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水条件下煤岩单轴蠕变试验监测装置研制
1
作者 杨东辉 张星星 +2 位作者 陈晓鹏 李立 樊聪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6-160,共5页
开展动水作用条件下的煤岩单轴蠕变试验,对于研究蠕变特征和裂隙煤岩损伤劣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制了一套动水条件下煤岩单轴蠕变试验监测装置,装置由伺服加载系统、动水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组成。该装置配备了水流速度控制系... 开展动水作用条件下的煤岩单轴蠕变试验,对于研究蠕变特征和裂隙煤岩损伤劣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制了一套动水条件下煤岩单轴蠕变试验监测装置,装置由伺服加载系统、动水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组成。该装置配备了水流速度控制系统,实现了在载荷恒定条件下使用不同速度的水流对煤岩进行冲刷,且满足蠕变试验的长时加载需求,具有性能稳定、操作便捷、造价低廉等优点,能够为动水条件下煤岩蠕变试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水 蠕变 声发射 监测装置 煤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含夹矸顶煤综放覆岩移动规律试验研究
2
作者 张磊 王蒙 +2 位作者 任玉琦 王佳源 易蔚勋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3,共9页
针对大同矿区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时,夹矸分布不均、顶煤夹矸强度较大等引起的顶煤冒放块度大、顶煤冒放性差的问题,以大同矿区塔山矿8230工作面3-5#特厚煤层赋存条件作为背景,采用相似模拟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特厚煤层含夹矸顶煤综放开采... 针对大同矿区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时,夹矸分布不均、顶煤夹矸强度较大等引起的顶煤冒放块度大、顶煤冒放性差的问题,以大同矿区塔山矿8230工作面3-5#特厚煤层赋存条件作为背景,采用相似模拟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特厚煤层含夹矸顶煤综放开采夹矸与顶板破断对覆岩移动规律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综放工作面推进至64m与92m时,直接顶与基本顶依次发生初次来压;直接顶与基本顶初次来压时的支承压力峰值分别达到940.51MPa和1027.86MPa,来压结束后,支承压力瞬间下降至最低点,分别为626.81MPa和702.96MPa。同时,含夹矸顶煤在放煤期间,由于夹矸强度较大易形成“短悬臂梁”结构,会发生与直接顶或基本顶相类似的周期破断从而带动直接顶与基本顶的同步破断,造成局部来压显现剧烈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工作面的开采安全与生产效率。顶煤夹矸形成的“短悬臂梁”结构的周期性破断,导致直接顶、基本顶形成的“悬臂梁”结构的长度依次增加,造成直接顶、基本顶周期同步来压。此外,顶煤夹矸越靠近顶煤且夹矸层越厚越容易产生“短悬臂梁”结构,“短悬臂梁”极限破断长度与岩性、夹矸层厚度成正比,与“短悬臂梁”结构上部煤层煤厚成反比。研究结果为与塔山矿类似的煤层赋存条件的矿井,以及其他煤层赋存条件的矿区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夹矸特厚煤层 综放开采 相似模拟实验 顶煤运移规律 短悬臂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群下行重复采动底板破坏特征与煤层开采可行性研究
3
作者 任玉琦 李杨 雷兴海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3,共7页
为了合理论证近距离煤层群下行重复采动底板煤层开采可行性,以钱家营矿典型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开展了近距离煤层群下行重复采动底板煤层破坏特征与开采可行性研究。基于煤层开采底板... 为了合理论证近距离煤层群下行重复采动底板煤层开采可行性,以钱家营矿典型近距离煤层群下行开采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开展了近距离煤层群下行重复采动底板煤层破坏特征与开采可行性研究。基于煤层开采底板滑移线场理论,细化了煤壁前方支承压力的应力分区,得到上部煤层一次/重复开采底板的破坏深度分别为7.85 m和4.18 m,未波及煤层本身,底板煤层本身仍能够保持良好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在上部煤层一次/重复开采影响下,底板裂隙发育数量不断增加,但裂隙发育深度变化不大,裂隙密集发育至底板煤层基本顶。现场地质雷达实测结果显示,上部煤层开采后底板岩层的电磁信号分布较均匀,未出现电磁信号大范围波动等异常现象,即底板煤层顶板基本能够维持完整,具有良好的开采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群 重复采动 破坏深度 开采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煤矸石料浆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4
作者 霍天宏 晋俊宇 +1 位作者 靳旭锋 周一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2-210,共9页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能有效调节料浆性能,在水泥基材料中应用广泛。然而在煤矸石料浆领域,相关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多局限于HPMC对煤矸石料浆宏观性能影响的初步探索,缺乏对其作用机理的系统解析。本文基于扩展度与沉降系数实验,系...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能有效调节料浆性能,在水泥基材料中应用广泛。然而在煤矸石料浆领域,相关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多局限于HPMC对煤矸石料浆宏观性能影响的初步探索,缺乏对其作用机理的系统解析。本文基于扩展度与沉降系数实验,系统研究了料浆宏观性能随料浆浓度、煤矸石粒径上限、HPMC掺量的演化规律,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与偏光显微镜观测,揭示了HPMC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料浆浓度、煤矸石粒径上限、HPMC掺量对扩展度与沉降系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排序为料浆浓度>煤矸石粒径上限>HPMC掺量;流动性损失率L_(A)、L_(B)、L_(C)分别为1.12、0.87、0.69表明,分别通过改变料浆浓度、煤矸石粒径上限、HPMC掺量提高料浆的稳定性,对料浆流动性造成不利影响的大小排序为料浆浓度>煤矸石粒径上限>HPMC掺量,与调控浓度或改变煤矸石粒径上限的方式相比,HPMC的掺入使得浆体在保持高稳定性的同时,流动阻力的增幅显著降低,实现了稳定性与流动性的协同优化;优化后的料浆配比为:煤矸石粒径上限为2~3 mm、HPMC掺量为0.045%,料浆浓度为76%;细观结构分析显示,HPMC通过吸附架桥作用将离散细颗粒联结为三维絮网结构,该结构形成了贯穿料浆体系的“力学骨架”,有效抵消了粗颗粒沉降趋势,显著提升了料浆的稳定性。研究成果为煤矸石料浆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优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料浆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絮网结构 稳定性 流动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M-BBD法碱激发胶结剂煤矸石充填材料的配比及其微观结构研究
5
作者 晋俊宇 靳旭锋 +1 位作者 乔方 王宇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为了实现多目标性能碱激发胶结剂煤矸石充填材料的配比设计,文章采用RSM-BBD法进行实验设计,探究了浆料浓度、胶凝材料掺量和矸石级配对充填材料性能的影响,对料浆配比进行了优化,结合SEM-EDS对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 为了实现多目标性能碱激发胶结剂煤矸石充填材料的配比设计,文章采用RSM-BBD法进行实验设计,探究了浆料浓度、胶凝材料掺量和矸石级配对充填材料性能的影响,对料浆配比进行了优化,结合SEM-EDS对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用RSM-BBD法建立的回归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各因素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模型精确度大于95%;充填材料的性能不仅受单一因素影响,多因素交互作用对充填材料的性能具有一定影响,经优化后得到充填材料最佳配比为:料浆浓度76%~78%,胶凝材料掺量15%~18%,矸石级配2~3 mm;微观结构显示,硬化浆体中形成的水化产物主要为C-S-H凝胶,随着养护龄期与胶凝材料掺量的增加,C-S-H凝胶也逐渐增多,这是充填体强度增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激发胶结剂 响应面RSM 材料配比优化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