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灾害监测预警与融合展现平台研究
1
作者 陈运启 许金 谭凯 《煤矿机械》 2025年第1期200-204,共5页
灾害监测预警是智能化矿山的重点建设内容和验收要求。针对当前煤矿灾害监测预警数据接入规范不完整、地质保障系统三维模型不能共享、灾害监测预警结果无法融合展现等突出问题,制定了井巷工程地理信息、地质体及设备三维模型、灾害监... 灾害监测预警是智能化矿山的重点建设内容和验收要求。针对当前煤矿灾害监测预警数据接入规范不完整、地质保障系统三维模型不能共享、灾害监测预警结果无法融合展现等突出问题,制定了井巷工程地理信息、地质体及设备三维模型、灾害监测预警、灾害应急处置等数据的接入规范,研究了数据采集治理与存储、三维模型的快速构建和实时渲染、多种灾害监测预警融合展现等技术,研发了煤矿灾害监测预警与融合展现平台。现场应用表明,该平台利用已有地质保障系统建设成果,实现了基于三维模型的监测预警数据的融合展现,有效提升了煤矿灾害监测预警的表达能力,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灾害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监测 灾害预警 地质保障 三维模型 数据规范 融合展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注水对煤矿粉尘和瓦斯灾害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王金成 《煤》 2025年第2期54-57,共4页
煤矿粉尘和瓦斯灾害随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表现突出,给广大职工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为了进一步降低此二类灾害给矿山生产造成的损失,推动矿山安全高效生产,本文从煤层注水机理研究、注水方式及工艺等方面对某矿2201工作面回风巷的... 煤矿粉尘和瓦斯灾害随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表现突出,给广大职工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为了进一步降低此二类灾害给矿山生产造成的损失,推动矿山安全高效生产,本文从煤层注水机理研究、注水方式及工艺等方面对某矿2201工作面回风巷的粉尘和瓦斯灾害展开系统分析,得出煤层注水前煤的全水分平均值为1%,煤层注水后煤的全水分平均值为1.4%,在煤层注水后,煤的全水分明显增大,同时煤的吸水率降低,注水使煤层中水的含量增加,进而有效减少矿井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煤层注水后瓦斯解吸速率有一定幅度地降低,但对瓦斯抽采效果无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注水 粉尘 瓦斯 灾害 煤矿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钻进工况参数智能控制技术发展与展望
3
作者 王清峰 刘洋 +2 位作者 陈航 史书翰 崔小超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煤矿智能化和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对煤矿井下钻探智能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梳理了煤矿井下智能钻探技术发展历程,指出经过井下远距离手动控制、地面远距离手动控制、地面远距离自动控制、双模式自动控制等4个发展阶段后,煤矿井下钻探... 煤矿智能化和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对煤矿井下钻探智能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梳理了煤矿井下智能钻探技术发展历程,指出经过井下远距离手动控制、地面远距离手动控制、地面远距离自动控制、双模式自动控制等4个发展阶段后,煤矿井下钻探技术目前正处于智能化钻探探索阶段。从基于专家数据库、机器学习、云系统等3个方向,总结阐述了煤矿井下钻探智能化的关键核心技术——钻进工况参数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专家数据库方面,介绍了其在矿业领域的主要应用范围,以及被引入到智能化钻探领域后的4个发展阶段,并对比给出了每个阶段的技术特点和先进性;机器学习方面,总结了在优化模型、优化算法、辅助控制手段等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了每个研究方向面临的难题和未来的研究思路;云系统方面,从石油开采、地质勘探、煤矿井下钻探3个方向探讨了最新发展情况。结合当前应用条件,综合评述了3种钻进工况参数智能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当前智能钻进存在的控制手段单一、多功能拓展应用不足等问题,从技术延展、控制闭环、策略多元、体系统一等角度对煤矿井下钻进工况参数智能控制与煤矿智能化建设深度融合应用提出了展望,为基于多信息融合的自适应钻进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钻进 钻进工况参数 智能控制 专家数据库 机器学习 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煤矿瓦斯灾害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建军 刘军 王中华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共9页
对陕西省煤矿瓦斯灾害特征进行了整体分析,并重点分析了韩城矿区3号和11号煤层瓦斯突出特点。分别对高瓦斯矿井、瓦斯突出矿井采取的灾害防治方法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瓦斯突出矿井形成了地面L型钻井水力压裂区域瓦斯排... 对陕西省煤矿瓦斯灾害特征进行了整体分析,并重点分析了韩城矿区3号和11号煤层瓦斯突出特点。分别对高瓦斯矿井、瓦斯突出矿井采取的灾害防治方法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瓦斯突出矿井形成了地面L型钻井水力压裂区域瓦斯排采技术、穿层钻孔高压水射流钻扩一体化瓦斯抽采技术等10项瓦斯抽采技术、瓦斯抽采“四化”经验和智能管控平台系统,但在矿井通风、瓦斯地质、瓦斯抽采和瓦斯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高瓦斯矿井形成了诸多先进经验、典型先进模式,但在瓦斯地质、通风系统、防突措施、安全防护、监测监控和管控模式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了高瓦斯矿井和瓦斯突出矿井灾害防治对策,认为高瓦斯矿井应从瓦斯地质探测、瓦斯抽采系统、通风系统及瓦斯管理等方面加强针对性瓦斯防治对策:瓦斯突出矿井应进一步开展突出机理及规律精细化研究,实施区域性预测及大区域预测防控技术,推广瓦斯灾害远程在线智能预警,加强矿井防突技术、设施及人才管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灾害 高瓦斯矿井 瓦斯突出矿井 防治现状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采场顶板灾害预警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昊 李杰 +2 位作者 郑闯凯 刘文杰 朱墨然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2,共7页
简述了采场顶板灾害预警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了超前段、采场支架、采空区三大类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系统梳理了锚杆支护巷道矿压、钻孔应力、电磁辐射、微电流、微震/地音、采场支架阻力、采空区风压等各类在线式监测预警系统的... 简述了采场顶板灾害预警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了超前段、采场支架、采空区三大类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系统梳理了锚杆支护巷道矿压、钻孔应力、电磁辐射、微电流、微震/地音、采场支架阻力、采空区风压等各类在线式监测预警系统的预警原理及测站布置。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煤矿采场顶板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存在的不足,并对采场顶板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与体系化应用进行了展望与初步构想:基于各类在线式监测系统的多源信息,实现采场顶板灾害融合预警及矿井灾害预警系统的制度化管理。通过综合分析各类在线式监测预警系统的技术现状,为采场顶板灾害实时预警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场顶板 超前巷道 监测预警 微震监测 实时预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类型重大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架构——以宁煤麦垛山煤矿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慎君 沈伟 +3 位作者 李明建 覃木广 宋志强 杨宇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9期57-64,70,共9页
现有煤矿重大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多针对单一灾害类型,缺乏多种灾害间的数据融合、数据互通。为解决各类监控与预警系统孤立、分散,缺乏各类监测和报警信息融合问题,以宁煤麦垛山煤矿为例,系统阐述了全类型重大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模式... 现有煤矿重大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多针对单一灾害类型,缺乏多种灾害间的数据融合、数据互通。为解决各类监控与预警系统孤立、分散,缺乏各类监测和报警信息融合问题,以宁煤麦垛山煤矿为例,系统阐述了全类型重大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模式、搭建路线。在动态采集矿井水、火、矿压等监测检测数据、空间图形数据及各专业灾害预警指标结果的基础上,建立矿井综合安全态势风险评判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该系统能综合信息运算并制定适用于矿井的预警规则,为灾害防治决策提供集成管理与可视化分析平台。此外,还建立了多因素融合预警模型,研发了多因素融合预警软件系统,实现了主要灾害融合多因素耦合和融合分析预警,为矿井提供了综合评估安全态势智能管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重大灾害 数据监控 融合预警 数据管理平台 智能系统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一数字底座的煤矿灾害融合管控平台
7
作者 何桥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9-117,共9页
针对煤矿灾害监测预警与透明地质系统数据多源异构、预警结果可视化手段单一、业务流程不畅、数字化决策支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统一数字底座的煤矿灾害融合管控平台。该平台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以透明... 针对煤矿灾害监测预警与透明地质系统数据多源异构、预警结果可视化手段单一、业务流程不畅、数字化决策支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统一数字底座的煤矿灾害融合管控平台。该平台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以透明地质系统为井巷工程数据来源,利用智能通风系统进行通风网络解算和通风决策分析,集成各灾害预警系统分析结果和控制策略,从空间和业务2条主线按照“隐蔽致灾因素—安全监测—安全管理—灾害预警—仿真规划—协同控制”进行灾害全链路管控。该平台利用Web API和FIP接口对透明地质系统数据与服务进行集成,基于统一的预警信息描述规范对灾害预警数据进行集成,通过“场景—模型—对象—属性”层级结构的数据对象模型对安全监测数据进行集成,解决了数据一致性难题;从巷道拓扑关系生成、巷道三维模型生成和要素空间关系生成等方面进行井巷工程三维参数化建模,实现了基于透明地质系统数据的井巷工程自动更新;采用“模型压缩+浏览器端缓存+渲染调度策略优化”,实现了基于WebGL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通过逐级确认的预警事件协同处置机制,提升了预警结果及处置的可靠性。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平台实现了基于统一数字底座的瓦斯、水害、火灾、矿压、粉尘、智能通风等系统数据同步、功能集成、流程衔接和统一可视化,为开展融合透明地质的灾害预警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灾害预警 灾害融合管控平台 统一数字底座 透明地质 数据集成 三维建模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回程托辊卡死故障摩擦升温实验研究
8
作者 梁运涛 张鹏成 +3 位作者 孙勇 贾宝山 崔鑫峰 王睿德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回程托辊卡死是导致带式输送机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带式输送机回程托辊卡死故障摩擦升温特性,采用平台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输送带速度、巷道风速和环境温度对卡死回程托辊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卡死回程托辊温度随... 回程托辊卡死是导致带式输送机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带式输送机回程托辊卡死故障摩擦升温特性,采用平台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输送带速度、巷道风速和环境温度对卡死回程托辊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卡死回程托辊温度随环境温度和输送带速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温度达到稳态的时间延长;巷道风速的提高有效降低了卡死回程托辊温度并缩短了温度达到稳态的时间。考虑到输送带磨穿卡死的回程托辊导致托辊内部煤粉积聚并引发火灾的情况,进一步研究了输送带速度、巷道风速、环境温度及卡死回程托辊内煤粉积存比例(煤粉在托辊内部积存体积与托辊可容纳煤粉最大体积之比)对煤粉最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输送带速度、巷道风速和环境温度对卡死回程托辊内煤粉最高温度的影响,与对卡死回程托辊温度的影响规律一致;卡死回程托辊内煤粉积存比例的增加会加剧煤粉温度的升高;在环境温度为20℃、输送带速度为3.5 m/s、巷道风速为1 m/s、100%煤粉积存比例的工况下,煤粉最高温度达87.5℃,较25%煤粉积存比例时升高了43.2℃,高于中低阶煤的自燃临界温度,火灾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回程托辊 托辊卡死故障 摩擦升温 外因火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尘爆炸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9
作者 司荣军 黄子超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5,共8页
煤尘爆炸是煤矿井下热动力灾害的主要模式之一,并与井下赋存的瓦斯耦合形成复合灾害。目前煤尘爆炸灾害防控主要包括被动式隔爆技术、主动式抑隔爆技术等。在煤矿智能化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被动式隔爆水棚的应用条件受限,不能完全满足... 煤尘爆炸是煤矿井下热动力灾害的主要模式之一,并与井下赋存的瓦斯耦合形成复合灾害。目前煤尘爆炸灾害防控主要包括被动式隔爆技术、主动式抑隔爆技术等。在煤矿智能化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被动式隔爆水棚的应用条件受限,不能完全满足灾害精准、有效、智能防控的需求;机械式隔爆技术、主动式抑隔爆技术、爆炸区域联控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煤矿井下的复杂环境及煤尘爆炸传播的致灾过程,分析了抑隔爆装置区域联控技术要求、爆炸信息的准确感知及阈值综合判定、爆炸传播能量与抑爆剂用量之间的关系、机械式隔爆装置应用规范等技术瓶颈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爆炸防控技术装备的适用性、可靠性提供了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爆炸 隔爆设施 主动式抑爆技术 灾害防控技术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热动力灾害智能预警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
10
作者 张文政 邢真强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11期74-78,共5页
针对煤矿复杂环境下耦合灾害发生与防治,通过采集不同传感器的多元混合气体(O_(2)、CO、CO_(2)等)以及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信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采空区煤自燃与瓦斯灾害信息演化机制,通过数据清洗、数据变换、归一化等数据预... 针对煤矿复杂环境下耦合灾害发生与防治,通过采集不同传感器的多元混合气体(O_(2)、CO、CO_(2)等)以及温度、湿度、大气压力等信息,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采空区煤自燃与瓦斯灾害信息演化机制,通过数据清洗、数据变换、归一化等数据预处理方法将传感器采集的时序数据转化为类图像矩阵数据,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气体识别方法;采用自适应校正方法对数据的分布进行漂移补偿,从分类决策的层面上进行漂移补偿,进而使算法与当前的传感器输出相匹配;完成基于多源时空监测数据的智能预警软件平台开发及系统集成,实现了煤矿采空区热动力灾害预警指标在线监测、智能判识、实时预警,为矿井热动力灾害预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动力灾害 演化机制 数据监测 智能预警 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11
作者 邓飞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9,29,共7页
回顾了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地阐述了现有安全监控系统感知、传输与应用软件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煤矿安全生产新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新一代云边端煤矿安全数智化监控系统架构,该架构明确了系统端侧应具... 回顾了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地阐述了现有安全监控系统感知、传输与应用软件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煤矿安全生产新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新一代云边端煤矿安全数智化监控系统架构,该架构明确了系统端侧应具备多模精准感知,边缘侧实现区域风险就地判识与管控,云端负责全矿井智能监测预警。探讨了灾害数字孪生、面域化全息感知、全IP传感网构建、多模态学习、同步仿真、风险分析与处置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为煤矿安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安全监控系统 全息感知 数字孪生 灾害模拟 多模态学习 隐患风险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典型煤矿区采动水文生态效应及修复途径
12
作者 王皓 王强民 +5 位作者 董书宁 王晓东 葛光荣 张溪彧 曹书苗 张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0-622,共13页
西部干旱半干旱矿区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但大规模高强度煤炭开发诱发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以水文视角解析生态问题,系统揭示煤炭开采引发的水文生态效应,并以水为基提出矿区受损水文生态的修复途... 西部干旱半干旱矿区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但大规模高强度煤炭开发诱发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以水文视角解析生态问题,系统揭示煤炭开采引发的水文生态效应,并以水为基提出矿区受损水文生态的修复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地裂缝加速了降水入渗和蒸发过程,裂缝附近区域土壤含水率形成“漏斗区”;典型煤矿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局部直接沟通松散含水层,地下水流场和资源量较采前发生较大变化,最大水位降深超14 m,平均水位降深超5 m,地下水负均衡差超2500×10^(4) m^(3)/a,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河流径流量的衰减量逐渐增加,最大可达172×10^(4) m^(3)/a,在地下水位埋深小于5 m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大幅降低了植被的生态耗水量。针对水资源量短缺、生态水位降低、土壤保水性差、植被用水效率不高等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受损水文生态修复技术途径:矿井水适度净化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宽的脱盐率区间,在面向生态的矿井水适度处理方面更具优势,处理后的矿井水可为水文生态修复提供合格水源;矿井水浅层回灌生态补水技术,研究区矿井涌水量较大、矿井水水质较好、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储水空间可观,实施矿井水浅层回灌可抬升矿区不断下降的生态水位;矿区损伤土壤重构技术,在植被根系土壤层下衬垫隔水土层,可明显提升塌陷区土壤水分和植被耗水量;微生物修复技术,适宜的接菌处理可以扩大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范围和面积,调节与光合作用、糖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Ca^(2+)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提高植被的用水效能和抗旱性。文章研究成果为干旱半干旱矿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煤层开采 地下水 水文生态效应 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氧气检测高精度VCSEL驱动及温控电路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庆 张华乾 郭清华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为解决当前常用煤矿氧气检测仪器易受交叉气体干扰且功耗大的问题,基于GD32F303RCT6微控制器和ADN8834热电冷却控制器,设计了一种软启动开关电路控制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VCSEL)高精度驱动及... 为解决当前常用煤矿氧气检测仪器易受交叉气体干扰且功耗大的问题,基于GD32F303RCT6微控制器和ADN8834热电冷却控制器,设计了一种软启动开关电路控制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VCSEL)高精度驱动及温控电路。驱动电路中,高频正弦波信号和低频锯齿波信号叠加的二进制数据由微控制器产生,经信号发生电路、电压电流转换电路转化成VCSEL高精度驱动电流信号;温控电路中,设计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PID)补偿电路和数模转换控制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目标温度控制电路实现激光器温度自动调节。测试结果表明:驱动电路的电流输出区间为0.680~1.360 mA;锯齿波频率误差小于0.5%,正弦波频率误差小于0.1%;氧气吸收峰扫描精度高达0.07 pm,对应电流扫描精度为0.12μA;温控电路的温度控制精度为±0.012℃。满足了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煤矿氧气检测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氧气检测 VCSEL 高精度驱动及温控电路 PID补偿电路 DAC目标温度控制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载煤体微电流效应及煤岩动力灾害预警应用展望
14
作者 王恩元 李德行 +1 位作者 刘晓斐 王冬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5-706,共12页
利用建立的受载煤体微电流测试系统,开展不同加载条件下煤样微电流测试试验,研究揭示煤体受载变形微电流效应,分析煤体受载变形过程微电流响应特征,研究微电流与煤体力学行为间的定量关系,提出微电流法预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原理,结合现场... 利用建立的受载煤体微电流测试系统,开展不同加载条件下煤样微电流测试试验,研究揭示煤体受载变形微电流效应,分析煤体受载变形过程微电流响应特征,研究微电流与煤体力学行为间的定量关系,提出微电流法预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原理,结合现场实践结果,对微电流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结果表明,煤体受载变形能够产生微电流,微电流变化与应力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微电流与煤体力学行为(应力、应变、应变率等)紧密相关,在压密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微电流随应变率增加而增加,在弹性变形阶段随应力和应变线性增加;煤体在扰动载荷下能够产生随应力周期性变化的微电流,即脉动直流电,其变化与应力变化一致。微电流对煤体破坏具有较好的前兆响应,微电流在加速增加过程(塑性变形阶段)中的异常波动可作为煤体渐进性破坏的前兆特征,微电流在衰减过程中的脉冲式波动可作为煤体蠕变破坏的前兆特征。煤体受载微电流效应及现场应力梯度的存在,是矿井微电流测试的重要基础;微电流与煤体力学行为间的紧密相关性,是利用微电流技术观测煤岩体应力的重要前提;微电流对煤体破坏具有明显的前兆响应,是利用微电流技术预测预报煤岩动力灾害的重要保障。微电流技术具有响应灵敏度高、前兆信息明显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在煤岩体应力观测及煤岩动力灾害预警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受载煤岩微电流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为发展煤岩动力灾害精准时空监测预警的微电流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载煤体 微电流 力学行为 前兆响应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复合灾害环境下含瓦斯煤自燃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田富超 贾东旭 +3 位作者 陈明义 梁运涛 朱红青 张同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11-2727,共17页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日趋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模式,煤自燃作为瓦斯燃烧、爆炸等灾害事故的“点火源”,无疑是防范煤矿采空区复合灾害的关键。目前关于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吸附态为主)与风流瓦斯(游离态)对煤自燃影响... 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日趋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模式,煤自燃作为瓦斯燃烧、爆炸等灾害事故的“点火源”,无疑是防范煤矿采空区复合灾害的关键。目前关于采空区遗煤残余瓦斯(吸附态为主)与风流瓦斯(游离态)对煤自燃影响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探究了含瓦斯条件下煤自燃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现阶段针对含瓦斯风流/气氛下煤自燃特性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吸附态瓦斯影响条件下的煤自燃特性实验平台及相关研究成果较匮乏。研究表明,游离瓦斯易引起煤低温氧化气体产物出现明显的“滞后效应”,同时煤体放热强度减弱、活化能整体增大,这反映出氧化气氛中的瓦斯对煤自燃具有抑制作用;相应地,煤自燃过程中的官能团、自由基及煤微晶结构等微观特征参数均会随瓦斯体积分数呈现规律性演变。进一步,考虑到遗煤内部残余瓦斯与风流瓦斯的赋存状态差异,探究了瓦斯对煤自燃过程的影响机理,包括CH4对O_(2)的驱替稀释作用、CH_(4)与O_(2)的竞争吸附解吸引起的置换效应,以及高温环境下的O_(2)分子化学吸附和煤氧复合效应作用。基于此,提出了采空区遗煤在吸附态瓦斯影响下的自燃过程特性、含瓦斯煤自燃流–固–热–化多场耦合特征、含瓦斯煤自燃监测预警理论应用等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复合灾害环境 微观特征 多场耦合 遗煤残余瓦斯 热动力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工作面喷雾除尘场景下的安全帽识别算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婧 冯莹莹 +2 位作者 李洪安 杜思哲 莫金明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6,共8页
首先针对煤矿工作面喷雾除尘场景下监控系统采集到的图片模糊、清晰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DeDi-Transformer(Density Difference-Transformer)的煤矿工作面图像去雾算法,该算法利用密度差实现密度感知,对采集的工作面监控图像进行增... 首先针对煤矿工作面喷雾除尘场景下监控系统采集到的图片模糊、清晰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DeDi-Transformer(Density Difference-Transformer)的煤矿工作面图像去雾算法,该算法利用密度差实现密度感知,对采集的工作面监控图像进行增强,提高图像中人员安全帽的清晰度;其次针对煤矿工作面监控系统很难快速准确识别出煤矿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AC-YOLOv9(Supervised Atrous Convolution-YOLOv9)的安全帽识别算法,该算法在YOLOv9主干提取网络中加入监督空洞卷积,获取不同尺度的感受野,加快特征提取,提高安全帽识别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DeDi-Transformer算法在Braize-Haze数据集上的PSNR为19.85 dB,比DeHamer算法提升了2.49 dB;SSIM为0.7179,比DeHamer算法提高了0.0434。SAC-YOLOv9算法在Dehaze-Helmet数据集上的mAP为95.7%,与YOLOv9算法相比提升了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工作面 喷雾除尘 图像去雾 安全帽识别 密度差 监督空洞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深部冲击地压防控工程技术难题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12
17
作者 潘俊锋 夏永学 +3 位作者 王书文 马文涛 张晨阳 王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1302,共12页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大,我国深部冲击地压发生及其防治变得常态化,为了提高深部冲击地压防控技术成效,从深部冲击地压防控现场工程技术难题出发,结合灾害防治工程实践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深部冲击地压防控因自身地质赋存地应力高,人...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大,我国深部冲击地压发生及其防治变得常态化,为了提高深部冲击地压防控技术成效,从深部冲击地压防控现场工程技术难题出发,结合灾害防治工程实践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深部冲击地压防控因自身地质赋存地应力高,人为开采扰动范围大,灾害防治过程围岩卸压后应力恢复快,冲击地压防治成效低下原因归结于防冲卸压工程实施与浅部开采相比,面临“三高一低”防控技术新要求,包括高强度的大尺寸钻孔卸压,以解决厚硬煤层不容易塌孔问题;小间距高密度施工钻孔,以解决钻孔卸压范围不联通问题;多轮反复高频度施工,以解决深部煤层卸压后应力恢复快问题;采掘工作面进尺低速度推进,以解决开采扰动强度大问题。针对深部冲击地压“三高一低”防控新要求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冲击地压防控安全可靠性,以常规源头防控冲击地压采用优化开拓开采部署的局限性为背景,提出了深部冲击地压上覆岩层结构与载荷主动调控区域防控冲击地压技术,并提出了进一步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以近年来几起典型的冲击地压事故存在防治方案“漏靶”问题为背景,开发了深部冲击地压采掘空间局部靶向防控技术,并指出了下一步还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以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措施实施后,难以评判安全性问题为背景,提出了深部冲击地压防治卸压达标评判技术,并指出了下一步还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以煤炭行业大力推广开采智能化,治灾仍需靠人工,人员处于高危环境作业问题,探索了深部冲击地压防治过程智慧智能化新兴研究方向及其面临的科学难题。最后,客观的指出,冲击地压防控绝不纯粹是理论与技术问题,人类对专业问题的认知也是酿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现场工程实践,讨论了冲击地压概念、冲击地压机理是否清楚、冲击地压能否预测、冲击地压能否防治以及冲击地压矿井怎么办等行业焦点专业问题,指出冲击地压工程难题是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需要从业人员客观认知,客观接受并深入研究,成效是显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深部开采 “三高一低” 源头防控 靶向防控 卸压达标 智能防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煤矿冲击地压发生规律与分类防治 被引量:5
18
作者 潘俊锋 刘少虹 +3 位作者 马文涛 夏永学 王书文 冯美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5,共11页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区域不断向西部以及深部转移,西部地区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陕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煤炭开发供应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但冲击地压灾害尤为突出,为了有效遏制本地区煤矿冲击地压频繁发生势头,并为类似条件矿区冲击...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区域不断向西部以及深部转移,西部地区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陕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煤炭开发供应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但冲击地压灾害尤为突出,为了有效遏制本地区煤矿冲击地压频繁发生势头,并为类似条件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借鉴,通过分析陕西煤矿10年来的24座矿井、85起冲击地压案例,基本厘清了冲击地压发生规律,并开展了基于主控因素的分类防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煤矿冲击地压具有灾害矿井集中、灾害程度严重、多灾害叠加影响显著、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冲击地压监测技术、防治技术与地方法规建设历程几乎同步,达到了起步晚,起点高,示范效应强的结果;基于冲击地压主控因素,将陕西省冲击地压划分为3大类,分别为:坚硬顶板主导型、地质构造主导型和宽煤柱主导型,并针对主控因素提出弱化坚硬顶板、转移煤柱高集中应力、释放构造应力的防治方法。通过10年来的工程实践,不断优化矿井开采设计,探索煤层厚硬顶板千米顺层钻孔区域压裂新技术,加大防冲卸压技术的落实,冲击地压显现逐年减少,成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陕西煤矿 冲击地压监测 冲击地压防治 主控因素 分类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瓦斯抽采钻孔三维模拟及控制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墨然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64,共7页
针对瓦斯抽采钻孔施工完成后缺少钻孔三维可视化及控制效果评价的工具,难以精确识别钻孔空白带,留下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抽采钻孔的三维模拟及评价技术。通过导入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钻孔施工数据,提取巷道、钻场、钻孔、测量点等基... 针对瓦斯抽采钻孔施工完成后缺少钻孔三维可视化及控制效果评价的工具,难以精确识别钻孔空白带,留下安全隐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抽采钻孔的三维模拟及评价技术。通过导入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钻孔施工数据,提取巷道、钻场、钻孔、测量点等基础数据,对巷道底板高程沿导线测量点的高程值进行插值处理,将巷道等图元的二维坐标转换为三维坐标,构建了可反映煤层、巷道和钻孔特征的三维模型。提出了基于体积法的钻孔控制效果评价方法,将煤层划分为若干个边长等于抽采有效半径的控制体,通过计算穿过控制体钻孔长度之和与抽采有效半径的比值来定量评价钻孔的控制效果,并将钻孔控制效果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三维展示,便于对钻孔的疏密及钻孔空白带的位置进行分析,为精确补充钻孔提供决策依据。基于该技术,开发了抽采钻孔三维模拟及控制效果评价系统,并在窑街煤电金河煤矿16215工作面进行了应用,处理了3786个钻孔数据,绘制了巷道、钻场、钻孔和煤层的三维模型,钻孔三维模拟情况与现场一致,通过控制效果分析对钻孔空白带施工了补充钻孔,有效消除了潜在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瓦斯抽采 抽采钻孔 三维模拟 控制效果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管径内瓦斯爆炸压力与火焰波传播实验研究
20
作者 杨堃 司荣军 +3 位作者 黄子超 贾泉升 赵井清 牛宜辉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5,共9页
为减少低浓度瓦斯输送过程中输送管道爆炸事故,利用公称直径分别为700、500、200 mm的钢制爆炸实验管道,实验研究了管道中瓦斯爆炸压力及火焰波的传播规律。结果表明:爆炸传播过程中最大爆炸压力随长径比变化曲线呈波动上升趋势,管径变... 为减少低浓度瓦斯输送过程中输送管道爆炸事故,利用公称直径分别为700、500、200 mm的钢制爆炸实验管道,实验研究了管道中瓦斯爆炸压力及火焰波的传播规律。结果表明:爆炸传播过程中最大爆炸压力随长径比变化曲线呈波动上升趋势,管径变化会改变压力峰值出现的时间空间位置,700、500、200 mm管道最大爆炸压力分别出现在长径比115、103、103处,分别为0.59、0.28、0.09 MPa。管道直径越大,最大爆炸压力越大。火焰传播速度随长径比变化曲线起伏波动,整体呈上升趋势,通过分析可将火焰传播过程分为自由传播、反弹加速、稳定加速3个阶段,700、500、200 mm管道最大火焰传播速度分别出现在长径比83、108、96处,分别为846、943、250 m/s。实验中700、500 mm管道出现爆燃转爆轰现象,火焰速度可达800 m/s以上,管径越大爆燃转爆轰过程越早。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实践中瓦斯管道输送和利用的安全防护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爆炸 不同管径 爆炸压力 火焰传播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