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R技术的煤矿灾害应急培训系统开发
1
作者 魏晓 刘雄 +1 位作者 孙云川 蒋旭刚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9-198,共10页
为了克服煤矿传统应急培训方式效果不佳、缺乏针对性、即时反馈性和多人协同应急处置逃生训练难以实现的问题,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了包括灾害体验、煤矿灾害应急教学、隐患与灾情判识、协同逃生训练、自救互救训练和综合考核评价6个子... 为了克服煤矿传统应急培训方式效果不佳、缺乏针对性、即时反馈性和多人协同应急处置逃生训练难以实现的问题,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了包括灾害体验、煤矿灾害应急教学、隐患与灾情判识、协同逃生训练、自救互救训练和综合考核评价6个子系统的矿井灾害应急培训系统功能框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3Ds Max三维建模软件和Unity 3D游戏引擎建立了矿井灾害虚拟场景,通过C#语言脚本编程和基于HTC VIVE头盔和VR跑步机设备实现学员与矿井灾害虚拟场景的交互,从而完成系统的开发,并对学员进行灾害现场逃生测试,完成培训平台的效果评估。结果表明,首次测试中虚拟培训组、传统课堂组和自主学习组的学员逃生平均用时265.3、455.3、561.5 s,虚拟培训组逃生速度显著快于其他2组;第二次测试中3组时间分别降至191.6、355.3、451.1 s,逃生用时均值均有改善,但虚拟组最优;在逃生过程出现错误次数均值上,虚拟培训组、传统课堂组、自主学习组分别从2.42、7.08、10.41次减至0.41、3.24、5.82次,表明虚拟仿真培训方式可显著提升避灾逃生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培训 VR培训系统 模拟训练 灾害虚拟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钻进工况参数智能控制技术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清峰 刘洋 +2 位作者 陈航 史书翰 崔小超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煤矿智能化和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对煤矿井下钻探智能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梳理了煤矿井下智能钻探技术发展历程,指出经过井下远距离手动控制、地面远距离手动控制、地面远距离自动控制、双模式自动控制等4个发展阶段后,煤矿井下钻探... 煤矿智能化和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对煤矿井下钻探智能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梳理了煤矿井下智能钻探技术发展历程,指出经过井下远距离手动控制、地面远距离手动控制、地面远距离自动控制、双模式自动控制等4个发展阶段后,煤矿井下钻探技术目前正处于智能化钻探探索阶段。从基于专家数据库、机器学习、云系统等3个方向,总结阐述了煤矿井下钻探智能化的关键核心技术——钻进工况参数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专家数据库方面,介绍了其在矿业领域的主要应用范围,以及被引入到智能化钻探领域后的4个发展阶段,并对比给出了每个阶段的技术特点和先进性;机器学习方面,总结了在优化模型、优化算法、辅助控制手段等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了每个研究方向面临的难题和未来的研究思路;云系统方面,从石油开采、地质勘探、煤矿井下钻探3个方向探讨了最新发展情况。结合当前应用条件,综合评述了3种钻进工况参数智能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当前智能钻进存在的控制手段单一、多功能拓展应用不足等问题,从技术延展、控制闭环、策略多元、体系统一等角度对煤矿井下钻进工况参数智能控制与煤矿智能化建设深度融合应用提出了展望,为基于多信息融合的自适应钻进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钻进 钻进工况参数 智能控制 专家数据库 机器学习 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风机联合高效运转按需调风策略及实验研究
3
作者 蔡春城 吴征艳 +4 位作者 郝海清 祝令锦 邵昊 蒋曙光 王凯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9,共11页
针对煤矿多风机联合运转时存在的通风效率低、能耗高及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分析了多风机相互扰动的影响特性,提出了矿井复杂通风网络风量协同调控策略。通过构建复杂通风管网实验平台,以风机F1所属区域的分支e_(8)和风机F2所属区域的分支e... 针对煤矿多风机联合运转时存在的通风效率低、能耗高及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分析了多风机相互扰动的影响特性,提出了矿井复杂通风网络风量协同调控策略。通过构建复杂通风管网实验平台,以风机F1所属区域的分支e_(8)和风机F2所属区域的分支e_(13)为调控对象,风量分别降低0.05、0.10 m^(3)/s,利用复杂通风管网实验平台进行风机与通风调节设施的协同调控实验。实验结果与计算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5.65%,调节准确度超过85%,验证了风量智能化按需协同调控策略在复杂通风管网实验平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风机 联合运转 按需调风 复杂通风管网 调风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煤矿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4
作者 白刚 王新阳 +3 位作者 周西华 张潇文 王继仁 宋双林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8,共9页
在矿山开采领域,火灾始终是困扰安全生产的重大难题之一,传统的防灭火技术虽各有特点,但都存在着一些不足,而液态二氧化碳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到关注,近年来相关技术研究快速发展,为其在矿井防灭火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 在矿山开采领域,火灾始终是困扰安全生产的重大难题之一,传统的防灭火技术虽各有特点,但都存在着一些不足,而液态二氧化碳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到关注,近年来相关技术研究快速发展,为其在矿井防灭火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就中国知网中检索2000—2024年收录的190篇文献,利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对我国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探究,分析作者共被引、关键词共现等特征,并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讨论了我国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的发展历程、时空分布与热点方向等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4年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利用VOSviewer的作者共被引功能,发现目前存在6个科研成果产出较高的学术团体;VOSviewer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图表明,目前已形成了3个相关性密切的关键词聚类,分别为采空区防灭火研究、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研究、二氧化碳相变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我国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研究存在的不足:(1)技术应用存在局限性;(2)二氧化碳灭火机理研究不足;(3)监测评估体系不完善;(4)关键技术突破与设备研发面临瓶颈。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于:(1)构建全流程综合应用策略,强化技术集成与协同创新;(2)深化微观机理探索,构建系统性理论模型;(3)完善监测体系建设,优化评估方法与手段;(4)攻克输送技术难题,研发智能管道安全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二氧化碳 防灭火 文献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聚类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煤矿瓦斯灾害防治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曹建军 刘军 王中华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共9页
对陕西省煤矿瓦斯灾害特征进行了整体分析,并重点分析了韩城矿区3号和11号煤层瓦斯突出特点。分别对高瓦斯矿井、瓦斯突出矿井采取的灾害防治方法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瓦斯突出矿井形成了地面L型钻井水力压裂区域瓦斯排... 对陕西省煤矿瓦斯灾害特征进行了整体分析,并重点分析了韩城矿区3号和11号煤层瓦斯突出特点。分别对高瓦斯矿井、瓦斯突出矿井采取的灾害防治方法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瓦斯突出矿井形成了地面L型钻井水力压裂区域瓦斯排采技术、穿层钻孔高压水射流钻扩一体化瓦斯抽采技术等10项瓦斯抽采技术、瓦斯抽采“四化”经验和智能管控平台系统,但在矿井通风、瓦斯地质、瓦斯抽采和瓦斯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高瓦斯矿井形成了诸多先进经验、典型先进模式,但在瓦斯地质、通风系统、防突措施、安全防护、监测监控和管控模式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了高瓦斯矿井和瓦斯突出矿井灾害防治对策,认为高瓦斯矿井应从瓦斯地质探测、瓦斯抽采系统、通风系统及瓦斯管理等方面加强针对性瓦斯防治对策:瓦斯突出矿井应进一步开展突出机理及规律精细化研究,实施区域性预测及大区域预测防控技术,推广瓦斯灾害远程在线智能预警,加强矿井防突技术、设施及人才管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灾害 高瓦斯矿井 瓦斯突出矿井 防治现状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采场顶板灾害预警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昊 李杰 +2 位作者 郑闯凯 刘文杰 朱墨然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2,共7页
简述了采场顶板灾害预警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了超前段、采场支架、采空区三大类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系统梳理了锚杆支护巷道矿压、钻孔应力、电磁辐射、微电流、微震/地音、采场支架阻力、采空区风压等各类在线式监测预警系统的... 简述了采场顶板灾害预警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了超前段、采场支架、采空区三大类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系统梳理了锚杆支护巷道矿压、钻孔应力、电磁辐射、微电流、微震/地音、采场支架阻力、采空区风压等各类在线式监测预警系统的预警原理及测站布置。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煤矿采场顶板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存在的不足,并对采场顶板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与体系化应用进行了展望与初步构想:基于各类在线式监测系统的多源信息,实现采场顶板灾害融合预警及矿井灾害预警系统的制度化管理。通过综合分析各类在线式监测预警系统的技术现状,为采场顶板灾害实时预警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场顶板 超前巷道 监测预警 微震监测 实时预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一数字底座的煤矿灾害融合管控平台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桥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9-117,共9页
针对煤矿灾害监测预警与透明地质系统数据多源异构、预警结果可视化手段单一、业务流程不畅、数字化决策支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统一数字底座的煤矿灾害融合管控平台。该平台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以透明... 针对煤矿灾害监测预警与透明地质系统数据多源异构、预警结果可视化手段单一、业务流程不畅、数字化决策支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统一数字底座的煤矿灾害融合管控平台。该平台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以透明地质系统为井巷工程数据来源,利用智能通风系统进行通风网络解算和通风决策分析,集成各灾害预警系统分析结果和控制策略,从空间和业务2条主线按照“隐蔽致灾因素—安全监测—安全管理—灾害预警—仿真规划—协同控制”进行灾害全链路管控。该平台利用Web API和FIP接口对透明地质系统数据与服务进行集成,基于统一的预警信息描述规范对灾害预警数据进行集成,通过“场景—模型—对象—属性”层级结构的数据对象模型对安全监测数据进行集成,解决了数据一致性难题;从巷道拓扑关系生成、巷道三维模型生成和要素空间关系生成等方面进行井巷工程三维参数化建模,实现了基于透明地质系统数据的井巷工程自动更新;采用“模型压缩+浏览器端缓存+渲染调度策略优化”,实现了基于WebGL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通过逐级确认的预警事件协同处置机制,提升了预警结果及处置的可靠性。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平台实现了基于统一数字底座的瓦斯、水害、火灾、矿压、粉尘、智能通风等系统数据同步、功能集成、流程衔接和统一可视化,为开展融合透明地质的灾害预警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灾害预警 灾害融合管控平台 统一数字底座 透明地质 数据集成 三维建模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回程托辊卡死故障摩擦升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梁运涛 张鹏成 +3 位作者 孙勇 贾宝山 崔鑫峰 王睿德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回程托辊卡死是导致带式输送机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带式输送机回程托辊卡死故障摩擦升温特性,采用平台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输送带速度、巷道风速和环境温度对卡死回程托辊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卡死回程托辊温度随... 回程托辊卡死是导致带式输送机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带式输送机回程托辊卡死故障摩擦升温特性,采用平台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输送带速度、巷道风速和环境温度对卡死回程托辊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卡死回程托辊温度随环境温度和输送带速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温度达到稳态的时间延长;巷道风速的提高有效降低了卡死回程托辊温度并缩短了温度达到稳态的时间。考虑到输送带磨穿卡死的回程托辊导致托辊内部煤粉积聚并引发火灾的情况,进一步研究了输送带速度、巷道风速、环境温度及卡死回程托辊内煤粉积存比例(煤粉在托辊内部积存体积与托辊可容纳煤粉最大体积之比)对煤粉最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输送带速度、巷道风速和环境温度对卡死回程托辊内煤粉最高温度的影响,与对卡死回程托辊温度的影响规律一致;卡死回程托辊内煤粉积存比例的增加会加剧煤粉温度的升高;在环境温度为20℃、输送带速度为3.5 m/s、巷道风速为1 m/s、100%煤粉积存比例的工况下,煤粉最高温度达87.5℃,较25%煤粉积存比例时升高了43.2℃,高于中低阶煤的自燃临界温度,火灾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回程托辊 托辊卡死故障 摩擦升温 外因火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尘爆炸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9
作者 司荣军 黄子超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5,共8页
煤尘爆炸是煤矿井下热动力灾害的主要模式之一,并与井下赋存的瓦斯耦合形成复合灾害。目前煤尘爆炸灾害防控主要包括被动式隔爆技术、主动式抑隔爆技术等。在煤矿智能化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被动式隔爆水棚的应用条件受限,不能完全满足... 煤尘爆炸是煤矿井下热动力灾害的主要模式之一,并与井下赋存的瓦斯耦合形成复合灾害。目前煤尘爆炸灾害防控主要包括被动式隔爆技术、主动式抑隔爆技术等。在煤矿智能化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被动式隔爆水棚的应用条件受限,不能完全满足灾害精准、有效、智能防控的需求;机械式隔爆技术、主动式抑隔爆技术、爆炸区域联控技术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煤矿井下的复杂环境及煤尘爆炸传播的致灾过程,分析了抑隔爆装置区域联控技术要求、爆炸信息的准确感知及阈值综合判定、爆炸传播能量与抑爆剂用量之间的关系、机械式隔爆装置应用规范等技术瓶颈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爆炸防控技术装备的适用性、可靠性提供了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爆炸 隔爆设施 主动式抑爆技术 灾害防控技术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邓飞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9,29,共7页
回顾了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地阐述了现有安全监控系统感知、传输与应用软件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煤矿安全生产新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新一代云边端煤矿安全数智化监控系统架构,该架构明确了系统端侧应具... 回顾了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地阐述了现有安全监控系统感知、传输与应用软件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煤矿安全生产新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新一代云边端煤矿安全数智化监控系统架构,该架构明确了系统端侧应具备多模精准感知,边缘侧实现区域风险就地判识与管控,云端负责全矿井智能监测预警。探讨了灾害数字孪生、面域化全息感知、全IP传感网构建、多模态学习、同步仿真、风险分析与处置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为煤矿安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安全监控系统 全息感知 数字孪生 灾害模拟 多模态学习 隐患风险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水害事故致因复杂网络分析
11
作者 马莲净 肖海波 +3 位作者 赵宝峰 江松 刘迪 王颂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2,共8页
为有效提升煤矿水害事故综合防治能力,利用复杂网络与鲁棒性分析方法探寻事故关键致因。根据近40年国内发生的111起典型煤矿水害案例报告,构建煤矿水害无权有向网络,计算网络不同尺度下度数、聚类系数、中介中心性等各致因权重,挖掘关... 为有效提升煤矿水害事故综合防治能力,利用复杂网络与鲁棒性分析方法探寻事故关键致因。根据近40年国内发生的111起典型煤矿水害案例报告,构建煤矿水害无权有向网络,计算网络不同尺度下度数、聚类系数、中介中心性等各致因权重,挖掘关键致因,评估3种不同策略下蓄意攻击对致因网络模型的破坏,寻求系统性防治的最优解。研究结果表明:煤矿水害致因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致因间关联紧密;按度数排列攻击对网络破坏最大,相应关键致因包括组织工人进行冒险作业、未落实防治水技术管理责任、未按照要求开展探放水工作、违法违规组织生产作业、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隐患排查工作不到位、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存在漏洞、上级单位未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水害事故 致因网络 复杂网络 聚类系数 规避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打钻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2
作者 张海峰 罗明华 +2 位作者 黄春 朱兴林 游磊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198,共6页
针对煤矿探放水和瓦斯抽采治理中“一钻一视频”系统存在的摄像仪迁移不便、远程监钻验钻手段匮乏等问题,研究了基于电缆的远距离传输技术和基于AI视频分析的钻杆自动识别计数技术。从煤矿打钻作业的流程和管理需求出发,结合打钻人员和... 针对煤矿探放水和瓦斯抽采治理中“一钻一视频”系统存在的摄像仪迁移不便、远程监钻验钻手段匮乏等问题,研究了基于电缆的远距离传输技术和基于AI视频分析的钻杆自动识别计数技术。从煤矿打钻作业的流程和管理需求出发,结合打钻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用痛点,研发了煤矿打钻管理系统,向用户提供实时视频监视、监控画面调节、基础信息管理、打钻业务管理、录像查询、台账及报表管理、双向语音对讲、智能辅助验钻等功能,实现打钻作业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实验及实践应用表明:系统可通过电缆实现视频图像的2 km远距离传输,钻杆自动识别计数准确率大于9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钻作业 一钻一视频 AI视频分析 打钻管理系统 钻杆计数 辅助验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度对煤矿粉尘浓度监测的影响规律及补偿研究
13
作者 张安然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5,共6页
矿井环境湿度严重影响煤矿粉尘浓度监测质量,为了提高煤矿井下高湿度环境下的粉尘浓度监测精度,开展了湿度对粉尘浓度监测的影响规律和湿度补偿技术研究。在观测煤矿粉尘颗粒吸湿生长形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湿度条件下煤... 矿井环境湿度严重影响煤矿粉尘浓度监测质量,为了提高煤矿井下高湿度环境下的粉尘浓度监测精度,开展了湿度对粉尘浓度监测的影响规律和湿度补偿技术研究。在观测煤矿粉尘颗粒吸湿生长形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湿度条件下煤矿粉尘颗粒粒径变化规律及湿度对粉尘浓度监测的影响机制:煤矿粉尘颗粒粒径随着湿度的增加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当环境湿度由50%逐步增加至90%时,煤矿粉尘浓度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提出一种基于不同角度散射光特性的湿度在线补偿技术,研究了环境湿度、粉尘颗粒粒径和散射光通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湿度补偿实验模型,将湿度补偿实验模型嵌入多角度光散射粉尘浓度监测单元中,实现带湿度补偿的煤矿粉尘浓度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带湿度补偿的多角度光散射粉尘浓度监测单元的监测误差≤11.2%,较不带湿度补偿的粉尘浓度监测单元降低了2.9%,验证了湿度补偿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粉尘浓度监测 湿度补偿 粉尘颗粒粒径 散射光通量 多角度 光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定向钻杆声波特性研究
14
作者 闫保永 曹柳 +1 位作者 王国震 张晓泽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8,共8页
声波传输技术具有信道稳定、传输速度快、不依赖其他传输介质等优点,是未来煤矿井下随钻测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连续钻柱波动方程,采用传递矩阵法对当前煤矿井下使用的不同结构定向钻杆声透射性能进行研究:以不同钻杆长度L、接头... 声波传输技术具有信道稳定、传输速度快、不依赖其他传输介质等优点,是未来煤矿井下随钻测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连续钻柱波动方程,采用传递矩阵法对当前煤矿井下使用的不同结构定向钻杆声透射性能进行研究:以不同钻杆长度L、接头长度2l+b、钻杆壁厚R_(0)-r、接头壁厚R_(0)-R_(1),以及钻杆级联数量N为参数构建频率响应特性计算参数矩阵,搭建钻柱声透射试验平台进行验证,共分析了1215种参数组合的钻柱频谱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组成周期性钻柱的单根钻杆长短对信号的通带影响较大,随着单根钻杆长度的增长,钻柱通带变窄,阻带变宽,钻柱通带周期变短;②随着接头长度的增长,计算周期内通带变窄,阻带变宽,影响钻柱信号传递;③直管段壁厚对钻柱信道的影响主要在于截面积的突变情况,随着直管段截面积与接头段截面积比值的增大,钻柱的透射系数波动减小,单一通带内透射系数更为平稳,此时更适合信号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 随钻测量 定向钻进 频谱特性 钻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斯输送管道爆炸传播规律及抑爆特性实验研究
15
作者 黄子超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8,共10页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矿瓦斯输送管道内爆炸事故灾害,提高瓦斯输送及利用过程的安全性,采用公称直径DN500的工程尺度管道,开展了不同体积分数的瓦斯燃爆传播特性研究,分析了爆炸峰值压力、火焰传播速度随距离的演变特征,并探究了粉体、惰...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矿瓦斯输送管道内爆炸事故灾害,提高瓦斯输送及利用过程的安全性,采用公称直径DN500的工程尺度管道,开展了不同体积分数的瓦斯燃爆传播特性研究,分析了爆炸峰值压力、火焰传播速度随距离的演变特征,并探究了粉体、惰性气体(二氧化碳、七氟丙烷)不同抑制剂的抑爆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瓦斯爆炸峰值压力与管道距离呈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在体积分数9.5%时,瓦斯最大爆炸压力为0.439 MPa;火焰传播速度与距离之间呈逐渐递增的关系,最高速度达750 m/s。ABC粉体抑爆剂用量为10 kg时,可在抑爆器后6 m内扑灭火焰,爆炸压力降至0.102 MPa;惰性气体抑爆时,两台二氧化碳抑爆器(充装质量≥8 kg,储气压力7.5 MPa)或七氟丙烷抑爆器(充装质量≥10.5 kg,储气压力8.0 MPa)可成功抑制爆炸传播。研究结果为低浓度瓦斯输送管道防爆设计及应用提供了有效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管道 瓦斯爆炸 爆炸压力 火焰传播 自动抑爆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机械化膏体充填开采上覆地层运动规律研究
16
作者 陈明浩 郭佳策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23-428,共6页
为了促进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及上覆岩层支撑效果,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践相结合方法,对12403工作面膏体充填机械化开采上覆地层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确定了影响充填工作面顶板沉陷的主... 为了促进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及上覆岩层支撑效果,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践相结合方法,对12403工作面膏体充填机械化开采上覆地层运动规律进行研究。确定了影响充填工作面顶板沉陷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顶板岩性参数、工作面充填步距、充填材料强度、充填率等相关参数。研究了上覆岩层运动特点,当工作面膏体充填率超过80%时,充填工作面顶板保持完好,出现较小弯曲和下沉。提出了充填体强度为3.5 MPa、充填率为80%、三采一充相结合采充配合方案。膏体充填后上覆岩层稳定期显著缩短,岩层运动相对平缓,最大地表沉降位移为210.22 mm。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膏体充填开采使上覆岩层运动规律明显减弱,工作面围岩稳定性得到有效控制。为实现深层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 上覆岩层 运动规律 绿色开采 可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粉煤灰固碳降碱性能对比实验研究
17
作者 赵鹤鸣 陈清通 +1 位作者 刘志飞 张俊英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196,共8页
为对比分析粉煤灰性质对矿化CO_(2)能力的影响,以煤粉炉粉煤灰和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粉煤灰浆液固碳降碱实验。测定粉煤灰矿化CO_(2)过程中的浆液pH变化,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离子色... 为对比分析粉煤灰性质对矿化CO_(2)能力的影响,以煤粉炉粉煤灰和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粉煤灰浆液固碳降碱实验。测定粉煤灰矿化CO_(2)过程中的浆液pH变化,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离子色谱测试、同步热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反应前后物化性质差异、固碳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相较于煤粉炉粉煤灰具有更高的降碱效率;在75 min的反应时间内,循环流化床粉煤灰浆液pH值能够降至7以下,而煤粉炉粉煤灰则需要约175 min的反应时间才能达到相同效果;钙赋存形式的不同决定了两种粉煤灰钙离子浸出速率的差异,流化床粉煤灰中钙主要为CaO,且其疏松多孔的形貌更利于钙离子浸出,煤粉炉粉煤灰中钙主要为硅酸三钙,其凝珠状态的球形外壳限制了钙离子释放;在0.2 MPa和25℃条件下,循环流化床和煤粉炉粉煤灰的固碳能力可分别为39.6和78.2 gCO_(2)/kg粉煤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CO_(2)矿化 固碳性能 固废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典型煤矿区采动水文生态效应及修复途径
18
作者 王皓 王强民 +5 位作者 董书宁 王晓东 葛光荣 张溪彧 曹书苗 张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0-622,共13页
西部干旱半干旱矿区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但大规模高强度煤炭开发诱发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以水文视角解析生态问题,系统揭示煤炭开采引发的水文生态效应,并以水为基提出矿区受损水文生态的修复途... 西部干旱半干旱矿区已成为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但大规模高强度煤炭开发诱发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以水文视角解析生态问题,系统揭示煤炭开采引发的水文生态效应,并以水为基提出矿区受损水文生态的修复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地裂缝加速了降水入渗和蒸发过程,裂缝附近区域土壤含水率形成“漏斗区”;典型煤矿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局部直接沟通松散含水层,地下水流场和资源量较采前发生较大变化,最大水位降深超14 m,平均水位降深超5 m,地下水负均衡差超2500×10^(4) m^(3)/a,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河流径流量的衰减量逐渐增加,最大可达172×10^(4) m^(3)/a,在地下水位埋深小于5 m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大幅降低了植被的生态耗水量。针对水资源量短缺、生态水位降低、土壤保水性差、植被用水效率不高等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受损水文生态修复技术途径:矿井水适度净化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宽的脱盐率区间,在面向生态的矿井水适度处理方面更具优势,处理后的矿井水可为水文生态修复提供合格水源;矿井水浅层回灌生态补水技术,研究区矿井涌水量较大、矿井水水质较好、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储水空间可观,实施矿井水浅层回灌可抬升矿区不断下降的生态水位;矿区损伤土壤重构技术,在植被根系土壤层下衬垫隔水土层,可明显提升塌陷区土壤水分和植被耗水量;微生物修复技术,适宜的接菌处理可以扩大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范围和面积,调节与光合作用、糖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Ca^(2+)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提高植被的用水效能和抗旱性。文章研究成果为干旱半干旱矿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煤层开采 地下水 水文生态效应 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氧气检测高精度VCSEL驱动及温控电路设计 被引量:4
19
作者 于庆 张华乾 郭清华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为解决当前常用煤矿氧气检测仪器易受交叉气体干扰且功耗大的问题,基于GD32F303RCT6微控制器和ADN8834热电冷却控制器,设计了一种软启动开关电路控制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VCSEL)高精度驱动及... 为解决当前常用煤矿氧气检测仪器易受交叉气体干扰且功耗大的问题,基于GD32F303RCT6微控制器和ADN8834热电冷却控制器,设计了一种软启动开关电路控制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VCSEL)高精度驱动及温控电路。驱动电路中,高频正弦波信号和低频锯齿波信号叠加的二进制数据由微控制器产生,经信号发生电路、电压电流转换电路转化成VCSEL高精度驱动电流信号;温控电路中,设计基于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PID)补偿电路和数模转换控制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目标温度控制电路实现激光器温度自动调节。测试结果表明:驱动电路的电流输出区间为0.680~1.360 mA;锯齿波频率误差小于0.5%,正弦波频率误差小于0.1%;氧气吸收峰扫描精度高达0.07 pm,对应电流扫描精度为0.12μA;温控电路的温度控制精度为±0.012℃。满足了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煤矿氧气检测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氧气检测 VCSEL 高精度驱动及温控电路 PID补偿电路 DAC目标温度控制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载煤体微电流效应及煤岩动力灾害预警应用展望
20
作者 王恩元 李德行 +1 位作者 刘晓斐 王冬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5-706,共12页
利用建立的受载煤体微电流测试系统,开展不同加载条件下煤样微电流测试试验,研究揭示煤体受载变形微电流效应,分析煤体受载变形过程微电流响应特征,研究微电流与煤体力学行为间的定量关系,提出微电流法预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原理,结合现场... 利用建立的受载煤体微电流测试系统,开展不同加载条件下煤样微电流测试试验,研究揭示煤体受载变形微电流效应,分析煤体受载变形过程微电流响应特征,研究微电流与煤体力学行为间的定量关系,提出微电流法预测煤岩动力灾害的原理,结合现场实践结果,对微电流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结果表明,煤体受载变形能够产生微电流,微电流变化与应力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微电流与煤体力学行为(应力、应变、应变率等)紧密相关,在压密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微电流随应变率增加而增加,在弹性变形阶段随应力和应变线性增加;煤体在扰动载荷下能够产生随应力周期性变化的微电流,即脉动直流电,其变化与应力变化一致。微电流对煤体破坏具有较好的前兆响应,微电流在加速增加过程(塑性变形阶段)中的异常波动可作为煤体渐进性破坏的前兆特征,微电流在衰减过程中的脉冲式波动可作为煤体蠕变破坏的前兆特征。煤体受载微电流效应及现场应力梯度的存在,是矿井微电流测试的重要基础;微电流与煤体力学行为间的紧密相关性,是利用微电流技术观测煤岩体应力的重要前提;微电流对煤体破坏具有明显的前兆响应,是利用微电流技术预测预报煤岩动力灾害的重要保障。微电流技术具有响应灵敏度高、前兆信息明显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在煤岩体应力观测及煤岩动力灾害预警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受载煤岩微电流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为发展煤岩动力灾害精准时空监测预警的微电流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载煤体 微电流 力学行为 前兆响应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