钻完井”的智能化建井技术装备体系,并建成国内首个智能化建井技术示范工程。近10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带动了煤矿行业的整体技术跃迁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智能化开采
智能化煤矿
智能化建井
煤炭产业升级
建井技术装备
Keywords
intelligent mining
intelligent coal mines
intelligent well construction
upgrading the coal industry
wel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分类号
TD672 [矿业工程—矿山机电]
TD821 [矿业工程—煤矿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受载状态下表面活性剂对煤体损伤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杨明
周子恒
景续武
徐靖
江舒纬
邓辉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煤矿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南理工大学郑州高等研究院
安阳鑫龙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62-2571,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74186,52274187)。
文摘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对受载煤体损伤特性的影响,提高难润湿煤层注水效果,以高阶无烟煤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三轴加载渗流试验系统,开展表面活性剂作用后的煤体三轴受载试验研究,探究单一及复配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煤体在不同轴向载荷条件的微观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宏观力学机制,揭示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煤体的孔隙损伤机制。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会促使煤体中孔与大孔的孔隙度增加,导致煤体中产生更多的中孔与大孔孔隙损伤,其中大孔对煤体总孔隙损伤贡献比例最大。煤体在轴向加载过程中,存在孔隙扩展阶段,中孔孔隙体积会发生突变。添加表面活性剂会导致煤体的塑性变形阶段提前,孔隙扩展致中大孔相互连通,进而导致煤体的脆性增加。相比单一表面活性剂,非离子-阴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能加速孔隙的连通,增加大孔孔隙体积,导致更多的微小孔和中孔提前转化为大孔,降低轴向加载峰值强度。单一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增加孔隙的分布范围和数量,而复配表面活性剂能加剧煤体损伤,产生孔裂隙连通和应变集中现象。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煤层注水
表面活性剂
核磁共振
煤体损伤
Keywords
safety engineering
coal seam water injection
surfactant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oal damage
分类号
X964 [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
TD714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部矿井高应力巷道隔热材料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3
作者
杨明
邓辉
蒋亚伟
姚丽敏
周子恒
宋柯燕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煤矿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南理工大学郑州高等研究院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矿
出处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66-2178,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274186,52274187)。
文摘
基于深部矿井高应力巷道的隔热与支护问题,并为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以粉煤灰陶粒作为隔热混凝土基料,开展正交试验,探究粉煤灰、玄武岩纤维和麦秆纤维混掺对材料隔热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运用功效系数法确定巷道隔热材料最佳配比,借助低场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观测试样微观形貌,深入揭示粉煤灰及纤维掺入对试样隔热性能及力学损失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麦秆纤维对导热系数和抗压强度影响最为显著,玄武岩纤维次之,粉煤灰影响偏小。当粉煤灰以30%质量分数取代水泥,玄武岩纤维和麦秆纤维分别按胶凝料质量的0.5%和6%掺入时,材料导热系数可达最佳0.185 2 W/(m·K),且能为巷道支护起到一定力学辅助支撑作用。在此最佳配比下,粉煤灰填充部分孔隙致使小孔数量减少,而纤维分割内部结构形成空腔并连通部分孔隙,使得整体孔隙率变大,隔热能力得以强化。同时从力学受损形貌看出,纤维与基体紧密粘连,发挥着桥接与延缓裂缝发展的作用,使得样品受损时维持断而不裂状态,有效保留部分力学性能。研究结果可为深部矿井高应力巷道隔热材料研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热害防治
隔热材料
正交试验
固废利用
Keywords
safety engineering
thermal damage control
thermal insulation materials
orthogonal tests
solid waste utilization
分类号
X70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变压注水环境下煤体孔隙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明
韩龙祥
张铁岗
高建良
何敏
张学博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煤矿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永城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033-1040,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274186,52274187)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2020 GGJS053)。
文摘
为深入分析煤层注水过程中不同注水压力及围压对煤体初始孔隙结构的影响,提高煤层注水技术在降尘和防突方面的应用效果,以新桥煤矿二_(2)煤层煤样为研究对象,基于低场核磁共振设备及配套的液体注入、高温高压循环实验系统,开展固定注水压力与固定围压、变化注水压力与固定围压及变化围压3种条件下煤体注水实验,从孔径分布、孔隙度和孔隙体积角度分析煤体孔隙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煤体初始孔隙T_(2)谱图测试结果呈现三峰结构,在煤体初始孔隙中,微小孔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中孔,大孔最少;在注水压力与围压的影响下,煤体孔隙在注水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的特性,压力水主要通过扩大煤体初始孔隙、增加孔隙数量和形成新的孔隙来影响煤孔隙,新形成的孔隙半径在0.19×10^(5)~1.62×10^(5)nm内;水分的注入会增加各类型孔隙度和孔隙体积,其中大孔孔隙度平均增幅达到106.31%,平均孔隙体积增加262.08×10^(-3)cm^(3),增幅最大;其次为小孔和中孔,孔隙度分别增幅8.13%和9.83%,孔隙体积分别增加69.68×10^(-3) cm^(3)和61.93×10^(-3)cm^(3);微孔孔隙度平均增幅为5.42%,平均孔隙体积增加57.30×10^(-3)cm^(3),增幅最小,同时增大注水压力可以有效缩短注水时间;变化注水压力与固定注水压力条件下孔隙演化规律类似,当注水压力达到11MPa时出现大孔突增现象;围压主要通过压缩微孔和小孔来影响煤体孔隙,降幅分别为29.18%和28.66%。
关键词
煤层注水
核磁共振
孔径分布
孔隙度
孔隙体积
动态演化
Keywords
coal seam water injec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porosity
pore volume
dynamic evolution
分类号
TD82 [矿业工程—煤矿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LNMR的表面活性剂对高阶煤孔隙润湿效果研究
被引量:
2
5
作者
杨明
张涛
张学博
徐靖
韩龙祥
马骥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煤矿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省部共建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培育基地
出处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11-12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274186,52274187)
河南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SFRF200317)
文摘
高阶煤微小孔发育但具有弱吸水性的特征。从微小孔隙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高阶煤润湿性的改善效果,对高阶煤防尘降尘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赵庄矿、贵州糯东矿高阶煤为研究对象,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测定系统(LNMR),开展煤样沉降试验、煤样-溶液渗吸孔隙水分布测定试验,分析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不同复配比例条件下对高阶煤样的微小孔隙润湿性改善规律。结果表明:8种表面活性剂单体溶液沉降中,煤样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沉降速率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逐步增加,在质量分数0.5%时各溶液的煤样沉降速率趋于平衡,其中曲拉通X-100(X-10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U)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沉降效果较其他表面活性剂溶液要快。基于低场核磁共振试验T^(2)谱煤样润湿双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发现3种优选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在质量分数均为0.5%的条件下,采取体积比为1∶1、1∶2、2∶1的复配方式时,复配溶液对高阶煤微小孔隙润湿性均起到了协同增效作用,且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润湿改善效果均高于表面活性剂单体溶液;非离子表面活性剂JFC-U溶液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溶液进行体积比为2∶1复配时对于改善高阶煤润湿的效果较为明显;非离子型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溶液中,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对煤样的润湿改善效果与JFC-U的含量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煤矿湿式防尘时表面活性剂类型的选取以及煤样润湿性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阶煤
孔隙润湿
核磁共振
表面活性剂
微小孔
Keywords
high-grade coal
pore wett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urfactant
tiny holes
分类号
TD714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我国煤矿智能化技术十年发展与实践
范京道
黄克军
李川
杨明
黄晓俊
闫振国
宋岳
曹宇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受载状态下表面活性剂对煤体损伤特性的影响
杨明
周子恒
景续武
徐靖
江舒纬
邓辉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深部矿井高应力巷道隔热材料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杨明
邓辉
蒋亚伟
姚丽敏
周子恒
宋柯燕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变压注水环境下煤体孔隙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杨明
韩龙祥
张铁岗
高建良
何敏
张学博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基于LNMR的表面活性剂对高阶煤孔隙润湿效果研究
杨明
张涛
张学博
徐靖
韩龙祥
马骥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