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吸油量煅烧高岭土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1
作者 石国亮 李晓兰 +7 位作者 侯春月 刘建红 吕存琴 赵玉英 郭雨 张乾伟 韩陈西 常宏丽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33,139,共6页
通过插层剂二甲基亚砜、接枝剂甲醇和剥离试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协同超声震荡辅助作用,将层状煤系高岭土剥离为超细片状煤系高岭土。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FT-IR)、N_(2)吸附-脱附及扫描电镜(SEM)与能谱分析(EDS)等技术手... 通过插层剂二甲基亚砜、接枝剂甲醇和剥离试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协同超声震荡辅助作用,将层状煤系高岭土剥离为超细片状煤系高岭土。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FT-IR)、N_(2)吸附-脱附及扫描电镜(SEM)与能谱分析(EDS)等技术手段对煤系高岭土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其层间距由层状煤系高岭土的0.708 nm扩大到片状煤系高岭土的1.12 nm,内部孔隙增加,形成了裂隙形状的介孔且孔径分布均匀。煅烧高岭土较煤系高岭土的吸油性能大幅提升,其吸油量从60~73 g/100 g煤系高岭土增至70~79 g/100 g煅烧高岭土。整个制备工艺流程中无引入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型煅烧高岭土制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煅烧高岭土 吸油性能 制备 空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porous MgO/ZrO_(2)-supported amine-based adsorb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CO_(2)capture
2
作者 SHI Guoliang ZHANG Xinying +1 位作者 LI Xiaolan HOU Chunyue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35-942,共8页
Currently,the solid adsorbents with porous structure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CO_(2)capture.However,the unmodified MgO-ZrO_(2)adsorbents appeared to be low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_(2).The solid adsorbent material... Currently,the solid adsorbents with porous structure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CO_(2)capture.However,the unmodified MgO-ZrO_(2)adsorbents appeared to be low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_(2).The solid adsorbent material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loading TEPA onto the pore MgO/ZrO_(2)carriers in the paper.The pore structure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XRD,BET,FT-IR and SEM.The adsorbent materials exhibited microcrystalline state,and the crystallinity of all samples gradually decreased as the increase of TEPA content.The pore structur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odification of MgO-ZrO_(2)adsorbents with TEPA led to the decrease of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s,but the narrow micro-mesopore size distributions ranging from 1.8-12 nm in the adsorbents still were maintained.FT-IR spectrum results further verified the successful loading of TEPA.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adsorbents for CO_(2)were tested by using an adsorption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en the TEPA loading reached 50%,the sample exhibite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value for CO_(2),reaching 4.07 mmol/g under the operation condition of 75℃and atmospheric pressure.This result could be assigned to not only the base active sites but also the coexistence of both micropore and mesopore in the adsorbent.After three cycles tests for CO_(2)capture,the adsorption value of the sample for CO_(2)can also reached 95%of its original adsorption capacity,which verified the excellent cyclic operation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capture amine-based adsorbent impregnation micro-mesopore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技术”专刊 特约主编致读者
3
作者 王永刚 李忠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实现煤炭开采、储运、燃烧、转化全过程的清洁化、高效化,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防治大气污染和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实现煤炭开采、储运、燃烧、转化全过程的清洁化、高效化,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防治大气污染和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经济命脉 煤炭工业 能源安全 基础能源 清洁化 生产和消费 高质量发展 煤炭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CoO_(3)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酸性品红和碱性品红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潇潇 郭世龙 +9 位作者 牛紫嫣 张业祥 芦兴程 田雁 李一衡 胡馨雨 武兆虹 刘振民 卫贤贤 张懿营 《分子催化(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I0003,I0004,共12页
以硝酸钴、硝酸镧及柠檬酸为原料,在水热体系中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出一系列的钙钛矿型催化剂LaCoO_(3),考察当焙烧温度不同时,所合成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和降解酸性品红和碱性品红的光催化性能,并分析了催化剂降解品红的降解机理.实验结果... 以硝酸钴、硝酸镧及柠檬酸为原料,在水热体系中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出一系列的钙钛矿型催化剂LaCoO_(3),考察当焙烧温度不同时,所合成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和降解酸性品红和碱性品红的光催化性能,并分析了催化剂降解品红的降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热合成法能够成功合成出钙钛矿型催化剂LaCoO_(3),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催化剂的颗粒尺寸逐渐增大,结晶度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此同时,比表面积、孔径和孔体积则逐渐减小.另外通过光催化降解品红来测试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LaCoO_(3)对酸性品红和碱性品红都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活性,但对酸性品红的降解率高于碱性品红,这可能与不同品红的结构或者溶液的酸碱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催化剂 光催化 品红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体ZrO_(2)的d带电子对Ni_(13)催化CH_(4)脱氢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智翠梅 杨瑞虹 +3 位作者 周昶宇 王贵儒 丁佳瑛 杨雯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1-610,共10页
C−H键活化是甲烷转化的关键,分散于ZrO_(2)(111)表面的活性Ni_(13)微粒能实现这一过程。密度泛函理论结果表明,相比Ni_(13)催化过程,Ni_(13)-ZrO_(2)(111)更能活化CH_(4)逐步脱氢并稳定其解离物种;且在载体ZrO_(2)存在下,C−H键长增加,C−... C−H键活化是甲烷转化的关键,分散于ZrO_(2)(111)表面的活性Ni_(13)微粒能实现这一过程。密度泛函理论结果表明,相比Ni_(13)催化过程,Ni_(13)-ZrO_(2)(111)更能活化CH_(4)逐步脱氢并稳定其解离物种;且在载体ZrO_(2)存在下,C−H键长增加,C−H断键活化能降低,放热量增多,达过渡态时,解离H与残留CH_(x)间距减小,因此,负载催化剂Ni_(13)-ZrO_(2)(111)具有更好的催化性。究其原因,对于Ni−C−H,ZrO_(2)丰富的d带电子使得Ni 3d电子密度增强,C 2p与Ni 3d轨道重叠增多,Ni−C键增强,C−H键减弱,基于此,CH_(x)吸附增强,C−H键活性亦增强。因此,载体ZrO_(2)的d带为Ni_(13)活化CH_(4)促进C−H键解离提供着电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脱氢 Ni_(13) 载体ZrO_(2) d带电子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CoO_(3)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牛紫嫣 郭世龙 +6 位作者 乔枫瑞 王晋 杨彩凤 王彦谦 刘振民 高闯基 王潇潇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3-170,共8页
以硝酸钴、硝酸镧及柠檬酸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4种不同物质的量的比的钙钛矿型催化剂LaCoO_(3)。利用XRD、SEM、TEM、FT-IR、XPS、H_(2)-TPR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钙钛矿型催化剂LaCoO_(3)进行物化性质表征,并以盐酸四环素(TCHC)为... 以硝酸钴、硝酸镧及柠檬酸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4种不同物质的量的比的钙钛矿型催化剂LaCoO_(3)。利用XRD、SEM、TEM、FT-IR、XPS、H_(2)-TPR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钙钛矿型催化剂LaCoO_(3)进行物化性质表征,并以盐酸四环素(TCHC)为目标降解物,在可见光照射下进行光催化降解反应,并分析光催化降解机理。结果表明,4种催化剂对TCHC的降解率均达到80%以上,在20℃下可见光照射1 h后,n[La(NO_(3))_(3)]∶n[Co(NO_(3))_(2)]∶n(柠檬酸)=1∶1∶6的LaCoO_(3)催化剂对TCHC的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达到89.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催化剂 钴酸镧 光催化 盐酸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腐蚀速率与数据驱动的油气管道寿命预测 被引量:9
7
作者 徐昊 石慧 王远洋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144,共7页
油气管道在复杂恶劣的运行条件下会受到各种腐蚀因素与管道自身退化的影响,大幅降低管道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提高管道寿命预测的准确度,建立了一种融合腐蚀速率模型和数据驱动的寿命预测方法。首先根据管道的历史退化数据建立维纳... 油气管道在复杂恶劣的运行条件下会受到各种腐蚀因素与管道自身退化的影响,大幅降低管道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提高管道寿命预测的准确度,建立了一种融合腐蚀速率模型和数据驱动的寿命预测方法。首先根据管道的历史退化数据建立维纳退化模型,其次利用腐蚀速率模型对漂移系数进行描述,从而估计模型中的未知参数,最终获得管道剩余寿命的概率密度函数及预测值。以某腐蚀油气管道的退化数据为例,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结合维纳过程和数据驱动模型,将影响管道腐蚀的外部环境因素和管道自身退化数据充分利用,能够有效预测管道的寿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油气管道维修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剩余寿命 维纳过程 腐蚀速率 数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共熔溶剂在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翟雨菲 徐佳佳 王远洋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29-33,38,共6页
在介绍低共熔溶剂的分类、合成方法和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其在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和燃料电池中作为电解质和制备电极材料的应用。提出应深入研究低共熔溶剂的作用机理,并优化设计、合成和应用,以获得更加优良性能的各种电池。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锂离子电池 液流电池 燃料电池 电解质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基催化剂上糠醛转化为糠醇结构敏感性的理论研究
9
作者 王贵儒 智翠梅 杨雯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3-272,共10页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以Cu(111)和Cu(211)表面为代表研究了Cu基催化剂上糠醛加氢转化为糠醇反应的结构敏感性。通过研究糠醛转化为糠醇过程中反应物、中间物种和产物的吸附及可能的反应机理,得出,在Cu(111)和Cu(211)表面上,糠醛C=...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以Cu(111)和Cu(211)表面为代表研究了Cu基催化剂上糠醛加氢转化为糠醇反应的结构敏感性。通过研究糠醛转化为糠醇过程中反应物、中间物种和产物的吸附及可能的反应机理,得出,在Cu(111)和Cu(211)表面上,糠醛C=O基团的碳原子首先加氢(F-CHO+H→F-CH_(2)O),然后氧原子加氢(F-CH_(2)O+H→F-CH_(2)OH),且第二步是整个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计算结果表明,Cu(211)表面对糠醇的生成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这是由于该表面能够促进H_(2)解离和增强糠醛吸附,进而促进将糠醛转化为糠醇。本工作为通过调节金属催化剂的微观结构来控制生物质分子转化的活性和选择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基催化剂 结构敏感性 糠醛加氢 糠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微反应器一体化的Fe系催化剂制备及其费托合成催化性能研究
10
作者 王彦谦 任世杰 王远洋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3-38,共6页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在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结构钢管(Fe)基体上,浸渍共活性成分(Mn、Co或Ce)制备了Fe系双组分催化剂(Fe-Mn:D1~D3,Fe-Co:D4~D6,Fe-Ce:D7~D9),从而与基体形成一体化微反应器。对催化剂在费托合成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在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结构钢管(Fe)基体上,浸渍共活性成分(Mn、Co或Ce)制备了Fe系双组分催化剂(Fe-Mn:D1~D3,Fe-Co:D4~D6,Fe-Ce:D7~D9),从而与基体形成一体化微反应器。对催化剂在费托合成中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高温有利于提高CO和H_(2)转化率,而低温有利于降低CH_(4)选择性并提高C_(2)~C_(4)烃类选择性,C_(2)~C_(4)烃类收率几乎均在300℃达峰值,其中D3最高,达38.84%。以300℃的C_(2)~C_(4)烃类选择性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得最优制备条件:Fe-Mn活性组份、2.0 mol/L前驱体浓度、1 h浸渍时间和300℃焙烧温度。活性组份是影响C_(2)~C_(4)烃类选择性的主要因素,前驱体浓度和浸渍时间的影响次之,焙烧温度影响最小。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浸渍共活性组份后催化剂表面平滑,仅有少量不规则微坑和孔隙,相对均匀的表面活性组份分布可提升其对费托合成的催化性能;高前驱体浓度有利于获得晶化程度更高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系催化剂 微反应器 费托合成 性能评价 正交试验 C_(2)~C_(4)烃类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